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学禄编著的《人生有价值》共开列出10个有关人生的重要话题,其中,人生价值在哪里、道德修养须提升、诚信是立身之本3个话题,主要讲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告诉大家要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如何做好哪些事;人际交往有妙道、成败得失在细节、成功之路在脚下、对手助你成功、挖掘智慧潜能5个话题,主要讲如何认识人生价值,把握成功机遇,实现自我发展;感悟幸福真谛主要讲在社会财富增加、物质生活改善的情况下,怎样看待与体验幸福,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未来;寻找生命钥匙作为本书的结束篇,主要是从健康的角度告诉人们,身体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保证,有了健康才能拥有希望和未来。
人生是一种大境界,人生更需要一种大智慧,黄学禄编著的《人生有价值》开列出10个有关人生的重要话题,深入分析了人生价值“怎么看”,详细解读了实现人生价值“怎么办”,每一个话题都紧扣时代脉搏,着眼人们关注的某些社会现状。《人生有价值》10个话题纵横开合,浑然一体,适合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当代读者朋友,发挥其激励健康人生的积极作用。
(六)人生价值蕴藏在善待自己中
“人生究竟有多长,人生只在呼吸间。”生命就是如此脆弱,如此短暂,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预测自己的生与死。一阵暴风可以让幼苗夭折,一场严霜可以使幼苗枯萎,旱涝更常常令幼苗枯烂,几只小毛虫能把大片幼苗啃个精光。人就像那自然界中艰难生长的幼苗,一池水可以把人溺死,一滴毒液可以让人一命归天,连极渺小甚至肉眼看不见的细菌都可以置人于死地。很多人睡了一觉,就永远醒不来了;有的人跌了一跤,就永远站不起来了。此外,天灾、人祸,主观、客观,人为、天意,偶然、必然,等等,都可以随意将我们宝贵的生命摧毁。我们经常看到电视中报道:某某地区发生矿难事故,有多少人丧命;某某桥梁坍塌、楼房坍塌,造成多少人伤亡;某某高速公路有多少车辆相撞,伤亡了多少人;某某歌舞厅、宾馆发生火灾事故,伤亡了多少人……太多的灾难,太多的“杀手”,简直让人防不胜防,死神时刻捉弄人们脆弱的生命。
脆弱的生命让我们感到悲哀。张国荣匆忙地走了,邓丽君的梦已破碎了,柯受良不做大哥好多年,梅艳芳芳菲已尽,古月告别影坛,傅彪无情离去,高秀敏和侯跃文也离开了我们,罗京从新闻联播中永远消失……这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已被化作深深的记忆,永远埋藏在历史的长河里。生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载体,没有了生命,也就无所谓人生价值。英年早逝,红颜薄命,这一切的一切,都在传达出生命是那样的脆弱,都在警醒我们要学会善待自己。
善待自己,要确立正确的生死观。对于人的生死,有些人认为是上天的安排,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掌握在上天的手中,它要你何时死,就不能让你活过那个时辰。这个说法是毫无根据的。生与死都是自然的产物,是同时存在的。生命从诞生那一刻起,死亡也就开始向你招手了。中国有句老话,“黄泉路上无老少"、“花开总有花落时”,任何年龄的人,到头来都免不了到阎王爷那里去报到,这不是悲观,是大自然的规律。有生必有死,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对于死的认识影响着生的态度,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死观。
老子崇尚一种自然的人生态度,同时也主张以一种自然的平常心态来对待生与死,认为一个人应该不舍生不恶死,出生了不必欣喜,要死了也无须悲哀;无拘无束地来,无牵无挂地去,不忘记自己的来源,也不追求自己的归宿;把生死置于脑后,一切听从自然的安排。老子对生与死,抱着一种十分坦然潇洒的态度,但也带有消极被动的宿命色彩。
生得有意义,死得无遗憾。这是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生死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汉朝史学家司马迁如是说。
“曲生何乐,直死何悲。”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如是说。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如是说。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苏联英雄奥斯特洛夫斯基如是说。
生命对任何人来说只有一次,求生是人的一种本能。这些仁人志士、英雄豪杰,面对生死选择时所表明的一种态度,并不能说明他们不热爱自己的生命,他们所追寻的是如何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为人民谋求幸福和利益。正如清末的革命党女英雄秋瑾所说:“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还有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张思德,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挺胸堵枪眼的黄继光,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直面敌人铡刀的刘胡兰等无数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光照千秋,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光辉典范,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作为普通人,不可能个个“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但其生死观至少应该是积极向上的,不浑浑噩噩地生,不稀里糊涂地死。
人生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的和已失去的,而是现在拥有的一切。不懂得珍惜眼前所有,才是最可惜的。但就算有100年可以活,也只有36500天,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姿态、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价值来书写这3万多天的篇章呢?时间在一天天流逝,可是,很多人却不能很好地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善待自己,要珍惜自己的人生资源。人生资源包括智力资源、体力资源、年龄资源、经历资源等。这些资源的“跑冒滴漏”乃至“铺张浪费”现象,在人生实践中可谓“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有的甚至到了十分惊人的地步。姑且不说那些整日浑浑噩噩、消磨时光者对人生资源的大肆挥霍,也不说那些成天灯红酒绿、贪图享乐者对人生资源的消耗,就是那些“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者,也常常被无甚意义的接待应酬所困,往往被无甚益处的活动交往所累,而浪费了多少人生资源。
