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读章节 ◎“盗有道,非常道”:“清君侧,靖国难” 看了上述朱棣发表的这段颇有煽动性的“演说”,我们大概可以得出这样几点印象: 第一,装作无辜和可怜,博得别人的同情。从这点来说,朱棣绝对是个煽情高手。什么“我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嫡子,国家至亲。受祚以来,惟知循法守分。今幼主嗣位,信任奸宄,横起大祸,屠戮我家”。使人听了不得不怅然涕下,人们自然会说,堂堂高皇帝的“嫡子”现在多可怜啊!凡是在场的有正义之心的人,听了这演说都会有一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感觉。因此说假如朱棣生活在600年后的今天,要是从事演艺工作的话,那么我想他绝对是超级明星大腕了,其“粉丝”恐怕要有上亿了。 第二,追究“国难”的祸首,无形之中把起兵谋反说成了“正义”之举,这叫“盗有道,非常道”。朱棣向人们解释自己为什么要起兵时是这样说道的:“今幼主嗣位,信任奸宄,横起大祸。”就是说我们现在刚刚继位的皇上年幼,他宠信奸臣,我们大明出了“国难”了,否则我的那5个兄弟为什么被废的废,被抓的抓呢?既然有了“国难”,那我们怎么办?他就引用所谓的合法依据,告诉人们他之所以起兵是因为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曾立下的《皇明祖训》中有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并强调:“今祸追予躬,实欲求生,不得已也。”换言之,我是被迫害得没有办法,为了求生才不得已起兵的。 这样,原本在传统社会里起兵造反的“乱臣贼子”一下子被说成了“正义”的化身,谋反这个原本在传统社会里被认定为“十恶不赦”大罪之首罪,一下子在朱棣的嘴巴里被说成了“正义”之举,由此他的军队被称为“靖难之师”,他所发动的这场大明皇家帝位争夺战争也被称为“靖难之役”。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道有道,非常道。”不,在这里应该改为“盗有道,非常道”,即强盗自有强盗的逻辑,就看谁的嘴巴大,谁的拳头硬,谁有枪杆子,所谓的“真理”话语权就掌握在实力硬的人手里。 第三,瞒天过海,断章取义,打出维护《皇明祖训》的大旗。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时最为“过硬”的“合法”外衣是维护《皇明祖训》。他在北平“靖难”誓师大会上背诵了那段“祖训”,什么“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依照这几句的意思,只要认为朝中没有“正臣”,奸臣当道的话,那么藩王们就可“训兵讨之”,帮助朝廷清除君主身边的坏蛋。如果这是朱元璋所立的“祖训”原话的话,那么朱元璋就不是朱元璋了,他一生殚精竭虑就是为了保证他所建立的大明帝国能够长治久安,怎么会立下这么一段痴人说梦般的“祖训”:今天某个藩王认为朝中有奸臣,他就可起兵兴讨;明天另一个藩王认为朝中还有奸臣,也可兴兵讨之,那么大明就永无宁日。 朱棣采取了瞒天过海的手法将老爸朱元璋的那段“祖训”来了个断章取义。我们不妨将《皇明祖训》相关的那段原文引出来做个对照。“凡朝廷新天子正位,诸王遣使奉表称贺,谨守边藩,三年不朝。许令王府官、掌兵官各一员入朝。如朝廷循守祖宗成规,委任正臣,内无奸恶,三年之后,亲王仍依次来朝。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既平之后,收兵于营,王朝天子而还。如王不至,而遣将讨平,其将亦收兵于营。将带数人入朝天子,在京不过五日而还,其功赏续后颁降”(《皇明祖训》“法律条”)。 