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天下·探索发现系列》编委会编著的《历史真相》是“图说天下·探索发现系列”之一。
历史总有戏说演义的成分。诸葛亮并非决胜千里的军事奇才,项羽火烧阿房宫实为千古冤案,风流倜傥的唐伯虎过了大半生悲苦潦倒的日子,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美丽邂逅竟是一个骗局。
历史总有鲜为人知的角落。唐代公主愁嫁,南宋农民生子不举,种种奇闻是出于什么原因?清宫“选秀”不看美貌,科举舞弊五花八门,这些逸事又是怎样的情形……
历史总有疑云迷雾的遮蔽。雍正帝是不是矫诏篡位?李白之死是不是“水中捞月”?李清照晚年究竟有没有再嫁?历史上的“傻皇帝”、“和尚皇帝”又有怎样的生平和结局?
而你,却偏要一窥那历史的面容,偏要看得清些、再清些……
在无边的黑暗里,众多的未解和神秘静静地守候,等待那支探索火炬的亮起。幽暗的地宫、离奇的谜案、远去的传奇、隐藏的真相……那些沉睡在未知世界里的人和事在渐行渐近的好奇下,缓慢开启岁月的封印,褪去寂寞的外衣,展示出一幕幕尘封已久的画面……
探索发现系列,宛如一个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万花筒,真实再现了大干世界的神奇瞬间,精彩诠释了人类文明的隐秘片段。神秘的、奇幻的、悬疑的……令人目眩神迷,欲罢不能。娓娓道来的传奇故事,弥足珍贵的彩色图片,打造出一席华美的文化盛宴。
《图说天下·探索发现系列》编委会编著的《历史真相》是“图说天下·探索发现系列”之一。
《历史真相》讲述了:
逝者如斯,流年似水。推开历史的门窗,涌入的是一个个朝代的繁华与兴替,一段段故事的跌宕与传奇,一个个人物的命运与悲喜。凭栏颙望,每一段历史都是一段真实而精彩的过往,凝聚了几番江山风雨,汇集了多少苦乐人生。探寻历史的真实,走近那一个个动人心魄的画面,触摸那一张张鲜活生动的面庞。他们有的可歌可泣,令人慷慨澎湃;有的可亲可敬,令人如沐春风;有的可惊可叹,令人拍案称奇;有的可悲可怜,令人唏嘘怅然。千百年间,千百万人的际遇,交响成一曲壮丽无比的历史长歌,荡气回肠,汹涌不息。
“六出祁山”的功与过
诸葛亮真正在军事上有所作为,是在他指挥对魏国北伐的战役中。这是检验诸葛亮军事能力最重要的史实,也是古往今来争议最多的焦点。
刘备死后,其子刘禅继位,丞相诸葛亮辅政,掌握了朝中一切大权。为了实现先主恢复汉室的宏愿,诸葛亮亲自率兵数次北伐,与魏国交锋。在《三国演义》中,这一段历史被称作“六出祁山”。但实际上诸葛亮率蜀军多次北伐魏军,路经“祁山”出兵的只有两次。
诸葛亮率军首次北伐是蜀汉建兴六年(228)。他命令赵云、邓芝等人从斜谷道(渭水支流的河谷)出兵吸引魏军,自己则率大军向祁山方向进攻。这一计策果然奏效,魏国的主力部队被调离后,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今属甘肃)见诸葛亮的大军压境,纷纷投降。一时关中大震,魏国上下惊恐,魏明帝曹睿连忙派名将张颌前往抵抗。诸葛亮派马谡督军在前,与张颌在街亭交战。只知道“纸上谈兵”的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指示,指挥不当,被张颌打得大败,大好的战局尽失。诸葛亮无奈之下,“挥泪斩马谡”,收兵回师,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
同年冬天,诸葛亮出兵散关(秦岭北麓),第二次兴兵北伐。蜀军包围了陈仓(今陕西宝鸡),魏国大将军曹真率军来救。蜀军粮草用尽撤兵,却被魏国将领王双追击。诸葛亮率军一战,击退敌军,斩杀了王双。此后不久,诸葛亮派将领陈式出兵攻打武都、阴平二郡,魏国将领郭淮救援。诸葛亮闻讯出兵支援陈式,打退郭淮,攻下二郡。
蜀汉建兴九年(231),诸葛亮再次兴兵北进,兵出祁山,遭遇魏军统帅司马懿的迎击。魏军知道蜀军粮草不多,于是坚守不战。蜀军用“木牛流马”运粮,无奈还是粮草不济,最终退兵。退兵途中,诸葛亮设计射杀了魏国名将张颌。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最后一次率兵北伐。蜀军十万出斜谷,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魏国司马懿筑营阻拦,诸葛亮也分兵屯田,做长期对峙的打算。双方相持了百余天,到了八月,诸葛亮积劳成疾,不久与世长辞。
诸葛亮数次北伐大都无功而返,因此惹来后世很多争议。有人据此认为诸葛亮不善于用兵,一味地穷兵黩武,由此造成了蜀国国力的严重消耗,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认为诸葛亮不擅长军事,作战过于保守,因此对诸葛亮的评价是“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客观来看,诸葛亮用兵偏重稳妥,习惯步步为营,而不善于出奇兵。史书记载,蜀汉大将魏延跟随诸葛亮北伐,多次向诸葛亮请战,愿仿照汉初韩信的故事,带一支人马作为奇兵。然而诸葛亮为慎重起见,始终没有采纳。过于求稳使得本已处于弱势的蜀汉局势很难有惊人的逆转,但也不能因此一概否定诸葛亮的军事能力。纵观几次北伐,诸葛亮用兵虽未获得实质上的胜利,但也没遭到什么重大损失,这对于保存蜀国仅有的实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从几次与魏国交手的细节来看,诸葛亮总能用计巧取一些优势,或斩杀对方大将,或夺取一两个城池。因此,对诸葛亮军事能力的综合评价应为“合格”,但绝没有千古流传的那么“神乎其神”。
两朝开济老臣心
隐去了诸葛亮“军事奇才”的光环,是什么让他流芳百世呢?
