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精)
分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作者 曾仕强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精)》编著者曾仕强。

《中国式管理全集》煌煌二十四卷,囊括曾仕强教授全部管理著作

汇集大师毕生心血,引领事业人生至高境界

传世文化瑰宝,尽揽领袖智慧,馈赠、收藏首选珍品  

1. 全集首度出版

《中国式管理全集》首次结集出版,精心修订,集中展示曾仕强教授中国式管理系统理论与系列方法,内容之丰、规模之全、编撰之精,同类书无出其右者。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到中道管理,透彻领会修己安人的管理真谛,从容驾驭复杂局面;从易经管理的智慧到三国的奥秘,轻松掌握中国文化的精髓与实质,豁然贯通应对变化的不二法门。

2. 典藏珍品

煌煌二十四卷,设计精美典雅,豪华圆脊精装,内文印刷采用品质最佳的80克纯质纸,实属阅读精品、收藏珍品。

3. 馈赠佳品

全球限量发行,倍赠收藏价值。集传家之宝,搜赠友之礼,《全集》乃不二之选!

内容推荐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精)》编著者曾仕强。

对于曾国藩这样一位历史评价大褒大贬之人,曾教授选取了其为众人普遍称道的一点,那就是曾国藩的识人用人功夫。

在书中,曾仕强教授结合曾国藩的一生经历、亲身经验,以及感悟与教训,清晰呈现曾国藩通过一生坚持进德修业、自改命运,而由平凡之人蜕变为千古完人,由不懂识人转变为阅遍大清举国之才的鉴人用人大师这一非凡历程。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精)》可谓曾仕强教授为为官、为人领导者量身定制的“识人用人术”修炼宝典。

