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他乡之税(一个乡镇的三十年一个国家的隐秘财政史)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田毅//赵旭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这个普通的北方小镇,三十年间,围绕着政府的钱和老百姓的钱,上演了若干故事,揭示了中国财政的“隐秘”之处。

本书将带你走进这座小镇,近距离观察他们的生活轨迹和命运,揭开鲜为外界所知的隐秘的税收流动真相。作者历时8年,访问上百人,取得众多第一手账本、档案、私人日记等未公开材料,通过乡镇这个小小的窗口,描绘出一幅国家三十年财政史的宏大画卷。

乡土之税,将是我们重新踏上这三十年当代中国道路的一份独特通行证┉┉

内容推荐

政府财税关乎国计民生,更与每一个公民的权益休戚相关。国家财政的“阳光化”和“公共化”,是政府体制改革和公民权利保障的必由之路。

一个普通的北方小镇,三十年间,围绕着政府的钱和老百姓的钱,上演了若干故事,揭示了中国财政的“隐秘性”。

本书将带你走进这座小镇,近距离观察他们的生活轨迹和命运,揭开鲜为外界所知的隐秘的税收流动真相。作者历时8年,访问上百人,取得众多第一手账本、档案、私人日记等未公开材料,通过乡镇这个小小的窗口,描绘出一幅国家三十年财政史的宏大画卷。

乡土之税,将是我们重新踏上这三十年当代中国道路的一份独特通行证……

目录

序言

导言:在流动的迷雾中穿行

引子:卷入

 那一夜

 脑子坏了

 公堂上下

 镇长

第一篇 大开合(1976-1988)

第一章 挤出来的革命

 “外流”者

 平城镇

 “双层”交易

 作业组突围:“娶过的媳妇说不得”

第二章 蜜月

 李二柱的选择

 庙会重开张

 口袋、小财政与“意外”的承包费

第三章 自筹号角

 “突来”的旱情

 关键之年

 半边天

第四章 动员新天地

 初尝市场

 收购忙、粮仓内与国库中

 承转起合乡企路

 消失的纳税人与强化的“挂钩奖励”

第二篇 入口(1989-1995)

第五章 “推手”

 葵花、布料与假羊毛

 自家“灶台”

 从绍兴到石家庄

 别了,供销社

第六章 起风波

 谁的砖窑(上)

 谁的砖窑(下)

 “长肉的事儿”

第七章 猛进中

 北村内外(上)

 北村内外(下)

 税费及三个羊圈

 “达小康”

第八章 源起

 何楠被免

 “优、良、平”

 买税开端

 县乡“自给”接力赛

第九章 上下间

 93年

 变奏

 乡干起伏

第三篇 迷宫(1996-1999)

第十章 追逐

 罢市三天

 加速96

 黯然神伤

第十一章 玄机

 暗战

 三次尴尬的买卖

 “一个政府,两个税收任务”

 部门间的“合作”

第十二章 微言、掮客与“开支”

 话买税

 三掮客

 审计平城:何以垫支?

第十三章 重重复叠叠

 三天三夜调地会

 农情五断章

 范春的世界

 乡企命运

第十四章 娃娃与老师

 三娃娃之死

 意想不到的官司

 28张请假条

第十五章 大转折

 一巴掌免去8万税?

 尾欠!尾欠!

 垫税不断

 “掰手腕”

第十六章 紧急通知与新网络

 紧急通知

 点化

 边缘与中心

 “半边户”

第四篇 潜流(九十年代末-新世纪初)

第十七章 流动的利润

 “卖税”主力

 “晋车外挂”拉税战

 建安难题

 发票大案背后的买家

第十八章 一份民间买税报告

 三个点

 一位副镇长的年终总结

 90个公开案例

 “流动”与“盆地”

 扩大的“断裂”

第五篇 行行且行行(2000-2006)

第十九章 “二次革命”

 费税之变

 “航测”、“大亩”与难停的尾欠

 “老手”与“新手”

 “磨不推自转”

第二十章 发力

 奶牛梦想

 工业兴县、项目为王

 “三板斧”

第二十一章 免税前后

 真假公章

 直补新形象

 “无税”之村

 门市萎缩?

