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荣获2005年度都柏林国际文学奖,并被《纽约时报》评为2004年度十大好书。在这部小说中,爱尔兰著名作家托宾大胆深入美国短篇小说大师亨利·詹姆斯的内心世界,选择他文学生涯中的低潮期为切入点——1895年,詹姆斯因剧作在伦敦首演时惨败,从此沉陷于“数月的呆滞、痛苦和失望”,以及由同性恋情所生的困扰。托宾对前人心理的刻画,大有乱真之感,他以此完成了最好的传记作家不敢也不能达成的目标。此外,他对19世纪末欧洲的文学和自然景观的描写,也广受赞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师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爱尔兰)科尔姆·托宾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荣获2005年度都柏林国际文学奖,并被《纽约时报》评为2004年度十大好书。在这部小说中,爱尔兰著名作家托宾大胆深入美国短篇小说大师亨利·詹姆斯的内心世界,选择他文学生涯中的低潮期为切入点——1895年,詹姆斯因剧作在伦敦首演时惨败,从此沉陷于“数月的呆滞、痛苦和失望”,以及由同性恋情所生的困扰。托宾对前人心理的刻画,大有乱真之感,他以此完成了最好的传记作家不敢也不能达成的目标。此外,他对19世纪末欧洲的文学和自然景观的描写,也广受赞誉。 内容推荐 一八九五年,已被后辈作家称为“大师”的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梦想着以一部戏剧征服伦敦。然而,他的第一出戏《盖·多姆维尔》首演既告失败。在失败的阴影下,亨利接受了爱尔兰贵族的邀请,在酒宴歌席中品味他人到中年的困顿,舔舐内心深处的创伤。 《大师》就从这里开始,一直写到一八九九年他的兄长威廉·詹姆斯去拉伊小镇探望他。在这四年里,他的生活相对平静,心底却波澜起伏。他时常怀恋他生命中重要的过客,她们以不同的方式在他作品和灵魂中留下印痕;他为自己的性取向而困顿不安;他回想自己的家庭、亲人对他人生的影响;他渴求温暖和慰藉,却刻意与人保持距离;他希望创造传世杰作,却时时遭逢绝望……这是亨利一生至关重要的心理转折点。 在托宾的同情而温婉的笔下,亨利·詹姆斯这位心理写作大师展示了他纤敏易感之心的横剖面,这真是他零落他乡、孤独一生的缩影。 目录 第一章 一八九五年一月 第二章 一八九五年二月 第三章 一八九五年三月 第四章 一八九五年四月 第五章 一八九六年五月 第六章 一八九七年二月 第七章 一八九八年三月 第八章 一八九八年六月 第九章 一八九九年三月 第十章 一八九九年五月 第十一章 一八九九年十月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新年的前几天,他回绝了一切约请。他给沃尔斯利夫人写信说,他整天都跟几个制作演出服的胖女人坐在排演现场。他心神不宁,常常焦虑不安,但有时也会沉浸到舞台上的动作中去,好像这一切对他都是新的,使他有所触动。他请沃尔斯利夫人和她丈夫在他剧作的首演之夜一起为他祈祷,那已经为期不远了。 晚上,他什么都干不成,睡眠也很不安稳。除了佣人他谁都不见,而他们也知道别和他讲话,也别打扰他,除非事出必要。 他的剧本《盖·多姆维尔》写的是一个富裕的天主教家庭继承人,他必须在继承家业和投身修道院之间作出选择。上演时间是一月五日。首演之夜的请柬都发出去了,他已经收到不少接受邀请和表示感谢的回函。制作人兼主角亚历山大有很多戏迷,戏剧的背景是十八世纪,戏服也很华丽。然而,尽管他近来喜欢和演员们在一起,也喜欢那些五光十色的东西和制作过程中逐日微小的变化和改进,但他说,他并不适合干这行。