从朱元璋“祖训”原文来看,如果真是朝中有奸臣,藩王应“训兵待命”,只有在接到天子的密诏后才能举兵,除掉奸臣后,藩王要“收兵于营”,朝见天子以后回归原来的藩地。 但有关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训》中确实有一条有关藩王可以向朝廷索要奸臣的规定:“若大臣行奸,不令王见天子,私下傅致其罪,而遇不幸者,到此之时,天子必是昏君。其长史司并护卫,移文五军都督府,索取奸臣。都督府捕奸臣,奏斩之,族灭其家”(《皇明祖训》“法律条”)。 这一段的“祖训”是讲,大臣耍奸,使得藩王、亲王无法见到天子,天子被蒙蔽,成为昏君,那么就由藩王府内的朝廷任命的“长史司并护卫”共同出面向全国最高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发出除奸文函,再由五军都督府逮捕奸臣,并奏请皇上斩杀奸臣、族灭其家。 在这里也没有说让藩王自己起兵“讨之”,而是有一道又一道的程序要走。即使如朱棣指认的齐泰、黄子澄是奸臣的话,也轮不上他朱棣亲自起兵,更何况齐、黄还不是什么奸臣,这在下面我们要讲到的。 P2-3 后记 2013年12月平安夜的钟声敲响时,我的10卷本《大明帝国》竣工了,想来这400多个不眠的夜晚,真可谓感慨万千。在这个浮华的年代里,就一个人靠着夜以继日地拼命干,想来定会让象牙塔里带了一大帮子弟子的大师们笑弯了腰,更可能会让亦官亦民的××会长们暗暗地叫上“呆子”的称号……是啊,十多年了,在我们的社会里什么都要做大做强,什么都要提速快行,什么都要搞课题会战工程,而我却是孤独的“夜行人”和迟缓的老黄牛,无论如何都无法跟上这个时代的节拍。好在已到知天命的年龄,什么事都能看得淡淡的,更何谈什么学会、研究会的什么长之诱惑了。秉承吾师潘群先生独立独行的精神,读百家之书,虽无法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但至少能“成一家之言”,管他春夏与秋冬。 不管世事,陶醉于自我的天地里,烦恼自然就少了,但不等于没有。自将10卷《大明帝国》书稿递交后,我一直在反问自己道:“有何不妥?”在重读了出版社发来的排版稿后,我忽然间发现其内还有诸多的问题没有彻底讲清楚或无法展开。譬如,尽管我专辟章节论述了大明定都南京、建设南京的过程及其历史影响,从一般意义角度而言,似乎很为周全,但细细想想,对于已经消失了的南京明故宫和明都京城之文化解读还没有完全到位。理性而言,南京明皇宫与南京都城在中国历史文化进程中所占的地位尤为特别,如果要用最为简洁的词语来概括的话,我看没有比“继往开来”这个成语更合适了。“继往”就是在吸收唐宋以来都城建筑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的堪舆术与星象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其达到前所未有的完美境界,用明初朱元璋开国时反复强调的指示精神来说,就是“参酌唐宋”和“恢复中华”,即在继承先人传统的基础上整合和规划南京明皇宫和大明都城建设,于最核心部分构建了象征紫微垣的宫城,宫城之外为象征太微的皇城,皇城之外为象征天市的京城,环环相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天象地”、“天人合一”思想在南京明皇宫和大明都城建设布局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开来”就是指明初南京明皇宫与都城建设规制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明清皇城与都城建设布局。 同样的例子还有南京明孝陵、凤阳明皇陵、盱眙明祖陵,等等。 对于诸多的不尽如人意之处,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原书稿基础上直接添加和补充,但问题又随之而来了。