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勒·凡尔纳编著的《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科幻小说,于一八七〇年问世,暨今已逾百年,而仍能以多种文字的各种版本风行世界,广有读者,仅此一端,即可见其生命力之强,吸引力之大。小说由四个半人和一艘潜水艇构成,在将近一年的时间中,纵横海底两万里,为我们演绎出一个个故事,展现出一幅幅画面;故事曲折惊险,引人入胜,画面多姿多彩,气象万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海底两万里(全译插图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法)儒勒·凡尔纳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儒勒·凡尔纳编著的《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科幻小说,于一八七〇年问世,暨今已逾百年,而仍能以多种文字的各种版本风行世界,广有读者,仅此一端,即可见其生命力之强,吸引力之大。小说由四个半人和一艘潜水艇构成,在将近一年的时间中,纵横海底两万里,为我们演绎出一个个故事,展现出一幅幅画面;故事曲折惊险,引人入胜,画面多姿多彩,气象万千。 内容推荐 《海底两万里》是儒勒·凡尔纳的著名科幻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主要讲述“鹦鹉螺”号潜艇的故事。该书预见性地描绘了潜水艇、深海潜水和电的众多用途。匠心独具,布局巧妙,在漫长的旅行中,时而将读者推入险象环生的险恶环境,时而又带进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波澜壮阔的场面描绘和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交替出现。它是公认的科幻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目录 上部 一 飞逝的礁石 二 赞成与反对 三 悉听尊便 四 尼德·兰 五 寻寻觅觅 六 全速前进 七 种类不明的鲸鱼 八 动中之动 九 尼德·兰的怒气 十 水中人 十一 “鹦鹉螺”号 十二 一切都靠电 十三 几组数据 十四 黑流 十五 一封邀请函 十六 漫步海底平原 十七 海底森林 十八 太平洋下四千里 十九 瓦尼科罗群岛 二十 托雷斯海峡 二十一 陆地上的几天 二十二 尼摩艇长的雷电 二十三 强迫睡眠 二十四 珊瑚王国 下部 一 印度洋 二 尼摩艇长的新建议 三 一颗价值千万的珍珠 四 红海 五 阿拉伯隧道 六 希腊群岛 七 地中海里四十八小时 八 维哥湾 九 沉没的大陆 十 海底煤矿 十一 马尾藻海 十二 抹香鲸和长须鲸 十三 大浮冰群 十四 南极 十五 意外还是事故 十六 缺氧 十七 从合恩角到亚马逊河 十八 章鱼 十九 墨西哥湾流 二十 北纬47度24分、西经17度28分 二十一 大屠杀 二十二 尼摩艇长的最后一句话 二十三 尾声 试读章节 1866年发生了一件离奇古怪的事情,出现了一种无人解释也无法解释的奇异现象,可能大家还记忆犹新。当时,各种传闻沸沸扬扬,把港口居民搅得心神不宁,使得内陆百姓人心惶惶,海员却是激动万分。欧洲和美洲的商贾、船主、船长、世界各国的海军军官,乃至欧美两大洲的各国政府,都以极大的热忱,密切关注着这件事。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最?一段时间以来,好几艘船在海上遇到一个“庞然大物”,一个长长的梭状物体,时而泛出磷光,体积比鲸鱼大得多,速度也比鲸鱼快得多。 各种航海日志中都有与此相关的记载,比如这个物体或生物的身体构造、前所未有的运动速度、令人吃惊的运动能量、像是天赋的独特生命力,都是大同小异的。如果说这是一种鲸类动物,那么它的体积大大超过了生物学家曾经记载的鲸类动物。居维叶、拉赛佩德、迪梅里先生、德·卡特法热先生都不会承认这种巨型怪兽的存在,除非他们见过,也就是说,除非他们以科学家的眼光亲眼目睹过。 一些人保守估计?说怪兽只有200英尺长。另一些人则估计过高,说怪兽有一英里宽三英里长。撇开这些保守和夸张的估计,将多次观察的结果进行折衷,可以肯定,如果这庞然大物的确存在,那么其体积大大超过了鱼类学家迄今为止所认可的全部鲸类动物。 然而,这东西的确存在,事实本身已经毋庸置疑。凭着人类固有的好奇心理,就不难理解怪兽的出现给世界带来的骚动。至于把此事斥为无稽之谈,那是完全不可取的。 P3-4 序言 2004年9月,欧洲航天局开始实施一项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该计划打算在未来7年内,利用法国的阿丽亚娜5型运载火箭,将7艘新型货运飞船送入国际空间站。据有关方面介绍,该货运飞船的总容量为48立方米,舱内能储放7吨以上的航天装备,包括水、食物、氧气、备用电池等等。与此同时,船首安装有最先进的导航系统以及成像软件的照相机,能使飞船无需任何人工干预就可与空间站对接。这将是欧洲宇宙飞船首次同国际空间站进行对接,也标志着欧洲在太空探索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且,这种意义非凡的新型货运飞船已经命名为“儒勒·凡尔纳”,目的就是纪念法国杰出的科学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1828-1905)。 欧航局新型空间货运飞船命名为“儒勒·凡尔纳”彰显出儒勒·凡尔纳这位科学小说大师在欧洲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然而,儒勒·凡尔纳的名字不仅仅属于欧洲,也属于全世界。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80年统计资料,世界上被翻译最多的作品有《圣经》、列宁的《取消取消主义》、布莱顿的《诺迪与圣诞老人》、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等等,其中儒勒·凡尔纳的《80天环绕地球》名列第四,仅次于克里斯蒂的《ABC谋杀案》。在我国,儒勒·凡尔纳的作品也很早就有了中文译本。1900年,福建女诗人薛绍徽在丈夫、旅法学人陈寿彭的帮助下,最先将《80天环绕地球》译成中文。紧接着,卢藉东、鲁迅、奚若、周桂笙等人也分别翻译出版了《海底两万里》、《从地球到月球》、《地心旅行》、《神秘岛》等作品。至1919年“五四”前夕,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的已不下十五六种。50年代,中国青年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又陆续出版了《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从地球到月球》、《地心旅行》、《神秘岛》等数十种小说,在新中国读者面前展示了儒勒·凡尔纳的持久生命力。80年代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儒勒·凡尔纳的作品翻译热重新兴起。中国青年出版社除重版了所有已出版的儒勒.凡尔纳作品外,还组织翻译和出版了《儒勒·凡尔纳选集》。与此同时,各地出版社也竞相出版了儒勒·凡尔纳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其翻译质量和出版数量均为前一个世纪所不可比拟。 西方科学小说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7世纪初的“乌托邦传奇”,如弗朗西斯。培根的《新亚特兰蒂斯》(1617)、约翰.安德烈的《克里斯安波利斯》(1619)、托马索·坎帕内拉的《太阳城》(1623)等等。这些幻想中的海上冒险故事记载了当时处在科学朦胧状况下的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之后,玛格丽特·卡文迪什的《眩目的世界》(1666)和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利佛游记》(1726)又以讽刺寓言的形式描述了“科学”与“文明”的冲突,为后来的“反科学小说传统”作了文学铺垫。到了19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小说形式的逐步完善,科学小说诞生的条件已经成熟。英国作家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1818)率先在哥特式小说的框架内融入了当时种种“科学”的因素,因而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科学小说”。不过,严格地说,该书只是一部沿袭“反科学小说传统”的作品,真正对小说的形式进行“科学”革命,使之成为“纯科学小说”的当属爱伦·坡。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