目录

第一章 曾国藩的传奇一生

第一节 人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人只是死后是龙是虫的区别

 二、每个人一辈子都只喝两杯酒

第二节 曾国藩把自己的命改了

 一、屡考不中:最妙的就是连考不中

 二、结婚生子:该做的事绝不能拖拉

 三、进翰林院:被冷冻时是什么反应

 四、一病再病:病时要有病时的做法

 五、整理家训:闲的时候就要找事做

 六、多次上疏:曾国藩也“愤青”过

 七、出任主帅:该出手时就得出手

 八、兵败投水:曾国藩走投无路了

 九、回家反省:寻求安身立命之所

 十、决心改变:曾国藩一生的功课

 十一、发挥余热:为国为民谋求福利

 十二、裁军不辞官:功成身退得善终

第三节 曾国藩并不是天生圣人

第二章 一生经验尽在《挺经》

第一节 了解自己,了解他人

第二节 人生处世十八心法

 一、内圣:做最好的自己

 二、励志:要有大器量大格局

 三、家范:学校没法代替家庭

 四、明强:要有倔强刚强之气

 五、坚忍:善于忍耐,静待时机

 六、刚柔:该刚时刚,该柔时柔

 七、英才:每个时期都有诸葛亮

 八、廉矩:廉洁之风使国家兴盛

 九、勤敬:站在百姓立场看问题

 十、诡道:可多变,但不可耍诈

 十一、久战:胜负关键在于士气

 十二、廪实:奢侈只会败家亡国

 十三、峻法:不以人情违背法令

 十四、外王:自立自强令人敬畏

 十五、忠疑:只需做好该做的事

 十六、荷道:少作误人害己之文

 十七、藏锋:锋芒太露最易树敌

 十八、盈虚:水满则溢,人满则败

第三章 中国识人第一书《冰鉴》

第一节 《冰鉴》七篇

 一、神骨:看正邪看骨气

 二、刚柔:看信念看态度

 三、容貌:看人生看命运

 四、情态:看精神看人心

 五、须眉:看气概看健康

 六、声音:看魅力看境界

 七、气色:看情绪看修为

第二节 看人八诀

 一、邪正看眼鼻:眼闪鼻歪的人不正直

 二、聪明看嘴唇:嘴唇厚的人多半忠厚

 三、功名看气宇:气宇轩昂的人更争气

 四、事业看精神:精神专注的人易成功

 五、寿夭看指爪:手脚要有气而又柔软

 六、风波看脚跟:脚步稳重的人有担当

 七、条理看语言:透过语言看人的内心

 八、信又要不信: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第四章 曾国藩的识人绝活

第一节 曾国藩的识人之乐

 一、制胜根本在于人才

 二、先识别而后能培养

 三、识人是在上者责任

 四、唯有识人才能用人

第二节 识人哪有那么难

 一、勤读史书学古人

 二、自省己过管自己

 三、识人为公聚人才

第三节 看人究竟看什么

 一、有无独立之志

 二、有无过人胆识

 三、有无持久恒心

第四节 哪种人才合你意

 一、四等人才

 二、三类人才

第五章 曾国藩的用人高招

第一节 攻略:是人才就吃这一套

 一、人才始终是头等大事

 二、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三、无为而治,以诚相待

 四、适才适任,妥当安排

 五、适时交心,真诚不欺

 六、“以志帅气,以静制动”

第二节 广收:先把场子做大再说

 一、广收人才靠“同”缘

 二、曾国藩的内外优势

第三节 慎用:用错人后果很严重

 一、领导者的大事

 二、谨慎试用人才

 三、湘军招募原则

 四、重德胜于其他

 五、“五到”考查标准

第四节 勤教:栽培一个人不容易

 一、勤教四大方法

 二、这样才叫勤教

第五节 严绳:治军治民都必须严

 一、曾氏家训八字诀

 二、治军治民皆从严

第六节 激励:这其实是一门艺术

 一、看人给奖励

 二、第二次再罚

 三、担责不抢功

第六章 识人用人先修己

第一节 讲求以道德化人

 一、道德至上:只有修德可以救你

 二、忠孝节义:耍不过人家就别耍

 三、刚健坚忍:要能忍也要能受辱

 四、谦虚谨慎:让你事事如鱼得水

 五、胸襟宽广:什么人都可以交游

 六、进德修业:只有这二事能做主

 七、不慕虚名:到头来都是一场空

 八、一心为公:我不是跟他合不来

第二节 官场生存智慧

 一、闲忙无度的三大病根

 二、顺应时势,当机立断

 三、急流勇退,明哲保身

 四、公私界限,务必划清

 五、孤傲、多言最易致祸

 六、熟读历史,灵活运用

第七章 实在是理想楷模

第一节 三不朽典范

 一、立德:晚节得以保全

 二、立功:开创中兴大业

 三、立言:家书广为流传

第二节 千古第一完人

 一、德才兼备,文武双全

 二、有宗教家的信仰

 三、有道德家的笃实

 四、有艺术家的文采

 五、有哲学家的深思

 六、有科学家的条理

 七、有政治家的手腕

 八、有军事家的韬略

第三节 百炼终成钢

 一、良师益友,遍结同人

 二、刚柔相济,外圆内方

 三、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四、人生就是阶段性调整

 五、左手《易经》,右手《三国》

第四节 曾国藩的告诫

 一、继旧开新,而非求新求变

 二、治学有方,而非开卷有益

 三、深思熟虑,而非立即反应

后记

 附录一 曾国藩年表

 附录二 易经卦爻辞(部分)

 附录三 曾仕强智慧语录

试读章节

第三节 看人究竟看什么

左宗棠奏请朝廷下令全国大臣学习曾国藩的知人之明,单凭这一点,就能想见曾国藩识人知人有多高明。他的一双眼睛,具有无比的穿透力,就好比现在的X光,基本上任何人在他面前都会被一览无遗。但是他看人的功夫也是练出来的,并不是天生的。

一、有无独立之志

曾国藩看人首先看什么呢?看这个人有没有独立之志,在大事上是否有自主判断力,能否独当一面。而且不仅要能独当一面,还要能聚集众人的力量。一个领导最要紧的不是自己在做事,而是要让跟自己的人都能好好做事,这点才是最关键的。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独立之志,一个很直观的方法是看他是否听话,怎么听话,以及听话听到什么程度。我们中国人很有意思,一方面说“你听话,对你是不利的”,一方面又说“你不听话,对你是有害的”。像这种话如果你听不懂,那最好就不要研究中国人的学问。一个人如果太听话,就容易变成“奴才”。你对老板服服帖帖,老板一定把你当“奴才”。所以经常有人很生气地跟我说,“我们老板怎么那么跋扈,好像我是他的奴才一样”。我就对他说:“谁叫你那么听话呢?”他说“那我就不听话”,可是不听话就叫叛逆,叛逆就要被除掉。