他坐在桌前叹了口气。他希望今天是个寻常日子,可以回读一下昨天写的东西,悠悠然地花一个上午做些修改,接着再开始写,下午时间就是日常写作了。但他知道自己心情变得很快,就像房间里的光线一下子就暗下去了。他不难感觉到生活中只有剧院里的时光才是快乐的,便又厌恨起手头空白的稿纸来。人到中年,他想,变得患得患失的。 十一点钟,他的客人准时来了。他不能不见她,她的来信措辞讲究而坚决。很快她就要永远地离开巴黎了,她说,这是她最后一次来伦敦。她的语气里有股子就此终了和听天由命的奇怪感觉,相比于她一贯的兴致而言很不寻常,他立刻意识到她严峻的处境。他多年没见她了,这些年只收到过她的几封信,从别人那里听到她的一些情况。但在那天早上,他还没有摆脱梦魇的纠缠,又满心忧虑着他的戏,只把她看作日记本里的一个名字而已,唤起的回忆轮廓如此鲜明,内容却模糊不清。 她走进房间,熟悉的脸庞挂着亲切的笑意,高大的身形走起路来缓慢而从容,她打招呼的样子愉快大方又有感染力,声音柔美,几乎是在低声细语,毫不费力就让他撇开对戏剧的挂虑,也不去想这会儿不坐在剧院里是浪费时间了,他已经忘了他曾经多么喜欢她,也没想到一下子就回到了二十来岁时一心在巴黎的法俄作家圈中流连的日子。 不知怎么,后来他对出名的和不出名的人同样上心,无论是还没有崭露头角的,还是已经失败了的,或是从不打算出名的。他的客人嫁给了欧布里斯基亲王。这位亲王的为人是出了名的严苛冷漠,自觉俄国的命运和他那抱有目的的出国比夜间欢宴和名流相伴更为要紧。王妃也是俄国人,但大半辈子都生活在法国。他们夫妇周围总是飞短流长不断。他想,这也是时代和环境的应有之义。他认识的每个人都带着另一种生活的气息,那种生活半藏半露,虽然瞒不了人,却也无人提起。那些年,你在每张脸上搜寻着无意间泄露的事,倾听着种种蛛丝马迹。纽约和波士顿并不如此,而他最后来到伦敦定居时,发现那里的人都相信你没有藏着什么秘密,除非你特意地大声宣布出来。 他记起自己初到巴黎时的震骇,心口不一的圆滑气氛,那些男男女女给他的感觉,小说家们盯着他,对自己最关心的事情却故作漫不经心。 他从来不喜欢这种暗地里的功夫,但他却喜欢知道秘密,因为一无所知就等于一无所得。他自己也学会了不要透露一切,听到什么新消息也不要大惊小怪,要装作不过是逗个乐子。巴黎文艺圈里的男男女女就像演员一样在玩着知与不知、乔装打扮的游戏。他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一切。 他请王妃就座,多添了一个靠垫,又请她去坐另一把椅子,或者说是坐起来更加舒服的长靠椅。 “到了我这把年纪,”她朝他微笑,“什么都不舒服了。” 他停下在房中走动的脚步,回头看她。他知道只要默默地用他平静的灰眼睛看着别人,对方也会平静下来。他们意识到,或者他是这么觉得,接下来要说的是正经话,闲聊扯谈的时间已经过去。 “我要回俄国去,”她法语说得很慢,吐字清晰,“我不得不这么做。我说到要回去,就像是我从前待过那里似的,也确实如此,但那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我不想再见到俄国,但他坚持要我留在那里,要我别回法国了。” 她说话时和往常一样微微笑着,但此刻脸上却显出苦痛和一丝疑虑。她把过去一同带进了这个房间。自从他父母和妹妹死后,这些年里任何对一切俱往矣的提示,都带着可怕而沉重的忧伤。光阴无情,年轻时他想不到失去会带来何等痛苦,如今只有工作和睡眠才能将之忘却。 她柔和的嗓音和亲切的举止表明她并没有变。据悉她丈夫对她很坏。他在房产问题上有纠葛。她开始说起某个偏远地方的房产,她即将要被赶到那里去。 一月的光线丝般柔滑,流淌在房间里。他坐着听她说。他知道欧布里斯基亲王在俄国有个头婚留下的儿子,在巴黎又过得不情不愿。