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行走北极(一个科学家和一群优秀学生的极地科考之旅彩图珍藏版)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张树义
出版社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树义编著的《行走北极(一个科学家和一群优秀学生的极地科考之旅彩图珍藏版)》对北极的介绍具体而详实,配有珍贵图片,对任何年龄层的读者而言都易读好懂,值得珍藏。本书的照片皆是考察过程中拍摄到的,真实精美,装帧典雅。真正呈现出了北极这个特殊地理位置的气候特点,另许多无法到达北极的人可以通过阅读本书来感受极地风情,开阔眼界,陶冶心胸。本书对于培养青少年探索学习的精神亦有启迪作用。书中多名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科研课题,最终都获得了优秀的成绩。探索的乐趣与获得成绩的荣誉感将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未来的科研精英。

内容推荐

《行走北极(一个科学家和一群优秀学生的极地科考之旅彩图珍藏版)》是张树义教授带着31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于2013年夏天一起来到北极,前后用了16天时间。这期间除了认识北极特有的物候,孩子们还用充满热情与活力的笔触记录了这些天的风景、故事、心得与学习笔记。张教授详尽而生动地把这些宝贵的故事和照片记录在书中,还从科学家的角度介绍了北极物种的知识,展示生物与自然相依相存的画面,并且收录了孩子们优秀的文章,使这场特别的远行考察更加充满探索的乐趣与青春的朝气。

目录

前言 如此遥远,却触手可及

三个问题

第1天 从上海到奥斯陆

第2天 参观维格兰雕塑公园,抵达地球最北的城市

第3天 登上“海精灵”号考察船

第4天 见到那只趴下的北极熊,首访冰川

第5天 探海冰,遇见格陵兰海豹

第6天 冒雨造访海鸠山,幸遇蓝鲸,抵达“悲痛的峡湾”

第7天 港海豹、北极熊、疯狂的帽子和舞会

第8天 望驯鹿,参观北极科考站

第9天 独角鲸,北冰洋跳海,冰川上徒步

第10天 返回朗伊尔宾,参观博物馆和种子库

第11天 化石山上找化石,访问朗伊尔宾大学

第12天 告别北纬78度,返回挪威首都

第13天 奥斯陆的一天

第14天 达童话王国,参观菲德列古堡

第15天 哥本哈根的一天

第16天 糟糕的莫斯科机场中转,回家了

后记

试读章节

下午两点半,大家陆续来到三楼的出发聚集点。在这里,要划一下每个人的身份卡,以便知道哪些人出去了,哪些人没出去,避免出去的人没回来。我让胡慧珊通报分组情况,结果她拿出的方案让李老师大为不满:李老师的组几乎一个成都的同学都没有。我能猜到这些孩子的小情况:同学们是因为拆不开而两人、三人,甚至四人地“集结”在一起。至于拆不开的原因,有的可能是希望同校的在一起,有的可能是希望同课题的在一起,有的可能是不希望跟自己的老师在一起,还有的,则可能是因为短短的几天陷入懵懵懂懂的小感情而形影不离。

就在登橡皮艇之前的一瞬间,我们还在纠结之际,事情急转直下:我们前面有四位大妈级别的女性,在等待登上橡皮艇。她们中间一个会说英语的都没有,组织登艇的工作人员要求我们后面的队伍支援六个人且一定要有英语好的人。于是,我直接把站在最前面的六个人划拨过去,让英语很好的余思易担任翻译。

就这样,大家陆续登艇。给我们驾驶橡皮艇和担任领队的是来自英国的历史学家Damien Sanders,他曾经跟随英国南极科考队,参与海洋生物学研究。这第一次登陆,是在利夫德峡湾Liefdefjord的得克萨斯酒吧。这个地方之所以起这样一个名字,是因为岸上有一个猎人的小木屋,上面写着Texas Bar。

