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精)》编著者曾仕强。
《中国式管理全集》煌煌二十四卷,囊括曾仕强教授全部管理著作
汇集大师毕生心血,引领事业人生至高境界
传世文化瑰宝,尽揽领袖智慧,馈赠、收藏首选珍品
1. 全集首度出版
《中国式管理全集》首次结集出版,精心修订,集中展示曾仕强教授中国式管理系统理论与系列方法,内容之丰、规模之全、编撰之精,同类书无出其右者。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到中道管理,透彻领会修己安人的管理真谛,从容驾驭复杂局面;从易经管理的智慧到三国的奥秘,轻松掌握中国文化的精髓与实质,豁然贯通应对变化的不二法门。
2. 典藏珍品
煌煌二十四卷,设计精美典雅,豪华圆脊精装,内文印刷采用品质最佳的80克纯质纸,实属阅读精品、收藏珍品。
3. 馈赠佳品
全球限量发行,倍赠收藏价值。集传家之宝,搜赠友之礼,《全集》乃不二之选!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精)》编著者曾仕强。
对于曾国藩这样一位历史评价大褒大贬之人,曾教授选取了其为众人普遍称道的一点,那就是曾国藩的识人用人功夫。
在书中,曾仕强教授结合曾国藩的一生经历、亲身经验,以及感悟与教训,清晰呈现曾国藩通过一生坚持进德修业、自改命运,而由平凡之人蜕变为千古完人,由不懂识人转变为阅遍大清举国之才的鉴人用人大师这一非凡历程。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精)》可谓曾仕强教授为为官、为人领导者量身定制的“识人用人术”修炼宝典。
第三节 看人究竟看什么
左宗棠奏请朝廷下令全国大臣学习曾国藩的知人之明,单凭这一点,就能想见曾国藩识人知人有多高明。他的一双眼睛,具有无比的穿透力,就好比现在的X光,基本上任何人在他面前都会被一览无遗。但是他看人的功夫也是练出来的,并不是天生的。
一、有无独立之志
曾国藩看人首先看什么呢?看这个人有没有独立之志,在大事上是否有自主判断力,能否独当一面。而且不仅要能独当一面,还要能聚集众人的力量。一个领导最要紧的不是自己在做事,而是要让跟自己的人都能好好做事,这点才是最关键的。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独立之志,一个很直观的方法是看他是否听话,怎么听话,以及听话听到什么程度。我们中国人很有意思,一方面说“你听话,对你是不利的”,一方面又说“你不听话,对你是有害的”。像这种话如果你听不懂,那最好就不要研究中国人的学问。一个人如果太听话,就容易变成“奴才”。你对老板服服帖帖,老板一定把你当“奴才”。所以经常有人很生气地跟我说,“我们老板怎么那么跋扈,好像我是他的奴才一样”。我就对他说:“谁叫你那么听话呢?”他说“那我就不听话”,可是不听话就叫叛逆,叛逆就要被除掉。
所以你自己一定要心中有数,有足够的判断力,能清楚把握其中的界限。中国人是最懂得品质管理的人,其核心就是牢牢抓住上下限,然后由此就产生三个字,叫作“差不多”。听话听到差不多,不听话不听到差不多,守规矩守到差不多。中国人在这当中找出的一条路,就叫“不真不假”。“我绝对不骗人,但是我经常不说实在话”,这是外国人根本弄不懂也弄不明白的道理。如果曾国藩不守规矩,我们就不必学他,但是如果曾国藩太守规矩,他又很可能活不到62岁就死了。有些时候如果你完全死守规矩,不懂得灵活变通,你就会无路可走,甚至只有死路一条,尤其是在与最高统治者打交道、周旋的过程中。
所以,曾国藩才一次又一次地原谅左宗棠。左宗棠只比曾国藩小1岁,曾国藩成为大学士的时候,左宗棠也已经是总督了,但是按照清朝的惯例,总督拜见大学士的时候要自称学生,左宗棠很不服气。他跟曾国藩商量说:“我们能不能破下例,我跟你在一块儿的时候可不可以不自称学生?”结果曾国藩很爽快地答应了。曾国藩对别人可能不一定会有这么大的容忍度,可是他对左宗棠就不一样,就是因为他看上了左宗棠身上有一股不可动摇之气,也就是坚定的意志。
其实曾国藩自己同样也具有独立的意志。
