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牙》是杰克·伦敦所有作品中流传极为广泛、影响力极大的一部佳作,主人公是一只有四分之一狗的血统的小狼白牙。白牙在幼年时跟随母亲返回印第安人的村落,虽然摆脱了弱肉强食的荒野世界,却不得不面对狗类相残的严酷竞争和人类的粗野对待。遇到第二个主人后,白牙被训练成了一只多疑、残忍的战狼,对一切都充满仇恨,直到第三位主人解救了它。新主人以浓浓的爱和信任唤起了白牙内心深处温柔忠诚的善良本质,使它获得了新生。这个故事记录了一只从荒野来到人类世界的狼探寻生存法则、追求幸福的漫漫历程,但在故事背后探讨的却是人性。
《白牙》是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代表作。杰克·伦敦家境贫寒,一生经历坎坷曲折,他曾经辍学加入去阿拉斯加淘金的大军,这段经历使他写下了许多曲折传奇的淘金故事,描写大自然的严峻和淘金者艰苦的生活,反映了人与自然的抗争,《白牙》和《野性的呼唤》是其中最著名的丽篇。淘金归来后,杰克·伦敦开始了作家生涯。他坚持写作近20年,出版了50多本书,成为当时美国最受欢迎、稿酬最高的作家。
杰克·伦敦对苦难有着最深刻的体会,因此他的作品充满了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的阳刚之气,塑造了一系列富有冒险和自我牺牲精神的人物形象,为当时的美国文坛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也让世界各地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为之痴迷。
《白牙》讲述了一只名叫“白牙”的小灰狼的成长过程。白牙从小便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中长大,为了生存不得不与狗、山猫等进行残酷的战斗,尽管它在动物中间战无不胜,但面对有棍棒和猎枪的帮助而又善用计谋的人类时,白矛只能屈服,也因而对人类充满了戒心。不过杰克·伦敦在揭示野性的力量的同时,也深刻地表现了人性的力量。白牙最后对真正关心它、爱护它的主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并在关键时刻勇敢地挺身而出,挽救了主人的性命。最终,白牙在主人的庄园里过上了平静而幸福的生活。
吃完早饭后,亨利和比尔把行李捆到雪橇上,就离开了那堆依然熊熊燃烧的篝火,进入昏沉沉的黑暗之中。他们刚走几步,凄厉的叫声就响了起来,这声音穿过黑暗和寒冷,回音缭绕。大约九点钟,黎明才到来。直到正午,南面的天空才渐渐变成玫瑰红,露出了地平线。但是玫瑰色很快消退了,到下午三点钟,白天的苍白余晖也消逝了,北极之夜的漆黑暮色笼罩了寂静荒凉的大地。
夜幕降临似乎就是狼群猎食的号角。这时,嗥叫声在亨利和比尔的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越来越近,有时近到狗群都慌乱不堪,企图挣脱皮带逃命。他们只好竭尽全力稳定狗的情绪,使它们重新回到拉橇的岗位上。
比尔有些担忧地说:“真希望它们放过我们,去别处觅食。”
“它们真叫人伤脑筋。”亨利也附和着说。
然后他们埋头扎营,把担忧和恐惧都隐藏在寂静里。
亨利正伏在火上往那沸腾的锅里加冰,顺便看看锅里的豆子煮得怎样了。突然,他听到棍棒的声音,还有比尔的一声叫唤,狗群中也发出了一声痛苦的尖叫。他立刻起身,却什么也没看见。他转过头,只见比尔站在狗群里,一只手拿着一根粗木棒,另一只手拿着一条晒干的鲑鱼尾巴。
“它弄去了一半,”比尔解释说,“不过我给了它一棍子。你听见它的尖叫了吗?”