在这里的岩石上,分布着数量不小的丽黄地衣(Xanthoria elegans),它们呈亮黄的颜色,牢牢地趴在石头上。有时是斑斑点点,有时则是壮观的一大片。这些秀丽的生命在气候如此严酷、生命相对稀少的北极大地,显得格外绚丽夺目。关于这种地衣,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周启明博士在南极也曾经见到过,并有如下一番科学的描述:

地衣不是植物,而是一类由特殊的专化性真菌(也称“地衣型真菌”)与藻类或蓝细菌(也称 “地衣共生藻”)共生而成的有机体,它是自然界中互惠共生的典范。共生藻可进行光合作用,为自己和真菌提供生长必需的碳水化合物;而地衣型真菌通过形成特定的结构将共生藻包裹在地衣体内部,为共生藻提供一个保护性环境,避免其受到强烈辐射以及干旱等恶劣条件的影响。在地衣中,真菌“控制”着共生藻,地衣体的形态特性完全由真菌决定,这些真菌中绝大多数都属于子囊菌。

地衣是一种变水生物,在自然条件有所改变时,地衣会迅速改变细胞内水分含量,同时相应地改变呼吸或光合作用等的生理反应,抵御不利环境造成的损伤。地衣的这种特性,使它能在其他植物不生长的极端环境譬如南极、北极、高山以及荒漠地区存活。地球大约8%的陆地表面被地衣所覆盖,这些地衣不仅可以长在植物、朽木和土壤表面,还可以生长在岩石表层或内部,甚至混凝土、玻璃、金属、塑料等人造物都可以作为它的基物。  2005年,欧洲空间局联合俄罗斯航天局,由俄罗斯“FOTON-M2”返回式实验卫星将采自南极的丽黄地衣送入了太空,暴露在开放的宇宙空间之中达半个月之久。这些地衣经历了真空、失重、温度剧烈变化以及强宇宙射线辐射等残酷条件的考验。在卫星返回地球后,将地衣置于适宜的环境中,竟然它们在24小时内重新恢复了代谢活性。

作为生活在地球上最为严酷环境中的先锋生物,地衣承载着改建太阳系其他行星或卫星的大气与土壤系统从而最终实现外星移民的历史使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首先充分了解南北极地衣的生活特性,然后通过包括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内的多种科学手段对其进行改造,使其可以登陆其他星球来重建类似地球的生态系统。

我以前对地衣从来没有如此地密切地关注过,读罢周博士这篇文章,对这些原始而又顽强的生命不觉油然而生敬意。

除了丽黄地衣, 在陆地上另外一类特别吸引眼球的植物当属无茎蝇子草Moss

campion(Silene acaulis),这是典型的生活在阴凉地带的蝇子草属植物,

它们开有妖娆的紫红色花朵,形成一座座密集、坐垫状的圆球形状。

应该说,蝇子草是个不小的属,有大约600个种,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温带,在中国就有110种左右。它们是一年生、两年生或者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茎有直立的,也有弯的或者匍匐的。叶成对,简单。花有单个的,也有组成花序的。蒴果,种子微小,有些有翼。蝇子草属植物吸收金属的特性非常强大,能够吸收锌、钴、镉、汞等重金属。除了无茎蝇子草,著名的仙女木Mountain avens(Dryasoctopetala)在这里也是比较多见的。

仙女木茎丛生或稍匍匐地面,单叶互生,边缘外卷,全缘至近羽状浅裂。花茎细,直立,仅生1朵两性花。为杂性花;花瓣多为8片,白色,有时黄色。本属的分类还不十分清晰,分布北半球温带高山及寒带。我国有1种,而该属的模式种就是分布在斯瓦尔巴德的仙女木。