曾国藩50岁的时候,一般来说,一个人到了50岁应该已经很成熟圆滑了,但是大家看看他是怎么表现的。当时他正带兵攻打安庆,这时候太平军把江浙一带都攻占下来了。江浙一带是最富裕,也是税收最多的地方,所以朝廷非常着急,咸丰皇帝就命曾国藩撤出安庆,保浙复苏,认为先把这个富裕的区域收回来比较要紧。但是曾国藩没有听皇帝的,他在大事上还是会坚持己见。曾国藩可以随便抗命吗?当然不可以,可是曾国藩熟读历史,所以他知道“我现在如果不先把安庆攻下来,去收复江浙是收复不了的”。这是什么道理?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从北方打南方比较容易,胜算比较高,而从南方去反攻北方就会非常困难,多半是会失败的,这是实际的地理条件造成的。所以他就对皇帝说,“现在要我放弃安庆去打江浙,将来最终结果是不会好的,请再给我点时间,等我把安庆打下来之后,我很快就会收复江浙”。最后结果如何?最后皇帝还是听他的了。作为臣子,要忠君当然没错,但也不能百依百顺,一味言听计从,因为最后打败仗的责任还是得由臣子来承担的。
所以一个人与上级打交道,主要不是服从不服从的问题,而是自己有没有能力坚持的问题。你坚持到最后是对的,你就要坚持,你怎么能不坚持呢?比如你跟老板说一个人很讲信用,老板却马上说“不可能,他肯定没信用”,然后你就点头。那么,老板一看你前后的表现,肯定会认为最没有信用的就是你,“你刚刚还说他有信用,我一说他没有信用,你就马上相信我,可见你根本就连自己都说服不了,那我怎么能相信你?”但是现在很多人就不懂这一点。我年轻的时候,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我跟老板说这个人有信用,老板也会说这个人没有信用,可是我心里清楚老板不一定知道,所以我就告诉他,我去银行查过,这个人确实有信用。老板还是说:“啊,这不能完全信。”我就给他看打印出来的记录,最后他就相信我了。你要让别人相信你,你首先得自己相信自己,自己有底气,然后在这种信心下坚持,别人才可能最终被你说服。
我经常举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人从外边进来就说:“啊,外面有一条蛇水桶那么粗。”如果你听了会是什么反应?只要是中国人就一定会说:“哪有蛇那么粗?”那个人连忙说:“怎么没有?起码碗那么粗。”别人又说:“不可能。”他就嗫嚅道:“怎、怎么不可能?有棍子那么粗。”这样被连唬三次,最后就缩得像蚯蚓了。这就是中国人最拿手的,尤其在闲聊的时候往往更爱说大话。那你能听到什么话就信吗?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懂这些。总以为听话就好,听话可不见得好,但是也不能不听话。可是如果跟年轻人这样说,他们还是听不懂,那有什么办法?年轻人还是要深入社会多历练,慢慢去体验、去积累,进而参透其中的道理,然后才能渐渐走向成熟。所以,你有几分把握,就要有几分坚持。这跟听话不听话是没有关系的。
光有志还不行,还得立对方向,要是好志向才行。其实中国人最好的志向就是为公不为私。但是有一点我需要在这里强调一下,真正自私的人都是不自私的人。为什么这么说?自私的人最后都是达不到自私的目的的,所以这里的“不自私”,不是动机上的不想自私,而是结果上的不能自私、自私不了。
二、有无过人胆识
立好志之后,还要有胆识。“要能自己拿定主意,就必须有胆识,能因时、因地、因人、因事作出合理应变。”我们今天也会谈各种“识”,比如见识、胆识、知识、常识,其实和古人讲的不太一样。古人所谓的“胆识”,包括了前面所有这些,它们合起来就是胆识,胆识是综合性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其他这些“识”,是根本谈不上有胆识的。没有知识,你敢有胆识吗?没有常识,你谈什么胆识?没有见识,你有胆识又有什么用?而且最终的考验也是“胆识”。
