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时常告诉我,她是剖腹产生出我的,当时需要在医院里面住十几天。从妈妈在医院里生出我的那一刻起,奶奶就寸步不离,守在我们母子的身旁,照顾我们。在我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阶段的每周一到周五,奶奶都在我家帮忙照顾我,周五傍晚才回乡下老家,周日晚上又赶来城里到我家。十几年的时光,奶奶都是这样来来去去地奔波。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每天放学,都是奶奶去校门口接我,帮我背书包,她总怕我书包太重了背着辛苦;一到家,就端出准备好了的绿豆汤、鱼汁、萝卜汤、水果等各种各样的东西让我吃。有的时候我爱玩电脑、有的时候做作业,奶奶甚至要把饭菜装好拿到书房里,一口一口地喂我吃下去,她才安心。善良淳朴的奶奶没念过书,不会讲普通话,因为和奶奶在一起,所以,儿时的我学会在会讲流利普通话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能说一口流利的福州家乡方言……往事历历在目,感恩之情铭记于心!
感恩疼爱我的母亲,感恩一直呵护着我、疼我、宠我的母亲。用她的话说:“好孩子就是宠出来的,我就要宠我的儿子。”是的,我小的时候,要学钢琴、学吉他、学萨克斯到后来想学声乐,不管学费有多贵,妈妈都无条件地同意;我说要买书本、乐器、MP3、游戏机、电脑、演出道具等各式各样的东西,妈妈从来不计较费用有多高,只要是我想要的都满足我;我的任何决定,妈妈都坚定地鼓励我、支持我、更相信我。我中考报志愿的时候,爸爸担心考出来的分数不理想,建议我填报离我们家一弄之隔的福州三中,我说哪怕我只能去差的学校也要搏一搏,去报考福州一中,这时候妈妈说:“儿子,你想考哪里,想怎么填你就填吧。妈妈相信你可以的!”就这样,我最后考人了福州一中;高一后文理分科,妈妈也支持我的选择,“喜欢报文科你就报吧。我的儿子是最棒的!”后来原本住校的我提出在外面租房子更适合,妈妈也毫不犹豫,马上替我找房子;当时申报北京大学校长实名推荐的时候,妈妈反复激励我多尝试多参与,她说:“你一定要写申请,你不试一试怎么知道你自己行不行呢?我儿子这么棒,哪怕这次失败了,你也经历过了,就绝对有收获,才一定不会后悔!”感恩我有一位这样伟大的母亲,您是我的死党,是我最忠实的粉丝、最坚定的支持者!谢谢我的妈妈!
我除了有一位一直都支持我的母亲之外,还有一位几乎一直都“反对”我、一直都和我不断辩驳的父亲。而此时,我想对爸爸说:“儿子小的时候只知道和你拌嘴,现在我知道了,小时候你限制我玩电脑、听MP3、玩游戏机,是怕我不能自控耽误了学习,你让我明白放松不是放纵。现在我能把握好这个度。当初你不让儿子我填报一中,是为了保稳,怕考的分数如果不理想,万一报了一中没考上,连三中也肯定去不成了,只能往下一档,去普通的学校了。同时也是担心一中是住宿生活,吃的是学校食堂,而且离家很远,周末回家坐车还要转车几次都不是很方便。谢谢你让我明白了,为了自己的追求,要学会承担失败的考验,同时你也让我第一次知道是该到脱离父母亲怀抱的时候了,该到了独立的时候了。儿子我要报文科你也发表不同看法,你说理科的专业选择面更广,就业面更广,报理科好处更多。谢谢你把理科的诱惑力全部都陈述给我听,让我再三思量,最后学会了对自己兴趣的坚守。后来学校在排练后期临时让我去担任建党九十周年演出的男一号,那时生物会考、期末考也马上就要来了,学业也很紧张,你建议我不要去,要以学业为重。儿子已经学会了什么叫做负责,学校交给儿子的任务,儿子责无旁贷,同时也会记住你的话,“要把学业照顾好的。”感恩与我不断辩驳的父亲,谢谢你让我学会不断倾听“不同的声音”,不断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独立抉择的能力,不断审视自己的目标,不断地成长!