原书稿规模已大,《洪武帝卷》100多万字,分成了3册,每册都是厚厚一大本,如果再要“补全”,那就势必要另辟一册。这样对于图书销售会带来更多的不便。思虑再三,只好暂时先以原书稿的规模出版,等以后有合适的机会再作重新规划和布局。 可没想到的是,我的苦衷在今年新书上市后不久让广大的读者和东南大学出版社的朋友一下子给解决了。本来按照图书规模而言,3卷本100多万字的《朱元璋卷》应该是很难销的,但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它上市没多久就销售告罄。在纸质图书销售不景气的今天,能有这样的结果,真是莫大的欣慰。更让人兴奋的是,东南大学出版社的谷宁主任、马伟先生在上请江建中社长、张新建总编等社领导后决定,在原10卷《大明帝国》基础上,让我重新修订,分册出版。当时我正在研究与撰写大明正统、景泰两朝的历史,听到这样喜人的消息后,立即放下手中的事情,开始对原10卷《大明帝国》逐一作了梳理,调整章节,增补更有文化含金量的内容,使原《大明帝国》变得更为系统化,考虑到新书内容已有很多的变化,为了与以前出版的相区别,本想取名为《明朝大历史》,但考虑到这是普及性极强的读物,最后与马伟先生合计,取名为《大明风云》。 经过数月的不眠之夜,《大明风云》前8卷终于可以交稿了。回想过往的日日夜夜,看到眼前的这番收获,我要衷心感谢的是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叶皓部长、徐宁部长、曹劲松副部长,南京广电集团谢小平主任,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网控中心的龚冬梅主任,中央电视台池建新总监,安徽电视台禹成明副台长,原南京电视台陈正荣副台长、新闻综合频道傅萌总监,原江苏教育电视台张宜迁主任、薄其芳主任,东南大学出版社江建中社长、张新建总编,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袁久红院长、袁健红副书记,南京市政协副主席余明博士,南京阅江楼风景区管理委员会韩剑峰主任,新华报业集团邹尚主任,南京明孝陵博物馆张鹏斗馆长,南京静海寺纪念馆原馆长田践女士,南京阅江楼邱健乐主任,南京市社科院李程骅副院长与社科联陈正奎院长、严建强主任、顾兆禄主任,南京市新闻出版局蔡健处长,南京市档案局徐康英副局长、夏蓓处长,江苏省社科联吴颖文主任,福建宁德市政协主席郑民生先生、宁德市委宣传部吴泽金主任、蕉城区统战部杨良辉部长等领导的关怀(特别注明:本人不懂官衔大小,随意排列而已,不到之处,敬请谅解);感谢中央电视台裴丽蓉编导、徐盈盈编导、戚锰编导,江苏电视台公共频道贾威编导、袁锦生编导,江苏教育电视台苍粟编导、夏恬编导、赵志辉编导,安徽电视台公共频道制片人张环主任、制片人叶成群、舒晓峰编导、唐轶编导、海外中心吴卓编导、韩德良编导、张曦伯编导、李静编导、刘小慧编导、美女主持人任良韵,南京广电集团王健小姐,南京电视台主持人周学先生、编导刘云峰先生、李健先生、柏新民先生、卞昌荣先生,南京电视台十八频道主持人、我的电视节目老搭档吴晓平先生,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吕凤华女士、陆正国先生、新华报业集团黄燕萍女士、吴昌红女士、王宏伟先生,《现代快报》刘磊先生,《金陵晚报》郑璐璐主任、于峰先生,金陵图书馆袁文倩主任和郁希老师,南京静海寺纪念馆钟跻荣老师,东南大学出版社刘庆楚分社长、谷宁主任、彭克勇主任、丁瑞华女士、马伟先生、杨澍先生、丁志星女士、张万莹女士,南京明孝陵向阳鸣主任、王广勇主任和姚筱佳小姐,江苏省侨办《华人时刊》原执行副主编张群先生,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秘书长郑自海先生和郑宽涛先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孙邦华教授,南京大学王成老师和周群主任,