有胆识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行事果断,能果断决策。因此要“博采众议,不主观武断”,也“不能以自我为中心”。现代人最大的毛病之一就是爱以自我为中心,动不动就说“我负责”。你负什么责?你有什么能耐负责?你现在嘴上说说,到时候人就闪了,不管也不顾了,所以说这种话是没有用的。一定要能“果敢决断,不草率、不鲁莽”。曾国藩也曾经“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他42岁在家守母丧的时候,就曾经患得患失,不肯出来率领湘军,怕出来之后别人会骂他不孝,最后差点丧失机会,不过他会这样担心也难免,也属人之常情。因此一个人不能太坚持自己,否则就叫“刚愎自用”,但是也不能太软弱,否则就是犹豫不定。怎么把握好中间的度,取得平衡,就需要自己去悟、去体会。
所以一个人当然有必要考察时机,考察当时的形势,但是最要紧的还是要有判断力。现代人的判断力是很差的,七判断八错。要想能准确判断,至少要做到“知己知彼”,方有可能“百战百胜”。
由此,想必大家也不难看出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自然是“识见”,也就是合理的应变力。过度守法的民族是没有应变力的,因为法是死的,而且要修法非常困难,修法过程中会有各种势力、各种利益群体干涉。在美国或欧洲一些国家,有很多法案,讨论前是一定通过,讨论后呢?慢慢来,到最后,就不了了之了。不通过就是不通过,你再有理想又能有什么用?这些幕后势力当然会把他们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会去理会你所谓的理想。
三、有无持久恒心
第一,你要有意志。第二,你要有胆识。第三,你还要有恒。什么叫“有恒”?就是要专心,要长期坚持,而不能有始无终、有头无尾,有头无尾是最糟糕的,但也是最常见的。偶尔一次坚持,偶尔一次表现出应变力是很容易的,但是能长期这样做,却是非常困难的。这一点可以说是把成功者与普通人区分开来的最大原因。
第四节 哪种人才合你意
什么叫“人才”?现在这个社会,把会赚钱的人叫人才,会打篮球的人叫人才。曾国藩却说,心存仁义、肩负重任的人,才有资格叫人才。一个人的人格表现在,他为大众做了哪些事情,而不是他为自己争了多大名誉,得了多少利益。这两个判断标准明显一个是为公,一个是为私,我想这是我们现代人应该感到羞愧,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反省的地方。对于人才,有很多种分类方法,其中比较普遍的一种分类,是以才德为标准划分的四等人才。
一、四等人才
第一等人才,有德有才。这种人很难找到,不得已就只好求第二等人才,有德无才者。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经常是没有才的人居高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德有才的人当然最好,大家肯定都会承认,也会比较心服口服。可是如果没有第一等的人才呢?那就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有德无才者。所以很多老板会说:“我宁可招可靠的人,没有才,还可以训练,这相对比较容易。凡是能够在企业界实施的东西,没有一件是高深莫测的。生产技术一般都比较简单,因为如果它不够简单就没有办法量产,没办法量产,那它就只能待在实验室里,不能广泛运用。实验室里面的生产技术是可以很复杂的,但是如果要放到生产线上量产,就必须很简单,要能一下就学会。所以年轻人如果看到有些企业说要什么专业人才,也不要害怕,因为这些技术一般都会比较容易学,不会很难。但是要品德好就很难,而要把品德原本不好的改好,就更难。无才的人在中间,有才的人在两端,有才者要么是第一等,要么是最后一等,这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就是道德,是否有道德、有德行,是否能以德服人。