仙女木的著名,是缘于三次仙女木事件。冰河世纪结束以后,大约1.7万年前,地球的气候开始变暖,气温逐渐地回升。两极、北美和北欧的冰川开始消融,海平面逐渐上升,渤海、黄海、挪威海的草原被水淹没。到了1.3万年前,北美和北欧的冰雪已经融化了相当大一部分,南北半球春暖花开,显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就在这时,1.264万年前,气温又骤然下降,世界各地转入严寒,两极和阿尔卑斯、青藏高原等地的冰盖扩张,许多原本迁移到高纬度地区的动植物大批死亡。这一次降温发生得很突然,地球平均气温在短短十年内下降了7?8℃。这次降温持续了上千年,直到1.15万年前,气温才又突然回升。这就是地球历史上著名的新仙女木事件The Younger Dryas Event,简称YD。它的得名来由是:在欧洲这一时期的沉积层中,发现了北极地区的草本植物仙女木的残骸。更早的地层里也有同样的两次发现,分别称为老仙女木事件和中仙女木事件。

不过,在北极为数不多的植物种类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斯瓦尔巴德罂粟。它们柔弱的淡黄色花瓣呈杯形,向着太阳开放,尽可能多地采集太阳光。这种罂粟或独立或丛生,孤傲、顽强地摇曳在北极广袤而寒冷的大地上,绽放自己独有的美丽。去年来北极的华东师大二附中的女生吴眉,就研究这种植物,她的小论文《北极斯瓦尔巴德罂粟(Papaver dahlianum)环境适应性研究》获得“第28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忽然,我隐约听到北极燕鸥的惊叫声。循着声音一看,果然有两只北极燕鸥在来自北京的一群同学头上盘旋,还不时向人们的脑袋俯冲和发动袭击。我想,一定是他们走近了它们的巢穴,或者它们的幼鸟就在附近,亲鸟才会不顾一切地袭击包括人、北极熊在内的任何动物。

北极燕鸥(Sterna paradisaea)是燕鸥科的一种海鸟,体长35厘米左右,翼展76?85厘米。头顶部和枕部为黑色,上体淡灰色,腰部白色,翅膀尖端黑色,尾羽白色,嘴和脚红色。这种鸟的寿命可达20多年,主要吃鱼和水生无脊椎动物,目前的数量约为100万只。北极燕鸥可谓是鸟中迁徙之王,它们在北极繁殖,但却要到南极去越冬,每年在两极之间往返一次,是已知动物中迁徙路线最长的。P40-50

序言

北极,在不少人的想象中,一定是寒冷、荒芜、危险的。我说:不是这么简单的词就可以描绘北极的!

2013年7月26日,天气略有些闷热。一群来自成都、上海和北京的学生和老师,以及一些学生的家长,聚集在浦东国际机场。这是临行前的聚会和道别,因为其中的2位老师、31名中学生,将要踏上飞机,远赴北极进行小科考。

除了我,两位老师中的另一位是成都七中的李磊老师。31名学生中,10名来自成都七中:陈恭懿、邓茜戈、蒋函君、向格林、鲜思纬、谢琳萱、袁青芮、张开河、张洛丹、张晰;7名来自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陈力铭、胡慧珊、沈天弘、吴昆、姚昶任、张敬庭、张一苇;4名来自成都石室中学:王典、张潇杨、周敦颐、朱雯颖;4名来自上海延安中学:茅圣轩、沈泽源、余思易、姚俊嵘;1名来自上海复旦附中:李欣辰;1名来自北京四中:杜伯超;1名来自上地实验中学:高靖;1名来自北京第十三中学:任午阳。此外,还有两位上海的同学刘嘉懿和李岩,随同我们一同去北极。这里唯一需要单独注释一下的是:李磊老师跟向格林,是一对母女。

这些中学生去北极,不是简单的旅游,而是做一些小的科研课题。这是“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启动的一个非常成功和有特色的项目。这个国家一级协会曾组织过可可西里、塔克拉玛干、三江源头、南北极、东非大裂谷等很多大型科学考察。2012年暑期,我把这个项目从北京引到上海——带领华东师大二附中的7名同学、延安中学的1名同学和我本人的儿子到北极进行科考。上海的一些新闻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道。在这些报道中,我最喜欢的是2012年8月《新民晚报》的一篇文章,题目是《高中生北极科考,收获许多第一次》。文章的开头和中间一段这样写道:

“今年7月底,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和延安中学8位学生组成了首个上海高中生北极科考队,来到地球北极,追寻科学的梦想。华师大二附中的丁宁是高二科技创新班的创新部长,她告诉记者:这次北极之旅是一场奇妙的体验之旅,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课题而去,无论这个课题是否成功,都有很大的收获。”

“这些上海高中生出发前都做了很多的功课,并设计了一项针对北极的小课题。丁宁的课题是围绕极地微生物嗜冷菌在严寒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展开的,因此,她在不同登陆地点采集了不少水样带回上海。而吴眉则盯上了北极罂粟,在5次登陆中,她共仔细观察了20多棵位于不同位置的罂粟,测量它们的温度。最后发现花蕊周边的温度通常会比花瓣附近的温度高2~3℃。吴眉希望通过了解北极花的构造,来探究它是如何在极地严寒环境中生存和吸收阳光的。”

事实上,华东师大二附中参加2012年北极科考的7名同学全部在上海中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其中丁宁和吴眉获得了一等奖。

2012北极科考之后,我逐一地询问了参加科考的同学及其家长,几乎所有的家长都高度赞赏这次活动。于是,我决定把这个项目在华东师大二附中和延安中学继续下去。后来,一个毕业于华师大、在复旦附属中学任教的老师把这个项目介绍给她的学校,于是有李欣辰报名参加。再后来,成都七中的校长通过我的同事联系上我,希望他们学校能够参与到这个项目中,于是这个学校一下子来了10名同学和1名老师;成都石室中学的校领导也通过朋友联系到我,于是他们学校也有4名同学参加。

北京的3个同学则是通过友谊加入小科考团的:一位家长是我事业上的合作伙伴,3个家长之间是好朋友。

就在北极行程已定之际,北京的一个合作机构来求助:询问有两个在上海招募的队员能否随我们团同行。于是队伍中便增加了最后两个人:刘嘉懿和李岩。不过,让我吃了一惊的是:李岩竟然是一个只有12岁的小姑娘!

中学生去北极,很多人未必理解为什么,但我能!对很多学生来讲,北极之行可能会影响其一生!

梦幻般的北极,2012年,我们来过了;2013年,我们又来了!

后记

2012年暑期,我带领华东师大二附中七个同学去北极做科考,回来后丁宁、吴眉的论文获得上海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黄奕玮的论文获上海市生命与自然科技创新奖。

后来,我们一起出了一本游记《带着学生去北极》。丁宁的一段话,成了这本书的“广告语”:

“寻找北极,寻找的不一定是北极。有些事情如果我今天不想,明天不想,以后我可能便真的不敢想了。当我长大,为了工作而忙碌奔波,偶尔休一个年假,我是否还能有现在的满腔热情和企盼,到儿时向往的极地或是险滩?我希望我,无论经济困窘还是家境殷实,无论是否被岁月磨去棱角,都能带着一丝坚持和笃定,带着寻找北极的梦,不抛弃,不放弃,走下去。”2013年暑期,随我一起去北极的,有更多的同学,于是也便有更多的感悟。成都七中的邓茜戈这样写道:

“庆幸做出去北极的这个决定!

“起初是带着一丝不确定出发的。先是不确定到底要不要冒这个险,随后又不确定自己的课题,再随后是不确定斯瓦尔巴德群岛是否允许采样,还有不确定上海、北京的孩子们会不会排外……总之,焦虑无限。

“复杂繁琐的签证手续办得大家心里烦躁,甚至会说出‘早知道这么麻烦就不去了’之类的话语。回首,倒有几分庆幸。也是北极之行逼着我这个向来懒散讨厌做选择的人一鼓作气确定了那么多事。说到底,北极之行改变了我。我用十个字形容此次北极之行:‘行走在过去,穿越到未来。’

