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郑朝宗先生》、《忆王益老大哥》、《穿弄堂,走长途》、《我的贵人姜椿芳》、《怀念海曙老大哥》、《忆徐沫同志》、《老友草婴》……《浮生五记--任溶溶看到的世界(精)》是上海著名儿童翻译家及儿童文学家任溶溶老先生的散文结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浮生五记--任溶溶看到的世界(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任溶溶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的老师郑朝宗先生》、《忆王益老大哥》、《穿弄堂,走长途》、《我的贵人姜椿芳》、《怀念海曙老大哥》、《忆徐沫同志》、《老友草婴》……《浮生五记--任溶溶看到的世界(精)》是上海著名儿童翻译家及儿童文学家任溶溶老先生的散文结集。 内容推荐 《浮生五记--任溶溶看到的世界(精)》是上海著名儿童翻译家及儿童文学家任溶溶老先生的散文结集。书中的一些文章已经见著历年国内各大报刊及杂志,有比较强的时代性与纪念性。还有一些文章是任老近几年的人生感悟以及对于诸多人与事的心得体会。整部书稿的文字纯净直白,朴实厚道,较具亲和力,其间亦不乏其童心未泯的生活情趣与对自己一生挚爱的翻译事业的一贯追求。 《浮生五记--任溶溶看到的世界(精)》共分五辑,分别为师友记情,弄墨快记,听戏记趣,品食记味,往事记略。 目录 我所知道的任溶溶 刘绪源 师友记情 郭绍虞老师在大夏 记刘大杰先生的两件事 林汉达先生跟我交朋友 跟伍蠡甫先生看画展 我的老师郑朝宗先生 忆王益老大哥 穿弄堂,走长途 我的贵人姜椿芳 怀念海曙老大哥 忆徐沫同志 老友草婴 第一次见到吴强同志 雕花楼上听故事 吴元坎学日语 1947年往事 故人情 纪念苏苏即钟望阳同志 忆贺宜 记陈伯吹先生的一件事 忆何公超同志 老朋友包蕾 回忆钟子芒 邢舜田,不该遗忘的画家 我的老搭档詹同 记老搭档乐小英 话说儿童作家圣野 我的老友任大星 张乐平捡破烂 在干校看电影人 我的“牛鬼蛇神”朋友 怀念何紫先生 记孙家晋老社长 记一位出版界老前辈 话说一位老译文编辑 梅绍武给我的宝贝 弄墨记快 我生下来应该是干这一行的 爱读书是我一生最聪明的事 我也在作文 乐在其中 感谢翻译界前辈 不能没有翻译 十年读外语记 老舍译的“您呐” 译名与方言 学日语的两点心得 儿童文学作家罗大里 一首让娃娃们快活的儿童诗 谈读别字 一块白话文墓碑 我和译文出版社 听戏记趣 我是怎样迷上京戏的 我看过四大名旦演出 我看到梅兰芳 杨宝忠的胡琴 金少山的嗓子 初识谭元寿 两个镜头 在天蟾舞台看戏 记粤剧“小生王”白驹荣 饮夜茶听女伶唱粤曲 我曾是个话剧迷 小时候看电影 王老五呀,王老五 过去好莱坞电影前的短片 人生在世 我的留声机 品食记味 留恋家乡食品 从广东点心想到的 广东腊味饭 蛇肉和狗肉 广东人吃粥 广东人饮茶 谈广东人的饼 广东的禾虫及其他 馄饨和云吞 食在上海 记三家本帮菜老饭店 上海的面馆 谈南翔馒头 回忆“小绍兴” 记全聚德吃烤鸭 学吃辣的故事 第一次吃罗宋菜 小吃洋名中译 瑞士的乡村饭店 瑞士的干酪 喝酒的故事 我碰到过“吃饭难”的事 谈谈吃水果 何谓“克皮甘蔗” 番薯是个宝 往事记略 “大班”派头三岁看老 下棋父子 童年过节 谈我小时候写字 爱读书找乐子 我的二哥 我也有个好妈妈 第一次请女朋友吃饭 两个妈妈 领孙子的故事 我的名牌思想 记朱汝珍世伯 我有个亲戚是帮会头目 “孤岛”的赌场 回忆一位犹太老爷爷 霞飞路上的一场“大战” 在铁甲车护卫下看电影 陈毅为墙报题诗 蹬自行车闯祸 “抄靶子”惊魂 外白渡桥往事 日本宣布投降的那天晚上 交白卷的接收大员公子 第一次上北京 遇“鬼打墙”记 喝咖啡的事 评弹团有过这一幕 理发的故事 我的“奇遇”记 天山菜场遇好人 穿西装的故事 站着听贝多芬 和老华侨饮茶 在上图读县志 曹家渡和苏州河 从重建的静安寺想起 承德的十八罗汉 泾县的火轮大宅 屯溪的老街 游黄龙寺 阿Sir 追忆瑞士斯皮丽博物馆 我的广州话和上海话 我叫任溶溶,我又不叫任溶溶 后记 试读章节 有一次刘先生让我们交一篇作文,随便写什么。我想起我广东家乡有“让寿”的习俗。我乡下干爹生病,他八十多岁的老父身强力健,在神前许愿,要少活几年,把寿命让给儿子。我在作文里就写这件事。作文发还时,刘先生在文后作了批语,说我很有文学才能,希望努力。