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捕》是一本散文随笔集。本书主要收录了作者山哈近些年发表的作品若干篇。作者以纵横捭阖的才情和优美酣畅的文笔凸现了现代人生存的痛和病,其中有对原本炊烟般清纯的人性的追怀,也有对当下都市生活中存在的无休止的梦魇和折磨的细致刻画,反思了现代化和城市化给人性带来的深刻影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追捕/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山哈 |
出版社 | 敦煌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追捕》是一本散文随笔集。本书主要收录了作者山哈近些年发表的作品若干篇。作者以纵横捭阖的才情和优美酣畅的文笔凸现了现代人生存的痛和病,其中有对原本炊烟般清纯的人性的追怀,也有对当下都市生活中存在的无休止的梦魇和折磨的细致刻画,反思了现代化和城市化给人性带来的深刻影响。 内容推荐 《追捕》收集了山哈近年来在虚构、非虚构写作上的几部重要作品。 虚构作品《追捕》中,狱警徐波化妆侦察到逃犯雷根法家中守株待兔,自觉不自觉完成了从“警察”到“逃犯兄弟”的角色转换,从而解构了人性的复杂和美好。小说结尾,受到感化的逃犯大雪中潜回监狱自首…… 虚构作品《奔丧》是一部以“浙赣会战”为背景的抗战小说,以士兵孔老一奔丧为主线,展现了国军将士,共产党游击队和台湾义勇队员拼死护送孔老一杀入重围,为父奔丧的感人故事。 非虚构作品《江南一怪》以吕思源父女两代律师执业经历,解读中国律师发展历程和律师的良心。而在《寻找师傅》中,作者通过“师傅的寻找”,解构了国企、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台资企业“师傅文化”的差异性,读来令人深思。 目录 江南一怪 寻找师傅 奔丧 送奶工老齐 老董 跋 试读章节 “看什么看啊!状元!”蔡文仙见吕思源直直地盯着自己,被看得不好意思了,嗔怒地抢白了他一句。 “哦,哦。”吕思源猛地回过神来,连忙笑道:“三年不见,校花长得越来越标致了。我都快认不出来了。”吕思源忙着给自己圆场。 兰溪棉纺厂是家有着几千人的大型国营企业。那个年代,在工厂当工人是件非常光荣的事。居民户口、工厂、工人……这些就像一层看不见摸不着的耀眼的光芒。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做什么事都有些底气。晚上,吕思源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白天蔡文仙的笑脸和扑闪的大眼,老是在眼前晃悠。怎么会这样呢,他从来没有这样的感觉。 跟浙师大学工的同学送别的时候,吕思源悄悄叫住蔡文仙:“下次,到金华,我可以去你家……看你吗?”一向口齿伶俐的他不知咋的,见了蔡文仙就变得结巴了。望着比自己还高出一截的蔡文仙,吕思源多少有点自卑。 “可以啊,状元,我们家的大门永远向你敞开。”蔡文仙眨巴着眼睛。前几天吕思源单独请她在外面的餐馆吃了一餐,她对他的心思有所察觉。此前,她没认真想过婚姻这件大事。对于那些公开的和不公开的七八个追求者,她从来都不表明自己的真实想法。其实,她一直仰慕吕思源的才气人品,只是多年不见,那种少女的仰慕之情已经慢慢淡化。这次见面,又勾起了她对吕思源的敬慕。 “那好,那好。”单相思让吕思源变得有些木讷,他的心扑扑乱跳。“同学们,上车了,上车了。”为了掩饰自己,他赶紧回过身来,招呼这些师弟师妹。 没过几日,趁在一个礼拜天,吕思源找了个借口,找到了蔡家。 “妈妈,这是状元,我们师大的才子。”蔡文仙把吕思源引进门,对母亲介绍说。 “伯母好!”吕思源彬彬有礼地问好。 “哎!坐吧。” 见到其貌不扬的吕思源,蔡文仙母亲不冷不热地招呼了一声,就自顾自忙着手上的活。 