我第一次在福州一中观看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是中央歌剧院的演出,当时我就被美声宽广、浑厚共鸣的声音所吸引,这次让我现场听到了美声歌唱演出,我便想要去在课余时间拜师学习美声。父亲经多方打听认识了一位老师,约好了时间去拜访他。到了那里,老师先让我弹钢琴和吉他,然后问我想唱什么歌,他伴奏听听我的声音。我那时对于美声几乎完全不了解,也不知道什么曲目难什么曲目简单,只知道什么歌我爱听我就想唱。我跟老师说那我唱《那就是我》吧,于是就随着伴奏勉强把这首歌唱下来了,其实我后来认真学了声乐才知道那时候唱得是很差的。唱完了歌,那位老师说:“你对美声有兴趣?”我说:“是的。”他说:“你以后想当个歌唱家?”我说:“挺想的。”他说:“在我这里有几个同学学钢琴,他们都想当音乐家,每天练琴的时间都在十个小时左右,你能办得到吗?”我说:“我还在学校念书,恐怕这个有困难。”他说:“那你凭什么说想唱好美声,像你这样的人,背个吉他,会弹钢琴,想唱歌,去北京我随便一抓都会有好几个人,你这样子又有什么?你说你在学校参加合唱团,不要以为就有什么了,其实这没什么了不起的,业余的学生合唱团而已,只是一些经历罢了。我这里有很多学生想学声乐的,有一个条件很好的,我给他介绍到一个北京的老师那里去,那个老师听了她唱歌之后很满意她的嗓音条件,后面都没收她的钱,免费教她,现在到处开演唱会,挺不错的。但是你这个样子,其实说实话你的嗓音条件又没有非常好,只是很一般,而且才刚开始练,虽然你以前学过很多乐器,音乐基础还行,但是……”那时我年轻气盛,没听完便扭头出门就走了,以后也没再和那位老师联系过。现在想想,那似乎也已经成为了我难忘的一次教训——几乎被一个老师给彻底否定了,给我划上了一个又,让我深感受挫。
P2-4
墙里秋千墙外道
北大的精神是永远的,精神的魅力是永恒的。2012级新生稿件的审稿工作已告一段落。从刚刚成为“北大人”的高中毕业生群体中征文,并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稿编辑成书,几乎已成为北大传统。这是一件相当有意义的事儿:刚成为北大人的他们离高考最近,是这场“搏杀”的胜利者,因而最有“发言权”;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经验,也是更多正在奋斗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老师渴望知道的。这既是过来人对自己的一份总结和交代,更是对未来者的叮咛和期许。
字里行间,他们用文字筑造了一个绚丽斑斓的世界。这里有梦想,关于博雅未名,关于朱门前的石狮子,只那一瞥就钟情于此;这里有拼搏,争分夺秒,挑灯夜读;这里有技巧,各门学科,见招拆招,于手起笔落间论剑高考;这里有故事,或黯然神伤,或得意欢畅,尽显英雄意气;这里有思考,像快乐的芦苇,在生活中处处歌唱;这里还有感恩,父母,师者,长者,朋友,同学,深情厚谊,山高水长。这里有道不完的精彩。
沉浸在他们的世界里,会感到一股力量正在心中发芽、生长。这些文字都力透纸背。相当一部分的文稿都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但出于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好的借鉴的意图,我们尽量避开了重复的篇目,以求内容的多样化。在此,我们向所有的投稿者表示感谢,没有你们的文稿,就不会有本书的出版。同时,也希望我们提供的文稿能让读者满意,这是我们最大的目标。然而工作量大,力有不逮之处,还请读者见谅。我们欢迎读者朋友提出修改意见,你们的意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作为编者的我们,想要做的,就是推倒这堵墙,让燕园之外的读者,也能看到其中的风景,甚至最终走进这座美丽的园子。
高考是人生的一道坎儿。进入燕园,确实是一幕完美的收场。但是,生活并非只有高考,燕园也并非代表着终结,而是新的开始。细细品味这些征文,充斥着它们的,早已不是单纯的高考。在高考之外,有着更广阔的生活,比如社会活动,比如兴趣爱好。如果读者朋友能在这些文稿中,看到“围城”之外的东西,那我们编者就倍感欣慰了。
北京大学校长 王恩哥
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作为我国近代建立的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从“百日,维新”孕育的京师大学堂到位列当今世界名校“50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呐喊到“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从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到“小平您好”的问候,从高擎民主与科学的火炬到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多世纪以来,北京大学始终是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引领者,是代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一面旗帜。胸怀家国天下的北大人,总是向着“好的,向上的方向”奋斗,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国家的振兴与发展、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这些贡献使北大远远超越了一所高等学府的有形存在,成为无数青年学子和现代人文学者、科学家所向往并依恋的精神家园。这种文化的向心力和精神的魅力,历久弥新,必将继续影响当代中国社会的进程和发展。