所以你自己一定要心中有数,有足够的判断力,能清楚把握其中的界限。中国人是最懂得品质管理的人,其核心就是牢牢抓住上下限,然后由此就产生三个字,叫作“差不多”。听话听到差不多,不听话不听到差不多,守规矩守到差不多。中国人在这当中找出的一条路,就叫“不真不假”。“我绝对不骗人,但是我经常不说实在话”,这是外国人根本弄不懂也弄不明白的道理。如果曾国藩不守规矩,我们就不必学他,但是如果曾国藩太守规矩,他又很可能活不到62岁就死了。有些时候如果你完全死守规矩,不懂得灵活变通,你就会无路可走,甚至只有死路一条,尤其是在与最高统治者打交道、周旋的过程中。

所以,曾国藩才一次又一次地原谅左宗棠。左宗棠只比曾国藩小1岁,曾国藩成为大学士的时候,左宗棠也已经是总督了,但是按照清朝的惯例,总督拜见大学士的时候要自称学生,左宗棠很不服气。他跟曾国藩商量说:“我们能不能破下例,我跟你在一块儿的时候可不可以不自称学生?”结果曾国藩很爽快地答应了。曾国藩对别人可能不一定会有这么大的容忍度,可是他对左宗棠就不一样,就是因为他看上了左宗棠身上有一股不可动摇之气,也就是坚定的意志。

其实曾国藩自己同样也具有独立的意志。

曾国藩50岁的时候,一般来说,一个人到了50岁应该已经很成熟圆滑了,但是大家看看他是怎么表现的。当时他正带兵攻打安庆,这时候太平军把江浙一带都攻占下来了。江浙一带是最富裕,也是税收最多的地方,所以朝廷非常着急,咸丰皇帝就命曾国藩撤出安庆,保浙复苏,认为先把这个富裕的区域收回来比较要紧。但是曾国藩没有听皇帝的,他在大事上还是会坚持己见。曾国藩可以随便抗命吗?当然不可以,可是曾国藩熟读历史,所以他知道“我现在如果不先把安庆攻下来,去收复江浙是收复不了的”。这是什么道理?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从北方打南方比较容易,胜算比较高,而从南方去反攻北方就会非常困难,多半是会失败的,这是实际的地理条件造成的。所以他就对皇帝说,“现在要我放弃安庆去打江浙,将来最终结果是不会好的,请再给我点时间,等我把安庆打下来之后,我很快就会收复江浙”。最后结果如何?最后皇帝还是听他的了。作为臣子,要忠君当然没错,但也不能百依百顺,一味言听计从,因为最后打败仗的责任还是得由臣子来承担的。

所以一个人与上级打交道,主要不是服从不服从的问题,而是自己有没有能力坚持的问题。你坚持到最后是对的,你就要坚持,你怎么能不坚持呢?比如你跟老板说一个人很讲信用,老板却马上说“不可能,他肯定没信用”,然后你就点头。那么,老板一看你前后的表现,肯定会认为最没有信用的就是你,“你刚刚还说他有信用,我一说他没有信用,你就马上相信我,可见你根本就连自己都说服不了,那我怎么能相信你?”但是现在很多人就不懂这一点。我年轻的时候,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我跟老板说这个人有信用,老板也会说这个人没有信用,可是我心里清楚老板不一定知道,所以我就告诉他,我去银行查过,这个人确实有信用。老板还是说:“啊,这不能完全信。”我就给他看打印出来的记录,最后他就相信我了。你要让别人相信你,你首先得自己相信自己,自己有底气,然后在这种信心下坚持,别人才可能最终被你说服。

我经常举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人从外边进来就说:“啊,外面有一条蛇水桶那么粗。”如果你听了会是什么反应?只要是中国人就一定会说:“哪有蛇那么粗?”那个人连忙说:“怎么没有?起码碗那么粗。”别人又说:“不可能。”他就嗫嚅道:“怎、怎么不可能?有棍子那么粗。”这样被连唬三次,最后就缩得像蚯蚓了。这就是中国人最拿手的,尤其在闲聊的时候往往更爱说大话。那你能听到什么话就信吗?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懂这些。总以为听话就好,听话可不见得好,但是也不能不听话。可是如果跟年轻人这样说,他们还是听不懂,那有什么办法?年轻人还是要深入社会多历练,慢慢去体验、去积累,进而参透其中的道理,然后才能渐渐走向成熟。所以,你有几分把握,就要有几分坚持。这跟听话不听话是没有关系的。

