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丛书》首次推出了30个品种,包含经、史、子、集等各个门类,囊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该丛书以尊重原典、呈现原典为准则,对经典作了精辟而又通俗的疏通、注译和评析,为现代读者尤其是青少年阅读国学经典扫除了障碍。所推出的30个品种,均选取了当前国内已经出版过的优秀版本,由国内权威专家袁行霈、唐明邦、赵逵夫、王兆鹏、唐浩明等倾力编注,集经典性与普及性、权威性与通俗性于一体,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套优秀读本。
洪应明编写的《菜根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其中的格言警句文词优美,对仗工整,短小精粹,耐人寻味,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这本《菜根谭(名家注译本)(精)》是其中一册,为林家骊注译版。
洪应明编写的《菜根谭》以明代常见的格言体,论述了修身、处事、待人、接物等人生处世哲学,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释家的出世思想以及作者的生活体验为一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其中的格言警句文词优美,对仗工整,短小精粹,耐人寻味,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该书问世400多年来,广泛流传于民间并远播海外。
这本《菜根谭(名家注译本)(精)》为林家骊注译版。
【注释】 ①修省:修身反省。即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回忆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易·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欲做①精金美玉的人品②,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③,须向薄冰上履过④。
【注释】 ①做:在此为涵养修炼之意。②人品:人的品质、品格。③事功:事业和功绩。王巾《头陀寺碑文》:“夫民劳事功,即镂文于钟鼎。”④“须向”句:《诗经·小雅·小雯》中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句子,原诗描写周王朝下层官吏的戒惧心理。这儿是谨慎从事的意思。履:走。
【译文】 如果想要涵养修炼成精金美玉那样完好的品质,一定要经过熊熊烈火和干锤百炼的考验;如果想要建立震天动地的事业和功绩,必须时时处处小心谨慎,就像在薄薄的冰层上走过。
一念①错,便觉百行②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③漏;万善④全,始得一生无愧,修之当如凌云宝树⑤,须假⑥众木以撑持。
【注释】 ①一念:佛学术语,思念对境一次一念。但其义甚多,各宗不一。此处可理解为一动念或一个念头。②百行:多方面的品行。《三国志.魏书.王昶传》戒子书:“夫孝敬仁义,百行之首,行之而立,身之本也。”③罅:瓦器的裂缝,gI申为凡物的缝隙。④万善:佛学术语,一切善事。⑤凌云宝树:凌云,直上云霄,形容物体升向空中,离地面很远。宝树,佛学杂名,指珍宝的树林,谓净土之草木,《法华经.寿量品》日:“宝树多华树,众生所乐游。”(蓟假:借。
【译文】 一个念头错了,便会觉得各种品行都错了,防止它,要像检查渡海所用的气袋,容不得针眼大小的裂缝;一切善事都做,才能一生没有愧悔,坚持它,要像直冲云霄的宝树,必须借助其他树木的撑持。
=
忙处事为①,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动②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非心自息。
【注释】 ①事为:做事,作为。②动:事物发展行进,与静相对。
【译文】 匆忙之时做事,如能在空闲时预先查点准备,那么错误的行为自会减少;行动之时的想法,如能在安静时先细密考虑,那么不对的想法自会平息。
四
为善而欲自高胜人;施①恩而欲要名②结好;修业⑧而欲惊世骇俗;植节④而欲标异见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⑨上荆棘,最易夹带,最难拔除者也。须是涤尽渣滓,斩绝萌芽,才见本来真体⑥。
