亨利·大卫·梭罗因其在文学和政论上的杰出作品而闻名于世。而在年,当梭罗还不为人所知的时候,他的一位朋友哈里森·布莱克就深深地感觉到梭罗是一位出色的“精神导师”,并向他寻求精神上的帮助。从此之后的年里,梭罗一直不间断地给布莱克写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国家、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深刻感悟,而本书就是所有这些信件的汇编。
在梭罗的笔下,自然、人以及超验主义理想交融汇合,浑然一体。他在信中所展示出的淡泊的人生态度和超乎寻常的智慧,具有永恒的意义,如同当年对布莱克以及其他朋友产生的影响一样,直至多年后的今天,这些信件仍然会激起读者强烈的内心共鸣。
这是一部书信集,除了第l封信是一位友人给梭罗的来信之外,其他49封全部都是梭罗的回信。这些回信,建立在一种孤寂而真实的心灵体验之上,是思索的结晶。信中有梭罗对自然的领悟,还有梭罗对精神的不懈追求,体现了一代精神导师的远见卓识与超然智慧。
第二封信
1848年3月27日,星期一;马萨诸塞州康科德
1848年3月27日于康科德
听说我的一些话对你产生了影响,我感到很高兴,虽然这些话是很久之前说的,我几乎不敢宣称它们出自我的口中。我感到高兴是因为这样我就有理由相信,我说出过一些人们关注的东西,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也不是徒劳的。这就是文学的价值。然而不管怎么说,那些日子太遥远了,我不得不重新翻开那一页,才能了解我当时大概的想法。但是,仅仅因为那篇文章是你写信的契机,我也应该重视它。
外部生活和内心生活是一致的,对此我确信无疑;如果有人会成功地过上一种更高境界的生活,其他人是无从得知的;差别和距离是同一的。开始过一种真正的生活,就是要踏上一段通往遥远国度的征程,渐渐地,我们会发现四周都是新的景致和陌生的人;只要旧事物还围绕在我身边,我就知道我并没有真正过上一种崭新的或更好的生活。外部生活只是内部生活的外显。人类本性不是隐藏于习惯下面,而是被习惯透露出来;习惯是人类真实的外衣。至于人们用何等稀奇的理由来解释他们为何遵守习惯,我并不关心。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我们的习惯是顽固的。我们有时容易说话含糊,似乎一种神圣的生活要嫁接到或建立在这个当前的状态上,而这个当前的状态是一个合适的基础。如果我们这样利用旧生活,这可能行得通:从旧生活中剔除我们情感中的所有温暖,然后使它腐坏,就像画眉鸟把巢建在杜鹃蛋上,把自己的蛋产在上面,然后只孵上面的蛋;但事实上,我们同时孵了两个蛋——这就是区别,而杜鹃的总是早一日孵出来,那只孵出的小杜鹃将那些小画眉挤到巢外。这是不行的,要么破坏杜鹃的蛋,要么重筑一个新巢。
改变就是改变。新生活不会占据旧躯壳;——因为旧躯壳会腐烂。新生活要新生,要成长,要繁荣。十分可悲的是,人们熟悉旧生活,欣然接受它并且保持它。如果可以去往天堂,为什么要忍受济贫院呢?这只是防止躯体腐烂——再无其他。更别提放下你的药膏和亚麻布绷带,进入一个新生儿的躯体。你在埃及的地下墓穴里看到了那个试验的结果——那就是它的终结。
我确实崇尚简单。即使是最聪明的人,也认为他在一天内必须处理那么多琐碎的事情;他还觉得必须省略一件杂事是不可思议的,这真让人既难过又吃惊。而数学家解决一道难题时,他会首先为方程式除去所有障碍,把它化为最简单的形式。因此,生活中的问题要简单化,要分清必要的和真实的东西。要深入地下,看看你的主根到底伸向何处。我将立足于事实。为什么不去看——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去看呢?人类真的一无所知吗?我认识许多这样的人,他们在日常的事情上,不会受到欺骗;他们不相信空谈;他们精确地计算钱财,知道如何投资,人们说他们审慎、博学,但是他们生命的大部分时光仍然是站在桌旁,像银行的出纳员一样,发微光,生锈,最后离开。如果他们真的知道一点什么,到底为什么还要那样做?他们知道面包是什么吗?或面包是用来干什么的?他们知道生命是什么吗?如果他们知道什么,那么他们应该知道现在认识他们的地方并非会永远认识他们。
有常识的人们,世界上的英国人,都规规矩矩地过着这样一种体面的日常生活,我们的社会制度也是以这种生活为基础,但是它其实是十足的假象,会像虚无缥缈的幻景一样消散;但是那缕现实的微光,有时会为大家照亮白天的黑暗,揭示出一些比硬石还要坚固、持久的东西,事实上这才是世界的基石。
事物的状态凡是人们能想象出来的,没有不能实现的。是否有人能诚实地比照自己的经历,说确实如此呢?当我们说我们的梦想不够成熟时,我们有任何事实根据吗?你听说过有人一生都忠诚和单独地向着某个目标努力,而始终不能成功的吗?如果一个人不断地追求,他能不提高吗?有没有人一直保持真诚宽宏大量,并且践行英雄主义、追求真理,最后却发现这些没有任何益处?这一切都是徒劳?当然我们并不期望我们的天堂是一个花园。我们不知道自己所求的是什么。看看文学吧——每个人的好想法如此之多!但是表达出来的却如此之少!但是我们的幻想从来不会如此微妙、缥缈,然而只有天才,再加上更大的决心和不懈的坚持,在历经千百次的失败后,才能将它用清晰的、连贯的词汇雕琢成型并表达出来,而且我们应该明白,梦想是我们知道的最可靠的事实。但是我要谈的不是梦想。