光有志还不行,还得立对方向,要是好志向才行。其实中国人最好的志向就是为公不为私。但是有一点我需要在这里强调一下,真正自私的人都是不自私的人。为什么这么说?自私的人最后都是达不到自私的目的的,所以这里的“不自私”,不是动机上的不想自私,而是结果上的不能自私、自私不了。

二、有无过人胆识

立好志之后,还要有胆识。“要能自己拿定主意,就必须有胆识,能因时、因地、因人、因事作出合理应变。”我们今天也会谈各种“识”,比如见识、胆识、知识、常识,其实和古人讲的不太一样。古人所谓的“胆识”,包括了前面所有这些,它们合起来就是胆识,胆识是综合性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其他这些“识”,是根本谈不上有胆识的。没有知识,你敢有胆识吗?没有常识,你谈什么胆识?没有见识,你有胆识又有什么用?而且最终的考验也是“胆识”。

有胆识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行事果断,能果断决策。因此要“博采众议,不主观武断”,也“不能以自我为中心”。现代人最大的毛病之一就是爱以自我为中心,动不动就说“我负责”。你负什么责?你有什么能耐负责?你现在嘴上说说,到时候人就闪了,不管也不顾了,所以说这种话是没有用的。一定要能“果敢决断,不草率、不鲁莽”。曾国藩也曾经“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他42岁在家守母丧的时候,就曾经患得患失,不肯出来率领湘军,怕出来之后别人会骂他不孝,最后差点丧失机会,不过他会这样担心也难免,也属人之常情。因此一个人不能太坚持自己,否则就叫“刚愎自用”,但是也不能太软弱,否则就是犹豫不定。怎么把握好中间的度,取得平衡,就需要自己去悟、去体会。

所以一个人当然有必要考察时机,考察当时的形势,但是最要紧的还是要有判断力。现代人的判断力是很差的,七判断八错。要想能准确判断,至少要做到“知己知彼”,方有可能“百战百胜”。

由此,想必大家也不难看出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自然是“识见”,也就是合理的应变力。过度守法的民族是没有应变力的,因为法是死的,而且要修法非常困难,修法过程中会有各种势力、各种利益群体干涉。在美国或欧洲一些国家,有很多法案,讨论前是一定通过,讨论后呢?慢慢来,到最后,就不了了之了。不通过就是不通过,你再有理想又能有什么用?这些幕后势力当然会把他们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会去理会你所谓的理想。

三、有无持久恒心

第一,你要有意志。第二,你要有胆识。第三,你还要有恒。什么叫“有恒”?就是要专心,要长期坚持,而不能有始无终、有头无尾,有头无尾是最糟糕的,但也是最常见的。偶尔一次坚持,偶尔一次表现出应变力是很容易的,但是能长期这样做,却是非常困难的。这一点可以说是把成功者与普通人区分开来的最大原因。  

第四节 哪种人才合你意

什么叫“人才”?现在这个社会,把会赚钱的人叫人才,会打篮球的人叫人才。曾国藩却说,心存仁义、肩负重任的人,才有资格叫人才。一个人的人格表现在,他为大众做了哪些事情,而不是他为自己争了多大名誉,得了多少利益。这两个判断标准明显一个是为公,一个是为私,我想这是我们现代人应该感到羞愧,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反省的地方。对于人才,有很多种分类方法,其中比较普遍的一种分类,是以才德为标准划分的四等人才。

一、四等人才

第一等人才,有德有才。这种人很难找到,不得已就只好求第二等人才,有德无才者。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经常是没有才的人居高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德有才的人当然最好,大家肯定都会承认,也会比较心服口服。可是如果没有第一等的人才呢?那就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有德无才者。所以很多老板会说:“我宁可招可靠的人,没有才,还可以训练,这相对比较容易。凡是能够在企业界实施的东西,没有一件是高深莫测的。生产技术一般都比较简单,因为如果它不够简单就没有办法量产,没办法量产,那它就只能待在实验室里,不能广泛运用。实验室里面的生产技术是可以很复杂的,但是如果要放到生产线上量产,就必须很简单,要能一下就学会。所以年轻人如果看到有些企业说要什么专业人才,也不要害怕,因为这些技术一般都会比较容易学,不会很难。但是要品德好就很难,而要把品德原本不好的改好,就更难。无才的人在中间,有才的人在两端,有才者要么是第一等,要么是最后一等,这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就是道德,是否有道德、有德行,是否能以德服人。