 不同的钱不同的人

第二十二章 专业化

 专职、兼职和“一肩挑”

 “安南那有税可买吗?”

 “冒出”债务700万

 “超买”

第二十三章 旋涡及上岸

 团结起来

 招商“回归”,引税渐逝

 遗失的责任

 新书记与大力治理

第二十四章 交织

 集体资产流失风云

 乡镇部门化

 县城诸“衙门”

 非税收入“迷信”

尾声:待续的历史

 保卫中学

 希望

结语:万变应万变?

致谢

附录 1 资料来源

附录 2 参考文献

附录 3 公开资料中的部分引税、买税情况

注释

试读章节

2001年12月16日是个星期天,傍晚7点,北方小镇平城灯火点点,宁静如常。这时,从主路北边镇政府三排平房里急匆匆走出一群人,他们南行二三十米赶到巷子口,随即一溜烟散进大小村庄。这一晚,很多村民家一起嘈杂起来。从镇政府走出的这群人中有两个男子,一个戴大沿帽,另一个极敦实,他俩一北一南径直走进两户人家。前者是镇武装部长陆新华,后者为副镇长张永刚。他俩一北一南径直走进两户人家。

当陆新华迈进平城南村村长郭文斌家门槛时,郭正坐在炕上等着吃饭。

“镇政府紧赶着还有点税收任务没完成,明天是县里要求上交的最后一天。镇里刚开了干部会,让各村帮忙借点凑点税款。五、六天就给大家还上。”一个镇干部开门见山。

“你认识人多给咱们镇借上一两万吧!时间急,今天就要!”另一个补充道。

借点钱对57岁的南村村长郭文斌来说并不难,能帮镇里渡难关也是好事,没风险。不过,这会儿黑咕隆咚的去哪能立马借出现钱呢?

他透过窗户向外看去,街对面的“鱼二”正在给门市卸货。“鱼二”本名于二,以批发副食,特别是鲜鱼,而小有名气,人们就喊他“鱼二”了。鱼二那三间门市房正是不久前郭文斌刚卖给他的,是镇上的好位置。

郭文斌引着陆新华他们径直来到“鱼二”门口说明来意。

“我刚进了货,下次拉鱼还要十天,你要借就先拿上一万五吧。”板寸头的鱼二说得干脆。郭文斌不好意思,赶紧找笔打借条,鱼二摆摆手说咱们还用这个啊。不过常理怎能少,郭文斌急忙说:“月息3分,月息3分总是要的啊!”于是,郭文斌一次就完成了垫税任务,手里换来两张借条,其中一张是:

兹有镇陆新华于2001年12月16日借南村村长郭文斌高利款壹万元整(息3分),镇尤卫国借肆千元。

说明:交税。共计:14000元

尤卫国、赵水兵(经手人:陆新华)

2001年12月16日

也就在同时,镇主街东边。大个子的副镇长张永刚出现在平城北村村长周大正家门口。为了马上为镇借到这1万块弥补当年农业税不足,周大正立即找来村会计商议。俩人便开始一家一户“地毯式”询问起来,但谁家中能存这么一大笔现金呢!

他们转了几家后听说镇中学会计夏中华这几天有余钱,此时的乡镇老师工资已由县里统一发进银行卡中,他每月1500块又有土地,没什么开销,在村里算得上白领了。夏中华也很痛快,拿出一万块,同样的,周大正在借条上标出“月息3分”。

钱立马到了站在夏中华家门外的副镇长张永刚手上,张立即给周大正和村会计开出了借条,并约定15天后还本付息,月息3分。

张永刚又向私人借了1万块后就赶回镇政府,镇会计收下钱给张开出张2万块的收据,并证明这钱是张从周大正等处借来。

不单这两个村长在忙乎,那几个夜晚,本镇十几个大小村子中,都异乎寻常地匆忙往来着乡村干部。当年平城农业税总任务为150万,所有上述和下面这些借贷的目的都是为赶年底前把平城镇没完成的税收窟窿垫补上。