作为人类智慧和知识产生、汇集和传播的场所,大学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重要使命。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最根本的就在于她具有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和文化价值。大学精神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校园之内,更有助于生成和塑造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品格。一个优秀的民族,必然拥有能够体现本民族文化精髓的一流大学;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拥有能够代表本国先进生产力的著名学府。文脉即国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其所拥有的顶尖大学之间的较量。一所杰出的、一流的大学,其宏大而明确的抱负,就是要在知识的各个主要领域达至卓越,并以其源源不断的杰出人才保持和延续这种竞争力。如今,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一批中国高校,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截至目前,北京大学已有18个学科进入全球学术和科研机构的前1%,学科实力、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总体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我们一刻不停地在努力,并且永不止步地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北大人也充满了自信和期待:有朝一日,当北京大学的学者以其杰出的学术成就赢得国内外同行发自内心的尊敬;当北京大学的学生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就职都能以其实力赢得肯定和信任;当北京大学在过去与未来解决了国际前沿、国家急需的重大问题,并起到创新人类文明、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当提到“北大”两个字时,我们的师生、校友,我们的同行、朋友,世界各地熟知或不熟知我们的人都能发自内心地肃然起敬。那时的北京大学,应当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一流。这是北京大学奋力前行的目标,也是新的时代赋予北大义不容辞的历史担当。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梦想,“中国梦”也是由我们每个人、每个群体一个个梦想所组成。北京大学将是同学们圆梦的理想地方——你们将在这里接受最好的本科教育,你们的个性将得到最充分的尊重,你们的才华将在最广阔的舞台上得到展现。一个人要有梦想,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在北京大学这个追求思想自由的地方,这个精神与文化的圣地,我们每个人的梦想可能各不相同,但在所有这些梦想中,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希望北京大学的明天更加美好。这个“北大梦”将激励着我们戮力同心、不懈努力。
亲爱的同学们,金秋九月,一段精彩的大学时光在等待着你们。我真诚地欢迎你们加入北大人的行列!让我们从燕园起步,共同为实现伟大的“北大梦”、“中国梦”作出自己无愧于历史的贡献!
北京大学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王恩哥
2013年4月
“梦想北大丛书”一共8册,都是由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从大量新生应征稿件中精选的佳作,内容包括真实而全面的成功求学经验、学习方法改善、备考经验指南、竞赛备战方法、成长经验分享等。
这些走进北大的学子,他们如何面对成长路上的学业压力与精神压力?他们如何应对激烈的竞争与挑战?他们如何走过复杂艰难的求学之路并最终脱颖而出?本丛书将回答这些备受关注的问题。他们的成功意义并不局限于报考北京大学。良好的学习经验与自信的心理状态对每一个追求卓越的学子具有同样的参考意义。
《爱的护航--30名北大新生谈亲情友情师生情》主要选用优秀征文中关于亲情、友情、师生情的体会和感悟。《爱的护航--30名北大新生谈亲情友情师生情》由秦春华主编。
秦春华主编的《爱的护航--30名北大新生谈亲情友情师生情》主要选用优秀征文中关于亲情、友情、师生情的体会和感悟。从牙牙学语到步入校门,成长的路上少不了家人、老师和朋友的陪伴和支持,为考生的高考之路保驾护航,感谢他们的一路陪伴。读这些温润的文字,给予我们温暖和力量,寻找一份久违了的纯真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