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介绍了四川书画名家。涵盖了巴蜀文化的起源与传承、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名都名城名人等诸多方面,史实准确、文字精炼、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对普及、宣传和私扬巴蜀文化,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愿这本小册子能够成为解读风水古城阆中的一把新的钥匙,引导更多的人走进这历久弥新的千年风水古城,了解这座神秘宁静的古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阆苑仙境--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丛书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何一民//范英 |
出版社 | 巴蜀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全面介绍了四川书画名家。涵盖了巴蜀文化的起源与传承、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名都名城名人等诸多方面,史实准确、文字精炼、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对普及、宣传和私扬巴蜀文化,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愿这本小册子能够成为解读风水古城阆中的一把新的钥匙,引导更多的人走进这历久弥新的千年风水古城,了解这座神秘宁静的古城。 内容推荐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没有文化的城市就是没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城市。阆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风水文化、中华本源文化、巴渝文化、天文文化、科举文化和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其是风水文化独具特色。本书将笔墨集中在古城的文化层面,重点介绍了阆中古城的风水格局及其文化内涵,以求能够从风水特色和文化脉络凸显出阆中古城与众不同的城市个性。 目录 总序 前言 一、人间仙境,神秘古城 二、山·水·城——阆中古城风水的玄妙 形胜之地 风水之城 三、千年古城沧桑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川北政治行政中心 水陆交通枢纽,军事雄关重镇 四、独具特色的古城风貌 街道剪影 古建筑风情 五、人文阆中 伏羲故里——源远流长的中华本源文化 猎战之舞——古老神秘的巴渝文化 灵山观星——盛极一时的天文、风水文化 状元之乡——繁荣的古代科举文化 宗教圣地——多元共存的宗教文化 皮影灯戏——多采多姿的民俗文化 六、阆中胜迹 阆中城南天下稀——锦屏山胜景 虑臣良牧——汉桓侯祠 阆中滕王阁 佛教圣地——永安寺 阆中大佛 状元洞与三陈书院 伊斯兰教圣地——巴巴寺 全国驰名古建筑百座清真寺之一——阆中清真寺 西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基督教堂——阆中福音堂 阆中古城的风水标志建筑——文笔塔 唐代名刹——“佛都”观音寺与圆觉寺大殿 风水宝地——天宫院 七、物华天宝 丝绸之乡——阆中丝绸名扬天下 中国四大名醋——保宁醋 名优特色食品 八、古城新貌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中国四大古城号称“南丽(江)、北(平)遥、东歙(县)、西阆(中)”。四大古城之中,阆中的历史最为悠久,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若论及历史地位,阆中则当之无愧居四城之首。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阆中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五千多年前阆中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1979年至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阆中的蟠龙山麓和蓝家坝先后出土了大量属新石器晚期文物的石器和陶器。这个文化遗存说明最迟在新石器时代,阆中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 传悦远古时期,大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阆中属梁州(今陕西南部及四川等地区)。据四川大学著名历史学家任乃强教授考证,商周时期,阆中为彭国之都城,后世还有彭城乡地名一直沿用至20世纪中叶。彭国为《尚书·牧誓》所言八国之一,曾参与周武王伐灭商纣王的战争。周武王时,以其亲族姬姓封于巴,爵之以子,以江州(今重庆)为都城。随着巴国的强大,不断向北扩张,彭国终为巴国所灭,阆中方属巴国。战国时期,巴国屡被楚国所逼,被迫将统治中心北移,于周显王三十九年(前330)巴国迁都于阆中,阆中成为巴子国的政治行政中心。 巴国和蜀国之间长期不和,时有战争发生。蜀王开明十二世之弟苴(ju,封地葭萌,今昭化)与巴国国王友好,引起蜀王开明十二世的不满。周慎王五年(前316),蜀王伐苴,苴侯战败,投奔巴国。巴王将苴侯一行接入巴国都城阆中。蜀王不甘就此罢休,派兵直接攻打巴国。巴国兵力不敌蜀军,遂向秦岭以北的关中强国秦国求援。秦国早就有吞并巴蜀,进而雄霸天下之野心。因而当巴国向秦求援,秦惠文王即感到机会来临,于是派张仪和司马错率大军从今陕西沔县西南越七盘岭人川。秦军一路势如破竹。