我看了高兴得要跳起来。可有一天一位女性朋友(不是女朋友)上我家,我给她看这篇作文,很得意地介绍刘先生的批语。可她泼了我冷水,说这批语不是刘先生写的,是刘师母写的。刘师母长期在工部局女中教书,正好是她的老师,刘师母的字看多了,一看就认出来。我这才注意到,批语的字真不是刘先生的字。不过没什么,得到刘师母夸奖同样是好事,刘先生把卷子交给我,他一定也同意。 刘先生上课时,交代好我们自修后,就到教师休息室去,喝茶聊天,有时还下盘棋。也许教务长对他上课时间下棋提了意见,两人吵起来,刘先生再不来上课了。刘先生的课我一共上了一学期多一点。 再见到刘先生,已是解放后在上海作家协会。他知道我从事儿童文学工作,大加鼓励,笑着说他也写过儿童书,就是自传体小说《三儿苦学记》。他认为这个工作很有意义。 小朋友应该知道和熟悉自己祖国的历史。我们国家历史长,有名的历史故事太多了,有许多大家熟悉的成语,还是从历史故事中来的,像“一鼓作气”、“老马识途”、“唇亡齿寒”、“一鸣惊人”、“卧薪尝胆”、“毛遂自荐”等等。 当然,我国自古以来有许多历史著作,但由于古今语文差异太大,如今这些书连大人读都困难,小朋友就更不用说了。 也当然,我国有不少历史小说,不少演义,但它们是小说,里面讲的事情有真有假,甚至还加上些神怪东西,算不得真正的历史。 因此,我们应该给小朋友一套内容真实,读起来又让人觉得津津有味的历史书。 这样的好书真是有,我谨向小朋友们、家长们、老师们推荐林汉达先生写的一套历史故事: 炼周列国故事》《前后汉故事》《三国故事》。这套书不仅可以让我们读到我们祖国的历史,而且文字规范,对我们学语文,学作文都大有好处。因为这位林汉达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 我有幸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认识林汉达先生。那时候我是个大学生,热衷于文字改革工作,林汉达先生是位名教授,又是文字改革的前辈,他用林迭肯这个笔名出版了文字改革著作,写了许多文章。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我在上海“孤岛”编《语文丛刊》,每一期有一个书名,其中一期,书名就用他写的文章篇名,好像叫《中国拼音文字的整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除了教书,闭门仍做文字改革实验工作,我经常到薛华立路(今建国中路)他的家去请教他。 有一次他拿出一大叠手稿给我看,说他正在写《东周列国故事新编》。 记得他当时告诉我他为什么要写这部书。他说,我们文字改革工作者提倡写口语,他写这部书正是要做一次实验。当时我们为了帮助不识汉字的文盲读书,出版了不少拼音的书,连《阿Q正传》也出了拼音版。但许多书不是用口语写的,拼音读出来往往读不懂,所以很有必要用口语写作。林先生为了用上规范的普通话,还请一些北京学生仔细读他的文稿,有不够规范的地方就提出修改。我记得他接下来还从英文译了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节本。琳先生精通英语,那是没得说了。他同样用口语译,同样请北京学生仔细读,提出意见修改。所以在语言文字上说,林先生是极其严格的。回过头来说说我自己,后来我成了个儿童文学工作者,我深感我从事文字改革对我的儿童文学工作大有好处,因为我写作用口语,写出来小朋友容易读懂。林先生用口语写历史故事,这样写出来的故事,本来就适合给小朋友读。P7-9 序言 早在童年时代,我就熟知任溶溶先生的名字,读他的作品则更早,应该是在不识字的时候。那时的儿童画本,有很多就是他从前苏联译过来的,我虽不识字,却能从头到尾背得滚瓜烂熟,这就是我的文学启蒙了。本书中《乐在其中》一文已说到过去的事,兹不赘。 最早与任先生见面,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中国开始重新走向世界,中外文化交流还不太多。有个日本方面的儿童文学代表团到上海,我们去作家协会听会。一位日本专家在发言时提到一串名字,其中有个名字让译者疙疙瘩瘩翻不出来,下面坐得满满的听众席中有个宽厚动听的嗓音爆出来:“卡洛尔!英国作家,就是写《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译者红着脸,连说“对对对”,大会又继续下去。