珍惜自己的人生资源,就要科学利用人生资源,使有限、特定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获得最佳效益。如果不讲科学,盲目、过度挥霍利用,势必会使人生资源分布失衡,来源枯竭,品位降低,甚至葬送生命。这样的教训,古往今来举不胜举,抛开糟蹋生命的吸毒者、拿生命赌博的犯罪分子、醉生梦死的醉汉、浪费生命的懒汉之类,还有多少胸怀大志、不怕吃苦的“志士仁人”,因为不懂科学利用人生资源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甚至“出师未捷身先死”,实在是令人叹息。
科学利用人生资源,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精力、心力、体力用在人生主要目标的追求上,用在人生最有意义事情的成功打造上。当然,还要谨记“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把握好工作、学习、生活的节奏艺术,不能超负荷运转。要谨防“极限透支”。人到银行取款,只能在已有的“储蓄”余额中合理提取,而不能超越“储蓄”余额去透支。人生资源也是如此,即使在特殊情况下“透支”一点,也要严格控制,否则会受到某种“规则”的制约、惩罚,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善待自己,作为老人来说要老而知老。当今时代,60岁健步如飞、70岁鹤发童颜、80岁精神矍铄者比比皆是。许多老年人不甘老、不服老,雄心勃勃,想干一番事业,与年轻人比拼精彩……
有这样一个老人,从厂长之位退下后,不甘寂寞,不甘平庸,凭着他的精明、干练,另起炉灶,办起了一家企业。他身兼生产、采购、销售数职,风风火火地走南闯北,几年下来,拥有了私家车、别墅,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再展宏图之时,竟在一天凌晨因心力衰竭而猝然离世。
人老了,身体机能减退是一种自然规律。“服老是一种清醒,更是一种智慧”,应该称得上是一句警世恒言。古人云:“生活有度,人生添寿。”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还像青年人那样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透支生命,便是一种缺少自知之明的“失度”。
大千世界,物欲横流,老年人同样会遇到各种困惑,如何保持清醒?著名作家李国文先生说得好:“不要怕被人遗忘;不要怕受到冷漠;不要不识时务地抛头露面,还要插手管事;不要怕失去讲话的机会,产生令人厌恶的指导癖;不要怕后来人否定自己,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必然的真理……”唯有保持一颗平和、淡泊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看人世间的名利,远离凡尘中的牵累,这才是善待自己的秘方。
P34-37
人是世间最宝贵的因素。天地之间,唯人为大。山高人为峰,地大人为尊。有了人,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以人为本”是共产党人的执政哲学,但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非易事。有的人“春蚕到死丝方尽”,一辈子充满幸福与追求;有的人碌碌无为度光阴,始终找不到感觉和乐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把握准人生的真谛,不能摆正自己的人生坐标,不会演绎一场精彩的人生“现场直播”。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加急时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价值追求日益多元,繁忙的工作与激烈的竞争,使人们倍感疲惫与焦虑。在这样一个急剧变革与快速前行的环境中,要想保持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平常之中的强烈责任感,使自己的人生之路祥云缭绕、鲜花铺地,就必须构建正确的价值体系,不断开掘人生的价值。
本书共开列出10个有关人生的重要话题,其中,人生价值在哪里、道德修养须提升、诚信是立身之本3个话题,主要讲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告诉大家要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如何做好哪些事;人际交往有妙道、成败得失在细节、成功之路在脚下、对手助你成功、挖掘智慧潜能5个话题,主要讲如何认识人生价值,把握成功机遇,实现自我发展;感悟幸福真谛主要讲在社会财富增加、物质生活改善的情况下,怎样看待与体验幸福,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未来;寻找生命钥匙作为本书的结束篇,主要是从健康的角度告诉人们,身体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保证,有了健康才能拥有希望和未来。
这些话题深入分析了针对人生价值“怎么看”,详细解读了实现人生价值“怎么办”,可以说,每一个话题都紧扣时代脉搏,着眼人们关注的某些社会现状,引用大量富有哲理的事例,坚持事实说话,注重析事明理,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解读怎么做人、怎么做官、怎么做事、怎么走好脚下的路、怎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等,深度解读人生的价值与真谛。10个话题纵横捭阖,浑然一体,适合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当代读者朋友,发挥其激励健康人生的积极作用。
人生是一种大境界,人生更需要一种大智慧,愿每个人都能在阳光下、在征途上不懈探索,奋勇开拓属于自己的生命领地和幸福生活。
作者
2012年6月于济南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q-,济南军区领导和机关的同志都十分重视和关心,给予了大力支持,帮助修改文稿,校阅订正文字,山东人民出版社的同志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此一并致谢!
撰写本书时,曾参阅了大量报刊资料和专家、教授、学者的有关著述,由于篇幅所限,未能一一注明出处,谨向有关著作者表示感谢和歉意!
尽管有良好的愿望和追求,但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