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元编著的《立地成佛——最智慧的佛教寓言100则》从佛经成千上万个故事中选择一百则,加上注释与点评,以飨读者。这一百则故事有利于读者进入漏尽明的状态,从而驾驭能够驾驭的,了解不能驾驭的,逢凶化吉,使人生更圆满些。有闲暇时不妨读上几则,也许会对人生产生新的理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立地成佛(最智慧的佛教寓言100则)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王文元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文元编著的《立地成佛——最智慧的佛教寓言100则》从佛经成千上万个故事中选择一百则,加上注释与点评,以飨读者。这一百则故事有利于读者进入漏尽明的状态,从而驾驭能够驾驭的,了解不能驾驭的,逢凶化吉,使人生更圆满些。有闲暇时不妨读上几则,也许会对人生产生新的理解。 内容推荐 寓言故事是佛学中的精华,这些故事看似琐碎,实则蕴含丰富的哲理,是人类思想取之不尽的营养库。王文元编著的《立地成佛——最智慧的佛教寓言100则》从佛经成千上万个故事中选择了100则最智慧的寓言,加上注释与点评,以及漫画与插图,并对故事进行了分类,以飨读者。 佛教寓言故事是为了让信众达到三明,三明的核心是漏尽明。漏就是烦恼,祛除了烦恼,自然心明眼亮,没有烦恼的状态就是漏尽明。《立地成佛——最智慧的佛教寓言100则》之中这100则故事就是有利于读者进入漏尽明的状态,从而驾驭能够驾驭的,了解不能驾驭的,逢凶化吉,使人生更加圆满。 目录 第一辑 人生凶险 槃达龙王 是身如丘井 太子迦良那伽梨 檀腻羁 丑王子 不可信 狡猾的乌鸦 第二辑 与凶险作斗争 佛陀开化外道 萨薄降鬼 夫畏妇 龙王得解脱 小沙弥斗外道 啖人王 第三辑 祛除贪心 野狗 谁最快乐 九色鹿 难陀王 孔雀王 王割身上肉 第四辑 因果报应 象王小夫人 种一生十 佛说本末 裸女 累世狗报 害人害己 没有手脚的人 两头鸟 第五辑 顿悟 老母欲随子死 比丘得道 厨师强咽不净羹 买鬼 老公丑恶 第六辑 礼佛 驼背报 国王绕塔 甘果上佛 离豚身 弃老国 王为佛作礼 如来所见 第七辑 修行 大迦叶夫妇因缘 四居士发愿 老母流离 贾人得道 与儿期早行 驼瓮俱失 贫人欲取宝物 兄弟志异 用心专一 二人听经 第八辑 行善 尸毗王救鸽 魂神摩挲故骨 鹦鹉灭火 龙自还雨海中 太子反念 大意舀海 王子摩诃萨 第九辑 智者 聪明儿媳妇 掷环无所亡 伊利沙悭贪为天帝所化 颜色复故 毗舍阁鬼 大鸟 第十辑 蠢人 妇诈称死 摩尼水窦 两只鸽子 种田 买祸 子死欲停置家中 叹父德行 喳米决口 效其祖先 婆罗门杀子 杀商主祀天 妇女欲更求子 估客偷金 自残双目 治秃 偷牛 第十—辑 思辨 素无物 二子分财 造物因 伎儿戏罗刹 瞎子摸象 恶雨 第十二辑 施舍 藏七宝 欢喜丸 地得金钱 施一口水 五百力士为沙门 第十三辑 普度众生 佛与弟子入舍卫乞食 咒龙 沙土奉佛 菩萨善度 佛坐树下说法 喜根 第十四辑 禅宗 用功 洗钵盂 拈花微笑 弘忍选嗣 那伽斯那 试读章节 没有手脚的人 佛陀住在舍卫国的时候,讲述过这样一件事情: 那时,舍卫国一长者,有万贯家财,就是只有女儿,没有儿子。根据当时的法律,家中无男子的,死后财产收归国库。长者没有男孩,这件事情早就被官府注意。官府已经造册登记他家的财产,准备长者百年之后即将其财产没收。可是就在长者去世的同时,长者的妻子又一次怀孕了。 长者的女儿们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母亲的怀孕上来。现在母亲怀有身孕,但愿将来生产男孩,这样就能继承家业了。 为保险起见,长者的女儿们一起去见国王,对国王说:“我父亲死了,家里也没有男孩子,这些都是事实,但我母亲现在有孕在身,将来或许生一个男孩子,请国王等我母亲分娩之后再处理家产。” 当时舍卫国的国王是波斯匿王,他已经改邪归正,是个很正直的国王,答应了女儿们的合理请求。 怀孕十个月后母亲生了个男孩子,但不是正常的孩子,这个孩子浑身是个肉坨坨,既没有眼睛、耳朵、舌头,也没有手与脚,只是有男根,可以确定是男子。