吕思源感到有点手足无措,来之前,他设想了好多种与她的家人见面的场景,现在这样却全然不是他所想象的。个子矮怎么啦,拿破仑才一米五十几,不是照样指挥千军万马横扫欧洲大陆?林肯个儿矮,不是照样当美国总统?他内心有点不服气。 蔡文仙看出了吕思源的心思,轻声安慰道:“最近我妈妈不知为什么总是这样,也许有点烦吧。” 一来二去的,几个月过去了。吕思源觉得到该把话挑明的时候了。不然,相思之苦让他变得恍恍惚惚。 一场小雪让婺城本来就显得冷清的街道变得更加冷清。夜幕降临了。昏黄的路灯在冬夜中多少让人感觉有点温暖。吕思源和蔡文仙一前一后像陌路人一样走在婺江边上。见没人,吕思源才敢同蔡文仙并排。他们俩都知道,今天应该把话挑明了。 “找个地方坐会吧。”吕思源建议。 江边的石椅还积着雪。吕思源细心地抹掉积雪,把自己的围巾铺在椅子上。一旁看着的蔡文仙有些感动。她坐下,吕思源才在距她半米开外坐下。 吕思源鼓起勇气问她:“我有没有考虑的余地?” 蔡文仙愣了一下,没想到他那么直白,她点点头:“有啊!有考虑的余地。” 奔流不息的婺江水在夜色中像一条白色的巨龙蜿蜒而下,发出雄壮的咆哮声。 “那你喜欢静止的水还是流动的水?”望着婺江,吕思源若有所思一语双关地问。 “我喜欢流动的水。只有流动的水才是有生命的水。” “那你是喜欢细小的涓涓细流,还是喜欢大风大浪的江水?”吕思源想告诉她,自己不想平庸地虚度一生。 “应该是大风大浪,风浪越大,越显出江河的气势和壮阔,越有活力和生命。” P10-11 序言 生命在鲁院 李一鸣 鲁院,一个神奇的所在。一个小院,隐在十里堡;一座小楼,藏于芍药居。居于大都市,却没有豪华,缺乏轩敞。但在多少作家心里,她却是殿堂般神圣,故乡般温暖。为她而来,跋涉千里;从此而去,频频回眸。一根肠子拴牢思念与向往。时间万水,空间千山,更使她成为记忆虚化、情感美化、想象幻化中的心灵憩园。鲁院,意味着单纯、纯粹、青春、美好,意味着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文学栖居的远方。从与她结缘那天起,“鲁院”便凝为一个永不消逝的“情结”。回望,相忆,引颈,怅惘,成为离去学员定格的精神形象。 在鲁院,他们经历着思想性引领,底蕴性打造,研究性学习,创新性研讨;他们坚守着明净的价值自觉,明晰的精神秉持,滚烫的心灵追求,深沉的文学担当;他们发愤着,孜孜不倦、兀兀穷年地阅读,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涵泳,博考经籍、摭华摘艳的覃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交心,且行且思、且珍且惜的实践,投身生活、扎根实际的体验,吟安一字、拈断数须的磨练;他们享受着,思与思的碰撞、诗与诗的交融、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诊断性研究与方向性发展的融通,拒绝知识性傲慢,呈现平等性亲和,力行研究性对话,达致成长性提高。 在鲁院,他们阅读先人著作,聆听音色清晰的经典,追远溯源,捕捉远古的回音;披览当下文丛,沉潜涵泳,如鱼在水,探寻未知的秘境;清夜独坐,一桌、一椅、一笔、一纸、一键盘、一屏幕,一腔心绪,一幅剪影…… 在鲁院,他们步入精神世界,感受读书写作的灵性之关。 美在品位。一个人抛却物欲,远离浮躁,沉下心,稳住神,坐得住,学得进,写得沉,不论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还是烈焰炽炽、热风难耐,潜心攻读,养性修身,自是一种境界、一种修炼、一种品位。灯红酒绿,太醉;香车美女,太俗;追名逐利,太累;鸡毛蒜皮,太碎。只有读书写作,最好、最妙、最关! 关在享受。读书写作,拍案而起,击掌而坐,捧腹而笑,抚掌而哭,扪胸而问;为之歌、为之舞、为之泣、为之诉;找到自尊、自信、自强、自己;寻回真情、真意、真志、真理;使人生得其所、生活充实、生长快乐、生命美丽。书人默契,会心而悦,读书写作真好! 美在进向。