第三等人才,无德无才。第四等人才,无德有才。同样无德者,无才胜有才。所以很多老板会更倾向于用无才者,而非有才者。最可怕的就是无德有才的人,这种人很有才能,但是没有品德。我问过很多老板为什么第三等和第四等人才要这样排,同样无德的人,应该有才的人比较好才是。他们说:“我告诉你,如果我用第四等人,一旦他整我,我就垮了;但是如果我用第三等人,就算他整我,我也不会垮,至少没有那么容易垮,因为他没有能力,实力不够。所以同样无德,同样不可靠,我宁可用没有能力的人,这样还比较安全,我也比较不容易被害。”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那么才能对于他而言,就很可能成为“帮凶”,这种情况下,有才能者会比无才能者更具破坏性,会带来更严重的灾难。

二、三类人才

曾国藩对于人才也有独特的分类方法,他把人才分成三类,而且他都会做上特定的记号以示区分。

闻可

听别人说可以或者不错的人,有人推荐或称赞的人。一个人既然能有很好的口碑,名声在外的话,那必定有其过人之处。但也不排除谣传或者别人认为有才而他却并不觉得有才的情况,因此还得自己亲眼见了之后再作进一步判断。

见可

他亲自看了之后觉得可以用的人,确切地说是经过面试和考查后认为可用的人。这种人可以说是通过了初步面试,而且算是比较保险,也就是对于“他是人才”这一判断的失误可能性就比较小了。

闻否

听别人说不能用的人,连别人看了都普遍觉得不好,不能用,名声不好的人,肯定要么劣迹斑斑,要么按他的人才标准判断属于没有一点长处的人。这类人与贪而无耻、刻薄害民以及好色的人,一起被列入黑名单。但是,其实如若仔细一想,别人说不能用,也不排除存在恶意诽谤或刻意打压的情况,所以对别人的评价也不能轻易完全相信,也该抱着审慎客观的态度才行。

凡是有人求见,曾国藩都会立即腾出时间与之见面,通常他都会注视对方很长一段时间却一言不发,等来人走之后他会马上记录下其言语、气象,然后与其相貌进行对照。曾国藩就是这样慢慢积累出丰富精准的看人识人经验的,所以要练就一身识人功夫,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切都得靠自己辛勤不懈的耕耘。

但是,如果只会识人,不会用人也没有用,那就只能去挂牌当看相的。知人还要善任,与善任相比,知人还相对比较容易,因为人往往没有那个度量,尤其是身为领导者,往往恨不得把所有功劳都归到自己身上,这是用人大忌,要全心举荐、培养人才也就更加难上加难。而有这种想法的人,就更容易丧失获得更大成就的机会。作为领导,只有把功劳让出来,才可能带出很多人才来,才可能“桃李满天下”。但说是这么说,道理大家都明白,真要做到,却是非常难的,因为这需要你有足够高的涵养,以及足够高的境界。

第 五 章

曾国藩的用人高招

曾国藩58岁的时候,左宗棠上奏皇上,这篇奏文很值得我们一看:“刘松山本王珍旧部,臣十余年前即知之,而未之奇也。后由湖南从征入皖,为曾国藩所赏拔……臣尝私论曾国藩素称知人,晚得刘松山,尤征卓识……臣以此服曾国藩知人之明,谋国之忠,实非臣所能及。仰恳天恩,将曾国藩之能任刘松山,详明宣示,以为疆臣有用人之责者劝。”

王珍是湘军的头领。前面提到过,湘军不是曾国藩而是罗泽南创立的。罗泽南的大弟子就是王珍。左宗棠请求皇上下令让全国的大臣一起学习曾国藩的知人用人之道。要知道左宗棠是不服任何人的,他曾经说自己是当代的诸葛亮,而且比诸葛亮更厉害,大家想想看,他还会服谁?可是他现在却这样诚心诚意地上奏皇上,号召所有人都向曾国藩学习。曾国藩有多厉害,由此可见一斑。而且前面也讲过,毛泽东、蒋介石,也都不约而同地赏识和崇拜曾国藩,这就更说明他一定有独到之处。接下来,我们要详细讲述的就是他这些独到之处中很重要的一点:善于任用人才。

第一节 攻略:是人才就吃这一套

一、人才始终是头等大事

关于人才问题,曾国藩对自己有几个基本要求。第一,重视人才。这可以说是一个当领袖的人必备的条件。现在有很多人根本不重视人才,为什么?因为他们认为“天下我最行”,别人都是白痴,这种人不可能是好的领导。凡是看其他所有人都不如自己的人就要小心了,因为你自己一定存在很多缺失,这时候你肯定已经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了,不能集思广益,自己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后果自然不堪设想。而且你看不起所有人,有没有想过别人的感受会怎样?

