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冯端传(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科学文化系列/国家科学思想库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冯步云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1923年6月11日(农历癸亥年四月二十七日),冯端出生于江苏苏州的师令巷,时值端午节前一周,取名时适逢端午佳节,故名冯端,排行老幺——冯家兄妹四人,依年龄大小分别是冯焕、冯慧、冯康、冯端。

苏州乃冯端之出生地,但冯家祖籍地实为浙江绍兴。冯家兄妹虽皆非出生于绍兴,然对冯家四兄妹而言,对绍兴与生俱来的乡情却自始至终萦绕在他们心头,不但没有因岁月流逝而褪去,反而与日俱增。耄耋之年的冯端如是说:“父亲在世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绍兴对我们冯家恩重如山。”’

故乡云水地,笔墨流淌,书香气息,淡淡幽幽,绵绵不绝……昔读陆游之《长相思》,想见“云千重,水千重,身在千重云水中”,每一掩卷,辄令人起山高水长之思。

心,总要有所归依。2008年,冯端偕夫人参加浙江绍兴组织的“院士故乡行”活动,近50位院士首次共同返乡,盛况空前。他们走进绍兴,踏人悠长寂寥的巷子,漫步于青石板铺就的小街,尽情享受惦念中的古镇的一份静谧与安详,“渔舟唱晚归来近,水阁人家尽卷帘”,感触体味,故乡逸趣,黑瓦白墙,小巷深深,“天下绍兴路”,蕴载深厚;还有“轻舟八尺,低篷三扇”乌篷船的咿呀……这是绍兴,每见如初见的地方!

“芙蓉凝晓霜,木犀飘晚香。野水双鸥靓,西风一雁翔。立残阳,江山如画,倦游非故乡。”冯端夫妇回绍兴,就是要走一走、看一看多年来魂牵梦绕的故乡……

一、诗书滋味长,笔墨流韵

绍兴,“绍祚中兴”矣,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远古时,草莱未辟,已有先民筚路蓝缕,劳动生息,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言其历史,于古为越国地,秦王定江南,降越君,置会稽郡。晋以郡为国,称会稽国。南朝复会稽郡,为东扬州治所。隋改东扬州为吴州,置吴州总管府,治会稽县,后以原吴州境置越州,治会稽。此后,越州与会稽郡名称交替使用。南宋高宗驻跸越州,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改元绍兴,并升越州为绍兴府,是为绍兴名称之由来,并沿用至今。

一座历史名城,“古有三圣,越兼其二”,舜培嘉谷,福被九州;禹治洪水,泽及万世。春秋吴越之争,越王勾践沼吴,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复国兴邦,蔚然成中华传统立国创业精神。

一处文化富地,“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小桥、流水、人家,演绎着水乡的诗情画意;灵山秀水,哺育了众多的志士仁人,人才辈出,踪迹联翩,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数千年间,代有贤能,指点江山,炳焕日月,歆动千古,“文化之邦”,名闻遐迩。  “江南风情看绍兴,江南古城看绍兴,江南文化看绍兴”,这片热土的灵气与不凡表露无遗,绵延不绝。鲁迅笔下“仰视桑椹熟,俯闻蟋蟀唱’,的百草园,陆游“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的沈园,徐文长“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的青藤书屋……早已成为绍兴的一道道风景线。

几千年来,绍兴以江南著名水乡、桥乡、酒乡、戏曲之乡、书画之乡形成了自身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有“会稽儒风之盛,冠于东州”之说。好儒之风使然,绍兴人养成“其民循循”的风尚,民风“谦冲淡和”,深受茶文化的“淡泊宁静”思想熏陶。由水乡绍兴引申出的“三乌文化”,更是玉成了绍兴之美名,成为有别于其他江南城市的活字招牌。“三味书屋”主人之先祖遗训“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是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辟概括与象征,也是所有绍兴名人一脉相承的精神根基。

虽然浙江绍兴是为冯家之祖籍地,但从冯端祖父那代起就离开原籍到了江西,冯端的父亲冯祖培便出生于江西。冯端的祖父在清朝时曾任江西分宜的知县,于任上去世。父亲冯祖培年幼丧父,遂由绍兴同乡集资抚养,寄住在同乡郑家,与郑家子女同生活,形同手足。及长,1905年,郑家送其子与冯祖培回原籍(浙江绍兴)应县试,陪考而已。结果,“无心插柳柳成荫”,冯祖培中秀才案首(即第一名),而郑子落第。