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李崇新副教授,南京财经大学霍训根主任,江苏经贸学院胡强主任和吴之洪教授,南京总统府展览部刘刚部长,南京出版社卢海鸣社长,南京城墙办朱明娥女士,南京图书馆施吟小姐,福建宁德三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池致春先生,原徐州汉画像石馆馆长武利华先生,无锡动漫协会会长张庆明先生,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负责人高松先生和篆刻专家潘方尔先生以及倪培翔先生等朋友给我的帮助与关怀。(至于出版界朋友对我的帮助,那实在太多了,怕挂一漏万,干脆就一个也不谢了) 当然还要感谢吾师王家范老师、刘学照老师、黄丽镛老师、王福庆老师、杨增麒老师等曾经对我的谆谆教诲与帮助,也衷心祝愿诸位师长健康长寿! 除了国内的师友,我还要感谢UnitedNations(联合国)ChineseLanguagePro—gramine何勇博士、美国ColumbiaUniversity(哥伦比亚大学)王成志主任、美国Stanford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VisitingScholar1.telenP.Youn、StanfordUni—vet·sity(斯坦福大学)的}tooverInstitutionLibrary&Archives(胡佛研究院图书馆及档案馆)主任Thu—PhuongLisaH.Nguyen女士和BrandonBur。ke先生、美国纽约美中泰国际文化发展中心总裁、著名旅美艺术家李依凌女士、美国(CI-IN)总监RobertKO(柯伊文)先生、泰国国际书画院院长李国栋、日本关西学院法人代表阪仓笃秀教授、世界报业协会总干事马英女士和澳门基金会理事吴志良博士、澳门《中西文化研究》杂志的黄雁鸿女士等海外师长与友人对我的关心与帮助。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美国UniversityofPittsburgh(匹兹堡大学)名誉教授、海外著名国学大家许倬云先生。许先生年逾古稀,身体又不好,但他经常通过E—mail关心与肯定我的研究与写作,令我十分感动;特别感谢老一辈茗名明史专家、山东大学教授黄云眉先生的大作《明史考证》对我的启迪以及他的海内外儿孙们对我的抬爱;特别感谢我的学业导师南京大学潘群先生和师母黄玲女士严父慈母般的关爱;特别感谢慈祥的师长、我的老乡原江苏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建邦先生对我的关怀与帮助。 我还要感谢的是我的忠实“粉丝”与读者朋友,这些朋友中很多人可能我都未曾见过他们的面,譬如安徽六安有个年轻朋友曾给我写来了热情洋溢的信函;还有我不知其地址、只知其QQ号的郭先生,等等。他们不断地给我来信,帮助我、鼓励我。但由于我是个“单干户”,无当今时兴的“小秘”代劳,因而对于广大读者与电视观众朋友的来信,无法做到一一回复,在此致以万分的歉意,也恭请大家海涵! 顺便说明一下:本著依然采用史料出处随后注的方法,做到说史绝不胡说、戏说,而是有根有据。本书稿原有所有史料全文,后考虑到篇幅太厚和一般读者可能阅读有困难,最终决定将大段古文作了删除,大多只保留现代文。也承蒙东南大学出版社朋友尤其谷宁主任、马伟先生和张万莹女士的关爱,本系列丛书拥有现在这个规模。如读者朋友想核对原文作进一步研究,可根据书中标出的史料出处一查便是。最后要说的是,下列同志参与了本书的图片收集、资料整理、文稿起草等工作,他们是马宇阳、毛素琴、雷扣宝、王鲁兴、王军辉、韩玉华、林成琴、熊子奕、周艳梅、舒金佳、雷晟等人。 目录 第一章 靖难之役与建文失国 “靖难”兵起与建文朝北方军事防御体系的瓦解 “靖难”誓师,超级演员 “盗有道,非常道”:“清君侧,靖国难” 朱棣不是朱元璋的儿子? 