“它是什么东西?”亨利问。
“我也没看清,但长得跟狗一样。”
“一定是一只驯狼。”
“该死的,真的很驯熟,先不管是不是狼吧,反正到喂食的时候它就来吃一份鱼。”
那天晚上,吃过晚饭,比尔和亨利就坐在木箱子上抽烟。他们可以看到,那一圈闪亮的眼睛竞比之前围得更近了。
第二天早上,亨利被比尔的咒骂惊醒了。他迷迷糊糊地用一只胳膊撑起身体,只见比尔站在狗群里,举着双臂,气得脸都扭曲了。
“嘿!”亨利喊,“什么事?”
“青蛙没了。”
“什么?”
“没了!”
亨利一听这话,就从毛毯里跳起来,往狗群走过去。他仔细数了一下,果然又少了一只狗。
“青蛙可是这群狗里最强的啊。”比尔说。
“而且它也不是一只笨狗。”亨利加上一句。
两人闷闷不乐地吃完早餐后,把余下的四只狗套上雪橇。这天和前两天几乎一样,两人沉默地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除了紧跟在他们身后的狼群的嗥叫,四周只有和箱子一样沉甸(旬的寂静。黑夜带来了愈来愈近的叫声,而那些狗也愈加骚动不安起来,好几次都把绳子弄乱了。
比尔想了个办法把狗固定好。他按照印第安人的办法用棍子把狗拴起来,并在每只狗的脖子里结了一圈皮带。然后在这皮带圈上紧靠脖子、狗咬不着的地方,拴了一根很长的粗棍子,棍子另一头又用皮带系在一个木桩上。这样,狗就无法咬到靠它这头的皮带,棍子又使它碰不到扣在另一头的皮带。
睡觉的时候,亨利指着包围着他们的那一圈发亮的眼睛说:“它们居然知道我们不会开枪!给它们一颗子弹,它们就会客气点儿。瞧它们一夜比一夜靠得近!你避开火光,把眼睛睁大一点看看——你瞧!你看见那一只了吗?”
两人注视着火光的边缘上那些模糊的影子,有时候,他们甚至可以看见那些影子在移动。 狗群里的独耳发出一阵急切的呜咽声,拉直了棍子就要往黑暗里冲,然后又停下来用牙齿疯狂地咬着棍子。
顺着独耳的目光,他俩看见一只像狗的野兽,完全显露在火光之下,侧着身子偷偷地溜了过来。它既仔细又胆大,小心地观察着周围,却把注意力集中在狗身上。但是木头燃烧的噼啪声又把它给吓回去了。
“它是只母狼,”亨利说,“它是狼群派来的诱饵。它把狗勾引出去,其余的狼就蜂拥而上,把狗吃掉。”
“这畜生这么熟悉篝火,挺邪乎的。”比尔说。
“它比机灵的狗还要聪明,”亨利也说,“一只狼知道在喂食的时候混到狗群里,那可是要些经验的。”
“你这话倒是提醒我了。老维兰就有一只狗跟着狼群跑了。”比尔说,“老维兰哭得像个娃娃,他说三年没有看见它了,它一直跟一群狼混在一块。”
“这么说那狼准是一只狗,它从人手里不知吃过多少次鱼了。”
“要是能抓住它,非把它吃了不可!”比尔狠狠地说。
第二天早上,亨利发现狗又少了一只,这次丢的是飞腿。
无论如何沮丧,行程还得继续。那天跟别的日子没什么区别。九点钟天亮,十二点钟,南方的地平线上开始有阳光,随后就是冰冷的、阴沉沉的下午,黑夜在三个钟头后准时降临。
夕阳收起最后一道光华时,比尔从雪橇里抽出步枪,对亨利说:“你继续走,我去看看能不能找到那些家伙。”
一个钟头后,比尔抄近路赶上了亨利。
“我看到它们了。散开了,排成了线,”他说,“一面跟踪我们,一面猎食。你看,它们已经把我们当成了口中食了,只是还在聪明地算计着下手的时机……它们非常瘦。我想除了小胖、青蛙和飞腿,它们已经好几个星期没有吃到东西了。它们瘦得皮包骨,肋骨像搓衣板,肚子贴紧了脊背。我告你,它们一定饿疯了,得当心点。”
几分钟之后,两人发现,在他们后面,就在他们走过的雪地上,有个毛茸茸的东西鬼鬼祟祟地小步跑着。它的鼻子挨近雪地,像是滑翔着前进。他们停下时,它也停住,昂起头来凝视他们,鼻孔一张一合,研究他们的气味。P12-15
为什么鸟类要迁徙、鲑鱼要洄游、海豹要离家去历险?