绍兴,安居于江南一隅,宁静祥和,乃人才荟萃之地,大禹、勾践、谢灵运、陆游、朱熹、王冕、王羲之、徐渭、蔡元培、鲁迅、朱白清、范文澜、竺可桢、钱三强……皆是声名赫赫的人物,故有“鉴湖越台名士乡”之说。在素有“名士之乡”美誉的绍兴,人才济济,“绍兴士比鲫鱼多”,冯祖培于数百位读书人中,脱颖而出,考上案首当属不易,也是其实力所致。

P3-5

书评(媒体评论)

冯端在凝聚态物理中论著丰硕,已达随心所欲之效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临照

作为一个物理学家是容易的,作为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是不容易的,冯端教授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张立纲

冯端教授学识渊博,学术造诣精深,半个世纪以来潜心从事科学研究,培养人才,振兴学术,成就卓著,为我国物理学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素为我十分敬佩。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昆

高瞻远瞩的科学视野,道器并重的治学方法,真诚热情的处世方略,文理通融的深厚学养,正是先生成其为一代宗师的基本条件,也是我们这辈人学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南京大学原校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树声

人们常常叹喟,当代中国缺乏大师,君不见冯端先生以文理兼通的知识结构和世界前沿的创新能力,向人们展示出令人高山仰止的科学大师形象。

——著名学者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朱亚宗

后记

后记:作而有感

记得是在2011年的春天,南京大学拟组织撰写一本冯端院士传记,《点滴凝聚铸人生——冯端传》,以庆贺冯端院士90寿辰暨南京大学110年校庆。我受南京大学的委托,接下任务,广事搜罗资料,埋首于案,经近半年的努力,终于交稿。虽说书稿得到好评,“通过对冯端院士的科学工作、科学态度和生活经历的全面记述,多视角呈示了冯端院士如何做大学问、成大事业、做大贡献的历程”,也是给予鼓励之意;但“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知道,科学大师的科学人生及人格、气质、精神,都绝非我真正写得清楚的。

2013年年底,我又被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与南京大学共同邀请参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负责冯端院士学术成就的采集工作,唯限于责任担当,备极辛劳,写就《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冯端院士研究报告》。

常言道“事不过三”,可我这却是好事连连:科学出版社约稿,于是乎,就有了本书的写作。

书写完了,心头如释重负,亦感慨良多。五年之内,三写《冯端传记》(主旨不同、立意有别、角度各异),虽洋洋万言,至此江郎才尽矣!“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五年写作所及,情随事迁,遂有所感。

说起来,为冯端这么一位科学大师作传,更何况大师又是自己的一位至亲、朝夕相处的一位长辈,为其作传,既是一个机缘,良机天赐;又是一种责任,责无旁贷。

从亲人的角度,零距离观察传主的科学工作、科学态度和生活经历,多视角呈示其如何做大学问、成大事业、做大贡献的历程,凸显其献身科学、品格高尚及严谨治学的精神,展示一个生动而充满魅力的当代科学大师的形象,让公众了解,有益于社会。由是言之,为科学大师作传就有了一种奉献社会的意义,乃是当仁不让,义不容辞。然而应该说,作传更是一种挑战。

为名人作传,尤其是为身为亲人的名人作传,不仅是挑战而且是绝大的考验,似易而实难。说易,不外乎:一是名人之事迹、功业尽人皆知,资料、文献俯拾皆是,情操、风范驰名遐迩,声名、风评俱在;二是对于身为至亲的名人,朝夕相处,知之甚深,很多事情都有所了解、知其原委,可谓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由是,当信手拈来,随意挥洒,不拘形迹,如悠悠浮云,款款流水。其实不然,难与易是相对的,看似易,其实别具机杼,实则难。

传记写作,贵在全面,重在真实,难在千头万绪,无从人手;难在含金量的多少,要披沙炼金;难在品藻吟味,探求精气神,要着眼于人格、气质、风神、襟怀;难在生命感悟的体会,人间忧乐,世味甜酸;更难在人各不同,各如其面,寸楮片纸,要足以熔冶感性的浓度、知性的密度、思想的深度,哲学的亮度……难度何其大也?