第三等人才,无德无才。第四等人才,无德有才。同样无德者,无才胜有才。所以很多老板会更倾向于用无才者,而非有才者。最可怕的就是无德有才的人,这种人很有才能,但是没有品德。我问过很多老板为什么第三等和第四等人才要这样排,同样无德的人,应该有才的人比较好才是。他们说:“我告诉你,如果我用第四等人,一旦他整我,我就垮了;但是如果我用第三等人,就算他整我,我也不会垮,至少没有那么容易垮,因为他没有能力,实力不够。所以同样无德,同样不可靠,我宁可用没有能力的人,这样还比较安全,我也比较不容易被害。”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那么才能对于他而言,就很可能成为“帮凶”,这种情况下,有才能者会比无才能者更具破坏性,会带来更严重的灾难。
二、三类人才
曾国藩对于人才也有独特的分类方法,他把人才分成三类,而且他都会做上特定的记号以示区分。
闻可
听别人说可以或者不错的人,有人推荐或称赞的人。一个人既然能有很好的口碑,名声在外的话,那必定有其过人之处。但也不排除谣传或者别人认为有才而他却并不觉得有才的情况,因此还得自己亲眼见了之后再作进一步判断。
见可
他亲自看了之后觉得可以用的人,确切地说是经过面试和考查后认为可用的人。这种人可以说是通过了初步面试,而且算是比较保险,也就是对于“他是人才”这一判断的失误可能性就比较小了。
闻否
听别人说不能用的人,连别人看了都普遍觉得不好,不能用,名声不好的人,肯定要么劣迹斑斑,要么按他的人才标准判断属于没有一点长处的人。这类人与贪而无耻、刻薄害民以及好色的人,一起被列入黑名单。但是,其实如若仔细一想,别人说不能用,也不排除存在恶意诽谤或刻意打压的情况,所以对别人的评价也不能轻易完全相信,也该抱着审慎客观的态度才行。
凡是有人求见,曾国藩都会立即腾出时间与之见面,通常他都会注视对方很长一段时间却一言不发,等来人走之后他会马上记录下其言语、气象,然后与其相貌进行对照。曾国藩就是这样慢慢积累出丰富精准的看人识人经验的,所以要练就一身识人功夫,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切都得靠自己辛勤不懈的耕耘。
但是,如果只会识人,不会用人也没有用,那就只能去挂牌当看相的。知人还要善任,与善任相比,知人还相对比较容易,因为人往往没有那个度量,尤其是身为领导者,往往恨不得把所有功劳都归到自己身上,这是用人大忌,要全心举荐、培养人才也就更加难上加难。而有这种想法的人,就更容易丧失获得更大成就的机会。作为领导,只有把功劳让出来,才可能带出很多人才来,才可能“桃李满天下”。但说是这么说,道理大家都明白,真要做到,却是非常难的,因为这需要你有足够高的涵养,以及足够高的境界。
第 五 章
曾国藩的用人高招
曾国藩58岁的时候,左宗棠上奏皇上,这篇奏文很值得我们一看:“刘松山本王珍旧部,臣十余年前即知之,而未之奇也。后由湖南从征入皖,为曾国藩所赏拔……臣尝私论曾国藩素称知人,晚得刘松山,尤征卓识……臣以此服曾国藩知人之明,谋国之忠,实非臣所能及。仰恳天恩,将曾国藩之能任刘松山,详明宣示,以为疆臣有用人之责者劝。”
王珍是湘军的头领。前面提到过,湘军不是曾国藩而是罗泽南创立的。罗泽南的大弟子就是王珍。左宗棠请求皇上下令让全国的大臣一起学习曾国藩的知人用人之道。要知道左宗棠是不服任何人的,他曾经说自己是当代的诸葛亮,而且比诸葛亮更厉害,大家想想看,他还会服谁?可是他现在却这样诚心诚意地上奏皇上,号召所有人都向曾国藩学习。曾国藩有多厉害,由此可见一斑。而且前面也讲过,毛泽东、蒋介石,也都不约而同地赏识和崇拜曾国藩,这就更说明他一定有独到之处。接下来,我们要详细讲述的就是他这些独到之处中很重要的一点:善于任用人才。
第一节 攻略:是人才就吃这一套
一、人才始终是头等大事
关于人才问题,曾国藩对自己有几个基本要求。第一,重视人才。这可以说是一个当领袖的人必备的条件。现在有很多人根本不重视人才,为什么?因为他们认为“天下我最行”,别人都是白痴,这种人不可能是好的领导。凡是看其他所有人都不如自己的人就要小心了,因为你自己一定存在很多缺失,这时候你肯定已经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了,不能集思广益,自己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后果自然不堪设想。而且你看不起所有人,有没有想过别人的感受会怎样?