蜀王开明十二世亲率军抵葭萌关迎战秦军,为秦:军所败,蜀国即为秦军所灭。随后,秦军又顺势灭了巴国,于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前314)置郡县,初名彭道,后改名为阆中,为郡治所,并增筑阆中城池。从此阆中之名正式确立,除900余年后、隋朝初期因避隋文帝之父名讳、有35年阆中县改称为阆内县外,其余2300多年间阆中之名至今不变,这成为阆中城市的一大特点。 此外,阆中城市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就是城址基本未发生大的变化。古巴国的阆中都城和秦阆中城址,同在今蟠龙山至玉台山麓临嘉陵江的台地上。汉代的阆中城池在今王家嘴与蓝家坝一带,平面呈矩形,南北长200米,东西宽900米。东南西北都建有城门,基本对称,但因嘉陵江水的关系,西门偏南,南门偏东。由于城东北邻左河床,地势低洼,古城垣呈弧形内敛;西北为嘉陵江所迫,城垣呈30度向东折转。由于嘉陵江水不断进逼,城市逐渐南移。 唐代因洪水之患,州治所曾经三次迁徙:第一次是太宗贞观十一年(637)迁至城东;第二次是高宗咸亨二年(689)迁蟠龙山山侧;第三次是武后载初元年(689)迁于20里外的张仪城。迁徙的只是衙署,水退即回。唐代城区逐渐东南移,玄宗后基本稳定,直到宋代,城址才定于现今古城所在。 唐高宗时,高祖李渊之19子鲁王灵夔(kuf)、22子滕王元婴先后任阆州刺史,镇守阆中。史载唐时的阆中城“浮郭衢路,制度宏远,隐然有大国风”,但官衙府署比较简陋,宾客学人来此没有款待之地,多住僧舍。有鉴于此,唐初鲁王灵夔、滕王元婴改建扩建了衙署,并大建宫苑,谓之隆苑。后来因避明皇讳,改称阆苑。阆苑,本是传说中的神仙西王母的居住处。因滕王建此宫苑,由此阆苑便成为阆中古城的别名。 北宋初年,保宁府对阆中城池按照中国传统的风水学说重新对阆中城址进行了选择和重建,历时28年方竣工,共动用劳工20万人,工匠来自巴州、通江、广元、昭化、江油等县,修筑城墙共用黄谷20余万石的费用。宋代所修古筑城墙高约2丈1尺,宽约1丈2尺,城顶外倾有城垛,四道城门,东南北修有瓮城子等。现在的古城址基本上保存了宋代阆中城址的格局,官署、楼台、寺庙、亭问皆面对正南,民居庭院也都建有朝门、照壁和天井。街口多建牌坊,楼台,城内建寺庙多处。从庆历四年(1044.)起,陆续恢复了毁于兵祸的拂云楼、东楼、南楼、开元寺、桓侯祠等隋唐古建筑,又逐步新建了东园、整暇堂、会经楼等庙堂园林。这些建筑除了注重建筑艺术和景观布局外,特别注意风水意向。元末明玉珍在城西补筑城墙。明洪武四年(1371),千户腾贵在其基础上加以增拓,内外砌成石条,使城墙高一丈六尺,周长九里三分。四城门分别叫做富春门、锦屏门、澄清门、威德门。成化年间,又建四间城楼。清乾隆三十四年(1767),知府宋思仁再建城垣,改四门名为迎合门、延禧门、宝成门、敦吉门。乾隆六十年(1799),知县胡延蟠进行补修。嘉庆三年(1798)疏浚护城河,东西北三面都有河壕,深一丈,宽二支,南面临江。清初对阆中城池的改建,截去明城的西北角,因而清城较明略小。阆中城2000多年以来,随嘉陵江河道变迁,稍有移动,但总的说来没有大的迁徙,据阆中县志记载“城之迁移者是暂,而其旋移旋复者,大抵不出乎阆水之间”。阆中古城虽经千年历史变迁,历尽风雨兴衰,但基本格局仍然长期保存,一直延续到现在。P20-22 序言 阆中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风水古城。它有着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也有着多元化的文化气质,从而使它在四川历史文化名城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这是我们将阆中作为单独的一册书列入“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丛书”进行重点介绍的初衷。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没有文化的城市就是没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城市。阆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风水文化、中华本源文化、巴渝文化、天文文化、科举文化和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其是风水文化独具特色。因此,本书将笔墨集中在古城的文化层面,重点介绍了阆中古城的风水格局及其文化内涵,以求能够从风水特色和文化脉络凸显出阆中古城与众不同的城市个性。 为了撰写本书,我们曾先后三次到阆中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和搜集资料,并与有关方面的人士座谈。每一次到阆中都给我们心灵以强烈的震撼。阆中这座中国独特的风水古城真是一座文化的宝库.但它却“养在深闺人未识”,因而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介绍它、宣传它,推动对它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 阆中编著地方史志的传统悠久,有大量的阆中县志、府志、家谱、诗词、文集、人物传记、著作和论文等文史资料。多年以来,无数热爱阆中的文史工作者以他们巨大的热情、严谨的态度和辛劳的工作整理了相关资料,并书写了大量有关阆中历史、人物、典故、古迹和物产的专著和论文。本书正是在参考了前人整理的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从中受益良多,在此向上述所有人士表示敬意和深深的感谢。 愿这本小册子能够成为解读风水古城阆中的一把新的钥匙,引导更多的人走进这历久弥新的千年风水古城,了解这座神秘宁静的古城,热爱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和勤劳热情的人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