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帝经三书通鉴(图文本)/华夏文史名著正点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李世民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世民等原著,王成君主编的《帝经三书通鉴》甄选了历史上三部重要的教育皇子/小皇帝的经典著作:《帝范》、《帝鉴图说》、《康熙庭训》,以文白对照的形式展现在今天的读者面前,帮助今人更直接地考察古代帝王教育的内容、主旨及施教者的心思、视野和文化风神,从中获得教育子女,修养身心的启迪。

内容推荐

李世民等原著,王成君主编的《帝经三书通鉴》,就是甄选了历史上三部重要的教育皇子/小皇帝的经典著作,以文白对照的形式展现在今天的读者面前,帮助今人更直接地考察古代帝王教育的内容、主旨及施教者的心思、视野和文化风神。《帝经三书通鉴》就像一面镜子,反射出往昔最尖端的价值取向和思维体系的传承与嬗变,有助于今人体味皇皇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如何在一代又一代帝位继承人的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那深宫中与民间并无二致的艰辛与坚韧。

目录

帝范

卷一

 君体第一

 建亲第二

 求贤第三

卷二

 审官第四

 纳谏第五

 去谗第六

卷三

 诫盈第七

 崇俭第八

 赏罚第九

卷四

 务农第十

 阅武第十一

 崇文第十二

上篇 圣哲芳规

任贤图治——尧帝无而治

谏鼓谤木——尧帝虚心纳谏

孝德升闻——舜以孝感天

揭器求言——大禹广开言路

下车泣罪——大禹以德化人

戒酒防微——大禹见微知著

解网施仁——成汤仁慈爱民

桑林祷雨——成汤善心动天

德灭祥桑——大戊日日修德.