曾国藩后来的理想和目标就是希望大清能够自强,而这种自强在清朝末年发展成为很重要的洋务运动。中华民族到了清朝末年,老实讲是很凄惨的。你看中国历史看到清末,就好像看《三国演义》看到关公死了,看到刘备死了,然后诸葛亮也死了一样,这时候你还会想看吗?你就不想看了,因为看了会难过,心里会不好受。可是能怎么办?怨叹有用吗?没有用,一定要自立自强才行。所以曾国藩除了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以外,他还极力推行自强运动。
他认为:“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办事总以得人为主。”自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什么?是把政治搞好。老实讲,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是在麻痹自己,说什么“政治和经济可以分开”,我是绝对不相信的。这绝对不可能,尤其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因为我们永远是政治挂帅。政治搞不好,其他都免谈。因为我们是官本位,正因为如此,所以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我们就会骂当官的。我在台北的时候,房价很贵,老百姓就骂了:“房子这么贵,政府在搞什么?”我到高雄之后,房子很便宜,老百姓又骂了:“房子这么便宜,政府在搞什么?”不管怎样,都跟政府有关系。大家再看看现在考公务员的人数和报考比例,竞争那么激烈也还要削尖脑袋往里挤,更别说有人给你做官的机会了,那肯定不管是什么官,“半夜三更都溜去”,立刻冲上去。这都是到今天仍旧没有改变的事情,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是官本位。所谓“士农工商”,“士”永远是在社会上担负着最大责任的人。
而办事最要紧的就是要得人,得人得什么?得人的心。自古以来都是“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历代的兴亡更替莫不如此。曾国藩清楚他自己要做的事情会很重大、很艰难,肯定也不是他一个人能够完成的。所以他必须知道人才在哪里,怎样找到他们,怎样培育他们,怎样用他们,以及怎样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他的事业越来越庞大,从而使他一步步接近并完成他的使命。他一生中最大的特色就是知人善任,而想要做到这一点是极其不容易的。
P108-121
最后要跟大家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为什么要讲《易经》。不仅因为曾国藩个人的人生经历恰好与某几个卦象惊人地契合、一致,也不仅因为所讨论的问题正好都可以用《易经》的观点与智慧来理解和解读得通,更因为《易经》才是根本。你不懂得《易经》,就永远不会了解中国人为什么会是这样;你懂得了《易经》,对于所有的事情,你会一下子全都悟通,你会发现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乱中有序,虽然乱,但是却很有条理。把乱和有序结合起来看,就掌握了《易经》的真髓。
一、讲《易经》之缘由
《易经》的“易”有三重含义,变易、不易、简易。一切都在变,都在流逝,一切都是无常,唯有变不变。什么叫“不易”?生命只有一次,就算有前生,有后世,但是这辈子还是只有一次。你不能永远不死,你也不能死而复生,这是不易。世界上没法改变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好有好报,坏有坏报,这也是不易的东西。你先认识清楚那些不易的东西再来变易,才不会乱。有原则地变就不是乱变,没有原则地变是最可怕的,变到别人都不知道你下次会采取哪种标准或方式的时候,你就是很可怕的了。而最要紧的还是要交易,当然这里的“交易”不是我们一般所理解的意思,而是广泛意义上的交换与交流互动。人与人之间要有交易,国家与国家之间要有交易,民族与民族之间要有交易,文化与文化之间也要有交易,只有这样,整个人类才会生生不息。那么什么叫“简易”呢?就是指宇宙问的万事万物无论多么错综复杂,只要我们懂得其原理、原则,就会变得非常简单,就能化繁为简。