朱棣真“牛”,把已经死去的“老爸”朱元璋从阴曹地府里扶出来再“执政”了四年 朱棣给建文帝的第一次“上书”“换来”了从朱明皇家的玉牒中永久地开除出去的削籍令 以北平为中心的建文朝廷北方军事防御体系的瓦解 建文朝廷的第一次北伐与朱棣“靖难军”的快速战术 朱棣大闹北方,建文帝却在明故宫“日与方孝孺等讨论周官法度” 小叔叔朱橞:四哥发疯了,居然造反!大侄儿建文帝:真的吗? 建文帝的讨燕檄文 朱元璋杀剩的老将——建文朝军界的“仙鹤” 耿炳文挂帅的第一次北伐 三道伐燕战线的瓦解 真定大战——“老将”不敌“壮汉” 不具备政治家素质的建文帝又开始不断地出错 建文朝廷的第二次北伐与朱棣“靖难军”的“前胜后败” 文弱书生皇帝碰到庸臣荐庸将——错!错!错! 第二次北伐由“高干”家庭出身的靓仔李景隆挂帅,有谁不服? 朱棣大玩“捉迷藏”:李景隆你来北平,我上辽东永平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哥哥燕王朱棣袭击弟弟宁王朱权 宁王朱权叫苦不迭:四哥你怎么像个无赖,我是你弟弟,是宁王,你怎么能挟持我? 北平争夺战 郑村坝之战 朱棣又一次给建文帝上书 建文帝的老师黄子澄是罪臣而不是奸臣 削藩大臣齐泰、黄子澄第一次被“罢官” 白沟河大决战 建文朝最大的败家子——“高富帅”、“官二代”李景隆 坚守济南城的书生铁汉铁铉是武夫朱棣的最大克星 令人啼笑皆非的建文帝两次息兵求和 济南保卫战——听说过没有:死人牌位可以作战争防御工具 建文朝廷的第三次北伐与“靖难战争”的相持和胶着 盛庸主持的建文朝第三次北伐的开始 沧州被袭,13000名朝廷官兵被朱棣燕军坑杀 东昌大捷——建文朝北伐战争中最大的一次军事胜利 朱棣哀求放过他,北伐军中将领说:“放你就是放了蝎子!” 夹河大战,平分秋色 藁城大战十分惨烈,朱棣王旗千疮百孔,但他就是平安无事,神乎? 削藩大臣齐泰、黄子澄的第二次被罢官 建文帝的第三次息兵议和 历史上最牛的造反者朱棣责问皇帝:你们怎么烧我的粮道? 流产的“反间计” 朱棣“靖难”战略的改变与建文朝廷的迟缓应对 “靖难”战争的分水岭——建文三年(1401)十二月 建文朝廷对朱棣南下路线的判断失误让大舅子空等妹夫一场 朱棣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徐州朝廷官军“放过”燕军 “靖难军”南下“流窜作案”,建文朝军队围追堵截 决定“靖难战争”最终命运的齐眉山之战和灵璧之战 建文帝的辽东100000兵马给“半个顾命大臣”杨文给“弄丢”了 建文朝廷第三道防线的丢失——燕军过淮河 朱棣“靖难军”步步逼近,建文政权快速瓦解 走哪条路上南京? 大舅子朱棣南下,在淮安遇到的克星居然是自己的妹夫梅殷 扬州城里的内奸 天下勤王与建文帝的“罪己诏” 死马当作活马医——建文帝第四次息兵议和 南京江北门户——浦子口被燕军占领 朱棣的强盗逻辑:都是高皇帝的子孙,谁强谁做皇帝 建文朝廷第二道防线的丢失——长江天堑 建文朝廷最后一道防线的丢失——镇江与南京 建文帝的第五、六次息兵求和——龙潭求和 南京沦陷,建文失国 金川门之变 建文最终失国 第二章 建文悲歌与建文情结 壬午殉难 建文朝御史“欢迎”朱棣的特殊形式——金川门行刺 朱棣大为光火:建文朝不少于600号大臣却只有25个“识时务”者来降 “壬午殉难” 壬午殉难到底有多少建文朝大臣? 建文悲歌 至死仍然抗辩不屈的建文帝老师——黄子澄 “黑马”走急了出汗变成白马,顾命大臣悲壮地走到了人生的尽头——齐泰 “自分一腔热血少,尽将赤族报君王”——方孝孺 惨绝人寰的“诛灭十族” 人杰“鬼”厉与南京雨花台的景公祠——景清 被朱棣剥了人皮的大理寺少卿——胡闰 被油炸成焦炭还不肯跪拜的文臣铁汉——铁铉 忠臣女家眷被送去当妓女,每天被20个汉子轮奸 父子六人都被处以凌迟刑的礼部尚书陈迪 被车裂碎尸和诛灭九族的御史大夫——练子宁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苏州知府——姚善 南京淮清桥下一块石头上的影子会说话——黄观及其家人 建文朝的“文天祥”——曾凤韶 魔王朱棣又创造了一个“人猪”——刑部尚书暴昭与副手侯泰 这个大帅哥可是个硬汉子——建文朝的财政部副部长卓敬 刘基儿子刘璟跟朱棣说:“殿下百世之后,总逃不出一个‘篡’字” 尴尬的大明第一大将军后代——徐辉祖与南京的建文忠臣庙 朱元璋的好女婿喋血南京“笪桥”——梅殷 建文情结——为什么那么多人追随与怀念建文帝? 