母亲给他取名叫曼慈毗梨。 长者的女儿们向国王详细报告了情况,国王想:“当财主倒是不需要眼睛、耳朵和舌头,没有手脚也无妨,孩子有男根,合乎继承财产的条件。”于是对长者的女儿们说:“长者财产由曼慈毗梨继承,不必收归国库了。” 长者的大女儿伺候自己的丈夫非常周到,有些像奴婢侍候主子。邻居不解,纷纷问她为何如此。她说:“我父亲财产无数,由于没有男孩子,死后财产都得收归国库。幸亏母亲生了曼慈毗梨,虽说他无手无脚,却有男根,就是因为这一点,我家的财产得以保存下来。女儿不如儿子啊,所以我才这样。” 一位邻居听了这番话觉得奇怪,就和大女儿一起去佛那里,问佛:“为什么曼慈毗梨没有眼睛、耳朵、舌头以及手脚?他又为什么投生到富裕家庭继承财产?” 佛说,从前兄弟二人一起生活,哥哥叫檀若世质,弟弟叫尸罗世质。哥哥诚实,喜欢布施,举国的人都称赞他。国王命他做“平事”,凡因为借钱发生争执的,都由他来裁定处理。当时有经济账目往来,都要找檀若世质当证人。那时有一位商人要向弟弟尸罗世质借钱,弟弟就带着年龄尚小的儿子来到哥哥檀若世质这里,让哥哥做保人。弟弟特意嘱咐,我身体不好,若我死了,钱还给我儿子。哥哥说,记住了。 不久,弟弟病故了。那个向弟弟借钱的商人也不顺,下海时船被风浪打翻,侥幸逃命。弟弟尸罗世质的儿子想,他已经很倒霉,先不要逼他还钱,等以后有了钱再还也不迟。 商人二次出海,这次满载而归,他心存侥幸,以为债主年幼,也许已经把债务忘记了,我不妨试探他一下。 商人准备好一匹良马,穿上讲究的衣服,戴上高贵的装饰物,来到街市。尸罗世质的儿子正好看到他,心想,我应该试探一下,让他还我钱。于是他派人对商人说:“你欠的钱现在可以还了吧。” 商人回答:“我正想还呢。” 商人嘴上这样说,心里却不是这样想的,他想出了一个逃债的计策。于是他就拿着一颗宝珠找“平事”的妻子,对她说:“夫人,我早先从尸罗世质那里借了一些钱,现在他来讨债。我现在送您一颗宝珠,价值十万钱。我请您让您的丈夫在他讨债时不要为他当证人。” “平事”的妻子说:“我丈夫为人正直,必不肯这样做,不过我试一试吧。”妻子收下了商人的宝珠。 晚上,“平事”回家,妻子跟他说了白天发生的事情。“平事”说:“绝对不可以。我说假话就违背公正的原则了。” 第二天,商人又来了,“平事”的妻子对商人说:“我丈夫说不行。” 商人又拿出一颗价值二十万钱的宝珠,说:“请您再和丈夫说一下,只要他一句话,就可以得到三十万钱的。” “平事”的妻子爱财,就收了宝珠。晚上“平事”回家,妻子央求他同意商人的请求,“平事”说:“绝无此理,正是因为公正,国王才让我做‘平事’的,我不公正的话就没有人再相信我了。” “平事”有一个还不会走路的儿子,妻子哭道:“若我求你去送死,你可以不答应。现在,我求的是小事一桩,只是一句话的事。这么简单的事情你都不答应,我还活着干吗?你不答应的话,我先杀死孩子,然后自杀!” 平事听到这样的话,非常为难,心想:“我就一个儿子,他死了,家产给谁?” 前思后想他最终答应了妻子的要求。 商人得知贿赂成功,更加有恃无恐,骑着一头大白象招摇过市。尸罗世质的儿子见此暗暗高兴,思忖,这回他有钱了,可以还债了。于是上前对商人说:“您向我父亲借的钱,现在该还了吧。” 商人故作吃惊状,说:“什么借钱,我怎么不记得了?什么时候借的,证人是谁?” 尸罗世质的儿子说:“平事是证人,他知道一切情况。” 商人说:“那就去找平事,由他裁定吧。” 两个人来到平事那里,尸罗世质的儿子不慌不忙地说:“这人从前向我父亲借钱,伯父是证人,有这件事情吧。” 平事昧着良心说:“我不知道这件事情。” 侄子闻此吃惊不小,说:“伯父当时不是亲眼看见,亲耳听到的吗?你不是答应做证人了吗?” 平事还是坚持不知道。 侄子非常生气,说:“伯父,因为你忠诚老实,国王才委以大任,让你做平事,你却做违背良心的事情,不怕报应吗?” 佛说:“那个平事就是没有眼睛、耳朵、舌头和手脚的曼慈毗梨啊。由于当时做了一次假证,就下了地狱,五百世之后转生为肉疙瘩人。因为他生前好布施,所以托生在有钱人家。”有道是: 勿以恶事小,昧心而为之。 因果报应者,纤毫无差池。 [点评] 这个故事很有名,流传着各种不同的版本,也有一些据此演绎出来的故事。有人对因果报应不屑一顾,以为因果报应论很荒诞。