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它叫“即视感”
再普通不过的一天,某公司的例会正在紧张进行中,人人忙着报告和记录,眉头紧锁。突然,一名女职员旁若无人地哈哈大笑起来。一时间,整个会议室的人都感到莫名其妙,以为她脑子出了什么状况。
原来,低头忙会议记录的她脑子里突然出现了奇怪的感觉,觉得眼前的这一切似乎早巳经发生过,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熟悉,连桌上咖啡杯摆放的位置都一样,同事们下一句话要说什么,她居然能猜出来,就像重新看了一遍近期刚看过的电影一样,所以她才会抑制不住地笑出声音。
这并非不可解释的偶然事件,事实上,有超过2/3的成年人至少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一个世纪以前,当弗洛伊德理论还领导着心理学研究的主流时,心理学家把“似曾相识”解释为潜意识矛盾冲突的体现。现在的心理学家则认为“似曾相识”不一定发生在深层次潜意识矛盾冲突基础之上,这种感觉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可能发生。因为它的出现是人们的大脑中知觉系统和记忆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
在心理学上,这种感觉被称为“Deja vu现象”。这是一个法语词,翻译成中文是“即视感”,即未曾发生过的事情却带给人非常熟悉的感觉。
要想解释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我们还得从知觉系统和记忆系统开始说起。知觉与记忆
人类的知觉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分类。比如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人的知觉会自动对所看到的场景进行分类,分为对陌生脸孔的知觉、对建筑物的知觉和对位置的知觉等。这三种知觉是通过大脑的三个回路来分別完成的。
同样,记忆也存在着同知觉一样的分类功能,甚至功能更加强大。比如,针对情结、具体事情、人生经历的一些记忆分类。在大的分类下面还有一些小的细分。这些分类被存放在不同的记忆系统当中,随时准备着当我们有需要的时候,跳出来印证事实,以防止记忆混乱。
由于我们无法意识到自己的知觉和记忆是如何分类的,当到了一个陌生场景或见到一个陌生人的时候,这其中的某一细节有可能刺激我们的某一部分记忆,调动大脑的记忆系统与之相匹配。如果场景中的某一特征与曾经发生过的某一特征匹配上了,就会产生“即视感”。
正常情况下,每个人的记忆系统和知觉系统都是循规蹈矩地工作着,很不容易出现这样“匹配错误”的情景。但当人的内分泌发生紊乱的时候,会导致情绪波动大,稳定的记忆系统也会变得活跃起来,这个时候就容易发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所以,当人处在青春期的时候,就有可能因为看到某一个异性而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像是曾经和他一起看过日出。
另外,想象力丰富,生活阅历丰富的人,要较那些日复一日生活一成不变的人更容易产生似曾相识感,因为他们的生活中接收了更多的信息,储存了更多的记忆。
这样看来,当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也见到了似曾相识的场景之时,千万不要太过诧异,这只是你的知觉系统和记忆系统过了一把“不走寻常路”的瘾呢!人人都是朴实的心理学家
一场电影能够震撼人心,催人泪下;一首歌曲能够舒缓情绪,让人放松;一堂课能够引人入胜,使学生及时接受知识;一幅图画能够让人浮想联翩,如梦似幻……所有的这些,无不需要心理学的积淀,所有这些的创造者,无不是朴实的心理学家。从姑娘到夫人
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的哲学家,被誉为唯物论的鼻祖。他是一位非常注意观察细节的人,通常能观察到别人注意不到的事情。
有一天,德谟克利特在街上碰到了一位曾经见过但并不熟悉的姑娘,他很热情地同姑娘打招呼说:“你好啊,姑娘!”