有道是:写作难,写名人传记难,写科学名人传记更难。科学名人之做学问,探究自然,志在深远,重在思想性、文化性;其学术风格,凌波微步而脚踏实地;非内行人无从窥其堂奥,难识其神。由是,写科学名人的学术章节,无异于雾里看花;欲厘清其思维脉络,不啻为极为困难的挑战。况且,大多科学名人一生为人、为学淡泊名利,不事张扬,了解其学术经历相对容易,而触摸其学术思想的演进和形成、梳理其科学之路的心路历程,更是难上加难。诸如我之传主,其人生价值取向是将学问与人生融合,科学人生,读书、教书、写书和科研,一以贯之,可谓波澜不惊、平淡自然,然发乎性、近乎情,却是其情操性行的真实体现。然,写这样一个人,能不难吗?

如何在这求学、教学、科研、著述、处世、为人等的平凡历程中,沿着一行长长的、清晰的脚印,追寻那不平凡的科学人生,走进九四老人的自由王国,非识力超卓者不可,自忖非我所能,但事已如此,只能勉为其难,肃然秉笔,尽力去做。

传记创作之难,众所周知,更为我所深知,它包孕天地万汇,须学,须识,须情,既考验文字功力,也验证情操性行,发乎眭,近乎情,丝毫勉强不得。

人生华妙,世象纷披,用文字写出科学大师之盛德清操、崇高朴厚,记录其身世阅历、行止言谈,要言不烦,做到大处着眼,小处落墨;深处见精神,巧处见功夫。众多资料,就如同大干世界的一鳞一爪一片断一转瞬,必须加以精心调制,巧手安排,方能达至意蕴丰富、气象万千之效果。

旨在保留一个生命化的讲述方式,故在传记结构上依时序按编年与专题叙事相结合的方式,按照冯端院士科学生涯的各个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区别对待,分类撰写,将各类素材插入各个时期、各个阶段中,灵活组织,故乡(童年)篇,记述冯端的故乡情,展现家族渊源、社会背景、家庭氛围的作用;求学篇,追溯艰难的求学经历;教学篇,详细记述冯端传道授业、严谨治学、教学相长的教学全过程;科研篇,详细记述冯端顶天立地执着探索、聚焦前沿开拓创新的科研工作,重现当年波澜壮阔的科研场景;团队篇,集中记述冯端创建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重视实验室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团队搭建、平台筑就,开创“大师加团队”的人才培养模式;著述篇,重点讲述冯端知行合一,著书立说、构建体系,传播科学、溥益众生的著述经历,浓墨重彩渲染这段持续五十多年的著述经历;人文篇,冯端的科学事业成就与其人品密切相关,取决于科学、人文双重素质的交融互补,从人文视角展现冯端融合科学学术思想与人文素养之精华,成就科学、文学、艺术、诗歌等建树的经历;风范篇,记述冯端立足物理,超越物理,以文理兼通的知识结构和屹立世界前沿的创新能力,融合科学学术思想与人文素养之精华,读书、教书、写书,提高人生之品位,享受创造之乐趣;无论何职何位,都尽职尽责,基于创新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凸显冯端的社会责任担当;本色篇,讲述冯端兄弟情深、家和事兴的科学研究后方情况,人生之路,处处都有亲情、友情、爱情,无不让生命充满感动与绚丽;通过生命历程的描摹,努力勾画冯端院士的科学人生,以求呈现一个立体的、全面的、鲜活的冯端形象。

时至今日,书已付梓出版,献呈社会,正是苏东坡所慨叹“一生看得几清明”,我已用心、已努力,但不知是否如所期望的呈现出“生动而充满魅力的当代科学大师的形象”?不知道是否对得起冯端院士平淡而又辉煌的人生?唯一可以告慰的是书之真实,每一个字都有依据。韵乃自书卷中得来,趣必从个性中表现,斯书有存一处之风光,宜其读者自得之。

在写作过程中,传主冯端院士和夫人陈廉方先生的充分信任和宽容大度给我信心,他们重在写真求实的理念使我进一步确定了写作方向,有利于梳理脉络和廓清思路;他们所给予的指导使我在科学性的把握上准确到位,毫不含糊。而作为冯端院士的长期合作者,南京大学金国钧教授则详细回顾了他们合作著书立说建构体系的著述经历,介绍他们旨在传播科学溥益众生的努力,不厌其烦地解答许多琐碎问题,他的协作为我梳理这段长达30年的历史,敷衍文案,提供了很大便利,其热忱友善令人印象深刻,记忆犹新。诚然,这本传记的完成,得到了许多人的关心和支持,给予无私的奉献和帮助,鉴于必然有记忆不全的疏漏,故不在这里一一罗列名字,在此一并表达诚挚的感谢!