梦赍良弼——商高宗精诚寻大贤

泽及枯骨——周文王为仁至极

丹书受戒——周文王恭书座右铭

感谏勤政——周宣王得道者多助

入关约法——刘邦入秦以宽仁为贵

任用三杰——汉高祖用人恰如其分

过鲁祀圣——汉高祖礼敬先贤

却千里马——汉文帝拒绝奢华

止辇受言——汉文帝从善如流

纳谏赐金——汉文帝奖励直言

不用利口——汉文帝重实轻虚

露台惜费——汉文帝勤俭律己

遣幸谢相——汉文帝不以私害公

屈尊劳将——汉文帝激赏严治

蒲轮征贤——汉武帝重为轻言

明辨诈书——汉昭帝用人不疑

褒奖守令——汉宣帝重用贤良

诏儒讲经——汉宣帝重视教化

葺槛旌直——汉成帝旌表直臣

宾礼故人——汉光武帝礼贤下士

拒关赐布——汉光武帝赏罚分明

夜分讲经——汉光武帝以学为乐

赏强项令——汉光武帝知错就改

临雍拜老——汉明帝以身作则

爱惜郎官——汉明帝审慎授权

君臣鱼水——刘备屈尊朝圣

梦裘示俭——晋武帝坚辞奇巧

留衲戒奢——宋高祖以俭儆世

弘文开馆——唐太宗广纳雅言

上书粘壁——唐太宗勤奋至诚

纳箴赐帛——唐太宗大嘉诚恳

纵鹊毁巢——唐太宗不信邪

敬贤怀鹞——唐太宗轻重分明

览图禁杖——唐太宗仁道待囚

主明臣直——长孙皇后拨云见日

纵囚归狱——唐太宗大赦天下

望陵毁观——唐太宗知错便改即王者气度

撤殿营居——唐太宗巧施恩惠

面斥佞臣——唐太宗深戒小人

剪须和药——唐太宗视臣如手足

遇物教储——唐太宗言传身教

遣归方士——唐高宗不信方士

焚锦销金——唐玄宗绝弃沉溺

委任贤相——唐玄宗知人善任

兄弟友爱——唐玄宗善待兄弟

召试县令——唐玄宗亲孝属官

听谏散鸟——唐玄宗闻过则喜

啖饼惜福——唐玄宗珍惜粮食

烧梨联句——唐肃宗礼善贤才

不受贡献——唐宪宗节制欲望

遣使赈恤——唐宪宗薄己厚民

延英忘倦——唐宪宗乐于议政

淮蔡成功——唐宪宗头脑清醒

论字知谏——唐穆宗由字悟心

屏书政要——唐宣宗明辨贤佞

焚香读疏——唐宣宗用人先敬人

敬受母教——宋太祖敬畏庶民

解裘赐将——宋太祖体恤下情

碎七宝器——宋太祖崇尚朴素

受言书屏——宋太祖寡欲爱民

戒主衣翠——宋太祖防微杜渐

竟日观书——宋太宗好学不倦

引衣容直——宋太宗感念诤臣

改容听讲——宋仁宗敬师受教

受无逸图——宋仁宗不忘警示

不喜珠饰——宋仁宗巧戒奢靡

纳谏遣女——宋仁宗当机立断

天章召见——宋仁宗喜纳诤谏

夜止烧羊——宋仁宗约己戒奢

后苑观麦——宋仁宗体察农耕

轸念流民——宋神宗以民意为先

烛送词臣——宋神宗遗泽贤良

下篇 狂愚覆辙

游畋失位——太康无为失民心

脯林酒池——夏桀纵欲传恶名

革囊射天——武乙目空一切

妲己害政——良德胜于能力 

八骏巡游——周穆王巡游无度

戏举烽火——周幽王买笑失国

遣使求仙——秦始皇迷信仙药

坑儒焚书——秦始皇大革文化命

大营宫室——秦始皇大兴土木

女巫出入——汉武帝受惑杀太子

五侯擅权——汉成帝养虎为患

市里微行——汉成帝不务正业

宠昵飞燕——汉成帝沉迷声色

嬖佞戮贤——汉哀帝宠信佞幸

十侍乱政——汉桓帝封侯失控

西邸鬻爵——汉灵帝卖官营私

列肆后宫——汉灵帝耍闹失政

芳林营建——魏明帝劳师寻乐

羊车游宴——晋武帝晚节不保

笑祖俭德——宋孝武帝数典忘祖

金莲布地——萧宝卷奢靡失政

舍身佛寺——梁武帝走火入魔

纵酒妄杀——高洋嗜杀成性

华林纵逸——高纬胸无大志

玉树新声——陈后主纵情声色

剪彩为花——隋炀帝挥霍无度

游幸江都——隋炀帝劳师动众

斜封除官——唐中宗委权于妇道

观灯市里——唐中宗轻涉里曲

宠幸番将——唐玄宗偏爱谄谀

敛财侈费——唐玄宗心悦豪奢

便殿击球——唐敬宗游戏无度

宠信伶人——唐庄宗亲伶远政

上清道会——宋徽宗不思轻重

应奉花石——宋徽宗营家亡国

任用六贼——宋徽宗不辨忠奸

康熙庭训

快快乐乐图喜庆

诚心处世戒虚浮

处事为人需谨慎

喜闻乐察自聪明

对人对事敬为先

沉迷所好必有虞

不为书所愚所欺

笃志学习求名师

居食有节祛百病

修身养性严律己

心静身凉自祛暑

修身立命读经籍

效法圣贤治天下

敬鬼敬天修正气

防微杜渐只需早

仁者之心道无穷

博爱乃仁爱之极

坦承过错德行高

有错即改实为善

为人君岂可诿过

居家洁净养清质

曲意奉迎乃欺诈

知之为知不耻问

虚心求教取人长

追根寻源不自欺

研读古书明大义

知书明理贵贯通

日进日新不后退

立志学习为首要

仁德学术是根本

孝心不在供衣食

《孝经》乃万世天条

体贴君亲为大孝

清洁自身为长久

知足常乐尚节俭

勤俭淳朴思民艰

冠帽尊贵需有序

以身作则先天下

礼和兼用治家国

修养天性除俗欲

处变不惊心乃大