“‘行走在过去’,首先是因为北极时间比北京时间慢6小时;反之论及‘穿越到未来’,亦是这个道理。然而这十个字却有更深的含义。在我们选择背上重重的防水包、拖着大个的行李箱的同时,我们也选择了更寒冷的天气、更高的纬度、更古老的世界。当我们坐在橡皮艇上,行驶在浩瀚的北冰洋时,周围只有单调的蓝、白、灰,除了海水就是灰暗的天空,偶尔有几只飞鸟站在浮冰上,那是一种‘独钓寒江雪’似的孤绝感。就像是倒退了好几个世纪,我们是生活在茫茫北极的独行者,过着与猛兽搏斗的日子,却能在死后灵魂飘到上空时看到同行人为自己垒起的石堆,看见插在上面的十字架,然后静默地笑。

“北极是一个古老的世界,没有城市的高楼林立,亦没有乡村的田园风光;没有金钱的争夺、权力的斗法,只有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我们在冰川上一步步小心地行走,眼前白茫茫一片,稍有不注意就会滑倒。这一幕留给人最深的印象,从而教会我们生的不易。从北极带来的生命的领悟百转千回永不腐朽,我在这里有了人生迄今为止最深的体悟。

“海精灵号的船员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当橡皮艇遇到大风大浪无法靠岸、船上的我们惊慌失措,或者有人通报附近有北极熊在游泳时,开橡皮艇的船员依旧淡定,用许多方法让我们的心平静下来。后来想想,他们的从容与临危不乱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船员们有男有女,让我不禁诧异女船员宁可不在意自己的容颜也要到海上漂一漂。和朋友们讨论过这个话题,后来顿悟:她们是真心地热爱自己的这份工作。

“或许一些人的性格就像北极燕鸥一样,在别处是弱势、不被认可,所以它们便跨越茫茫北回归线,并且一路北上,不顾严寒与风霜,经历多少代的努力终于骄傲地活在北极的普天之下。它们都拥有生存下来的执念,这让我为之感慨。执念,一个多么遥远的名词。当我们生活在单调得可以一眼看到未来的日子中,我们波澜不惊,是因为已经麻木。我们没有生存下去的执念,便任凭命运的摆弄。而北极的种种,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执念的力量。我将凭借心中的执念跨过一道道只能一个人过的坎。

“就像课题。这次北极之行获益匪浅,暂且不说明白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科学研究的精神,单是课题本身便让我受益无穷。透过一个个课题,可以看到同行的人们为之所付出的努力。开课前各处奔波。成都不像上海,没有专门的极地研究所,对这一切毫不熟悉的我们要凭借所有的力量去找导师。费尽心思找到导师后,便是复杂的开课计划。又要准备各种要带去的仪器设备等等。一整件事算下来忙活了很久很久,途中甚至让人想要放弃。给第一位专家发出电子邮件以求得指导,只可惜那位研究植物在逆境中的特点的专家学者在国外度假,好心的他给了我另一个研究员的邮箱,我继续询问,只可惜那位研究员在野外,之后发出的邮件便也像石沉大海一般。中途也想要放弃,可看到大家都在为之努力,我便鼓起勇气继续做下去,不管是否有结果,都要尽力一试。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我到现在才真正明白它的实际意义。不会有天上掉馅饼这样的好事,一切还要靠自己打拼。

“如今回家,当亲戚朋友们问及在北极都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我会耐心地将拍摄的照片一张张给他们看,让他们体会到我们每一天的欣喜与期待,告诉他们每一天的行程与见闻。然而,如今我还能清晰地记得,当十年二十年,甚至半个世纪过去呢?当我老得只能喝粥的时候,我怕是早已记不清此次北极之行的细枝末节。我能记住的,也就是北极之行真正带给我的触动——和一群曾经陌生的同龄人,做着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每一天都是未知的旅程,让人期待,尽管有时会灰心、会难过、会失望、会感伤,但我们仍然度过了。和来自不同城市的孩子,近乎疯狂地在青春中放肆。我们一起在深夜,裹着朗伊尔宾极昼的日光组成‘夜宵小分队’找食物;从船上跳到冰冷刺骨的北冰洋拥抱浮冰;不顾海藻的纠缠一群人跑到波罗的海游泳;不顾早晨的寒意四点钟起床跑到海边等候日出……这些都是暑假里埋头读书的孩子们永远不曾体会的青春的力量。趁着年轻,让人生疯狂几次,有何不可!