一直有传闻说他有政治图谋,据说好像他对俄国的未来有所计划,只等着时机到来。 “我丈夫说是我们该回俄国,回祖国去的时候了。他成了一个改革家。他说如果不改革,俄国会垮台。我告诉他俄国很久以前就垮了,但我没提醒他,他不欠债时可对改革毫无兴趣。他前妻的家里人把那个孩子抚养长大,他们不愿和他再有任何瓜葛。” “你会住在哪里?”他问道。 “会在一个摇摇欲倒的大房子里,大惊小怪的农民会把鼻子贴在我窗子的玻璃上,如果窗子上还有玻璃的话。我就要住在那种地方。” “那巴黎呢?” “什么都得留下,房子、佣人、朋友、我全部的生活。我要么冻死,要么无聊死。就看哪个赶在前头了。” “但为什么呢?”他柔声问道。 “他说我浪费了他所有的钱财。我卖掉了房子,花了好些日子烧掉信件,哭着扔掉衣服。现在我在和每个人告别。我明天就离开伦敦,到威尼斯待一个月,然后去俄国。他说别的人也回去了,但他们去的是圣彼得堡,他可没让我去那里。” 她口气里带着情绪,但他看着她,只觉像在听他的一个演员沉浸在自己的戏中。有时候她说起话来,仿佛是在讲别人的闲事。 “我认识的人中还活着的我都已经见过了,过世的也都读完了他们的信。有些人我两样都做了。我烧了保罗。约科斯基的信后又碰见了他。我没想到还会见到他。他老得厉害,这点我也没想到。”P3-6 后记 小说中的亨利·詹姆斯是托宾的亨利,不是生活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享誉欧美的大文豪詹姆斯,读者必须调动强大的自制力,才能不将二者混淆。 算起来,从网上读到这本书的部分章节大概是三年前,拿到它是两年前,放着不动很长时间,为它积累勇气和信心,交稿是大半年前,看到校样是一周前。但这三年被这样一件事贯穿起来,就有了特殊的连贯性。作为一个小说创作的爱好者,这本书有时让我很灰心。曾经在某个地方,我突然想起或许可以写点什么,可是转念一想,托宾已经写过了……出版前,我最后一次读了《大师》的校样,也是第一次从读者的角度审视这本书。如今更清晰地感到,许多我曾经想到过的《大师》都已经想到了,许多我将来会想到的它已经表现出来了。它几乎将我包含在内,素昧平生却似曾相识。这是一种奇特的翻译体验。我思考书里的每个词句,思考它与我紧密相连的那些地点和时刻,相当地无力,又格外欣喜。很多次我没法读下去,只能把手放在纸页上,闭上眼睛,想它何以能够如此…… 托宾的小说多以爱尔兰为舞台,《大师》背景横跨欧美,爱尔兰同样没有脱离作者的关注。小说第二章,亨利带着戏剧创作惨败的心情,避居爱尔兰,结识当地名流,参加社交活动。亨利以知识分子的审美眼光,无法欣赏爱尔兰乡村的粗陋,但他对自命不凡的英国绅士,毫不留情地进行讽刺。在这一章,托宾首次触及了亨利的同性恋倾向。托宾对同性恋话题关注已久,《夜的故事》是第一部涉及“男同”的爱尔兰小说,《黑水灯塔船》则是第一部以爱尔兰为背景的有关“男同”的作品。他并未将同性恋作为故事的主体,他认为那只是背景,“爱”与“失去”才是前景。后者正是他一贯的着力点。 《大师》中的同性恋色彩同样是那么不显山露水,纤巧、细致、微妙的程度几乎达到想象感官所能辨识的边缘。更确切地说,他写的不是同性恋,而是一种特殊的平衡能力,平衡的两端,分别是对同性的想象力和心理倾向,以及出于种种近乎本能的考虑,下意识保持距离的反应。在《大师》中,亨利一共与三个男性朋友之间产生过勉强称得上暧昧的氛围,然而呈现于读者眼前的,是小说中的作家反复权衡、品味这段距离,在需求与自制之间不断做出反省的心路历程。第二章亨利在爱尔兰认识了曾经当过兵的男仆哈蒙德,他们的关系从未超越主仆,只是拉扯了几句家常话,就让亨利感觉异样:“哈蒙德垂下目光,似乎左右为难,想要说什么,又不能说。他把头转向窗口,沉默下来。光线映着他半张脸,另半张没在阴影中。屋子里静得亨利能听到他的呼吸声。他俩都不动不说话。