600∶29的比例题考问住了朱棣 600年的历史迷雾——为什么建文朝600多号大臣却只有20多人背叛建文帝? 建文帝失败原因分析——拷问儒家的“得人心者得天下”理论 建文帝个性上的缺陷 错用指导思想——先秦儒家的迂腐理论 用人不当,尤其没掌握好“枪杆子” 斗争策略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第三章 建文“蒸发”与谜案追踪 谜案产生——朱棣:“阖宫自焚”;建文:“人间蒸发” 迷雾加重——“建文”上门与“邂逅”建文 明仁宗给建文忠臣“松绑”与“建文帝”找上门来 苏州上方山有人意外地发现了建文忠臣出亡的书籍 万历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告诉明神宗:建文帝出亡了 万历年间南京籍状元焦竑游苏州意外得到建文君臣流亡“实录” 建文帝出亡之事是真,建文出亡之书是伪 谜案初解——建文逃离京师,君臣亡命天涯 雾里看花——海内海外建文“漫游” “建文帝各地漫游” 建文帝出亡西南说 建文帝出亡湖南说 建文帝出亡湖北说 建文帝出亡两广说 建文帝出亡浙江说 流亡皇帝与多情美女 建文帝出亡福建泉州说与海外说 建文帝出亡到了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 当代法国球星里贝里爆料,说自己是建文帝的后裔 建文帝出亡江苏,最终老于苏州说 谜案锁定——出亡福建终老宁德? 大明帝国皇帝世系表 后记 序言 马渭源教授的17卷本《大明风云》就要出版了,这是继他2014年推出10卷本《大明帝国》后的又一大系列专著。数日前,他来我家,邀我写个序,我欣然答应了。因为他与日本关西学院校长、国际明史专家阪仓笃秀教授是老一辈著名明史专家黄云眉先生的第二代传人,这是2011年年底海内外眉师儿孙们云集一堂,经过反复研究、讨论,最后作出的慎重决定。作为眉师的第一代传人,我感到责无旁贷要做好这样的事情。 马教授在2012年就应邀去美国做讲座,北美三大华文报刊《世界日报》《星岛日报》和《侨报》对此都曾做了专门的报道,其中《世界日报》称誉马渭源教授为著名的明史专家;稍后中国大陆媒体称他为“第一位走上美国讲坛的明史专家”。 另据海外媒体所载,马渭源教授的《大明帝国》系列专著得到了美国匹兹堡大学名誉教授、海外著名国学大家许倬云先生的赞许与推介,并为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和美国国会图书馆、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等西方诸国国家图书馆所收藏,真乃可喜可贺! 最近中央级大报《光明日报》刊载文章说:“世界上SCI检索影响力较大的2000种期刊中,中国期刊只有5种;排在本学科前3位的世界顶级期刊中,没有一本中国期刊。”(《光明日报》2013年11月30日第7版“科教文新闻”)与此相类或者说更不尽如人意的是,中国虽是当今世界上头号出版大国,但中国出版的各类专著为西方国家收藏的却不到20%,社科类不到10%,历史类更是凤毛麟角。而马教授的著作能被这么多的西方著名高等学府所珍藏,并得到了大家许倬云先生的肯定与称许,实属不易! 