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也是唯一延续至今的古代文明。人们通常认为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古代文明距今已有长达五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进程中,逐渐发展出了辉煌而优雅的中国文学。从先秦时代的诗歌、散文,到汉魏时期的赋,从唐代的诗歌到宋代的词,从唐宋的散文到元代的散曲,到了明清之际,又迎来了古典小说的空前繁荣。
《三侠五义(足本典藏)》(作者石玉昆)是清代较早出现的一部白话武侠小说,原名为《忠烈侠义传》,由清代说书艺人石玉昆讲述,初刻于光绪五年(1879)。
《三侠五义(足本典藏)》(作者石玉昆)在艺术上保留了民间传说、话本和讲唱文学的特点,语言通俗流畅,叙事简洁明映,情节曲折离奇并无滋蔓感。“写草野豪杰,辄奕奕有神,间或衬以世态,杂以诙谐,亦每令莽夫分外生色。”(鲁迅语)问竹主人、俞樾对此书都有很高评价。《三侠五义(足本典藏)》影响十分广泛,以后不断有续书问世。如《小五义》、《续小五义》、《英雄大八义》、《英雄小八义》等。《三侠五义》中的不少故事,为各类戏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你道为何?皆因刘妃心地不良,久怀嫉妒之心,今一闻此言,唯恐李妃生下太子,立了正宫。自那日归宫之后,便与总管都堂郭槐暗暗铺谋定计,要害,李妃。谁知一旁有个宫人名唤寇珠,乃刘妃承御的宫人。此女虽是刘妃心腹,他却为人正直,素怀忠义,见刘妃与郭槐计议,好生不乐。从此后各处留神,悄地窥探。
单言郭槐奉了刘妃之命,派了心腹亲随,找了个守喜婆尤氏,他就屁滚尿流,又把自己男人托付郭槐,也做了添喜郎了。一日,郭槐与尤氏密密商议,将刘妃要害李妃之事,细细告诉。奸婆听了,始而为难。郭槐道:“若能办成,你便有无穷富贵。”婆子闻听,不由满心欢喜,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对郭槐道:“如此如此,这般这般。”郭槐闻听,说:“妙!妙!真能办成,将来刘妃生下太子,你真有不世之功。”又嘱咐临期不要误事,又给了好些东西。婆子欢喜而去。郭槐进宫,将此事回明。刘妃欢喜无限,专等临期行事。
光阴迅速,不觉的到了三月,圣驾至玉宸宫看视李妃。李妃参驾。天子说:“免参。”当下闲谈。忽然想起明日乃是南清宫八千岁的寿辰,便特派首领陈林前往御园办理果品,来日与八千岁祝寿。陈林奉旨去后,只见李妃双屑紧蹙,一时腹痛难禁。天子着惊,知是要分娩了,立刻起驾出宫,急召刘妃带领守喜婆前来守喜。刘妃奉旨,先往玉宸宫去了。郭槐急忙告诉尤氏。尤氏早已备办停当,双手捧定大盒,交付郭槐,一同齐至玉宸宫而来。
你道此盒内是什么东西?原来就是二人定的奸计,将狸猫剥去皮毛,血淋淋,光油油,认不出是何妖物,好生难看。二人来至玉宸宫内,别人以为吃食之物,那知其中就里。恰好李妃临蓐,刚然分娩,一时血晕,人事不知。刘妃、郭槐、尤氏做就活局,趁着忙乱之际,将狸猫换出太子,仍用大盒将太子就用龙袱包好装上,抱出玉宸宫,竞奔金华宫而来。刘妃即唤寇珠提藤篮暗藏太子,叫他到销金亭用裙绦勒死,丢在金水桥下。寇珠不敢不应,唯恐派了别人,此事更为不妥,只得提了藤篮,出凤右门,至昭德门外,直奔销金亭上,忙将藤篮打开,抱出太子。且喜有龙袱包裹,安然无恙。抱在怀中,心下暗想:“圣上半世乏嗣,好容易李妃产生太子,偏遇奸妃设计陷害。我若将太子谋死,天良何在?也罢!莫若抱着太子一同赴河,尽我一点忠心罢了。”
刚然出得销金亭,只见那边来了一人,即忙抽身,隔窗细看。见一个公公打扮,踏过引仙桥,手中抱定一个宫盒,穿一件紫罗袍绣立蟒,粉底乌靴,胸前悬一挂念珠,项左斜插一个拂尘儿,生的白面皮,精神好,双目把神光显。这寇承御一见,满心欢喜,暗暗的念佛说:“好了!得此人来,太子有了救了!”原来此人不是别人,就是素怀忠义、首领陈林。只因奉旨到御园采办果品,手捧着金丝砌就龙妆盒,迎面而来。一见寇宫人怀抱小儿,细问情由。寇珠将始末根由,说了一回。陈林闻听,吃惊不小,又见有龙袱为证。二人商议,即将太子装入盒内,刚刚盛得下。偏偏太子啼哭,二人又暗暗的祷告。祝赞已毕,哭声顿止。二人暗暗念佛,保佑太子平安无事,就是造化。;人又望空叩首罢,寇宫人急忙回宫去了。