赵家沟村会计马栓柱从村里借出5000元;

镇副书记任康从南村支书赵水兵和镇财政所所长韩尚义处分别借到1万元……P8-9

序言

一幅意味深长的三十年乡镇画卷

今年是中国改革三十年。严格地说,是农村改革三十年,因为农村开了中国改革的先河。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的乡镇,名称还是那个名称,牌子还是那个牌子,但是,其生存方式,其运行机理,甚至于其组织架构,都已经迥异于从前了。改革初期,关于基层政权曾经有比较明确的建设方向,现在,对照原来的设想,虽然不能说南辕北辙,但确实事与愿违。乡镇改革依然在“摸着石头过河”。现在,管理农村的基层政府究竟应该怎样设计?或者说,今后的基层政府该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还横亘在我们面前。

上个世纪末,三农问题陡然凸现。有一位乡镇党委书记上书高层,惊呼:“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这个时候,高层和社会似乎幡然惊觉,发现状况堪忧:农业生产徘徊,土地撂荒剧增,农民负担扶摇直上,基层政府常有横征暴敛,农民进城谋生频遭打压,社会冲突事件经常发生。这其实是一种社会经济危机,并且有演进为政治危机的势头。此时,三农问题成为公共话题。人们在疑惑,也在探讨:三农问题为什么这样严重?或者说,三农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对这个问题的探究,目前仍在过程之中。

从根本上,三农问题缘何来,乡镇政府向何处去,属于同一个问题。三农问题突显于农民与基层政府的冲突。诸多讨论都将乡镇政府指责为祸首,将改造乡镇政府作为出路。这样的思路并不能说错,因为,研究问题总要从特定现象入手,而突出的现象是,农民集怨于基层政府。但是,进一步的问题是,乡镇何以成为祸首?在乡镇和村庄、政府和农民的互动乃至对立中,乡镇政府的行为逻辑是什么,乡村干部的行为逻辑是什么?这些行为逻辑是怎样生成的?为什么中央文件和领导讲话发出“这样的”号令,而基层干部却发生出“那样的”行动?所有这些问题,是总结以往改革所必须探究的,同样,要研究今后如何改革,也需要从探究这些问题开始。

我们看到,这些年来,三农研究吸引了众多学者,涌现出许多成果。我们还看到,进入三农领域的研究者,来自不同的学科,使用不同的分析工具和分析语言。为了解释三农何以成为问题,研究者总结出不少新的理论和概念,有不少新的“说辞”。但是,问题在于,生活本身只有一个,或者说,问题的核心和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一个。因此,不论什么样的学科范式和理论方法,都需要聚焦并观照同样的生活,必须面对同样的现实。生活并不为理论和学术而存在。这种理论那种理论,这个方法那种方法,其实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情,描述的是同一种生活。必须肯定,不断繁荣的研究,为我们理解三农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启发。理论的发展正在成为实践进步的重要推动。但是,观察这些研究,也可以发现不足:在众多“研究成果”中,理论层面的抽象概括多,现实生活层面的深八观察少;关于当前问题的考察多,关于历史发展过程的考察少。研究者往往不愿意花工夫对现实生活进行持续深入的观察,也不愿意花工夫在历史的纵深方向上探索问题的发生过程,而是热衷于提炼新理论新概念,热衷于出主意提建议。实际上,脱离了对于现实问题的深入观察和历史考究,缺乏对于研究对象的观察积累,轻而易举地进行理论概括和开出政策药方,研究结论难免轻浮。因此,我个人认为,研究农村问题,特别是研究基层政府问题,数据分析和理论抽象固然重要,但是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细致描述,则更加重要。因为,生活之树常青,理论是灰色的。关注考察社会生活的发展演变,是理论创新的根基所在。

基于这种理解认识,我特别赞赏田毅和赵旭的《他乡之税》。这本书立足现实问题,描述现实生活,通过改革演进过程的考察来透视基层政府的生计活动,研究资料丰富,刻画手法细腻,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意味深长的乡镇政府三十年的生活史。

