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诊治与养生》共分12章,包括中风病概述,中风病历代医家论述,中风病危险因素,中风病病因病机、中西医治疗,名医治疗中风病经验,中风病常用方剂,中风病的体质分析和体质养生等。书中较系统介绍了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认识,治疗方法,名医的宝贵治疗经验。本书吸收了近年来对中风病的研究成果,诊断和辨证分型均按按现行的有关标准编写。同时书中介绍了用体质养生的方法来防治中风病,旨在通过养生的方法,调整偏颇体质,结合康复治疗,降低致残率和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体现“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本书由钱荣江著。
中风病是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中风病诊治与养生》详细介绍了中风病的学术源流、发病机理、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中医中药对中风病的治疗经验,以及中风病患者的体质分类、养生方法等。《中风病诊治与养生》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适合广大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和中医爱好者阅读。本书由钱荣江著。
五、脑血液循环调节
脑是人类思维、意识以及高级神经活动的一个器官。正常成人的脑重约为1500g,占体重的20%~3%,脑可分为大脑、间脑、小脑和脑干四个部分。人脑功能复杂,代谢旺盛,脑组织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20%~30%,能量主要来自血供中的氧和葡萄糖。由于脑组织内几乎没有能量储备,因此脑组织对缺血、缺氧十分敏感,氧分压显著下降或血流量显著减少都会导致脑功能严重受损。所以脑的正常活动所需的氧和葡萄糖耗量离不开充分的血供,而充分的血供需要有通畅的血管作保证。
六、脑卒中的发病机制
脑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常见类型。多见于50~60岁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老年人。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冠心病、血黏度增高、血小板聚集力增加、吸烟、肥胖等都是脑梗死的易患因素。供应脑的动脉因动脉粥样硬化等自身病变使管腔狭窄、闭塞,或在闭塞的基础上形成血栓,造成脑局部急性血流中断,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常出现偏瘫、失语。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脑梗死动脉闭塞1~6小时以内脑组织改变尚不明显,属可逆性,此为超早期。6~24小时缺血区脑组织苍白,轻度肿胀、神经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呈明显缺血性改变,此为急性期。24~48小时可见大量神经细胞消失,胶质细胞坏变,脑组织水肿明显,此为坏死期。动脉闭塞3天~3周病变区液化变软,神经细胞消失,吞噬细胞大量出现,星形细胞增生,此为软化期。3~4周后液化坏死的脑组织被吞噬和移走,胶质细胞、胶质纤维及毛细血管增生,小病灶形成胶质瘢痕,大病灶形成中风囊,此为恢复期,可持续数月至1~2年。大多数脑梗死呈上述病理改变称白色梗死,少数梗死区由于再灌流时可继发出血,呈现出血性梗死或称红色梗死。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
脑血栓形成是指脑动脉的主干或其皮质支因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类动脉炎、血管痉挛等血管病变,导致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造成脑局部供血区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
腔隙性梗死是指发生在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及脑干的缺血性微梗死,因脑组织缺血、坏死、液化脑组织由吞噬细胞移走而形成腔隙,约占脑梗死的20%,由于病变很少,常位于脑组织相对静区,许多病例在临床上不能确认。发生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为长期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颈动脉狭窄与闭塞、糖尿病、血管炎等。特点是临床症状较轻、体征单一、预后较好;无头痛、颅内压增高和意识障碍等。
脑栓塞是指各种大脑之外的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系统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其约占脑梗死的15%。根据栓子的来源可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心源性主要是慢性心房纤颤、风湿性心瓣膜病、心内膜炎赘生物及附壁血栓脱落等,还有心肌梗死、心房黏液瘤、心脏手术、心脏导管、二尖瓣脱垂和钙化,以及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来自静脉的反常栓子;非心源性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肺静脉血栓或血凝块、骨折或手术时脂肪栓和气栓、血管内治疗时的血凝块或血栓脱落、癌细胞、寄生虫及虫卵等,另外尚有30%的脑栓塞不能确定原因。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约占全部脑卒中的100%~30%,死亡率高。脑出血绝大多数由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引起,仅有少数为其他原因所致,如先天性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血液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血友病等)、梗死性出血、抗凝或溶栓治疗,类淀粉样血管病、脑底异常血管网及脑动脉炎等。虽然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但其发病机制至今仍然有争议,单纯高血压不至于引起血管破裂。目前认为持续高血压可使脑内发生小动脉硬化、玻璃样变,引起微动脉瘤,在过度用力、激动等情况下,血压骤然升高肘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这种微动脉瘤已被微血管造影所证实,显微镜下也可见250 um以下的粟粒状动脉瘤。此外有人认为高血压引起血管痉挛致小血管缺氧坏死发生出血,出血融合成片即成较大的出血。脑内动脉壁薄弱,中层肌细胞及外膜结缔组织均少,且无外弹力层,随年龄增长及病变加重,这种结构特点可能是脑出血明显多于其他内脏出血的原因。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各种原因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急性脑血管病,约见急性卒中的10%。临床上可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类,自发性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通常为脑底部动脉瘤或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的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因脑实质、脑室出血、硬膜外或外伤性硬膜下血管破裂等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般所谓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仅指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先天性动脉瘤,其次是脑血管畸形和高血压动脉硬化,还可见于脑底异常血管网症,以及各种感染引起的动脉炎、肿瘤破坏血管、血液病、抗凝治疗的并发症等。P8-11
中风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多发病,近年来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临床特点为起病急聚,死亡率、病残率、复发率均高。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痛苦,给家庭和社会也带来极大的负担。因此加强中风病的防治已刻不容缓。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防治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黄帝内经以往,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都有不同认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遗产。中风病是一个病机复杂、病势凶险、病后致残的疾病,因此抢救治疗和病后康复同样重要。近年来,我国中医界专家、学者对中风病先后开展病因病机,诊断标准,疗效标准的研究,使中风病的诊断与疗效标准逐步完善,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成就令人瞩目。但是从目前治疗中风病的情况看,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需对如何预防中风,降低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积极开展预防和治疗工作。
本书共分12章,包括中风病概述,中风病历代医家论述,中风病危险因素,中风病病因病机、中西医治疗,名医治疗中风病经验,中风病常用方剂,中风病的体质分析和体质养生等。书中较系统介绍了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认识,治疗方法,名医的宝贵治疗经验。本书吸收了近年来对中风病的研究成果,诊断和辨证分型均按按现行的有关标准编写。同时书中介绍了用体质养生的方法来防治中风病,旨在通过养生的方法,调整偏颇体质,结合康复治疗,降低致残率和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体现“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
本书以弘扬、发展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特色优势为宗旨,力求切合实际,突出重点,通俗易懂。在编写过程中,笔者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但因笔者学识经验欠丰,加之成书仓促,缺点谬误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和同仁不吝赐教、批评指正。对书中所涉参考文献的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编者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