陈林手捧妆盒,一腔忠义,不顾死生,直往禁门而来。才转过桥,走至禁门,只见郭槐拦住道:“你往那里去?刘娘娘宣你,有话面问。”陈公公闻听,只得随往进宫,却见郭槐说:“待我先去启奏。”不多时,出来说:“娘娘宣你进去。”陈公公进宫,将妆盒放在一傍,朝上跪倒,口尊:“娘娘,奴婢陈林参见,不知娘娘有何懿旨?”刘妃一言不发,手托茶杯,慢慢吃茶,半晌方才问道:“陈林,你提这盒子往那里去?上有皇封,是何缘故?”陈林奏道:“奉旨前往御园采拣果品,与南清宫八大王上寿,故有皇封封定。非是奴婢擅敢自专的。”刘妃听了,瞧瞧妆盒,又看看陈林,复又说道:“里面可有夹带?从实说来!倘有虚伪,你吃罪不起。”陈林当此之际,把死付于度外,将心一横,不但不怕,反倒从容答道:“并无夹带。娘娘若是不信,请去皇封,当面开看。”说着话,就要去揭皇封。刘妃一见,连忙拦住道:“既是皇封封定,谁敢私行开看!难道你不知规矩么?”陈林叩头说:“不敢,不敢!”刘妃沉吟半晌,因明日果是八千岁寿辰,便说:“既是如此,去罢。”陈林起身,手提盒子,才待转身,忽听刘妃说:“转来!”陈林只得转身。刘妃又将陈林上下打量一番,见他面上颜色丝毫不漏,方缓缓的说道:“去罢。”陈林这才出宫,倒觉的心中乱跳。
出了禁门,直奔南清宫内,传:“旨意到。”八千岁接旨人内殿,将盒供奉上面,行礼已毕。因陈林是奉旨钦差,才要赐座,只见陈林扑簌簌泪流满面,双膝跪倒,放声大哭。八千岁一见,吓得惊疑不止,便问道:“伴伴,这是何故?有话起来说。”陈林目视左右。贤王心内明白,便吩咐:“左右回避了。”陈林见没人,便将情由细述一遍。八千岁便问:“你怎么就知道必是太子?”陈林说:“现有龙袱包定。”贤王听罢,急忙将妆盒打开,抱出太子一看,果有龙袱。只见太子哇的一声,竞痛哭不止,仿佛诉苦的一般,真是圣天子百灵相助。贤王爷急忙抱入内室,并叫陈林随入里面,见了狄娘娘,又将原由说了一遍。大家商议,将太子暂寄南清宫抚养,候朝廷诸事安顿后,再做道理。陈林告别,回朝覆命。
谁知刘妃已将李妃生产妖孽,奏明圣上。天子大怒,立将李妃贬入冷宫下院,加封刘妃为玉宸宫贵妃。可怜无靠的李妃受此不白之冤,向谁申诉?幸喜冷宫的总管姓秦名凤,为人忠诚,素与郭槐不睦,已料此事必有奸谋;今见李妃如此,好生不忍,向前百般安慰。又吩咐小太监余忠:“好生服侍娘娘,不可怠慢。”谁知余忠更有奇异之处,他的面貌酷肖李妃的玉容,而且素来做:事豪侠,往往为他人奋不顾身,因此秦凤更加疼爱他,虽是师徒,情如父子。他今见娘娘受此苦楚,恨不能以身代之,每欲设计救出,只是再也想不出法子来,也只得罢了。
且说刘妃此计已成,满心欢喜,暗暗的重赏了郭槐与尤氏,并叫尤氏守自己的喜。到了十月满足,恰恰也产了一位太子,奏明圣上。天子大喜,即将刘妃立为正宫,颁行天下。从此,人人皆知国母是刘后了。待郭槐犹如开国的元勋一般,尤氏就为掌院,寇珠为主宫承御。清闲无事。
谁想乐极生悲,过了六年,刘后所生之子竞至得病,一命呜呼。圣上大痛,自叹半世乏嗣,好容易得了太子,偏又天亡,焉有不心疼的呢?因此伤心过度,竞自连日未能视朝。这日八千岁进宫问安。天子召见八千岁,奏对之下,赐座闲谈,问及世子共有几人,年纪若干。八千岁一一奏对,说至三世子。恰与刘后所生之子岁数相仿。天子闻听,龙颜大悦,立刻召见,进宫见驾。一见世子,不由龙心大喜,更奇怪的是形容态度与自己分毫不差,因此一乐,病就好了。即传旨将三世子承嗣,封为东宫守缺太子。便传旨叫陈林带往东宫参见刘后,并往各宫看视。陈林领旨,引着太子,先到昭阳正院朝见刘后,并启奏说:“圣上将八千岁之三世子封为东宫太子,命奴婢引来朝见。”太子行礼毕,刘后见太子生的酷肖天子模样,心内暗暗诧异。陈林又奏,还要到各宫看视。刘后说:“既如此,你就引去,快来见我,还有话说呢。”陈林答应着,随把太子引往各宫去。P2-4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也是唯一延续至今的古代文明。人们通常认为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古代文明距今已有长达五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进程中,逐渐发展出了辉煌而优雅的中国文学。从先秦时代的诗歌、散文,到汉魏时期的赋,从唐代的诗歌到宋代的词,从唐宋的散文到元代的散曲,到了明清之际,又迎来了古典小说的空前繁荣。