那天我和陈丹燕坐在一起,转头去人堆里找人,周围响起一片耳语:“任溶溶!”“是任溶溶……”我们相视一笑,心里充满钦佩。从此以后,任溶溶就不再是书本上的那个名字了,他成了我们最亲近的忘年朋友。 在中国文坛上,任溶溶的儿童文学翻译,不仅数量多,品种多,而且质量高,个性特别鲜明。几乎每篇出自他译笔的作品,都充满童趣,一念开头,就会有生机勃勃的感觉扑面而来,让你欲罢不能。他译过俄罗斯作家普希金的童话诗,译过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楚科夫斯基、马尔夏克、巴尔托的儿童诗,译过苏联优秀儿童文学作家盖达尔的《铁木尔和他的队伍》,译过风靡中国读书界的《古丽雅的道路》,也译过意大利古典作家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和当代作家罗大里的《洋葱头历险记》《假话国历险记》,他译过英国作家米尔恩的“小熊维尼”系列、特拉弗斯的“玛丽·波平斯”系列、内斯比特的“沙仙”系列,译过刚去世不久的英国作家达尔的《女巫》,及《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译过巴利的《彼得·潘》,译过美国作家怀特的《夏洛的网》《吹小号的天鹅》《精灵鼠小弟》,还译过瑞典最伟大的作家林格伦的《小飞人》《长袜子皮皮》……这里所举的作品,就任溶溶的全部译作来说,恐怕只是九牛一毛。然而,今天已经长大的儿童,读到这份书单还是会惊喜难抑,因为他们会发现:自己曾经读过并喜爱过的作品,有那么多,竟出自同一位翻译家之手! 这里特别要提一提任溶溶译林格伦的事。林格伦笔下的皮皮小姐,绝不是那种传统的正面的儿童形象,她是一位力大无穷、爱吹牛、喜欢恶作剧的女孩,她做的事因违背大人意愿总是被称为“坏事”,但孩子们却因她的行为而兴奋不已。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任溶溶一气翻译了林格伦的八种作品,其中包括《长袜子皮皮》和《小飞人》这两个三部曲,中国读者开始用惊异的目光打量这些全新的作品。当时大家的思想还不很解放,出版社大概是最为难的,一方面知道它们有巨大的吸引力,一方面又怕它们被定为坏书而挨批。最早印行林格伦作品的湖南人民出版社就曾在《小飞人》三部曲的出版说明中写道:“这套书共有三本……书中的小飞人做了许多奇事、好事……”这分明是要把狂野不羁的小飞人和中国读者所能接受的好孩子形象硬扯到一起,而不敢承认这里其实有一种观念的冲突。好在那时的时代气氛是积极开放的,在孩子们的一片叫好声中,中国的儿童文学界和理论界也终于正视她的这些奇书了。人们在研究中发现,像小飞人卡尔松那样的人物,其实是欧洲文学中有着悠久传统的“流浪汉”形象的延伸,他没有家庭,独自一人住在屋顶上,无拘无束,自得其乐,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对于小说中另一个主人公——处处受到父母、学校、保姆以及哥哥姐姐们管束,一举一动都要听从大人旨意的“小家伙”来说,卡尔松这样的野孩子实在太令人羡慕了。尽管卡尔松常骂他“草包”,抢他的东西吃,弄坏了他的蒸汽机,好几次骗了他,还把脏活累活都推给他干……但卡尔松带给他的乐趣远远超过了这一切,当卡尔松带着他到处乱飞时,他也在一定程度上进人了这个久已渴望的自由自在的天地。当然,完全放任孩子自由发展是行不通的,成人不厌其烦的管束正是为了孩子安全而稳步的成长,林格伦很明白这一点。所以她将小家伙的家庭,尤其是他和母亲的关系,写得非常温馨;甚至,快乐的卡尔松有时也会暗暗渴望能受人照顾,能拥有像小家伙那样的家庭生活。这在很大程度上启发了中国的儿童文学工作者:渴望母爱与家庭(乃至社会)的温暖,与渴望冲破束缚张扬自由的天性,这正是儿童文学的两大永恒的母题。林格伦的作品,包括《长袜子皮皮》和《小飞人》,都贯穿着这两个母题;而中国的儿童文学长期以来唯有前者却没有后者——正是林格伦的这些作品点亮了我们的思路!任溶溶在“文革”后放开眼界,以历届“国际安徒生奖”获奖作品为线索,尝试寻找并引进西方优秀的儿童文学,林格伦就是他以童心和慧眼选中的第一位大家。鲁迅曾将好的翻译家比喻为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那样的“窃火者”,任溶溶是不愧于这一称号的。可以说,正是任溶溶和林格伦等联手,改变了中国的儿童文学。 最后说一说任先生的这部新著。这是他近年所写的笔记的合集。