曾国藩后来的理想和目标就是希望大清能够自强,而这种自强在清朝末年发展成为很重要的洋务运动。中华民族到了清朝末年,老实讲是很凄惨的。你看中国历史看到清末,就好像看《三国演义》看到关公死了,看到刘备死了,然后诸葛亮也死了一样,这时候你还会想看吗?你就不想看了,因为看了会难过,心里会不好受。可是能怎么办?怨叹有用吗?没有用,一定要自立自强才行。所以曾国藩除了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以外,他还极力推行自强运动。

他认为:“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办事总以得人为主。”自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什么?是把政治搞好。老实讲,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是在麻痹自己,说什么“政治和经济可以分开”,我是绝对不相信的。这绝对不可能,尤其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因为我们永远是政治挂帅。政治搞不好,其他都免谈。因为我们是官本位,正因为如此,所以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我们就会骂当官的。我在台北的时候,房价很贵,老百姓就骂了:“房子这么贵,政府在搞什么?”我到高雄之后,房子很便宜,老百姓又骂了:“房子这么便宜,政府在搞什么?”不管怎样,都跟政府有关系。大家再看看现在考公务员的人数和报考比例,竞争那么激烈也还要削尖脑袋往里挤,更别说有人给你做官的机会了,那肯定不管是什么官,“半夜三更都溜去”,立刻冲上去。这都是到今天仍旧没有改变的事情,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是官本位。所谓“士农工商”,“士”永远是在社会上担负着最大责任的人。

而办事最要紧的就是要得人,得人得什么?得人的心。自古以来都是“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历代的兴亡更替莫不如此。曾国藩清楚他自己要做的事情会很重大、很艰难,肯定也不是他一个人能够完成的。所以他必须知道人才在哪里,怎样找到他们,怎样培育他们,怎样用他们,以及怎样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他的事业越来越庞大,从而使他一步步接近并完成他的使命。他一生中最大的特色就是知人善任,而想要做到这一点是极其不容易的。

P108-121

后记

最后要跟大家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为什么要讲《易经》。不仅因为曾国藩个人的人生经历恰好与某几个卦象惊人地契合、一致,也不仅因为所讨论的问题正好都可以用《易经》的观点与智慧来理解和解读得通,更因为《易经》才是根本。你不懂得《易经》,就永远不会了解中国人为什么会是这样;你懂得了《易经》,对于所有的事情,你会一下子全都悟通,你会发现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乱中有序,虽然乱,但是却很有条理。把乱和有序结合起来看,就掌握了《易经》的真髓。

一、讲《易经》之缘由

《易经》的“易”有三重含义,变易、不易、简易。一切都在变,都在流逝,一切都是无常,唯有变不变。什么叫“不易”?生命只有一次,就算有前生,有后世,但是这辈子还是只有一次。你不能永远不死,你也不能死而复生,这是不易。世界上没法改变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好有好报,坏有坏报,这也是不易的东西。你先认识清楚那些不易的东西再来变易,才不会乱。有原则地变就不是乱变,没有原则地变是最可怕的,变到别人都不知道你下次会采取哪种标准或方式的时候,你就是很可怕的了。而最要紧的还是要交易,当然这里的“交易”不是我们一般所理解的意思,而是广泛意义上的交换与交流互动。人与人之间要有交易,国家与国家之间要有交易,民族与民族之间要有交易,文化与文化之间也要有交易,只有这样,整个人类才会生生不息。那么什么叫“简易”呢?就是指宇宙问的万事万物无论多么错综复杂,只要我们懂得其原理、原则,就会变得非常简单,就能化繁为简。