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小说是表现手法最为丰富,表现形式最为灵活的一种,它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社会生活,也是受众最为广泛的一种文学体裁。中国的小说,历史同样非常悠久,从先秦时期的神话和传说开始,历经汉魏六朝的鬼神志怪至唐代的传奇,由于社会的原因,这一时期的发展一直较为缓慢,到宋元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话本兴盛,为明清之际古典小说的昌盛奠定了基础。明清小说,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也多。有专写神仙妖怪的神魔小说,如《西游记》、《八仙传》等;有描写人世间各种离合悲欢故事的世情小说,如《金瓶梅》、《红楼梦》等;有描写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历史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有讥讽弹劾当世社会各种弊端的讽刺小说,如《儒林外史》等;也有猛烈抨击社会各种时弊的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有描写各种冤狱讼案故事和侠客义士行为的公案侠义小说,如《三侠五义》、《施公案》等。
明清时期这些丰富而多样的小说,不仅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大众对娱乐的需要,而且也让人们在获得无比的精神享受之余,陶冶了人们的性情,传递了正统的社会价值观,很好地起到了教育人、塑造人的作用。这些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学习和继承的。
《三侠五义》是清代较早出现的一部白话武侠小说,原名为《忠烈侠义传》,由清代说书艺人石玉昆讲述,初刻于光绪五年(1879)。
石玉昆,字振之,约生于嘉庆十五年(1810),卒于同治十年(1871)。天津人。是咸丰、同治间著名的说书艺人。《三侠五义》就是根据他的说唱本逐步改编而成。他的说唱本《包公案》又称《龙,图公案》今犹有传抄本,唱词甚多。后有人删去唱词,增饰为小说,题《龙图耳录》。光绪年间又经问竹主人修改润色,由北京聚珍堂出版,因其“极赞忠烈之臣,侠义之士”故更名为《忠烈侠义传》,又名《三侠五义》。清光绪五年(1879)以后,学者俞樾认为第一回“狸猫换太子”事,“殊涉不经”,遂“援据史传,订正俗说”,重撰第一回。并认为书中所写不止三侠,除南侠、北侠、双侠(丁兆兰、丁兆蕙)四人,还有小侠艾虎、黑妖狐智化、小诸葛沈仲元共七人,故将名改为《七侠五义》。于光绪十五年(1889)作序刊行,与《三侠五义》并行于世。
《三侠五义》在艺术上保留了民间传说、话本和讲唱文学的特点,语言通俗流畅,叙事简洁明映,情节曲折离奇并无滋蔓感。“写草野豪杰,辄奕奕有神,间或衬以世态,杂以诙谐,亦每令莽夫分外生色。”(鲁迅语)问竹主人、俞樾对此书都有很高评价。《三侠五义》影响十分广泛,以后不断有续书问世。如《小五义》、《续小五义》、《英雄大八义》、《英雄小八义》等。《三侠五义》中的不少故事,为各类戏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