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中国式管理(精)》编著者曾仕强。
《中国式管理全集》煌煌二十四卷,囊括曾仕强教授全部管理著作
汇集大师毕生心血,引领事业人生至高境界
传世文化瑰宝,尽揽领袖智慧,馈赠、收藏首选珍品
1. 全集首度出版
《中国式管理全集》首次结集出版,精心修订,集中展示曾仕强教授中国式管理系统理论与系列方法,内容之丰、规模之全、编撰之精,同类书无出其右者。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到中道管理,透彻领会修己安人的管理真谛,从容驾驭复杂局面;从易经管理的智慧到三国的奥秘,轻松掌握中国文化的精髓与实质,豁然贯通应对变化的不二法门。
2. 典藏珍品
煌煌二十四卷,设计精美典雅,豪华圆脊精装,内文印刷采用品质最佳的80克纯质纸,实属阅读精品、收藏珍品。
3. 馈赠佳品
全球限量发行,倍赠收藏价值。集传家之宝,搜赠友之礼,《全集》乃不二之选!
《现代化中国式管理(精)》编著者曾仕强。
《现代化中国式管理(精)》中国式管理,是指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中国式管理其实就是合理化管理,它强调管理就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中国式管理以“安人”为最终目的,因而更具有包容性;以易经为理论基础,合理地因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而事业只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实际演练。
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
管理是一种历程,起点是修己,而终点则是安人。
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把自己修治好,再通过做人做事的具体表现来促进大家的安宁。
管理一方面讲求伦理道德,一方面追求管理效益。因为管理是外在的伦理,而伦理却是内在的管理,两者密不可分。
在管理的历程中,通过好好做人把工作做好。在职场中修炼自己,逐渐提高层次,完成修、齐、治、平的人生任务。
要了解这种具有华人特性的管理学,最好从中国、美国、日本管理的比较当中,深切地体会。
由于现代化管理是由美国所引起,我们先从美国式管理说起。
美国式管理,再怎么讲,都脱离不了“我要、我成的历程”(见图1-1)。“我要”代表“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 “我成”代表“成果管理”(management by results,MBR)。由我订立目标,由我去执行,最后拿出成果来。若是成果和目标十分接近,甚至百分之百达成或超越目标,就会受到奖励,否则就要接受惩罚,有时还会被裁换。整个管理历程,充满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进化精神,以“竞争”为手段,拿“数据”做标准,来分出胜负,而判定死活。
日本式管理和美国式管理刚好相反,他们所构成的,是一种“同生、共荣的历程”(见图1-2)。“同生”表示“一起进入公司的辈分”,“共荣”表示“大家共同分享的荣誉”。同生要有同死的觉悟,培养出一生一死的交情,准备共同奋斗,绝不临阵脱逃。共荣也要有共辱的打算,因此合力追求团体的荣誉,却不计较个人的荣辱。整个管理历程,充满了“大和魂”的“爱团体精神”,以“一家人”为号召,“互助”为手段,拿“不事二主”做标准来一致对外,奋战到底。
中国人呢?“目标”可达成也可能不敢达成。因为我们心里最清楚:一旦达到目标,下一次目标就会提高,结果必然逼死自己,何苦来哉!
而且,达到目标不一定受到奖励;未达成目标,也不一定接受惩罚。同样接受奖励,内容并不一样,有时高有时低,经常弄得一肚子火气。同等受到惩罚,标准也不一致,有时严苛有时宽松,好像大家都在碰运气。
成果的评量,其实也不可靠。生意好做的时候,闭着眼睛业绩也很高,这样的成果,得来不费吹灰之力,有什么稀奇?生意不好做的时候,竭尽全力业绩依然不高,评量得再正确,又有何用?
同样卖土地,有人卖掉一笔,轻轻松松就赚了大钱;有人费尽苦心,疲于奔命,卖掉十几笔,结果赚到的钱并不多。这种种事实,都充分证明成果评量,实在算不了什么,至少不足以代表一个人的努力程度。
依中国人观点,目标和成果固然很重要,却不能呈现管理的全部,充其量只能表示管理的一部分。中国人不致否认目标和成果的重要性,但是不能够承受以目标和成果来显示管理的重点。
我们也不接受同生共死的观念。同生只是一种机缘,有幸一道进来。然而进来之后,就应该各凭本事,自创前程才对。怎么可以大家拉扯在一起,好像要绑在一块儿,准备同归于尽呢?一个人的成就,在于“同年之中我最行”,哪里肯同年同倒霉呢?
