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所未有的高度,紧扣时代的脉搏,认识云南这块神奇的土地,表现云南的建设成就,突显云南在中国大地上的特殊地位。
中国科学院院士担纲顾问,地理专业权威专家组成编委会,展现最新地理学科研究成果,解读云南的神奇与瑰丽。
云南,彩云之南的瑰丽之地。不只讲述云南的自然地理状况,还讲述了和云南相关的自然奇观、人文胜迹、民俗风情,将将它们之中蕴含的自然与历史之美娓娓道来。
专业摄影师的杰作,独特的视角,深厚的情感关注,展示云南最迷人的美景和魅力,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文化积淀……在移步换影中呈现。
董恒年创作的《美丽云南》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本既有科学普及作用又有人文历史关怀的图书,引导读者在阅读中感悟生活,增强自己的民族荣誉感,提升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热带、亚热带、温带乃至极地的植物群落在这里错落分布;高黎贡山、怒江、云岭、碧罗雪山、澜沧江、……南北纵横、交替变幻的山川,横断东西交通;石林、土林、火山群、溶洞和地热泉等地质奇观在这里显现;在大山的皱褶里,傣族、侗族、彝族、哈尼族等29个民族在这里创造着自己的文化,在这里繁衍生息……这就是云南最大的魅力——多姿多彩的多样性。美丽云南,既为读者提供了云南最基本的地理概况,又把云南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古迹以及云南独有的民风民俗等一一体现,董恒年创作的《美丽云南》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本既有科学普及作用又有人文历史关怀的图书,引导读者在阅读中感悟生活,增强自己的民族荣誉感,提升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早在唐朝南诏国时代,南诏国王异牟寻封岳拜山,就将玉龙雪山拜为“北岳”。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到此巡视,又将它封为“大圣雪石北岳安邦景帝”。玉龙雪山自古便是当地人民心目中的神山,更被尊为纳西族保护神“三朵”的化身。而今白沙村的北岳庙尚存,庭院林木幽森,佛光熠熠,朝圣者络绎不绝。丽缸民间还保留着每年一度盛大的“三朵节”。
勤劳的纳西民族孕育了异花独放的东巴文化,更留下了许多关于玉龙雪山的神奇故事。相传玉龙与哈巴是一对兄弟,他们终日以在金沙江淘金为生。一天,一个从北方来的凶恶魔王打破了这里平静的生活,他霸占金沙江,不许人们淘金。玉龙、哈巴两兄弟因愤怒挺身而出,手持宝剑与魔王厮杀,哈巴弟弟不幸被魔王砍断头,哥哥玉龙一连砍缺了十三把宝剑,大战两天三夜后终于将魔王驱除。从此哈巴弟弟变成了无头的哈巴雪山,哥哥玉龙日夜高举十_二把宝剑,防止魔王再次侵扰,年深日久,化为了玉龙雪山。十三座雪峰就是十三把宝剑,玉龙战斗流下的汗水化为黑水和白水,形成了“黑白雪”的独特景观。传说中的英雄以山的形体永远留在人间,成为纳西族人的精神象征,化身为“三朵”,与天地长存。
另一则关于玉龙雪山的传说则充满了人问的情怀。相传玉龙、哈巴山与金沙江、怒江、澜沧江是五兄妹。三姐妹长大了,擅自相约外出择情郎,父母气急败坏,命玉龙、哈巴去追赶。两兄弟来到丽江,相约在虎跳峡轮流守候,谁要是放过三姐妹,谁就要被砍头。这天轮到哈巴看守,金沙江姑娘来了,为了逃避哥哥的堵截,她唱起了动人的歌,哈巴听得心醉神迷,金沙江欢快地奔腾而去。玉龙醒来见此情景,又气又伤心,只能砍下哈巴弟弟的头,哈巴的头落到江巾变成了虎跳石。玉龙也痛苦地终日以泪洗面,最后自己也变成雪山,永远守候在哈巴的身边。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丰长恨水长东。”江水滔滔不回头,象征着纳西人民对生命、光阴、美好事物能永远留存的愿景,而玉龙的精神,成为人间至诚至真的象征。“金沙遥遥拐弯去,玉龙长此泪如雪。”传说如一首抒情诗,永远激荡着人们的心灵,“三朵”是一种精神,永远护卫着这里的生灵。
高黎贡山北接青藏高原,南临中印半岛,南北纵横135千米,东西宽9千米,总面积1200平方千米。这是横断山脉中的一颗明珠,“三江并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上稀少的未被污染的生命避难所。独龙族、怒族、傈僳族独特神秘的民族文化,在山谷中生生不息地流传。
高黎贡山山势陡峭,平均海拔约为3500米,垂直高差达4000米以上,形成了“山脚春意浓,顶冰雪寒,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最著立体气候。山脉跨越5个纬度带,巨大的山体阻挡了西北寒流侵袭,又留住了印度洋上空飘来的暖湿气流,形成了壮观的垂直自然景观。中遍布各种珍稀植物、动物,素有“世界自然博物馆”之称。
沿高黎贡山北上,就是世界上最神秘险奇、最原始瑰丽的、有“东方大峡谷”之称的怒江大峡谷。山高谷深,一山之内寒带、温带、热带兼具,山顶终年严寒,山腰四季如舂,山脚怒江河谷四季炎热。奇险深邃的地形,悬殊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让许多濒临灭绝的古老物种得以保存,红豆杉、红花木莲、秃杉、银杏等格外难存活的树种也在此繁衍生艮,直人云天的桫椤更被称为“植物活化石”。据记载,共有600多种高等植物在这块面积仅1200平方千米的山地里生存,其中有500多种是当地特有种和珍稀种,杜鹃、木兰、龙胆、山茶等“云南八大名花”的故乡也在此地。p35-36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习近平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陆地总面积约96075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陆地国土面积最广大的国家之一。在这广衰的版图中,有巍峨的群山,雄壮的高原,辽阔的盆地,坦荡的平原,奔腾的江河,晶莹的湖泊,漫长的海岸线,星罗棋布的岛屿,同时还有宽广的近海海域和大陆架。
我国的国土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5500千米,纵跨纬度49度多。西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西边的帕米尔高原,东到黑龙江省抚远县境内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东西相距5200千米,横跨经度62度,东西两端时差达4小时以上。当松花江上已是正午烈日当空的时候,帕米尔高原却刚刚迎来黎明的曙光;当北国已是千里冰封的隆冬时节,南海诸岛依然是郁郁葱葱、蓝天白云的夏日。广阔的国土使生活在其上的中华民族,时刻能感受到大尺度的空间变化和变化中的万千景象。
我国的地貌格局错综复杂,西高东低的阶梯分布是其宏观大势和主要特征。有着“地球之巅”和“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以其巍峨的雄姿和莽莽的身躯横亘在祖国的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正是它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一级阶梯。自北而南横卧其上的山脉有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等。全世界海拔8000米以上的14座高峰,全都坐落在青藏高原南缘的喜马拉雅山和西缘的喀喇昆仑山两大山脉之中。从青藏高原北缘和东缘起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问,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地貌单元的镶嵌分布区,平均海拔在lOOO米以上。正是这些高原和盆地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二级阶梯。此外,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一线以东,分布着辽阔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广大的东南丘陵等,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这些平原和丘陵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三级阶梯。