写作期间,时值老母亲突发脑梗,住院治疗,亟须照顾。守护与写作,不能两全,在此两难之际,得到家人的谅解,慨然分忧解难,承担起绝大部分的守护照料职责,对于我的写作给予了无尽的支持和鼓励,深深的谢意属于我的一家:父亲冯家鸿,哥哥冯青云和嫂子周志军,妹妹冯小云和妹夫黄宁昌、外甥女黄昕,弟弟李星云和弟媳张瑾,弟弟冯凌云和弟媳宋津军,他们秉行“君子成人之美”圣道的淳朴、善良,使我铭记。在这里,我也要对我年迈的母亲李一平表达感激之情,她积小善而成大爱,呵护自己的子女,用伟大的付出诠释母爱真谛,践行社会担当,默默奉献,子女的业绩、成就是母亲最大的自豪和欣慰。母亲多年来一直给予我鼓励,即使在病榻上亦要我去忙自己的事,不要分心,全身心支持我写作,我的所有成绩都归功于我的母亲!祝愿老人早日康复!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冯少彤和儿子冯熠,没有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这本书是不可能完成的。

冯步云

2016年7月31日夜于南京

目录

总序(路甬祥)

第一章 君自故乡来,意蕴深长

 一、诗书滋味长,笔墨流韵

 二、天远青山暮,安家姑苏

 三、云深不知处,怡情之乐

 四、平生自有分,家庭社会

第二章 一路经行处,求学路漫

 一、悠悠道山情,苏中弦歌

 二、烽火连三月,东山避难

 三、世乱同南去,福中借修

 四、国破山河在,举家西迁

 五、岁月行如此,苍茫独立

 六、云在意俱迟,风华一代

第三章 坐看云起时,教学相长

 一、江柳共风烟,南大执教

 二、潮平两岸阔,言传身教

 三、清光犹为君,为学笃行

 四、广泽生明月,教育理念

第四章 江流天地外,创新开拓

 一、白云回望合,胜概何寻

 二、斯人独憔悴,公道长存

 三、长歌楚天碧,洞察需求

 四、山色有无中,金花绽放

 五、乾坤日夜浮,沧海潮生

第五章 渚烟空翠合,执着探索

 一、但闻人语响,完美蜕变

 二、经冬复历春,志在耕耘

 三、独钓寒江雪,巧夺天工

 四、落花人独立,微结构化

 五、相望始登高,闳远精微

第六章 风正—帆悬,筑就平台

 一、苍茫云海间,实践指南

 二、星垂平野阔,跨越发展

 三、经岁复经年,月华效应

 四、润物细无声,薪火相传

第七章 文章千古事,文以载道

 一、香中别有韵,笔耕写意

 二、路出寒云外,知行合一

 三、曲径通幽处,独辟蹊径

 四、往来成古今,与时俱进

 五、行到水穷处,融贯论述

第八章 远随流水香,建构体系

 一、清泉石上流,概念一统

 二、十年磨一剑,前沿探索

 三、山随平野尽,主体深化

 四、初日照高林,科普写意

第九章 水深波浪阔,普惠社会

 一、明月松间照,寻幽探微

 二、悟悦心自足,心会神游

 三、随山到水源,更上层楼

第十章 青山独归远,科学人文

 一、江流石不转,史论纵横

 二、相去复几许,仁知双修

 三、山花醉药阑,诗缘雅趣

 四、一番洗清秋,寄趣于乐

第十一章 所向无空阔,长者风范

 一、自有岁寒心,韵外有致

 二、长江一帆远,德厚流光

 三、惟有归来是,尊师重道

 四、挥手自兹去,寄慨情深

第十二章 盈盈一水问,情韵悠然

 一、芳草连空阔,诗以持志

 二、看云外山河,相濡以沫

 三、道由白云尽,正本清源

 四、人间重晚情,天道酬勤

结语 水流心不竞,人淡如菊

 一、将寿补蹉跎,平淡一生

 二、月涌大江流,宏远识力

 三、浮天沧海远,融合人文

附录一 冯端大事年表

附录二 冯端主要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作而有感

序言

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决定组织出版《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文化工程。首批入传的22位院士都是由各学部常委会认真遴选推荐的。他们中有学科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有做出过重大科学成就的著名科学家,也有毕生在专门学科领域默默耕耘的一流学者。每一部传记,既是中国科学家探索科学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真实情景再现,又是他们追求科学强国、科教兴国的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丛书注重思想性、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统一,以翔实、准确的史料为依据,多侧面、多角度、客观真实地再现院士的科学人生。相信广大读者一定能够从这套丛书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营养,获得有益的感悟、借鉴和启迪。

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于1955年,经过50多年的发展,共选举院士千余人,荟萃了几代科学精英。他们中有中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新中国的主要学科领域的开拓者,也有今天我国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批中国知识精英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他们在政治动荡、战乱连绵的艰难岁月里,在中国播下了科学的火种,推动中国科技开始了建制化发展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大批优秀科学家毅然选择留在大陆,一批海外学子纷纷回到祖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创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篇章。