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磊的博士论文《四念处研究》,避免了学界去印度化的通套,从思想史、禅学史、文献学等多重角度,对从原始佛教到汉传佛教诸宗及当代南传佛教关于四念处的大量著作,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论文对原典的解读准确,评价客观中肯,勾勒出了四念处禅法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在广阔地域上流传演变的状况,对深入研究中印早期禅法,颇有学术价值。
作为释迦牟尼亲口所传的禅法,四念处以佛教特有的智慧观照身、受、心、法,使心住正住,并进而求证三乘诸圣果,是大小乘佛教都极为重视的一种修行方法,曾流行于印度、中亚、中国等广大地域,至今仍是南传佛教最为重要的修行方法,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
本书共三篇,九章,用文献学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依时代演进的次第,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上篇)、印度大乘佛教中观与唯识二系(中篇)以及中国早期佛教禅学至天台宗(下篇)等各时期四念处禅法的经典依据、修习方法、禅法传承及各自的特点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与研究。同时也对以身、受、心、法为核心的诸多佛教概念的演变、各宗派理论结构、经典要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序
绪论
上篇 《阿含经》与部派佛教时期
第一章 原始佛教的四念处
第一节 原始佛教的界定及本章的材料来源
第二节 四念处在原始佛教中的地位
第三节 四念处相关术语的说明
第四节 修习四念处的前期准备
第五节 四念处的修习方法
第二章 南传上座部传承的四念处
第一节 部派的分裂与南传上座部的源流
第二节 南传七论中与四念处相关的部分
第三节 《解脱道论》中的四念处
第四节 《清净道论》中的“界作意”与“五取蕴”
第三章 说一切有部的四念处
第一节 有部源流及论典述略
第二节 《法蕴足论》、《集异门足论》对四念处基本概念的解释
第三节 《发智论》对四念处所作的纲要性阐述
第四节 《品类足论》与声闻修证体系中的四念处
第五节 《大毗婆沙论》对北传部派佛教四念处法的总结
第六节 《杂心论》、《俱舍论》对念住及道品次第的阐述
第四章 《舍利弗毗昙》及犊子等部的四念处
第一节 犊子系与《舍利弗毗昙》的渊源
第二节 《舍利弗毗昙》对四念处的说明
第三节 《舍利弗毗昙》与部派佛教各支及论典的关系
中篇 印度大乘佛教时期
第五章 龙树之前的大乘佛教思想
第一节 《阿含经》中的大乘思想与实践
第二节 大众部的大乘思想
第三节 《舍利弗毗昙》中的六种空
第四节 说一切有部的大乘观念
附论《阿含经》中的弥勒菩萨
第六章 大乘四念处在菩萨道中的地位
第一节 大乘的盛行与龙树对大乘佛教的开创性贡献
第二节 《大智度论》对大乘四念处的阐释与展开
第三节 四念处在菩萨道中的地位
第七章 大乘四念处与菩萨行
第一节 观四念处净菩提行
第二节 四念处与菩萨方便善巧
第三节 四念处与大乘诸三昧及陀罗尼
第四节 无著对大小乘四念处的总结
下篇 汉传佛教
第八章 四念处禅法在汉地的流传
第一节 早期禅经的传译
第二节 四念处禅法的传习
第三节 求那跋摩的禅法及修行体验
第四节 僧稠的四念处
附录冉云华手抄法国所藏《敦煌遗书》中与僧稠相关的文献四则
第九章 天台四念处
第一节 慧思的著作及其禅法传承
第二节 慧思《无诤行门》中的四念处
第三节 智者的《四念处》与圆教四念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