从这些文章里可以看出、,他不仅是中国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和翻译家,也是一位经历极为丰富的世纪老人。他与老一代文化人如郭绍虞、林汉达、姜椿芳、刘大杰等有师生之谊,与出版界前辈陈原、王益等有很深的交往,在新四军时还曾请陈毅写稿,在语言学界他有叶籁士、倪海曙等一大批老朋友,.更不用说上海文坛的王元化、吴强、钟望阳、草婴和儿童文学界的陈伯吹、何公超、贺宜、包蕾、圣野、任大星等人了。每听任先生忆旧谈往,我都有大收获。真可以说,他是偶一闲聊,必生佳趣;信笔写下,即成掌故。他能把这几十年间友朋师弟、文坛戏坛、广东上海、书桌餐桌等的大小故事,写成这部笔记,对于读者和后人,真是一件幸事。中国曾是笔记文学大国,《世说新语》和《容斋随笔》是其中最为人知的两部,明清和民初的笔记则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史料和好文。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界有一阵曾争相刊印近现代的笔记,许多爱书人至今还常提及并称赏不已。但近年笔记体裁写作似较零落,许多老人未及留下他们的珍贵记忆,有些价值甚高的短文也未能及时编集出版,而史料流失往往是一去不返的。所以很希望本书能重新勾起人们对这一体裁的兴趣。这样的任务由一位著名翻译家和儿童文学作家来担当,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不仅因为他知名度高(别忘了所有成人读者都是由儿童而来的),更因为这种跨界写作最易增添情趣,何况任先生本来就是最有情趣之人。愿本书的出版成为笔记文学复兴的号角。 未敢言序,谨记读稿笔记如上。 刘绪源 2012年6月3日记于香花桥畔 后记 故友何紫兄当年看到我偶写出的几篇随笔后,曾对我说:“你可以写一本《任溶溶看到的世界》。”这话一直记在我的心里。但我那时候还在壮年,编辑和翻译工作够忙的,根本不会怀旧,更没工夫写散文。不过每一想起他的话,倒也觉得谢谢父母让我到这世界上走一遭,所处的时代又是如此复杂,是应该把见闻经历写下来,让后来人看看。但也只是想想而已。 直到老了,忽然感到安徒生说的话有道理:老人怀旧是一种幸福,是一种决乐。于是在编报刊的沈毓刚、殷健灵、刘绪源、沈飞德、陆梅、沈琦华、葛昆元等同志的鼓励下,也真开始写起随笔来。到底活了近九十年,见闻经历中可写的东西不少,就一篇篇写下来了。我是想到什么写什么,所写的东西正如老友倪海曙兄一本书名那样子:杂格龙冬。从年龄来说,从小写到大;从地域来说,有上海,有广州,有广东农村,有外地,甚至有外国;从时段来说,有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租界,三十年代的广州,1938—1941年的上海“孤岛”,1941—1945年敌伪时期的上海,1945—1949年国民党时期的上海,1949年解放后的上海。这样回忆出来的东西还能不“杂格龙冬”吗? 倒是因为这些小文章“杂格龙冬”,可能会让人看了开开眼界,觉得好玩,而有类似经历的人看了会回忆起一些往事来。因此非常感谢上海译文出版社答应把它们印出来供大家一乐。 正因为这些文章太“杂格龙冬”,我特别要感谢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张颖同志和我的小儿子任荣炼,他们为了整理它们可花费了不少精力。 最后我还要感谢刘绪源同志,他不但为这个集子写序,还给它取了个很雅的书名:《浮生五记》,并把那些“杂格龙冬”的文章分为五辑,取同样雅的辑名,这真是我莫大的荣幸。 2012年5月31日 书评(媒体评论) 每听任先生忆旧谈往,我都有大收获。真可以说,他是偶一闲聊,必有佳趣;信笔写下,即成掌故。他能把这几十年间友朋师弟、文坛戏坛、广东上海、书桌餐桌等的大小故事,写成这部笔记,对于读者和后人,真是一件幸事……很希望本书能重新勾起人们对这一体裁的兴趣。这样的任务由一位著名翻译家和儿童文学作家来担当,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不仅因为他知名度高(别忘了所有读者都是由儿童而来的),更因为这种跨界写作最易增添情趣,何况任先生本来就是最有情趣之人。 ——刘绪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