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立一个强大的英格兰而做出卓越的贡献》虽然是一篇即兴的演讲,却被后世称为“黄金演说”,就像当时的一位听众所说,女王的一字一句都应该用“黄金书写下来”。
她讲道:“没有任何一枚宝石比摆在我面前的这枚更珍贵,这枚宝石就是你们的爱。我爱它胜过爱任何宝藏和财富;大家都懂得如何去衡量珠宝的价值,但我却认为爱和感激是无价的。虽然上帝赋予了我高高在上的权位,但是我王冠的荣光并非来源于此,而是来自由你们的爱所支撑的统治……我所欣喜的不是上帝让我做女王,而是让我做一位拥有众多心怀感激之心的臣民的女王。因此,我除了满足臣民的意愿,履行应尽的职责外别无所求……对于我本人需要说明的是:我从不是一个贪得无厌、搜刮成性的独裁者;也不是一个陷入财政危机却固执己见的昏君;更不是一个铺张浪费的人。我从未沉迷于任何世俗的物品。你们所赋予我的一切,我不会囤积起来据为已有,而是在接受之后重新赋予你们……我一直将‘最后审判日’立于眼前,施政时时刻不忘提醒自己将会最终接受上帝的裁决。如果我的慷慨好施遭人滥用;如果我的奖赏悖于已愿而对人民造成了伤害;如果我手下的官员玩忽职守,有辱于我赋予他们的使命,那么,我恳求上帝不要将其罪过累加到我的身上……
我深知君主的头衔无限荣光,但请诸位放心,这荣光还不至于闪亮到蒙蔽我的双眼。请永远铭记:总有一天,我们都会站在上帝面前解释自己的所作所为。成为国王,头戴皇冠,看上去威风荣耀,但实际上他们身上所担负的责任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你们知道或见过很多的君主曾坐在这把宝座上,他们或许比我更强大或更明智,但是,你们从不曾有过,以后也不会再有一个国王,他(她)比我更关爱自己的臣民。”
黄金演讲是伊丽莎白领导艺术的一个综合阐述。在演讲中,她首先树立起自己的王权,并明确指出,王权不是来自上帝而是来自她为之效劳的臣民。接下来,她又对自己的施政方式做了进一步解释;她勇于承担起对臣民的责任,反复强调她对臣民的热爱,并指出她不会凌驾于法律之上,但会对“更高的权力”负责。她重点阐释自己的职责以及对公众利益的极力维护。她认为领导权是一种负担,“成为国王,头戴皇冠,看上去威风荣耀,但实际上他们身上所担负的责任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在演讲当中,她将自己赏赐属下的初衷和受赏人的所作所为完全区分开来;她把对自己的批评完全转嫁到了那些失信于民的人身上。她让人们深信:如果自己已经做错了什么,那并非出自她的本意而且也绝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和荣誉。
这篇演讲已经堪称完美,但更令人感觉完美的是它在一个最及时的时刻被传递给了一群最需要倾听这样一种演讲的听众,因而演讲大获成功。许多下议院的议员听完之后都泪流满面,他们通过演讲回忆起了女王统治期间的功绩,深信女王所说的一切千真万确,无可指摘。
当我们今天再读到这篇演讲时,很自然地会从中挖掘出一些不真诚或虚伪的自我批评的成分,而这些成分是20世纪末期世界领导人在辞呈演讲、公开道歉和辩护演讲中惯用的技巧。但伊丽莎白说的并非空话。她执政40多年的所作所为已经无声地印证了她所说的每一句话,并再次证明了她作为领导者的卓越才干。
在现代商务图书馆里,我们随处可以找到有关领导学理论及实践方面的书籍,但是在伊丽莎白时期,这方面的书只有一本,即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此书完成于1513年,但直到1532年马基雅维利去世,也就是伊丽莎白出生的前一年才得以问世。
这本书集中论述了维持王国统治的基本原则,作者马基雅维利也因此书的撰写而深受佛罗伦萨统治者梅迪奇家族的赏识。作为一本反映现实政治的著作,这本书与同时期的其他政治类书籍截然不同。他不探讨政权来源等哲学问题,而是将论述重心放在如何实施和维持王权的问题上,全然不提王权的起源及合法性问题。
伊丽莎白一定读过此书,因为她不但懂意大利语,而且对有关意大利的事物非常感兴趣。另外伊丽莎白也一直非常关注凯瑟琳·梅迪奇——她的两个儿子,法国公爵安茹和阿兰逊都曾经是她的追求者;更为重要的是,伊丽莎白父亲的宿敌教皇克莱门特曾查禁此书,这反而更激发了伊丽莎白阅读它的好奇心。毫无疑问,女王(也许是作为公主的时候)就对马基雅维利的观点极为感兴趣。按照马基雅维利的观点,意大利的各个城邦应该摆脱外国政府的干预取得独立——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强大的本地政府。而使这一设想在英格兰的土地上实现,便成了伊丽莎白一生追求的目标。
虽然伊丽莎白与马基雅维利书中所反映的理想君主的原型切萨雷·博尔贾并不相似,但她的言行中却经常带有马基雅维利思想的痕迹。比如,有一次她说:“‘必须’一词不能用于君主身上。”另外一次,她对议会说:“头(也就是她自己)是不能被脚控制的。”也许她最马基雅维利式的说法就是:“君主行事自有君主的智慧,其他人是无法效仿的。”
这些言论虽然听上去不可一世,但在伊丽莎自身上,却和她自幼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以及她对人民强烈的关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两者彼此制衡,并不显出言辞的轻傲与无礼。同时,这些傲慢的言辞也往往会被伊丽莎白所持有的那种自贬式的或是谦恭的话语(就如同1601年黄金演说的风格)所抵消,再加上她的身体力行,使它们易于被别人接受。作为一位年青的国君,伊丽莎白会经常查阅一本由她的侍臣准备的建议书,书中满是我们今天所称的“箴言”一类的话语,还有一些管理方法的说明,尤其是针对如何满足贫苦人需求方面的指导。其中两条是:“每日需思忖贫苦人一次”,“为贫寒者伸张正义”。作为女王,伊丽莎白不是将这些建议放在口头上,而是切实地加以执行。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证明了伊丽莎白为其子民毫不留情地“伸张正义”的做法。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希尔伯特讲了一个伊丽莎白到一个小镇上巡游时发生的故事:
有一些人在低声抱怨女王巡游的开销太大,还有一些人在指责那些皇家采购商,他们在购买当地物品时故意拖欠,而且反复征用当地的人和物但从不付钱。于是,一个生性勇猛而且火气十足的肯特人,走到一群皇家侍者面前问道:“哪一个是女王?”
“我就是你的女王”,站在一旁的伊丽莎白答道,“你找我有何事?”
“你是我见过的最少见的女人之一,我想你一餐吃东西并不比我女儿玛蒂多,她可是我们所见到的最体面的姑娘,但是你却吃掉了我那么多的母鸡、鸭子和肉鸡,弄得我连日子都没法过了。”
这个男人的案子马上得到了调查,众所周知,那位搜刮百姓的采购商被处以了绞刑。
摘自Hibert,The Virgin Queen:Elizabeth Ⅰ,Genius of the Golden Age,PP.139~140.
虽然今天我们已经不再提倡用绞刑处置偷盗者和贪污犯,但是在面对以上情形时,我们还是要像伊丽莎白一样迅速果断地采取行动。P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