《他乡之税》以中国西北的一个普通乡镇——平城为研究对象,围绕这个乡镇的财政活动展开了系统考察。考察的时间跨度是三十年。作者围绕平城镇进行的考察活动,手法丰富而且历时持久。作者进行了大量的访谈,这种访谈活动长达数年,访谈对象数量众多而且角色广泛,既有过去的干部,也有现在的干部,既有乡镇干部,也有县的干部和村庄干部,还有普通的村民;访谈内容系统而细致,涉及乡镇财政生计的所有主要方面,在系列故事中展开问题,这些故事蕴涵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内容。把一个乡镇作为研究对象,投入的访谈活动如此巨量,观察的角度如此丰富,以本人的研究视野,还没有专业研究人员能够企及。不仅如此,作者还获得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有基层干部二十几年的工作日记,有乡镇政府在三十年间的文件档案,有普通农民的账本等等,这就使得叙事显得更加翔实丰富。在村庄个案研究方面,本人知道有上海学者在资料收集方面下过很大工夫;在乡镇个案研究方面,最近几年也有研究人员在资料收集方面做过很多工作,但是,拥有如此丰富资料者还未曾与闻。由于访谈和资料的独特优势,本书在乡镇研究领域无疑占有重要位置。这两个作者并非专业研究人员,但在研究方面有如此作为,实在令人赞叹。

《他乡之税》勾画了一幅改革三十年乡镇财政活动的历史画卷。这个画卷主要着墨于平城这个普通的西部小镇,展开的却是农村改革的宏大叙事。活动在这幅画卷之中的,是中国最末端的公共权力组织,即乡镇政权和村级组织。组成这些组织的,是一个个职位角色不同的干部个人。与这些组织及其干部互动的,是乡村社会中的农民。在这幅画卷中,我们发现,围绕财政活动,或者更直白地说,围绕着政府的钱和农民的钱,三十年问上演了若干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上级组织与下级组织,上级干部和下级干部,乡镇领导和乡村干部,村庄领导和村民,都在尽情地表演。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品味出改革三十年中国农村政治经济的变迁。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理解,改革怎样改变着基层政权,怎样改变着农民,怎样改变着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怎样改变着政府和农民的关系。阅读这些故事,思考三十年间的制度演变和社会发展,玩味三十年间农民和政府的恩恩怨怨,心头会涌动起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我们可以慢慢地品味出: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农成为“问题”并且爆发出来;在应对三农问题的过程中,中国的基层政权建设,中国乡村社会的治理,又在经历怎样的挑战?

序文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书评(媒体评论)

我特别赞赏田毅和赵旭的《他乡之税》。这本书立足现实问题,描述现实生活,通过改革演进过程的考察来透视基层政府的生计活动,研究资料丰富,刻画手法细腻,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意味深长的乡镇政府三十年生活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赵树凯

书稿感觉好极了!现在学界和政界都需要《他乡之税》这样的好东西,而不是无病呻吟。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张鸣

从一定意义上说,小乡镇即大中国,乡镇财政是理解中国农村政权运行状况的核心。作者通过第一手的资料和扎实的实地调查,以客观、生动的笔法展示了一个乡镇的起起伏伏,农民和干部的命运、基层政权的定位探询、政权间财政和行政的复杂关系。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方面让我们有“接地气”的痛快感,另一方面又引发我们对农村发展的忧思。这是一本帮助我们了解和把握当下中国基层真实运行不可多得的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刘守英

在过去的几年里,田毅数十次跑到中国北方的一个小镇,想要揭开一个秘密:那就是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北方乡村经济运作的谜底到底是什么。他的书稿一拖再拖,可能不是商业意义上的“好作者”,不过,我喜欢这样的作者。

——“蓝狮子”出版人、财经作家 吴晓波

这是一本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基层政治生活非常有启发性的书。作者通过长期的资料收集、实地探访以及通过私人日记,力图给我们描绘出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基层政治生活变化的轨迹以及背后的逻辑。我想,读过这本书的人,也许会更理性地看待中国基层政治,特别是基层官员的生存逻辑。

——中央编译局研究员 杨雪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