首先是诸葛亮鞠躬尽瘁、不负托孤重任的千古道义。刘备死前将少主刘禅托付诸葛亮,并对他说:“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定国家,成就大事。我的儿子如果值得辅佐,就辅佐他;如果不值得,你可以取而代之。”深受托孤大任的诸葛亮并没有辜负刘备的一番希望,他兢兢业业,事必躬亲,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支撑着蜀汉政权。为了实现先主的遗愿,他不辞辛劳,数度亲征,最终积劳成疾,死在北伐的战场上。最值得称道的是,在执政的十几年中,诸葛亮虽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但从未像历代很多权臣一样产生僭越之心,即使后主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他依然心无旁骛,一片公心。诸葛亮死后,家中只有15顷薄田和几百棵桑树留给后代。他完美地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真谛,无愧为千秋楷模。
其次,诸葛亮在治国理政方面的能力无疑是非常出色的。他起初在荆州负责征收赋税和调运粮草,不仅把事情办得井井有条,而且积累下了丰富的执政经验。入蜀后,诸葛亮统筹内政方面的事务,鼓励耕织,兴修水利,促进了农商发展。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原本落后的西蜀地区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在用人方面,诸葛亮大力提拔忠良之士。蒋琬、费祎、郭攸之、董允、向宠等一大批蜀汉中后期的栋梁之才都是经由诸葛亮推荐或提拔的,这为蜀汉政权的维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诸葛亮科教严明、赏罚必信,不仅能破格提拔有功之臣,对于违法的官员,哪怕是深受器重的马谡,也能挥泪而斩。因此,当时的蜀汉朝廷政治清明,官吏们人人怀着自励之心,奸恶之人几乎无处藏身。社会上更是道不拾遗、强不凌弱,风气一片肃然,百姓安居乐业。
最后,在治理少数民族事务上,诸葛亮也是政绩赫然。西南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割据一方,屡有侵袭蜀汉边民的事情发生。蜀汉建兴三年(225),诸葛亮率大军南征,于当年秋天平定了西南地区。《三国演义》中将这一段历史演绎为“七擒孟获”。虽然真实的历史并没有那么传奇,但在平定之后,诸葛亮确实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了一系列安抚政策,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使当地百姓深得实益。直到今天,西南的百姓都对诸葛亮怀着深深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P17-19
徜徉于泛黄的书页间,你欲将历史的面容看得清些、再清些……
于是,当历史向你走来,就品一品茶,掬一朵堂前的海棠花,且看她——
看她时而亲近,时而渺远,亲近的是荧幕上生动鲜活的人物故事,渺远的是那些发生在干百年前、早已逝入风中的真实。
看她时而熟识,时而陌生,熟识的是你脱口而出的那一串名字,陌生的是这些名字背后的命运悲欢、心事纠结。
看她时而清晰,时而迷离,清晰的是史册上不容置疑的墨字,迷离的是那些语焉不详、莫衷一是的片段。
历史总有戏说演义的成分。诸葛亮并非决胜千里的军事奇才,项羽火烧阿房宫实为千古冤案,风流倜傥的唐伯虎过了大半生悲苦潦倒的日子,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美丽邂逅竟是一个骗局。
历史总有鲜为人知的角落。唐代公主愁嫁,南宋农民生子不举,种种奇闻是出于什么原因?清宫“选秀”不看美貌,科举舞弊五花八门,这些逸事又是怎样的情形……
历史总有疑云迷雾的遮蔽。雍正帝是不是矫诏篡位?李白之死是不是“水中捞月”?李清照晚年究竟有没有再嫁?历史上的“傻皇帝”、“和尚皇帝”又有怎样的生平和结局?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那些拨动心弦的过往,那些耐人寻味的故事,那些引人追忆的人物,都悄然印上了岁月的痕迹。那些历史的真相,有的在口耳相传中变成了假象,有的在时空变换中被人们遗忘。而历史的精彩,就在轮回中一次又一次重现。
而你,却偏要一窥那历史的面容,偏要看得清些、再清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