为什么菜粉蝶爱卷心菜、大野兔爱蔷薇花?
为什么杜鹃一叫,小动物们就知道春天来了?
对孩子来说,动物世界新奇又有趣。热爱动物的孩子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好奇友善的心。他看到槐树上垂下的毛虫时,不会大惊小怪,他知道毛虫在等着有风吹来,轻轻一荡。要是他刚好住在动物医院旁边,听到受伤的仙鹤不停叫唤时,他不会说“吵死人了”,而是“快点好起来吧”。
有一些从小热爱动物的人,也热爱读书、写作,所以他们长大后写了许多动物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是应孩子的要求写的,有的是为大人写的,有的原本是研究用的科学书籍,却写得童趣盎然。它们就像一扇扇打开的美丽窗户,通往广阔清新的自然天地,受到了全世界小读者的喜爱,成为了经典的儿童读物。我们这套《世界经典动物名著》就是从中精选出来的八本。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白牙》讲的是一只名叫白牙的狼的成长故事。为了生存,白牙必须战胜其他的动物,但它不得不在强大的人类面前屈服。幸运的是,白牙最后遇到了一个不想征服它,只想爱它也被它爱的主人。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把昆虫看作要好的朋友,用诗一样的语言记录它们的生活。因为他写得太精彩了,还差一点作为科学家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
下面这一位实实在在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就是英国大作家吉卜林。他笔下的儿童故事都特别有想象力,其中最受孩子喜欢的,是讲述狼孩毛格利在印度丛林里冒险的《丛林故事》。
如果一个作家既了解动物,又充满童心,那他写出来的故事,一定会无与伦比的好看有趣,就像《柳林风声》。英国作家肯尼思·格雷厄姆把四个伙伴居住的河边风景描写得如诗如画,大人们读后也都陶醉了。
法国女作家黎达一定有本事化身成风陪在小动物身边,要不她怎么能在《海豹历险记》里把小动物的感受写得那么活灵活现呢?
加拿大也有一位专门描写动物生活的作家,名叫西顿。他的故事里充满了对动物的尊重之情,提醒我们用自然的视角去看待动物、看待世界。
和前面的书比起来,《黑骏马》更像是动物自己写的小说。每个孩子做梦都希望身边的小狗小猫会说话,这样就能知道它们的心思了。一百多年前,英国小姑娘安娜·西维尔也有这个梦想,长大后,她通过一本著作把它实现了,这就是《黑骏马》。
《列那狐的故事》很特别,它不是一个人写的,而是不同时代的人一点一点收集、改写而成的,要往源头追溯的话,它的岁数恐怕有上千年了。看这本书,就像坐在儿童剧场里看一出热闹的话剧,背景是大森林,由动物们来扮演国王、大臣和老百姓,每个人都能从动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这八本经典动物故事,本本都那么精彩,曾经读过它们的孩子,长大后又买来送给自己的孩子,一代又一代,只要世界上还有爱动物的孩子,它们就会一直流传下去。
顽强是妙不可言的东西,它可以把山移动,使你不敢相信和想象。
——杰克·伦敦
没有一个美国作家比杰克·伦敦更能作为时代的明确而出色的发言人,因为他打破了冻结美国文学的坚冰,使文学与生活产生了有意义的联系。
——美国文学评论家菲力普·方纳
对所有生命的爱,是人类最高尚的品格。
——达尔文
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然而在这方面,人类已经遭到了根本性的溃败,这溃败是如此地彻底,其他所有的败坏都由此而滋生。
——米兰·昆德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