共荣当然很好,不过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让我沾一点光”。中国人讲求“合理”,沾太多光大概没有人愿意,因为相差太远,迟早会被揭穿、出洋相,不如及早放弃,以求藏拙。沾一点光,表示相去不远,稍微踮起脚跟,便能一般高,当然不能也不必要过分辞让。
若是别人依样画葫芦,也来沾我的光。标准依然如此,只是稍微严苛一些。差不了多少,让他沾光,说是有福同享;差得太多,不让他得利,反骂他自己要称一称,到底有几两重?
同生共荣,中国人并不是不赞成,而是应该有一些弹性,让各人自行斟酌决定。究竟要同生共荣到什么程度,才是最重要的课题。
美国式或日本式管理并没有什么不对,中国人也大多能够接受。中国人的包容性,使得我们不致也不应该排斥任何主张。我们的基本态度是既不赞成也不反对,反正说归说,做归做,你如此主张,未必就真的这样做,急什么呢?中国人在美国公司做事,说的都是美国式管理的话;在日本公司工作,说的也都是日本式管理的话。一方面是入乡随俗,另一方面则是唯有如此才不会吃亏。而实际运作起来,调整来、调整去的结果,大多都调整得很富有中国人的气氛。这种情况,在台湾地区的美商和日商,都可以找到充分的证据。
中国人可以实施目标管理,也可以搞得它名存实亡。对于成果管理,中国人同样具有这样的本领。
我们能够同生共荣,也能够各扫自家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怎么说都可以,同样的怎么做都行。反过来说,怎么说都没有用,也怎么做都不行。
那么,中国式管理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要不要对准目标全力以赴?能不能接受成果的评量?愿不愿意同生共荣,完全决定在我们“安”和“不安”。安的结果是正面的,而不安所带来的则是负面的影响。安的时候,中国人积极而奋发,对准目标全力以赴,高高兴兴地接受成果评量,既照顾同年,礼待资深,也共享荣誉,大家乐在一起。不安的时候,对目标阳奉阴违,视成果评量为官样文章,同年不同年又有什么关系?怨自己都来不及,哪还分享、共享什么荣誉? “安”的观念,长久以来影响着中国人。这个单字词含意甚深,必须用心体会才能够明白它的用意。如果采用复字词来表示,名词多用“安宁”、动词可用“安顿”,而对管理来说,以“安人”为妥。
要“安人”必先“修己”,不修己则无以安人。所以中国式管理,简单说,就是“修己安人的历程”(见图1-3)。修己代表个人的修治,做好自律的工作。因为中国人一方面不喜欢被管,另一方面不喜欢被连自己都管不好的人管。不喜欢被管就应该自己管好自己,便是自律,也就是修己。不接受连自己都管不好的人的管,常常抱怨这种人管不好自己,还想来管人?表示每一个人在管人之前,必须先把自己管好,也就是需要自律。可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通通应该修己。
修己安人看起来是伦理,同时也是管理。中国式管理的整个历程,充满了“伦理道德”的精神,以“彼此彼此”为原则,拿“圆满、圆融、圆通”做标准,各人立于不败之地,发挥推己及人的力量,分中有合,而合中又有分,谋求安居乐业,互敬、互惠,各得其安。
“修己”的意思是修造自己,而不是改变他人。有人花费太多的间和精力,去改变别人。这种错误的方向,浪费了很多管理成本。管理者若是一心一意想要改变员工,员工就会保持高度警觉,不是全力抗拒,便是表面伪装接受,实际上各有自己的看法。不如管理者先修己,用心改变自己,让员工受到良好的感应,自动地改变他们,更为快速有效。
用高压的政策要求员工改变,并不符合安人的要求,也就是不符合人性化管理,大家就会以不合理为理由加以抗拒。
管理者先求修己,感应被管理者也自动修己。双方面都修己,互动起来自然更加合理。人人自求合理,才是最有效的管理。
P3-P8
到底有没有中国式管理,一直是大家关心的课题。依中国人的观点,有没有其实并不重要,能不能产生功效比较要紧。
促成台湾省经济奇迹的原因固然很多,而中国式管理的贡献,平心而论,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尽管有些人嘴上不承认,心里却有数,说起来也是一种中国式的表现。
科学无国界,从管理科学的层面来看,无所谓中国式管理,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关国式、日本式的区分。大家都一样,在不同的地区,应用相同的管理科学。
哲学就不一样,各地区具有不相同的风土人情,表示各地区的哲学并不相同。管理必须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增强效果,所以各地区的管理哲学不太一样。从管理哲学的层面来考察,大概谁也不会否定中国式管理的真实存在。
中国式管理原来只不过是中国式管理哲学,并没有发展出一套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管理的管理科学。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书,当然不能够凭空捏造出中国式的管理科学,却不得不用心探讨中国式管理哲学。