亨利真希望现在有人能看到他俩,如果其他人站在门口,就像他之前站过的那样,或者透过窗户朝里张望,他们会以为他俩之间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他们这般沉默,是因为说了太多。突然,哈蒙德急促地吸了口气,朝他露出个温柔宽厚的笑容,拿起桌子上的碟子就出去了。” 亨利对哈蒙德的想象最远也不过如此,这里最妙的,便是亨利“希望”有人能看到这一场景。这无疑是属于他作家的特质,真正看到这幅画面的,不是他想象中的别人,而正是他自己。这便构成了一个罕见的关系:《大师》虽然使用第三人称,但叙述视角一以贯之,纯然从亨利眼中、心上来看世界。然而,此间小说人物拥有了独立于叙述视角之外的力量,观察亨利难以言说的心理感受。 亨利·詹姆斯,美国文学史上名副其实的大师,大半辈子客居他乡,一生未婚。他的作品虽然在有生之年获得认可,但他的创作之路屡经坎坷。最是寂寞异乡人,离开祖国,没有家庭,长年漂泊大洋彼岸,怀有极度敏感的心灵,将生命体验系于笔端。一方面,在大洋两岸的不同国度,风俗、文化、人心始终在他眼中成为比较和琢磨的对象,作为一个世界的“圈内人”,他却无法得到归属感,噬心的寂寞伴随左右。寂寞不是缺乏亲友相伴,而是内心深处的流动得不到回应。他也寻求温暖依靠,友情、亲情、无法定性的爱情,但同时作家的本能又不愿让别人探查他的内心深度,不愿让构思作品的过程和灵感的源头为人获知,于是,在重重矛盾之下,沉默、刺探、想象成为他生活的主要内容,周旋、回避、欲说还休成为他常见的表达方式。 然而这一似乎应该是晦涩的题材,却被托宾处理地干净利索。手法并不唯美或浪漫;凡是可供挖掘的地点,托宾一律单刀直人,不留余地,造成的效果却比留白更经受得住反复的体验。这是托宾风格的特色之一,也是他创作的最大勇气所在,无论何时,他都以平视的目光望向百年前的大师。他的目光温柔,充满同情的力量。 小说以年月标示章节,分别在一八九五、一八九七、一八九八、一八九九年这四年中撷取切人点,似乎给人以按时间顺序记述的错觉,但实际上,可以按时间理解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那就是亨利实际生活和写作的那部分,但除此之外,更多的笔墨投向了回忆与现实的交集。他的亲妹妹爱丽丝、表妹明妮和挚友康斯坦斯,分别以被回忆者的身份出现。这三位女子,以其独特的性格和处世风格,在书中得到浓墨重彩的刻画,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她们给亨利留下的情感羁绊,以及由此引发的创作感悟。明妮是亨利曾经最有可能与之结婚的女子,她与他青梅竹马,对他一心崇拜,在病重之时希望能随他去罗马过冬,但亨利出于某种微妙的心理,并没有回应这一祈求。明妮韶龄而逝,多年之后,少年时代的朋友霍姆斯拜访亨利,不动声色地指责他当年犯下的过错。在托宾笔下,便出现了特别富有戏剧性的一幕:因霍姆斯往事重提,亨利想起了明妮在最后的岁月中给他的来信,记忆已经淡漠,他竟无法抑制情怀,一反平日作风,搭乘最近的班车去了收藏信札的公寓:“等火车时,他怕会遇到熟人,便装出一副去伦敦公干的模样。他连说话都怕,因此甚至是告诉仆人他要出门,以及跟司机说话,买车票,都觉得疲惫不堪,他希望自己可以隐身一两日。他意识到那些信不会透露什么,只会增加他的不确定感,这个念头在前往伦敦的路上压在他心上。他再读一遍,也不会比现在所知的得到更多。” 在那之后,便是长达千字的心理描写。亨利强迫自己直视往事,承认拒绝明妮是自私心理在作祟:“即使她身体健康,他也不确定自己是否会欢迎这样一个具有率性的魅力和好奇心的人在身边。他当时要的是观察生活,或者用自己的眼睛想象世界。如果她来了,他就得透过她的眼睛看世界了。”为失去的东西追悔,是人之常情,但若仅此而已,亨利便只是亨利,而不是亨利·詹姆斯了。