闻过则改纳良言

雷雨中不躲树下

恒劳知逸生祸灾

违逆常理不可取

权宜之计仅一时

身心修养少养成

宿营之处最紧要

马远行不可饮水

天道仁爱惜生灵

追求善思去恶念

立志远欲气自高

真君子不欺暗室

子女需严格管束

恰如其分名符实

小人之言不可信

持斋守戒不可偏

手拿念珠除恶念

幸灾乐祸小人心

防患未然需坚持

扼邪念于萌芽间

有德之人积功德

酒乱心性不可贪

沉溺于酒失品行

伤身乱行酒魁首

注重饮水养生多

些小之艺不压身

口勿出污秽之言

好恶喜怒莫劳神

敬畏之心多持重

开卷有益读经史

《诗经》不可不读

立身须习《礼记》

用人应宽严兼济

远近之道宜深思

不可让太监干国

顺天理御驾亲征

军民不可忘勤劳

饮水卫生须注意

果疏清淡益于身

尽孝无须定日程

家庭常礼不可缺

果蔬成熟方可食

杀囚应怀哀矜心

吉凶异道不可扰

事虽细小莫懈怠

怀柔四境远人归

以德服人感人心

胆大心细防差错

造谣中伤遭天谴

善恶邪正看眼知

行端坐正不斜视

体察世事据理断

务实戒虚重实干

佛道之说引入善

气血平衡养老年

须发变白任自然

老人老去子孙成

昏定晨省守精神

天下大书属《周易》

亲历为实余则虚

满语尽汇《清文鉴》

要善待先人基业

饮食习惯各有不同¨

潜心钻研即养生

为人守秘乃人格

要知自己的短长

久征伐须重生命

鸟枪火药须小心

闲居重善行良言

应与人同喜同悲

俭约不贪福寿长

安逸适度尚勤勉

赏罚事大多审慎

纳言与独断合用

尽心力博取众议

勤恳守德多恭顺

广览典籍为后人

良药医方传天下

投药治病应适宜

注重饮食为养生

造房宜宽敞明亮

谈笑有度循常理

圣人之为与古合

毋使孩童坐廊下

追思怀远谨致敬

躬耕垄亩实要务

守常道量入为出

不可轻抛天下物

旧瓷器赏心悦目

诚敬之心不可缺

不可戏人而生祸

敬神佛不可随俗

东施效颦不可取

漆色明艳水土养?

天道酬勤养众生

远近皆亲古礼制

永念先人荫福祉

廉洁为政俭用度

尊老爱幼讲避讳

取笑残疾招祸灾

吉祥素色白为上

祭祀典礼须诚敬

得天下厚待前朝

涵养心性戒躁愤

谨慎修身养天年

偃武修文天下喜

创业艰难守更难

不可盲目依上天

贵为皇子当自重

好洁成癖反为累

痴呆软弱娇养成

我朝旧制合古训

狩猎只为练强兵

追根寻源求完美

心念子民治黄淮

古今有异破成规

遵国法安分守己

衣服饮食皆养生

在外防寒莫小觑

好钢用在刀刃上

饭后愉悦助消化

星命杂学皆等闲

五行相克实通理

多行善事解凶险

经籍之中寻嘉言

读书宜精进简约

以古鉴今受益多

笃于行善天必佑

心地宽用人不疑

厚待老者增福寿

心中怀仁忌杀戮

饮食应敬重生灵

敬重文字最当先

悦民心长治久安

存本真不务虚饰

尽心力事亲至孝

静心性顺其自然

客观体验不信邪

大伪小伪久自败

断是非苦学历算

今古相通难割断

乐律祥和天为本

依从本性实为上

奇货未必均可居

放回宫女孝双亲

未老拄杖甚可厌

大清弓箭最当先

盘中粒粒皆辛苦

严禁奢费与卖米

天宝物华不可奢

聚众赌博断不容

勤学立志保节操

吃水不忘掘井人

戒贪念清心寡欲

他人是非关我何

切不可穿凿附会

唐诗含蓄意高远

先圣之言要牢记

御政须先懂驭民

事事应以人为本

讳疾忌医误自身

修医德倾心济世

明病因对症下药

先人之法非皆好

书法须心正气和

尚勤奋技不压身

礼尚往来需恰当

为君心系天下人

研读经书需尽意

千里之行跬步积

宜宽宜严度量衡

欲出行慎择时日

欲善其事先利器

造福后人宜行善

缅怀前烈励后人

宜承袭先人典制

整武备严加训诫

骑射之道自幼习

逢灾祸宜自警醒

淳朴诚挚赤子心

待后人以身作则

事无定则合为上

水滴石穿移泰山

好恶不可无准绳

心平气和乃立身

近朱近墨习相远

求实远胜追虚名

以义为利人之本

行义心安无差池

战胜私欲定良知

读书宜深戒泛读

手不释卷得真味

开卷得益发愤读

只信功到自然成

治学修身即刻起

少年读书无杂念

治学修业日日新

求真求理非一处

立言行善慰平生

忍一时风平浪静

竭尽人事听天命

融入世间少祸灾

善学可内外兼修

淡定颐养精气神

须谨记前车之鉴

用人治心先克己

兵民皆需尚勤勉

试读章节

卷一

君体第一

人民是一个国家之所以建立的先决条件。就像《易经》上说的:先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了上下才产生了礼仪。当然,一个国家光拥有民众还不够,还要爱护人民、保护人民,否则,人民就要背叛你,还谈什么立国呢?