从实证的角度看,因果报应的理论经不起实验的证明,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换一个视角,从社会需要的角度看,人类太需要一种引导人们行善的机制了。这个机制应该存在,这就足够了,至于它能否经得起实证并不重要。 P77-80 序言 王文元 譬喻故事是佛经中的精华。佛学有三大特征: 其一,其理论既不是纯粹的哲学(哲学要研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佛学不讲“我”),佛学也不是纯粹的神学(神学要研究人的起源与万物之祖,佛学则认为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实际上回避了起源问题)。但是,佛学中既有哲学,也有神学,还有因明学(逻辑学)。一言以蔽之,佛学是个非常综合的学问体系,几乎无所不包。因此,学习佛学并不是要学习一门专门的学问,而是要学习世间大法,学习做人与处世,正确对待苦乐与生死。 其二,佛学中的概念特别多,对于诸如生死、苦乐、善恶、今昔、流转、因果、缘起之类的问题,佛学都有其专门的用语,这些专门用语中相当一部分难以与其他学科的词汇互释(如不能找到与“涅檠”对应的词汇),所以,学习佛学,必须先学习这些专门用语。 其三,一般来说,经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警言类的如《论语》,第二类是叙述类的如《圣经》,第三类是论理类的如《易经》。佛经兼有这三类经书的特点,最突出的特点是故事特别多,而且故事类型五花八门,让读者目不暇接。这些故事看似琐碎,实则蕴含丰富的哲理,是人类思想取之不尽的营养库。 本书从佛经成千上万个故事中选择一百则,加上注释与点评,以飨读者。为阅读方便,我对故事进行了分类,读者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读。 读佛经故事的要领在于准确把握比喻的用意。佛教故事中的比喻,其意义各不相同,大致情况如下: 有随顺世谛、自小而大、次第作喻的顺喻,如佛陀所说,天降大雨,壕沟必满,壕沟既满,小坑随之亦满,小坑既满,小河亦满,继之大河满,大海满。 有以果推因、由末究本、正话反说、欲擒故纵的逆喻,如佛陀说,大海之水乃来自大河,大河之水来自小河,小河之水来自沟渎,沟渎之水则因大雨而来。 有以当前之事实所作的现喻,如佛所说,众生心性,犹如猕猴,猕猴之性,顽劣无常。 有以假设之事件作喻的非喻,比如世尊把四大山从四方而来欲害众生比喻为生老病死等四苦对众生的损害。 有先举譬喻,后举法义的先喻,例如人因贪求漂亮的花,欲取之而为水所淹; 有先说教法,后举实例的后喻,如佛陀所说,莫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有如来开示众生,先后所说皆是比喻的先后喻,比如佛先说过“譬如芭蕉,生果则死,愚人得养,亦复如是”,后又说“如骡怀妊,命不久全”。 有从始至终,全部假借譬喻而彰显其理的遍喻,如如来说法,三十三天有波利质多罗树,其根入地,深五由旬,枝叶四布,叶熟则黄,黄必堕落,落必变色,变必生疱,疱必生觜,觜必开剖。开剖之时,香气周遍,光明普照,诸天随见即生欢喜,夏三月时,在下受乐。 佛教故事中,比喻所借助的什物包括: 比喻无常法时常用聚沫; 比喻世法虚假不实,风拂便灭时常用泡; 比喻涅槃之猛炎,能烧尽生死时常用火炎; 比喻人身亦不坚实,非要贪求名利,则自陷于罪,亦陷他人时常用芭蕉; 比喻一切事象皆无实体性,唯现出如幻之假相时常用幻; 比喻一切都是虚妄时常用梦; 比喻自实体生就无实性时常用影; 比喻人生无常难以琢磨时候,常说人生之显现如深山空谷中,依声而生之响音; 比喻人生聚散不定,变幻莫测时常用浮云; 比喻世相之无常迅速时常用电。 …… 佛讲经说法(包括讲故事)是为了让信众达到三明,三明的核心是漏尽明。漏就是烦恼,祛除了烦恼自然心明眼亮,没有烦恼的状态就是漏尽明。这一百则故事有利于读者进入漏尽明的状态,从而驾驭能够驾驭的,了解不能驾驭的,逢凶化吉,使人生更圆满些。有闲暇时不妨读上几则,也许会对人生产生新的理解。 2011年2月25日 于北京社科院哲学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