广袤的国土,独特的地理位置,错综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以及典型的季风气候等,造就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异彩纷呈的自然景观。由南向北,因太阳辐射和温度的变化,分布着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等纬度地理带,自然景观依次呈现出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等的变化。自东南而西北,受东亚季风和青藏高原的影响,降水分布呈现出十分强烈的规律性,形成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等经度地理带,自然景观也依次呈现出森林、草原、半荒漠和荒漠等变化。此外,在高山和高原地区,因海拔高度和所处地理基带的不同,自然景观还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
阶梯式逐级下降的地势,还决定着我国主要河流由西而东的基本走向。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生动地描绘了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顺阶而下的奔腾气势。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也发源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它穿越横断山脉奔流进入第二阶梯后,又切穿了巫山山脉,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长江三峡。尔后,像一条驯服的巨龙,缓缓地流过长江中下游平原,最后才注入蔚蓝的东海。
雪峰皑皑,群山巍峨,高原雄壮,盆地辽阔,丘陵起伏,平原坦荡,戈壁浩瀚,沙漠似海,森林寂静,草原葱郁,河川蜿蜒,峡谷幽深,湖泊晶莹,海域蔚蓝,景观殊异,美不胜收。大自然的恩赐,让中华民族拥有了如此多样的大好河山。
在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中,我国IB石器时代的远古祖先活跃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之上。目前,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近20处,包括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和晚期智人阶段的遗址。除青藏高原外,这些遗址几乎遍布我国第二和第三阶梯。
随着新石器时代生产技术的进步,以秦岭一淮河为界,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河中下游至辽河上游的广大地区之间,“南稻北黍”的格局正在形成并渐趋定型.其他地区或处在向逐水草而居的粗放游牧经济过渡,或仍处在采集狩猎为主的渔猎经济,因而,保留下来的文化类型和文化遗址也更多。
随着中华民族的逐渐形成:5000年文明史的开创,我们祖先在中华大地之上挥洒着勤劳与智慧,真可谓“天人协和,穷极造化”。当时以炎黄部落联盟为核心的华夏族,最早在黄河中游的汾、渭等支流地区形成。此后,华夏族不断与周边地域其他民族进行长期的交流与融合,最终形成了由数十个民族构成且活动地域仍存在差异的多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创造了博大精深、延续5000年之久、闪耀着璀璨光芒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并保存了不计其数、无与伦比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毫无疑问,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饱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情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作为世界大国和文明古国,中国拥有众多的从世界级到国家级再到省市级的地质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景区,而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不计其数的和具有普遍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工具,器具、用品、用具、古建筑、古逸址、古墓葬、古代工程、古代城池到哲学、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历历可见者为数众多,琳琅满目。截至2014年6月25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世界遗产达47项,仅次干意大利居世界第二.其中,自然遗产10项,文化遗产33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而同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达38项,居世界第
山河壮丽、文化璀璨。而当代中国的建设成就,则是“穷极造化”的现代表现,是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
“美丽中国”丛书,是中国地理学会组织数十名地理学家策划并编撰的一套科普性地理旅游类普及读物。该丛书旨在通过通俗而优美的语言、流畅而精致的笔触和绚烂而精美的图片,向读者展示出本已存在于中华大地上的名山秀水、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以及当代建设成就,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骨气,提升我们做中国人的底气。这是我们出版这一套丛书的基本出发点和全部工作的追求目标。
丛书共35册,其中,第1册是全国总册,其余34册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分册。丛书内容包括区域印象、自然奇观、人文胜迹、民俗风情、著名市镇、现代建设成就、特色资源等。在丛书编撰过程中,我们力求践行三个原则,一是让读者了解自然与历史、敬畏自然与历史;二是体现人与自然相契合的天人合一精神;三是用精选的图片表达出诗般的柔美。
但愿“美丽中国”丛书,能为读者打开一扇认识中国美,并不断探索其真谛的大门。
中国地理学会
“美丽中国”丛书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