到了第二天,德谟克利特又上街,再次遇到了这位姑娘。这一次,他的招呼却变成了“你好啊,这……这位太太”。
姑娘的脸马上红了,像是被德谟克利特看穿了什么。而一语道破玄机的德谟克利特赶紧转身离开了。
原来,善于观察的德谟克利特从姑娘的脸色、衣着、行走的步伐、眼睛的活动等方面,判断出她在头一夜已经成了别人的妻子,故而脱口而出了那声“太太”。
德谟克利特的眼神虽然“毒辣”,但也同时说明了每个人的面部表情和言行举止都是很丰富的,而且都会由此暴露出自己的内心。别人看你,有时候能猜出你的内心;你看别人,有时候也能感觉到他的所思所想。
P5-6
萧伯纳大师著名的剧本《巴巴拉少校》中有这样一幕,造大炮的有钱人安德谢夫见到了多年未见的儿子斯泰芬,儿子不愿意继承他的事业,于是安德谢夫准备给儿子找一个好工作作为补偿。他问儿子喜欢什么或擅长什么,儿子目不转睛地看着他说:“我一无所长,但我会明辨是非。”
安德谢夫被气得暴跳如雷,把儿子狠狠损了一通:“怎么,你倒是不爱做买卖,对艺术也没什么造诣,对哲学望而生畏,却有个辨明是非的秘诀?这可是一个考倒了一切哲学家,难坏了所有律师,弄昏了那些商人,毁灭了大多数艺术家的问题呀。哎,您真是个天才,圣人中的圣人,人间的天神……”
安德谢夫如此生气,是因为他认为明辨是非是个难题,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也没有什么文化修养,不了解别人更不了解自己的人却说自己擅长明辨是非,着实有些太夸张。然而,世界上还有一件事情比明辨是非更难,那就是探知最隐秘的人心。
而最隐秘的人心常与心理学密切相关,它是一门实用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利用。看透事情,就会明白该如何处世;读懂人心,会更明白该如何智慧为人。适当利用心理学,发挥它的实用性,便会为人处世时通达,管理情绪时到位,面对危急时处变不惊,人情交往时智慧练达……
在日复一日的生活漩涡中,很多约定俗成的理论被我们心照不宣地认同、履行,很多时候却忘了探究其背后的因果和秘密,出头鸟就应该被枪打吗?为什么少数会服从多数?职场上怎么理解领导意图?约会的最佳选择地是哪里?为何女性都爱拍婚纱照?怀旧真的是因为过去太过美好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肥者肥,真的吗?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和情感,似乎都隐藏着心理学的“小秘密”,那些平曰里似乎看起来高不可攀、高深莫测的人心,原来背后都有相应的心理动机,一旦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些问题,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
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探讨灵魂的实质以及灵魂与身体的关系。在此后漫长的时间里,心理学一直归属于哲学的范畴。直到19世纪后期,它才脱离哲学的怀抱,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此,它为人们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窗户。而在此前,人们根本无法想象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深入探索复杂难测的人心。
但心理学是不是非常晦涩难懂?是不是像天边的明月一样离我们很遥远?并非如此。本书会用通俗、有趣的语言结合最实用的心理学常识,为你揭示我们生活中各种常见的有意思的现象,呈现它们与心理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教你如何恰当利用,使你也能做人心的“探险家”,揭开其中深藏的秘密。
本书从9大常用的心理学门类出发,展示120余种最实用的心理学常识,为你呈现一个隐秘、有用、有趣的人心世界,让你对生活、工作、爱情婚姻中的状态茅塞顿开。在这里你会明白,有时心口不一不代表就是虚伪,梦境有时代表着你心底的另一个自己,记忆力的潜能是惊人的,错觉不一定全是错的……当你学会用心理学的理论,体察人心,观察世界,最终这条蔓延的曲线一定会从他人走向自己,而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认识自我。
深谙人的心理,就可洞察人心,进而读懂自己,认识这个世界。读完这本实用心理学,你不仅能收获快乐和知识,也会发现其实人们的行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难以预测,人人都能成为朴实的心理学家。
日常生活中,心理学无处不在。它并不高深莫测,也非高不可攀,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在生活的细节中随处可见。
说话习惯,透露着一个人什么品格?微妙的表情反映着一个人怎样的内心?做梦暗示了什么?人会对他人的幸福怀有某种恶意,这是什么心理?为什么几个球迷的失控行为,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球场骚乱?要弄清这些问题,都要求助于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一一心理学。
心理学的世界广阔而奇妙,你了解它,就可以洞悉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掌握它,就可以引领一群人的追求;运用它,就能改变很多你想改变的东西。祈莫昕编著的《每天学点实用心理学》精选120余个最实用、通俗、有趣的心理学常识,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复杂的人心,从多角度掌握他人的,出理策略,让你学会深谙人心的同时具备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在生活、事业、爱情上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祈莫昕编著的《每天学点实用心理学》从9大常用的心理学门类出发,展示120余种最实用的心理学常识,为你呈现一个隐秘、有用、有趣的人心世界,让你对生活、工作、爱情婚姻中的状态茅塞顿开。在这里你会明白,有时心口不一不代表就是虚伪,梦境有时代表着你心底的另一个自己,记忆力的潜能是惊人的,错觉不一定全是错的……当你学会用心理学的理论,体察人心,观察世界,最终这条蔓延的曲线一定会从他人走向自己,而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认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