以中国式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就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中国式管理,目的只有一个,在于用得有效。
中国式管理哲学从来不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它不但具有实用性,而且早已将艰深的哲理化为通俗的俚语,流传得相当普遍。笔者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整理及推广中国式管理,这三十多年来,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愈具管理实务经验的人士,愈是产生热烈的回响,大家纷纷表示一向是这个样子,只是平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心中缺乏自信.以致敢做而不敢言。有时候还以为是错误的,在言辞中关言自己,反而觉得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致,难免自觉羞愧。
21世纪是中国式管理哲学与西方管理科学相结合并获得发扬的时代,两者缺一都将跛脚难行。学过西方现代管理的人士,若能平心静气地看看中国式管理,必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将现代化管理活用得更加有声有色。不谈西方管理科学,先看看中国式管理,必能对现况的演变以及未来的变化更为一目了然,对于掌握未来、安身立命有很大助益。
研究中国式管理哲学,必须对历代先圣先贤抱持崇高的敬意,没有他们的辛勤耕耘,便没有今日丰硕的成果;也要对列祖列宗表示虔诚的谢忱,没有他们的用心传承,就不可能有今日的宝贵经验。
经济振兴,当然是好事情,而预先消灭经济振兴之后的种种弊端,则有待于及早认识中国管理哲学,这是我们用心推出这本著作的真正用意。尚祈各界贤达,不吝赐教为幸。
中国式管理,其实就是合理化管理。管理必须合理化,原本是全世界共同追求的目标,但为什么会被称为中国式管理呢?我们提出三个理由,分别说明如下:
1.全世界都追求管理合理化,但是各个地方所认定的合理标准并不一致。美国人发展出一套合理化的标准,运用在管理上,就成为美国式管理。日本人依据他们自己的一套合理化标准,构成了日本式管理。我们中国人,也有我们自己的合理标准,所以称为中国式管理。合理是共同的目标,而合理的标准又各自有所不同。
2.中国人的“中”字,原本就含有合理的意思。自古以来,我们对“时中”便十分重视,希望能够时时刻刻都合理。中庸之道,更是以“无一事不合理”为努力的目标。可见全世界都讲求合理,中国人所下的工夫最多。从“有理走遍天下”,可以看出我们所倡导的合理标准,最合乎人性的需要,能够放诸四海而皆准。
3.风水轮流转,中国即将继英国、美国之后,成为21世纪的世界中心。中华文化又将再度弘扬于国际,以中国式管理哲学来引领西方管理科学,平安地塑造有益人类的地球村:当全世界都摘不清楚中国人是怎样管理的时候,我们有义务把中国式管理好好地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一方面互相切磋,一方面也力求更加合理。
20世纪50年代,美国式管理风靡全世界。20世纪70年代,日本式管理号称世界第一,创造了举世震惊的经济奇迹。20世纪70年代,实际上中国式管理的优势已经相当明显地表现出来。请问海峡两岸的中国企业家,用的是什么式的管理?难道是美国式的,还是日本式的?如果凭良心说的话,那当然是中国式管理。
对此种情形,有人不肯承认,有人不敢承认,因为觉得没有面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说不出一个道理来,只好说几句洋文,来表示与众不同。
也有人看过中国式管理,却认为没有什么。殊不知就是因为没有什么,才会有什么。这正是中国人的高明处,难怪西方人看不懂,只好说我们中国人鬼鬼祟祟。
中国人所擅长的,是管理哲学,而不是管理科学。中国式管理,本来就是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西方所发展出来的管理科学。只要配合我们自己的风土人情,自然有更为良好的效果。没有什么,因为我们很熟悉;有什么,因为效果已经逐渐显现,全世界都在密切注视。
近百年来,我们一直要把自己的精华丢弃掉。现在,快要轮到我们中国人当家了,鉴于平天下的重责大任,更应该把中国式管理哲学这一宝贝发扬光大,使中国式管理早日成为平天下的宝典。我们永远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修齐治平的大道,终究要靠我们来完成。愿普天下的中华同胞,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