我为什么会写关于《易经》的书?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一般讲《易经》的书,初学的人如果去看,往往很难看懂,这是事实。你一翻开就看到“乾。元亨利贞”,你心里就会想:“惨了,这讲的是什么?”这些书都抓不到门道,“书很好,但就是看不懂”。要知道在古代,“元亨利贞”是百姓使用非常普遍的话,所以根本就不用解释。当时的人们都能懂,但是时代隔得太久远了以后,我们就慢慢不知道它的意思了。现在单是对“元亨利贞”,就有十几种解释,所以我才想到应该有一个入门的基础的东西来帮助更多初学者。
大家要记住,《易经》是你每天二十四小时都在用的东西,只是你不知道,所以叫作“百姓日用而不知”。你的所作所为,你所讲的话,没有一样离得开《易经》。你用《易经》来解释佛经可以,用《易经》来解释基督教的《圣经》可以,但是反过来就不行,就解释不通,因为《易经》是全世界最广大的系统,它可以包容所有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无所不包。
二、《易经》越早读越好那到底该怎么学《易经》呢?我在这里给大家一些建议。你越早读《易经》,受用的时间就会越长。我自己是很晚才读,39岁的时候搞得焦头烂额、无路可走了,但是我也没想到自杀,只是心想“完蛋了,这命怎么活呢?”后来我就开始读《易经》,读了《易经》以后,心病也没有了,什么事都没有了,因为只要心态一调整,所有的事情、所有的问题就都解决了。而且在这之后,你再看中国人会越看越有趣,因为中国人本来就是这样,只是我们很多人看不懂而已。
我就举一个例子,作为父母,大家都会告诉小孩要诚实,不能撒谎。可是有一天如果一个人来找你,你又不想见他,你的小孩很乖,他跑过来说:“爸爸,李叔叔来找你。”你怎么回答?“快快,快告诉他,说我不在。”每个人都在用这一套,可是你这不是撒谎是什么呢?你能永远讲实在话吗?谁又敢说自己从小到大没有撒过谎呢?老实讲,如果真的从来没有撒过谎,你就不能活到现在了。你只有了解你自己,才能了解别人。“知性者同居”,彼此要相互了解,互动起来才会顺利。
三、《易经真的很容易》
另外,我推荐大家去看一本书,书名叫《易经真的很容易》。这本书会告诉你《易经》并不神秘,你也不会读不懂,而且它会给你很多具体有效的建议。通过它,你就算再看不懂《易经》,也进得了《易经》,进而从中领略到《易经》中的玄妙智慧,真正受益于《易经》。
四、三季人的故事
这是我讲过的所有故事中现在在大陆流传最广的一个,前几天还有人写信跟我提到它。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呢?
有一个人,跑去找孔子请教问题,正好孔子的学生在外面扫地,他就问:“你是谁?”那位学生就说:“我是孔子的弟子。”他说:“那太好了,我请教你一个问题。”那位学生原本以为问题会很难,问他是什么问题,他说:“一年到底有几季?”那位学生听了几乎快要笑出来,心想这个人竟然连一年几季都不知道,就回答说四季。他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你胡说,明明是四季。”他说:“我们赌一赌,如果只有三季,你给我磕三个头,如果真的有四季,我给你磕三个头。”孔子的学生心里就想:“我稳赢。”正好这时候孔子出来,学生就兴高采烈地跑上去问:“老师,一年有几季?”孔子说三季。那位学生就说:“老师你怎么可以这样说?”孔子说,三季就是三季。来人就很满意,对孔子的学生说:“跪,磕头。”那位学生没有办法,只好给他磕了三个头。那个人高高兴兴地走了。之后那位学生就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你怎么说三季?”孔子说:“你不会看人啊?那个人全身都是绿的,他就是蚱蜢,蚱蜢是什么?就是蚂蚱。蚂蚱只能活三季,他从来不知道有第四季。你跟他讲四季,怎么讲都不会有用。”孔子这其实就是要告诉我们: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很多人听了这个故事之后颇受启发,有人甚至跟我说:“听了这个故事,我最起码多活十年。”我就问:“真的?”他说:“真的,反正现在只要有人跟我辩,说这说那,我只要自己在心里说一句‘三季人’就解决了,那我就会很轻松。”现在“三季人”太多了。所谓“夏虫不可以语冰”,从来没有看到过冰的人,你跟他讲冰,那你不是自找麻烦吗?所以如果有人跟你辩论,他非要坚持什么,你就说“嗯,对,没错”,然后心里想“又遇到个‘三季人”’,这样你就会少生很多不必要的烦恼。而且你也会突然发现自己非常轻松,你的生活也会渐渐变得简单而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