托宾毫不留情地写道:“最后,他转过身朝向屋内,觉察到一个让人不堪承受的尖锐的想法正盯着他看,像空气里的什么食肉性的凶猛活物一般,悄声对他耳语:他更希望她死去,而不是活着,她失去生命后,他知道该拿她怎么办,但她温柔地向他求助时,他却拒绝了她。” “她失去生命后,他知道该拿她怎么办。”这背景音乐是一曲老调。正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所道:“诗将长存,赋尔生命。”以艺术创作使人流芳百世是历久不鲜的话题。但将生命之死与艺术之生放在一起衡量,并将两者的冲突调整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便带来震撼人心的力量。 那个下午,亨利坐在他伦敦公寓的书房里,手边放着明妮的遗信,沉浸在小说主题和人物的构思中。最后,他完全忘怀了悔恨心情,“他又走过房间,把信和本子收起来,拿到橱边,扔到架子上,关上了橱门。他不再需要这些了。他现在需要的是开始写作,运用他的头脑。他决定返回拉伊,准备当召唤来临时,再次挖掘他的表妹明妮·坦普尔的生与死。” 这便是一位艺术大师的所有。也是一个作家对另一个作家的致敬。我们应当赞赏托宾的勇毅,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条物理定律也适用于文学创作。当一位作家致力于辨识、理解小说人物的心理,抛开一切矫饰,设身处地感受一切时,纸内纸外的心情是一致的。当托宾展现出一个完整的亨利·詹姆斯,他的利刃同样刺向自己和读者。优秀的创作者需要超人的控制力,这点托宾也做得一流。他给予读者一种奇特(托宾似乎很喜欢用“奇特”这个词)而柔韧的牵羁力量,读者始终保持自我意识的清醒,但又不是旁观者,同时也未必是参与者。 而作品的成功与否,正在于这种艺术之“真”,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化为艺术之“美”。 我想这不是詹姆斯真实生活的写照一一事实上是小说而非传记,但翻译完这本书后我也不再关心詹姆斯的真实生平。 写译后记时,我读到了英国《卫报》网站上托宾写他书房的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我的笔迹有时像我父亲,有时像我舅舅,有时又像母亲,但我自己没注意。我一旦注意到,就让它像我自己。”我望着电脑屏幕默然而笑,心想,托宾是这样的。 感谢编辑彭伦,把它交给了我。下一次见它,应该是书的模样,它拥有了某种大众身份,不再是我私人体验的对象。但我不必与它分离。我翻译过的任何一本书,都渗透了我的灵魂,深深地驻扎进去,成为我自身存在的一部分,《大师》尤其如此。 托宾在致谢词中列举了他写作此书所参考的文献,对有志于这方面研究或感兴趣的读者,应有所助益。为便于读者查阅,在此我仅将书名译成中文。 柏 栎 二○○八年五月十九日于复旦北区 书评(媒体评论) 一部从故纸堆上唱出新调的杰作。 ——约翰·厄普代克 这本书写得 深刻、可爱、引人入胜,作者出色地化用了一位著名作家饱经忧患而又戏剧化的一生,这位作者本身就是文章大师。 ——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奖得主 雪莉·哈泽德 通过《大师》,科尔姆·托宾使我们震惊地贴近了亨利·詹姆斯的灵魂,进一步讲,则是贴近了艺术本身的秘密。这是一本极其出色、独具原创性的书。 ——普利策小说奖得主 迈克尔·坎宁安 这是一部必读书。科尔姆·托宾不仅写出了一部卓越的小说,同时找到了一种向亨利·詹姆斯致敬的方式。这是我们所有人的福分和运气。 ——《可爱的骨头》作者 艾丽斯·西伯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