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提到哥德巴赫猜想,人们自然会想到陈景润(1933—1996),这位新中国数学理论研究者,成功地摘取了数学皇冠上明珠。
陈景润,出生在福建福州胪雷镇。那儿满是青砖、乌瓦、麻石街,沿街小店如织,是个终日潮润润的小镇。
从小陈景润就非常懂事,因为家贫,他深知上学机会来之不易,所以他在学习上非常刻苦。
初中时,他迷上了数学,把演算数学题当成生活中的最大乐趣。
高中时,他有幸碰到了让他永远难忘的数学老师沈元(曾任国立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和原北京航空学院院长)。
那天,沈老师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
早在1742年6月7日,有个很有名的德国数学家,叫哥德巴赫。他发现:“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他确定这是对的,可怎么也无法验证(这一猜想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于是,他写信给赫赫有名的意大利数学家欧拉,请他来帮助做出证实。遗憾的是,欧拉一直到死也未能证实它。但欧拉以为,这是个定理。从此这便成了一道公认的难题,吸引着众多著名数学家继续研究。
故事讲完了,老师接着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后是数论,哥德巴赫的这个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话音刚落,同学们热烈地讨论起来。
有的说:“这有什么了不起,我们来证实。”
有的说:“对,我们现在就开始,算上三天三夜,不信算不出来!”
老师笑了,说:“你们是想骑着自行车上月球呀?”
同学们一阵大笑,但陈景润没有笑,只觉得这个猜想是那么吸引人,而又那么深奥。他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摘下这颗皇冠上的明珠!
老师又说:“你们中间,真是有人能证实出来,那可不得了。昨天我还做了一个梦,梦见你们中的一位同学,证实了哥德巴赫猜想。”
“轰”的一声,同学们又大笑起来。陈景润没有笑,他心里默默地说:“老师,会有那么一天,您的梦想能够成为现实!”
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陈景润以惊人的毅力,在数学领域里艰苦卓绝地跋涉……
1953年夏天,陈景润走上了工作岗位。在1957年秋,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等人的举荐下,陈景润调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在数学所里专门搞科研。
从1957年到1965年,10年期间,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陈景润在不足6平方米的斗室里,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6麻袋。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65年5月,他在《中国科学》发表著名的证实哥德巴赫猜想“(1+2)”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并把他的证明称为“陈氏定理”。
年仅33岁的陈景润掀开了数学史上闪亮的一页——终于攻克了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震惊了国际数学界。从1920年数学家布朗证明“9+9”到1966年陈景润攻下“1+2”,历时46年。
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P2-4
智慧是心灵的灯塔
文/包利民
穿过漫长的岁月河流,许多闪光的浪花依然绽放在我们的心里,悄悄浸润着生命中的所有美好,引领我们的脚步向着更高的地方前行。而那些生生不息的浪花,就是前人留下的智慧;对于少年儿童来说,那是一盏盏闪亮的灯光,温暖着一种勇气和力量。
高尔基曾说过:“地球是属于孩子们的,我们会衰老、死去;而他们正像新的光辉火焰一样燃烧着。”而前人的智慧,就是点燃孩子心中火焰的一颗颗火种。一直以来,我们都四处为孩子收集这些珍贵的火种,以此来点亮他们心中璀璨的希望。而这一套《大科学家的智慧》丛书,却是聚星成月,将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大科学家的事迹融于其中,使我们一卷在手,便可尽享智慧的盛宴。这样的一套书,不仅启迪着少年儿童的心灵,更体现出了对下一代的关爱情怀,为正在成长的孩子照亮了无数的美好前景。
这套《大科学家的智慧》共分十册,从各个方面展现了那些伟大人物的优秀品质,从他们的成功之中,我们会发现,智慧竟是蕴含在各种我们曾忽视的细节之中。纵览全书,如徜徉于一片缤纷的花海之中,有着采撷不尽的美好。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坚守的智慧。人的一生中总要坚守一些东西,而那些东西是高于生命的。比如信念,比如梦想。有些人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在于没有坚持下去。坚持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就像深夜等待黎明,就像冬季等待花开。当年荷兰的一个叫虎克的青年,空闲时间就磨镜片,日复一日的枯燥乏味,他都坚持了下来。他一磨就是60年,终于,他于自己磨出的镜片中,看到了一个人们从未见过的世界,那就是微生物世界。而只有初中文化的虎克,也一举成为巴黎科学院院士,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坚守,换来了世界的改变。
执著是一种坚定的信念,是一种无悔的付出。身处逆境之中,那些有形无形的困囿,是桎梏也是磨砺。一如蛹在茧内不停地挣扎咬噬,一如种子在泥土的重压下拼命地向上,一如含砂的蚌在痛苦地包容。终有一日,蛹会破茧成蝶飞舞如花,种子会破土而出笑对蓝天,而那只蚌体内的砂,也成了晶莹的珍珠。
选择的智慧也同样重要:选择最合适自己的,才能投入全部的热情与精力,才能更快走向成功。所以,不选择容易的,也不选择最好的,只选择最适合的。而创造同样是大智慧,我们一直在学习、在吸收、在创造。创造是智慧的闪现,“创造就是消灭死”,罗曼·罗兰如是说。创造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唯一途径,沿着这条路我们走过幼稚,走过丰盈,最终走向生命的极致!
在这十册《大科学家的智慧》丛书里,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一座属于自己的灯塔,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个方向,都会增长自己某方面的智慧。在那些优秀人物身上,总会有许多让我们茅塞顿开的启示。曾经有人说过:“瞄准星星,总比瞄准树梢打得要高些!”我相信,这些伟大人物的精神气度、理想追求,还有智慧力量,必定会提升孩子们的精神境界和梦想温度,从而使他们在心底播下梦想的种子,在远方竖起闪亮的灯塔。
在这个冬天,身处极北的小兴安岭的群山之中,窗外的雪花正舞出一片无边的寒冷。而面对这样的一套书,每一个文字都温暖着我内心的梦想。是的,那些梦想永远不会消散。我可以想象,当孩子们捧起这些书本时,他们的眼中会有怎样的晶莹,心里会有怎样的感动。
在当今这个纷繁的世界上,各种少儿读物层出不穷,却大多是华丽有余而内涵不足。而这一套智慧之书,却弥补了这种不足,它将启迪心灵、增长智慧放在首位,把那些科学家的经历故事如清泉般送入小读者的心里,让他们的梦想更好地生长;更如一座灯塔,亮在他们前行的路上,给他们以温暖的指引。
感谢这样一套有益的书,也祝福读到这套书的孩子们,愿你们以智慧为指引,一步步走向人生的梦想高地!
万常鸣编著的《金色的辉煌》为《大科学家的智慧》系列图书之一,在《大科学家的智慧》里,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一座属于自己的灯塔,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个方向,都会增长自己某方面的智慧。在那些优秀人物身上,总会有许多让我们茅塞顿开的启示。
1877年,爱迪生来到一家杂志社,他捧出一台机器来,不论谁对机器说什么,机器都能准确无误地复述出来。人潮纷纷而至,争相来看这台神奇的机器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台留声机。《金色的辉煌》中讲述了科学家成功事迹的励志故事。
万常鸣编著的《金色的辉煌》为《大科学家的智慧》系列图书之一,讲述了华罗庚、祖冲之、杨辉、齐奥科夫斯基等科学家成功事迹的励志故事。本书从各个方面展现了那些伟大人物的优秀品质,从他们的成功之中,我们会发现,智慧竟是蕴含在各种我们曾忽视的细节之中。纵览全书,如徜徉于一片缤纷的花海之中,有着采撷不尽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