其实这些年在国内马渭源教授早已是南京电视台、南京广电、江苏教育电视台、安徽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和福建网站等公共媒体上家喻户晓的历史文化讲座主讲人和电视节目的常任嘉宾,而他的著作则更是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据说有一次在上海展览馆举办他的签名售书活动,原定活动时间为半小时,结果因为读者太多了,主办方不得不延长了一个小时,但还是未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而最近又传来好消息,国内外知名的网络运营商如亚马逊、中国移动、苏宁易购等都与马教授签订了电子书出版合同,广大读者尤其年轻的读者只要按按手机上的键钮就能轻松阅读他的电子版著作了。 马教授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成就和拥有这样的影响力,在我看来,最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扎扎实实地深入研究,以渊博的知识来解释历史,并用通俗流畅的语言表述出来,但绝不戏说,由浅入深,做到既通俗易懂又让人回味无穷,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啊! 就以本次出版的《大明风云》系列之⑦《建文悲歌》为例,该卷本主要是讲述建文君臣抗击以朱棣为首的大明藩王宗室发动的“靖难”叛乱及其最终的无奈结局以及建文君臣惊天地泣鬼神、誓死不屈的动人故事。 马教授是第一位站在建文朝的角度审时度势当时的这场帝国皇位争夺战争,将昔日人们认识中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错误观念做了纠正,告诉人们:这是一场本不该发生的战争灾难,但它却偏偏发生了(参见本书第一章)。历史很精彩,但有时也很无奈,人们常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可失掉天下的明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却是一位有理想、有作为的人格品德高尚的“宽仁”君主,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位好皇帝。但就是这么一位在中国历史上少之又少的好皇帝却仅仅执政了四年,就匆匆地离开了政治舞台,由此拷问了一个古老的历史命题:得人心者得天下,真乎? 马教授说:“得人心者得天下”最早是由孟夫子提出的,其原话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孟子·离娄上》)整个这段话,孟夫子为“得天下者”指出了一条成功的秘诀:要想得天下—,必须得其民一欲得其民就必须得其心一欲得民心就必须对其实施仁政,这就是孟子“得人心者得天下”理论的完整内涵,简言之,“得人心者得天下”。就此而言,似乎让人觉得得天下就靠施仁政、宽政即可成功了,可问题恰恰是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炊力矫洪武酷政,广施仁政、宽政,最后却失国了,这到底又是为什么? 马教授分析道:这里既有建文帝个性上的缺陷——文弱,他是帝国“狼群中的羔羊”,而政治权力角斗场向来是不会同情弱者的,因此说建文帝失国有着自身性格的缺陷,天生文弱的个性使他一次次地错过了机会;又有治国理政实践中采纳的指导思想不是“外儒内法”的汉代以后的儒学,而是方孝孺等人信奉的一些迂腐的先秦儒学主张,过分强调礼教、德治,对最大的也是最为阴险的政敌朱棣大讲“亲情”,即使到了北伐时,还要告诫自己的北伐将士:不要伤了我的叔叔,让朕背负杀叔的罪名。这简直是将北伐将士的手脚全给捆住了,反而帮了政敌朱棣的大忙(【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卷16);再有就是用人不当,对于李景隆等“至亲”过于信任与重用,而最高层领导班子中搭配不合理,建文帝靠着相投的趣味来组建他的领导班子,这样就造成了建文朝廷领导核心全是书生,没有人精通军事。