文字能表达的东西,生活也能表达。
我的实际生活是一个平凡的事实,倘若没有我所敬重的信念和追求,我就没有理由自豪。我尊重生活。我正是从这些出发来谈的。每个人的立场事实上都简单得不用描述。我不曾立誓;对社会、自然或上帝也没有任何企图;我就是我,或者说我开始成为我;我生活在现在;只是记得过去,并且期待未来;我热爱生活,热爱改革胜过它的方式。历史上还没有坏东西能变好的先例。我相信某些事,除此之外再不相信其他。我知道我是谁——我还知道另外一位是谁,他比我还了解我,对我感兴趣,但从某种意义来说,他的产物,他的血亲,是我。我知道这项事业是高尚的,我也知道万事都会顺利。我还没有听到不好的消息。
至于那些职位——至于组合和细节——它们是什么?天气晴朗的时候,如果我们仰望天空,除了天空和太阳,我们还会看到什么?
如果你要使一个人承认他做错了,你就要做出正确的行为。但是不要试图说服他——人们都愿意相信他们亲眼所见的东西。让他们自己看吧。
追求、跟上、环绕着你的生活和在你的生活周围,如同狗追赶主人的马车。做你爱做的事。认准属于你自己的骨头;啃它,埋掉它,再挖出来啃。不要过分顾及道德,否则你的大半生里都可能这样自欺欺人。让自己的目标高于道德,不要一味地善良——要有原则的善良——所有寓言都有自己的寓意,但是天真的人才能欣赏这个故事。
不要让任何东西挡在你和光明之间。把别人只当成兄弟一样来尊重。当你到天国的城市去旅行,不必带着介绍信。当你叩响天国之门要求见上帝——而不是上帝的仆人们时,在与你相关的事情上,不要认为你还有同伴——要知道你在这个世界是孑然一身的。
我写得比较随意。为改正我的错误,我需要见到你,我相信我会的。也许你能为我带来一些神谕。
亨利·梭罗
P7-13
外研社自创立之日起就一贯秉承“记载人类文明,沟通世界文化”的宗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们陆续出版了“九十年代英语系列丛书”、“大师经典文库”、“英美文学文库”等系列经典图书,在最大限度满足国内英语学习者阅读需求的同时,也为中华民族引进和吸收海外优秀文化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在多年出版实践中我们发现,对原版图书简单地以外语形式呈现,会使一些初级和中级学习者望而却步;而纯粹的译著,在翻译过程中又容易失掉原著中的某些精妙之笔,甚至丢失信息,因为每种语言都蕴含着其他语言无法精确对应的情致、智慧和对真善美的洞见。文化交流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此在大量引入外文作品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本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传播,即把中国传递给世界。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应时推出“外研社双语读库”,立足经典,涵盖中外名家名作,涉及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以书系划分,采用双语编排,对文化背景附有注释。旨在积累世界各民族精粹文化的同时,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也为广大英语学习者提供更为丰富和实用的学习读物。
读库第一批收录的20部西方经典,多出自十九、二十世纪著名作家、学者、思想家和哲学家笔下,作品题材丰富,类型多样,包括学术作品l部、传记2种、小说3本、游记4部、杂文9辑以及回忆录1册。文章难度介于普及性读物与专业性读物之间,可作为由一般英语学习者向专业英语使用者过渡时的教材使用。
翻开书,这边厢波涛荡荡,那边厢涟漪漾漾。在英语的海洋里戏水,水性再好的人也难免精疲力竭,那就到汉语的礁岛上歇歇脚吧。
买了书是缘,翻开书,则是海边度假了。
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梭罗活得更真实。
——爱默生(美国著名作家、思想家)
“梭罗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哲学家、诗人,而且是一个非常重视实践的人,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东西,如果他没有准备好亲身实践,他就不会教给别人。……他的文章……具有永恒的价值。”
——甘地
“梭罗很可能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什么,他的话题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困境,人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能力,并且将这些话题融合在一起,随心所欲地进行讨论,创造出某种新鲜的煎蛋,人们饥饿对,可以从中汲取营养。”
——E.B.怀特(美国著名散文家、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