【注释】 ①施:施予,给予。②要名:要,通“徼”,求取名声。③修业:修营功业,《易·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孔颖达疏:“欲进益道德,修营功业,故终日乾乾匪懈也。”④植节:培植节操,修养品德。见:同“现”,显示。⑤理路:理,治玉,对玉进行加工,这里指修行的道路。⑥本来真体:佛学称无物之始谓之本来。本来真体,简称本体,或称真身,谓诸法之根本自体。在此指未被诸般恶念浸染的思想原貌。
【译文】 做了好事却想胜过别人以己为高,给人恩惠却想求取名声结好别人,修营功业却想使世俗大众惊怪骇异,培植节操却要显示异常表现奇特,这些都是善良愿望中的刀枪,修行道路上的荆棘,最容易夹杂,也最难于拔除的。必须把这些私心杂念彻底洗涤干净,把萌发的芽头全部斩尽,才能显现出未被诸般恶念浸染的思想原貌。
能轻①富贵,不能轻一轻富贵之心;能重名义②,又复重一重名义之念。是事境之尘氛⑧未扫,而心境芥蒂㈤未忘。此处拔除不净,恐石去而草复生矣。
【注释】 ①轻:看轻。②重:看重。名义:身份、资格、名分,又指名誉、名节。③事境:处事范围。尘氛:尘俗气氛。④心境:思想境界。芥蒂:亦作“蒂芥”,细小的梗塞物。后用“芥蒂”比喻积在心里的怨恨或不快。
【译文】 口头上说能够看轻富贵的人,实际上心里不能真的看轻富贵;心里本来就看重名义的人,看重名义的心会越来越重。这些都是因为处事范围中尘俗的气氛没有扫除干净,积在心里的怨恨和不快没有完全忘掉。富贵、名义的根子不能拔尽,其它的一切欲念只怕如同杂草,石头一搬掉,杂草又会长出来了。P3-5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当知旧”。对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一代来说,缺乏的也许不是所谓的“革新力量”,而是“知旧”,也即对传统的了解。
中国文化传统的源头,都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从先秦的《诗经》《易经》,晚周诸子,前四史与《资治通鉴》,骚体诗、汉乐府和辞赋,六朝骈文,直到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在传统经典这条源远流长的巨川大河中,流淌着多少滋养着我们精神的养分和元气!
《说文解字》上说“经”是一种有条不紊的编织排列,《广韵》上说“典”是一种法、一种规则。经与典交织运作。演绎中国文化的风貌,制约着我们的日常行为规范、生活秩序。中国文化的基调,总体上是倾向于人间的,是关心人生、参与人生、反映人生的,当然也是指导人生的。无论是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各家的传经事业,韩柳欧苏的道德文章,程朱陆王的心性义理,还是先民传唱的诗歌,屈原的忧患行吟,都洋溢着强烈的平民性格、人伦大爱、家国情怀、理想境界。尤其是四书五经,更是中国人的常经、常道。这些对当下中国人治国理政。建构健康人格,铸造民族精魂都具有重要意义。经典是当代人增长生命智慧的源头活水!
长江文艺出版社历来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及普及,近年来更在阐释传统经典、传承核心文化价值,建构文化认同的大纛下努力向中国古典文化的宝库掘进。他们欲推出《国学经典丛书》,殊为可喜。
怎么样推广这些传统文化经典呢?
古代经典和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及趣味本来有一定差距,如果再板起面孔、高高在上,只会让现代读者望而生畏。当然。经典也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味将它鸡汤化、庸俗化、功利化,也会让它变味。最好的办法就是,既忠实于经典的原汁原味,又方便读者读懂经典,易于接受。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国学经典丛书》首先是以原典为主,尊重原典,呈现原典。同时又照顾现实需要,为现代读者阅读经典扫除障碍,对经典作必要的字词义的疏通。这些必要精到的疏通,给了现代读者一把打开经典大门的钥匙,开启了现代读者与古圣先贤神交的窗口。
放眼当下出版界,传统文化出版物鱼目混珠、泥沙俱下。诸多出版商打着传承古典文化的旗号,曲解经典,对现代读者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认知传承经典起了误导作用。有鉴于此,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国学经典丛书》特别注重版本的选取。这套丛书30个品种当中,大多数择取了当前国内已经出版过的优秀版本,是请相关领域的名家、专业人士重新梳理的。这些版本在尊重原典的前提下同时兼顾其普及性,希望读者能有一次轻松愉悦的古典之旅。
种种原因,这套丛书必然会有缺点和疏漏,祈望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