“只希望很多很多年后,当我再翻开当时的相片与文字,我会倍感欣喜。有什么比回顾人生时不会抱憾更令人感到欣慰呢?北极,感谢你!” 华东师大二附中张敬庭的感悟,则是从另一个角度:

“周围不论去过北极的,还是没去过的人,都说北极之旅好,说这种行程会让人获益匪浅,会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影响。那么北极行真正对我们的影响在哪里?它又是如何来影响我们的一生的?这是我回来之后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颢。

“我想,一个人每一次内在的真正改变,那种让人感觉焕然一新的改变,其实都是一次由内而外的升华。但一个人不可能会平白无故地被改变,那么,这种彻底的改变是从何而来的?我认为是深思,是对生活、对人生、对自我的一次深思。可能许多人会说:‘我平时想得挺多的呀,好像也想得挺深的,怎么好像都没什么改变?’我要说,其实这些思考都是泛泛的,没有真实的意义,没有真正地深入心底。真正的深思要有它的机遇,当你真正去经历时,你会发现,以前的那些甚至只能叫随便想想,连思考都不能算。

“那么,最能激发一个人深思的是什么?是阅历?是环境?是心情?我觉得都不到位,最重要的,是不一样的心境。在一个人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一切都似乎是那么枯燥,那么平淡。重复了百遍干遍甚至万遍的东西很难让人有所启发,有所改变。而在北极行中,生活完全是另一个模样。没有了父母的约束,多的是身边陌生但亲近的同龄人;没有了各种琐事的困扰,多的是一份无拘无束的自在;没有了城市的繁华与喧嚣,多的是聆听大自然的安逸与宁静。置身于一个充满未知的世界,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有许多思考,他们会将它与平时的生活作比较,会思考那些以前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

“北极行,它让人从心底改变对一些事物的看法,改变对生活的见解,从而改变一个人的心态,改变他的一生,也许这就是北极之旅的意义所在吧。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去到北极或是其他一些远离城市的地方。也许他们需要学会的,就是改变心境,要对事物充满热情。感谢这次北极行,它不仅仅让我开阔了眼界,不仅仅让我结识了许多新朋友,更是因为这次北极行,我有机会真正深入地去剖析自己,真正地有所思,有所想,有所领悟,有所改变,有所爱。” 在本书付印之前,我陆续得到好消息。沈泽源的父亲这样写道:‘‘北极对于孩子犹如航天对于国家,影响是长远的。上个月沈泽源在上海市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中获得高中组一等奖,其中关于北极的描述,为他增色不少,《上海中学生报》还为他做了一个整版的专访。”邓茜戈、蒋函君则告诉我:‘‘张老师,我们两个关于北极植物课题的论文,都获得了成都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我相信,这些都只是开始,北极科考的成果还将不断涌现。

高靖又发来一首题为《追忆北极》的诗,我把它放在书的最后,供大家细细品味:

北上,为了儿时的梦想;

探寻,那片广袤的冻土。

海精灵,承载着我们的使命,

离开了郎伊尔滨,

去往那无数人向往的冰原。

在这冰与雪的世界里,

汹涌的波涛,

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怀着憧憬与希冀,

我们踏上了神奇的北极。

你无私奉献给我们的,

不仅是为了完成课题的采样,

还有那一幕幕令人动容的景象。

呼吸冷冽的空气,

遥望无垠的沧海,

感受壮观的冰川,

赞叹坚毅的生命。

冰块漂浮在水面,

海鹦展翅在峭壁,

北极,

见到你是我一生的幸福。

你在我记忆中,

已不仅是一个片段。

而是一段永恒的回忆。

你隐藏在白色面纱下的秘密,

也将保留成我美好的回忆。

希望有一天,

这份回忆能指引着我,

重温你那冰冷的怀抱,

带领着我们,

再次驶向世界的尽头——北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7: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