广大院士团结我国科技工作者,发扬爱国奉献、顽强拼搏、团结合作、开拓创新的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家赢得了荣誉。他们的奋斗历程,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缩影;他们的科学人生,是中华民族追求现代化的集中写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基石。广大院士不仅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开拓者,同时也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在承担科技研究工作重任的同时,还承担着向全社会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社会责任。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能够使我国公众走近科学、了解科学、支持科学,为全民族科学素养的提高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做出应有的贡献。

科学技术本质是创新,科技事业需要后继有人。广大院士作为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建设并领导了一个个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作为教育工作者,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他们甘当人梯、提携后学的精神已成为我国科技界的光荣传统。希望这套丛书能够为广大青年提供有益的人生教材,帮助他们吸取院士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与方法,领悟爱国奉献、造福人民的科技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励更多的有志青年献身科学。

记述院士投身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历程和做出的贡献,不仅可为研究我国近现代科学发展史提供生动翔实的新史料,而且对发掘几代献身科学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文化财富具有重要意义。希望《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能够成为广大读者喜爱的高品位文化读物,并以此为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做出一份特有的贡献。

是为序。

2010年3月

内容推荐

冯端院士为中国知名凝聚态物理学家和教育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家攀登计划项目“纳米材料科学”首席科学家。其科学成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多项,获陈嘉庚数理科学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等。

其科学工作,跨越凝聚态物理学和材料科学两大学科,开创了功能材料的人工微结构化这一有重大科学与技术意义的领域;其科学著作,建立了新的学科体系,引导着一代学子的成长;其科学实践,对人工微结构材料与器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学术思想,为建立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派奠定了基础:对中国科学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金属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以金属物理、材料科学与凝聚态物理的科学著作闻名于世。

冯步云著的《冯端传(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按照时间顺序,对冯端院士的成长、学术贡献以及研究成果进行了记录、梳理和再现,有助于读者了解冯端院士的科研世界,展现他的学术魅力。

编辑推荐

冯步云著的《冯端传(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依时序按编年与专题叙事相结合的方式,按照冯端院士科学生涯的各个不同阶段分类撰写,将各类素材插入各个时期、各个阶段中,灵活组织,故乡(童年)篇,记述冯端的故乡情,展现家族渊源、社会背景、家庭氛围的作用;求学篇,追溯艰难的求学经历;教学篇,详细记述冯端传道授业、严谨治学、教学相长的教学全过程;科研篇,详细记述冯端顶天立地执着探索、聚焦前沿开拓创新的科研工作,重现当年波澜壮阔的科研场景;团队篇,集中记述冯端创建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重视实验室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团队搭建、平台筑就,开创“大师加团队”的人才培养模式;著述篇,重点讲述冯端知行合一,著书立说、构建体系,传播科学、溥益众生的著述经历,浓墨重彩渲染这段持续五十多年的著述经历……此外,还有人文篇、风范篇、本色篇。全书通过生命历程的描摹,努力勾画冯端院士的科学人生,以求呈现一个立体的、全面的、鲜活的冯端形象。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7: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