国家是一个君王的根本。国君之所以被称为国君,之所以贵为天子,就是因为他拥有一个国家。如果国君能够以德来团结人民,那么人民就乐于为君王出力,这样,国君就可以长久地拥有国家;如果国君虐待人民,人民离散而不肯归附,那么你想当国君,又怎么能办得到呢?

原文:夫人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

做君主的,外观上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像山岳一样稳重而高峻,令人望而生尊崇之心,望而有敬畏之感。这除了帝王天生的厚重仪表之外,主要是指作为人君的修养。“德重如山岳”,君主有德则在百姓眼中自然重如山岳;如若无德,即便像山岳,又有谁来敬畏呢?

作为人君,要像太阳和月亮一样,具有永恒的光热,而且普照万物。

人主应该天下为公,不能有丝毫的偏私,让普天之下的每一个黎民都能感觉到帝王的恩泽。这是做人君必须具备的素质。

原文:入主之体,如山岳焉,高俊而不动;如日月焉,贞明而普照。

君主是老百姓行动的指南,也是天下民众所向往的归宿。作为君主,不负众望,爱护人民,百姓就会把他视作保护伞和自己的归宿。商朝时候的伯夷为了躲避暴虐的商纣王,居住在北海之滨,后来他听说周文王起来反对纣王,就说:“我何不回去呢?我听说文王治理下的西伯很注意善待和养育老者。”大公为了躲避纣也住在东海,他听到文王兴起的消息,也高兴地说:“为什么不回去呢?我听说西伯那个地方能够养育老者。”唐太宗借此说明一个好的君主,应该是天下百姓所向往的归宿。

原文:兆庶之所瞻仰,天下之所归往。

人君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这样他的心才能包容宇宙,涵容万物。一个帝王如果小肚鸡肠,器量狭窄,他怎么能有容人之量?胸中怎么能装得下整个天下呢?

作为帝王,如果能使自己修养到平心静气,公正地对待天下的人和事,那么临事就能正确决断。《大学》说:“所谓修身养性,就是要做到能够使自己的心平正。一个人心中有愤怒,则做不到平正;心中有偏好,则做不到平正;心中有忧愁,则做不到平正;心中有恐惧,则做不到平正。”可见一个人要想做到自身公正,就必须摈弃私心杂念和个人的喜怒好恶。这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原文:宽大其志,足以兼包;平正其心,足以制断。

没有威望和好的德行,就不能号召远方;没有慈善和广厚的爱心,就不能安抚万众。这二者相辅相成,珠联璧合,缺一不可。作为拥有天下的国君,如果没有威严,不能使邪恶畏服,国家就不会太平。这样不足以保护人民,人民也会产生怨气。反之,如果一味穷兵黩武,以残暴之心对待天下,也会导致众叛亲离。所以,树立威信之后,还需要用慈善和厚爱来抚恤天下。其实,恩威并用本来就是历代统治者惯用的统治手段。

原文:非威德无以致远,非慈厚无以怀人。

九族指皇家宗族及其他皇亲国戚。在封建时代,宗族关系胜过其他任何关系,尤其是皇帝的宗族关系,一旦处理不好,会直接导致皇权不稳,国家混乱。所以唐太宗提出要以仁义来安抚九族。

皇帝虽然掌握生杀予夺的大权,但对大臣还要以礼相待。君待臣以礼,臣下才会心甘情愿地为国家出力,国家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如果国君蛮横无礼地对待臣下,不是培养出奴才,就是导致众叛亲离。因此有能力的国君不是去压服群臣,而是以仁德礼义去让臣下折服。