书到用时方恨少,写到深处最有味。读自然,一朵花上见命运,蓬松白云有人生;读社会,红尘滚滚藏清明,关系交织蕴涵深;读人心,大海般喧腾,密根般纠结,一个针眼,穿过八级大风;读佳作,形象上入心,理论上入脑,全局上着眼,细微处体验,读出语言、读出情感,读出哲学,读出诗性。读书,可救急;写作,能救命! 于是,读书写作,成为他们的生存方式、生活追求、生命状态。 有一种力量,叫文学; 有一种美好,叫回忆; 有一种感动,叫青春; 有一种生命,在鲁院! (作者为现鲁院常务副院长) 后记 自出了鲁院丛书《恰同学芳华》第一辑后,许多学友便问我,何时也能帮他们出上诸册。但这只是一个同出版方沟通好可遇而不可求的愿望。现鲁院已办至了二十七期,学员也超过了千人,而这众多学员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且有写诗的,有搞评论的,也有翻译班。很难集起精锐总体展示一番。这第二辑丛书主要是从鲁8届、15届、19届、21届及鲁22届、23届、24届及27届里爬罗剔挟出来的,还有几人是在鲁院办的地方班及旁听生中遴选加入的。当然亦有鲁2期上辑未能收入的王爱英、王雁翎、温远辉等续作。与第一辑相比,有些零散。但这一辑也收入了葛水平、李浩、张楚等获鲁迅文学奖的作者。 这一辑比较集中的是由山哈同学组织的少教民族班的十多部作品,之前他多次寻问我丛书起承转合的情况。这些个风格迥异的出入文君,也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其创作的举手投足。 编辑丛书时,在正常的流程中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许多学员因规定好的字数,常会有多退少补的状况。而那些缺阙的字数又要千催万促的才能迟迟补齐。有些学员虽上了鲁院,但因文字工作的历练未能到家,总要三番五次地才能修成正果。不过总体来看,这仍不失为鲁迅文学院的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鲁院学员将学习成果浓缩成自己的作品,应是个水到渠成的展示。但这事具体规划起来却很繁琐,从编辑到出版每个流程都要事必躬亲,有时为一张图片一段文字,翻来覆去地推敲更换。这经常会同作者、关编、排版等人说话时不留情面,但事后,文图调整好了又如释重负。这都需要两方面去交涉。最后小到各位学友的地址电话都要一一核实。 大家知道,这几年的出版业很萧条,相应的紧缩政策也给出版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出版文学书籍尤其难。现在这套丛书赶上了机遇,还算顺利。这套丛书共60本,比上一辑多了18本,也是尽其所能容纳一些同学,只是这种苦心不知可有人知?孰是孰非,孰好孰坏也就如此这般了。这套丛书小说集子50本,散文集10本,涵盖了同学们创作的方方面面。编辑丛书的过程中,因出版社的要求,中途有些同学的因涉及到种种原因要换稿、换书名,经交涉,有的保留,有的换掉,也是没办法的事。 在编完上一辑丛书时,我曾说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现在这路又向前走了一步,不知以后还能走多远,抑或是就此止步了,也未可知。但身为主编班的一员,主编这样一套丛书也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每一届鲁院班都少不了各位老师苦心积虑、精心编排的课程,启发式的指点江山。郭燕、陈涛及诸多导师们的画龙点睛。在此特感谢李一鸣常务副院长作序、出版人张海君先生及敦煌文艺出版社再次出手鼎力相助。愿鲁院及其学友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文坛的梯田上。 丛书主编王童写于乙未年壬午月小暑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