随之也就构成了另一大致命失误——没有掌握好军队或“枪杆子”。朝廷军队将领中不乏有勇有谋又善战的军事人才,如朱允炆的叔叔平安(朱元璋的养子)和瞿能父子都是杰出的将才,可他们被压在“绣花枕头”李景隆的下面,直到战事发生后才逐渐被发现,即使这样,也没有及时大胆地提拔和尽其所能地发挥他们的军事才华,这就大大地制约了朝廷军队自身有效力量的发挥,挫伤了将士们的积极性,造成了朝廷军队越战越没劲而燕军却越战越强这种令人十分郁闷的尴尬局面。(《明史·瞿能传》卷142;《明史·平安传》卷144) 其实在传统社会里,一个政权是否牢固与民心向背没有过分直接的联系,绝不像孟夫子所说的那么简单:“得人心者得天下”,而是更多更直接地与军队的掌握有关。换言之,谁掌握了枪杆子谁就掌控住了天下,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建文帝政敌朱棣之所以能夺得天下,最关键的原因不是他多得人心——试想一个灭人“十族”、活剥人皮、挖人祖坟和令兵士轮奸别人妻女的魔鬼会得人心?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那么朱棣靠什么夺天下?又是靠什么稳住天下的? 靠军事武力或言枪杆子! 其实,这不仅是朱棣也是中国历代帝王取得成功的第一大秘籍。问题是成功者不一定是如何得人心的好皇帝好君主,明初这第三位皇帝恰恰是个历史上少有的残暴之君。面对兽性发作的魔鬼朱棣及其所作恶的“壬午大虐杀、大屠杀”,建文。朝的文臣学士及其家眷们并没有被吓倒,他们唱响了威武不屈、忠君报恩、视死如归和舍生取义等一曲曲的“建文悲歌”(马教授在查阅了明代人李贤、姜清、高岱、黄佐、谈迁等人的大量笔记或著作的基础之上进行分析判断,首创该术语,并用了一个章节的篇幅予以详述,高调颂扬了“壬午殉难”之士及其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满怀激情地谱写了当年建文君臣的正气歌,参见本书第二章)。更有建文帝及其铁杆支持者如蒸气一般地人间蒸发,让篡位皇帝明成祖为此整整折磨了20余年(参见本书第三章)。由此历史不禁发问:究竟谁是悲剧人物?谁是历史的胜利者? 总之,全书精彩迭现,观点新异又可靠,读之既如品尝陈年美酒,又似沐浴和煦春风。作为年过八旬的垂垂老者,我倍感欣慰,“黄学”后继有人啊!也愿马教授不断努力,推出更多的新作! 权作为序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 潘群 2014年11月18日 内容推荐 建文帝失国之际,建文朝大臣压倒性多数选择了“出亡”或“殉难”,演绎了一出出极为悲壮的“建文悲歌”。所有这一切,《建文悲歌》作者马渭源将之归结为“建文情结”。而这一情结一旦形成,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之中,600年来有关建文帝出亡各地的传言层出不穷,善良的人们都希望建文帝不死。本书概述建文帝的功业和悲剧! 编辑推荐 尊重历史,通俗易懂,南京的易中天 马渭源的这本《建文悲歌》讲述的是:建文帝失国之际,建文朝大臣压倒性多数选择了“出亡”或“殉难”,演绎了一出出极为悲壮的“建文悲歌”。所有这一切,作者将之归结为“建文情结”。而这一情结一旦形成,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之中,600年来有关建文帝出亡各地的传言层出不穷,善良的人们都希望建文帝不死。毋庸赘言,建文帝是一位有理想、有作为的人格品德高尚的“宽仁”君主,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好皇帝。但历史的无情也就在这里,一位在中国历史上少之又少的好皇帝只执政了四年,就匆匆地离开了政治舞台。由此拷问了一个古老的历史命题:得人心者得天下,真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