我为什么会写关于《易经》的书?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一般讲《易经》的书,初学的人如果去看,往往很难看懂,这是事实。你一翻开就看到“乾。元亨利贞”,你心里就会想:“惨了,这讲的是什么?”这些书都抓不到门道,“书很好,但就是看不懂”。要知道在古代,“元亨利贞”是百姓使用非常普遍的话,所以根本就不用解释。当时的人们都能懂,但是时代隔得太久远了以后,我们就慢慢不知道它的意思了。现在单是对“元亨利贞”,就有十几种解释,所以我才想到应该有一个入门的基础的东西来帮助更多初学者。

大家要记住,《易经》是你每天二十四小时都在用的东西,只是你不知道,所以叫作“百姓日用而不知”。你的所作所为,你所讲的话,没有一样离得开《易经》。你用《易经》来解释佛经可以,用《易经》来解释基督教的《圣经》可以,但是反过来就不行,就解释不通,因为《易经》是全世界最广大的系统,它可以包容所有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无所不包。

二、《易经》越早读越好那到底该怎么学《易经》呢?我在这里给大家一些建议。你越早读《易经》,受用的时间就会越长。我自己是很晚才读,39岁的时候搞得焦头烂额、无路可走了,但是我也没想到自杀,只是心想“完蛋了,这命怎么活呢?”后来我就开始读《易经》,读了《易经》以后,心病也没有了,什么事都没有了,因为只要心态一调整,所有的事情、所有的问题就都解决了。而且在这之后,你再看中国人会越看越有趣,因为中国人本来就是这样,只是我们很多人看不懂而已。

我就举一个例子,作为父母,大家都会告诉小孩要诚实,不能撒谎。可是有一天如果一个人来找你,你又不想见他,你的小孩很乖,他跑过来说:“爸爸,李叔叔来找你。”你怎么回答?“快快,快告诉他,说我不在。”每个人都在用这一套,可是你这不是撒谎是什么呢?你能永远讲实在话吗?谁又敢说自己从小到大没有撒过谎呢?老实讲,如果真的从来没有撒过谎,你就不能活到现在了。你只有了解你自己,才能了解别人。“知性者同居”,彼此要相互了解,互动起来才会顺利。

三、《易经真的很容易》

另外,我推荐大家去看一本书,书名叫《易经真的很容易》。这本书会告诉你《易经》并不神秘,你也不会读不懂,而且它会给你很多具体有效的建议。通过它,你就算再看不懂《易经》,也进得了《易经》,进而从中领略到《易经》中的玄妙智慧,真正受益于《易经》。

四、三季人的故事

这是我讲过的所有故事中现在在大陆流传最广的一个,前几天还有人写信跟我提到它。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呢?

有一个人,跑去找孔子请教问题,正好孔子的学生在外面扫地,他就问:“你是谁?”那位学生就说:“我是孔子的弟子。”他说:“那太好了,我请教你一个问题。”那位学生原本以为问题会很难,问他是什么问题,他说:“一年到底有几季?”那位学生听了几乎快要笑出来,心想这个人竟然连一年几季都不知道,就回答说四季。他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你胡说,明明是四季。”他说:“我们赌一赌,如果只有三季,你给我磕三个头,如果真的有四季,我给你磕三个头。”孔子的学生心里就想:“我稳赢。”正好这时候孔子出来,学生就兴高采烈地跑上去问:“老师,一年有几季?”孔子说三季。那位学生就说:“老师你怎么可以这样说?”孔子说,三季就是三季。来人就很满意,对孔子的学生说:“跪,磕头。”那位学生没有办法,只好给他磕了三个头。那个人高高兴兴地走了。之后那位学生就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你怎么说三季?”孔子说:“你不会看人啊?那个人全身都是绿的,他就是蚱蜢,蚱蜢是什么?就是蚂蚱。蚂蚱只能活三季,他从来不知道有第四季。你跟他讲四季,怎么讲都不会有用。”孔子这其实就是要告诉我们: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很多人听了这个故事之后颇受启发,有人甚至跟我说:“听了这个故事,我最起码多活十年。”我就问:“真的?”他说:“真的,反正现在只要有人跟我辩,说这说那,我只要自己在心里说一句‘三季人’就解决了,那我就会很轻松。”现在“三季人”太多了。所谓“夏虫不可以语冰”,从来没有看到过冰的人,你跟他讲冰,那你不是自找麻烦吗?所以如果有人跟你辩论,他非要坚持什么,你就说“嗯,对,没错”,然后心里想“又遇到个‘三季人”’,这样你就会少生很多不必要的烦恼。而且你也会突然发现自己非常轻松,你的生活也会渐渐变得简单而自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