原文:抚九族以仁,接大臣以礼。

敬奉祖先要做到孝;高居皇位要时时想到谦恭谨慎。

原文:奉先思孝,处位思恭。

君王应该克己勤劳,以彰显自己的德义。作为君王,时刻都面对臣下的顺耳之言。因此人君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警醒自己不要妄自尊大、不可一世。相反,君王更要以身作则,勤于政事。这样,德行才能远播,处理事情才能做到恰到好处。

原文:倾己勤劳,以行德义。

上面讲的那几个方面,是对一个皇帝最起码的要求。

原文:此乃君之体也。

P6-9

序言

如果说,不论中国文化何等博大精深,它是依凭一代又一代的人生生不息地传承、发展的,那么,在这个由无数单环链拧结成的粗硕而漫长的链条中,作为每一个环节的个体,身上都会打着鲜明的时代/文化的印记,只是深浅有异,但绝无例外。

以古代中国的思想教化系统而言,从《论语》、 《孝经》,到《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到《女儿经》、《弟子规》,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姿彩不同却神韵贯通的成熟而稳固的文化形态,其坚韧、顽强,水滴石穿般的谆谆教导,如同无所不在的空气,弥散在整个传统文化之中。历经沧桑的成人对后代儿孙寄予了殷殷切切的关注,已经成为了文化的自觉,这种如血脉般世代沿袭的教化意识,可谓功德无量。平民百姓尚且如此重视教化后人,那么,在处于封建社会金字塔顶端的皇宫里面,对皇权继承者的教化,无疑具有重中之重的意义。

《帝经三书通鉴》,就是甄选了历史上三部重要的教育皇子/小皇帝的经典著作,以文白对照的形式展现在今天的读者面前,帮助今人更直接地考察古代帝王教育的内容、主旨及施教者的心思、视野和文化风神。它们就像一面镜子,反射出往昔最尖端的价值取向和思维体系的传承与嬗变,有助于今人体味皇皇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如何在一代又一代帝位继承人的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那深宫中与民间并无二致的艰辛与坚韧。

《帝范》。李世民即位后,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然而,承乾不思进取,终日沉溺酒色,荒废学业,且勾结私党图谋篡位。李世民即将其废为庶人,改立九子李治为太子,并决意一改失察之痼,严加管教。几年后,李世民集毕生心力,御笔亲撰了堪称古中国第一部“东宫秘典”的《帝范》,教育李治立身行事以先贤为师。其谆谆教诲,拳拳之心,溢于言表,力透纸背。次年,李世民辞世。

《帝鉴图说》。明神宗朱翊钧即位时,年龄尚幼。穆宗遗命不许母后称制,以免吕雉、武则天的事重演。万历首辅张居正内联外络,力保幼主,专门为小皇帝编撰的一部教化用书。他取唐太宗“以史为鉴”之训,精选历史上明君治政的小故事八十一个、昏主败亡的小故事三十六个,每个故事配以一幅插图,编成此书,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地教育小皇帝如何勤政治国成为明主贤君,可谓用心良苦。帝王师张居正后来成为权倾朝野的极臣。

《康熙庭训》,原题《庭训格言》。康熙皇帝踞位六十年,呕心沥血,文治武功,创造了皇皇太平盛世,他以明君之身,对治国、人生均有深刻的认识。他在勤政之余亦垂念后人,频频告诫几位皇子提高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为人处世、安邦治国的学养和能力。聪明乖巧的皇子胤稹,将父皇的训诫记录下来,日日课习,牢记在心。胤稹奉这本“皇子教科书”为其立身掌政的圭臬,在他成为励精图治的雍正皇帝的道路上,它无疑是一盏明灯。乾隆四十六年,纪晓岚等人对《庭训》进行了编修,被乾隆帝明令奉为执政育人的秘本宫经。原书分条铺列,小标题是编者加的。

古代“育人”之思之切,无论是东宫太子还是民间布衣,无一例外地受到前人的深切眷顾。在那个输出输入渠道较为单一的时代,耳提面命、言传身教与“拜圣贤师”、“读圣贤书”具有同样的教化效力。当今资讯手段确是发达,但并不能成为否决传统教化手段的理由。放眼已经喧噪得几近沸腾了的生活,耳闻目睹,诱惑丛生,人们“各有各的活法”,但若静下心来细细品咂先贤遗训,或许深叹恍如隔世,抑或忽觉寒风从窗隙入,脊背生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6:3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