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白日薄西山(大汉帝国的衰亡)/王朝的终结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徐兴无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君王、士族、外戚、宦官,纷纷扰扰的东汉末,谁是真正的赢家?董卓、袁绍、曹操、关羽,尔虞我诈的三国,也有诚挚的情谊?

徐兴无著的《白日薄西山(大汉帝国的衰亡)/王朝的终结丛书》揭示中国封建帝国,颠扑不破的衰亡模式。社会阶层固化,寒门子弟上升无门,党锢之祸——大汉帝国为何亲手血刃用自己的文化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究竟是谁搞乱了汉朝天下?

内容推荐

徐兴无著的《白日薄西山(大汉帝国的衰亡)/王朝的终结丛书》一书中,我们惊奇地发现,此后中国任何一个帝国的灭亡,都以不同的形式重蹈了大汉帝国的覆辙,这或许就是我们要读这本书的原因。大汉帝国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寿命长的王朝,它还赋予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姓名,铸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个性,令人骄傲的是,它用自己的文化培养起了自己的知识分子。然而令人扼腕的是,从亲手血刃知识分子开始,大汉帝国接连经历了外戚专权、宦官擅权、氏族崛起、宗教运动、流民暴动、军阀割据,这些矛盾共同摧毁了这个能与古罗马比肩的强大帝国。读大汉帝国的衰亡史,我们或许更能读懂这个王朝。

目录

第一章 孝灵皇帝

 享国最久的帝国

 占星术的失误

 孤儿、天子、母后

 士大夫与宦官

 北宫政变

第二章 大放逐

 被出卖的将军

 御座上的青蛇

 党人与太学生

 李校尉与郭处士

 党狱

 黑暗中的对话

第三章 风雨如晦

 胡太傅

 李太尉

 段将军

 蔡议郎

 鸿都门学

 酷吏

 鲤鱼腹中书

 卖官鬻爵

 法治的失败

 屠夫的女儿成为皇后

 焦尾琴

第四章 太平道

 难民的幻觉

 岁在甲子

 大赦

 战场

 五斗米道

 机变与隐患

第五章 烽火狼烟

 凉州

 两都赋

 夷夏之分

 羌族史诗

 羌乱

 鹰犬与豺狼

第六章 北邙山

 天子的发明

 州牧与校尉

 大行皇帝

 大将军

 引狼入室

 黑夜暗流

 董卓进京

 天子别姬

第七章 东京西京

 军阀

 关东联军

 天子西迁

 曹操奋一军之勇

 西蜀割据

 荆州割据

 辽东割据

 江东英雄

 冀、幽争夺战

 刺杀董卓

第八章 蒿里行

 蔡邕之死

 南行的诗人

 长安变局

 青州黄中

 屯田令

 赵太仆

 孙策据有江东

 死里逃生

 天子还都

 易京楼

 代汉者当涂高

 挟天子以令诸侯

 蒿里行

第九章 日蚀苍黄

 征讨袁术

 排除异己

 兵不厌诈

 绞杀吕布

 逐鹿中原

 煮酒论英雄

 官渡之战

 梦兆龙蛇

 攻克邺城

 东临碣石有遗篇

 三顾茅庐

 丞相专制

 赤壁之战

 平定凉州

 天下三分

 皇帝与编年史

 文姬归汉

 禅让

第十章 遗响

 天下大势

 墓穴诅咒

附录 东汉帝王列表(凡十三君,一百九十六年)

初版后记

试读章节

殿,笼罩在不祥的氛围之中。不久,京城的吏民都被告知:天子崩于德阳殿。

有一个事实,是让任何朝代的吏民们都难以接受的,那就是天子年仅三十六岁。不过,对于本朝的吏民来说,已经不以为怪了。本朝列祖列宗皆不永年:世祖光武皇帝年六十二,孝明皇帝年四十八,孝章皇帝年三十三,孝和皇帝年二十,殇帝年仅二岁,孝安皇帝年三十二,孝顺皇帝年三十,冲帝年仅三岁,质帝年仅九岁。这些天子向世人显示着血脉基因的退化,此乃天命,非人力所能为也。

按照惯例,臣下们必须用道德的标准评价这位刚刚宾天的天子,为他上一个谥号。天子太年轻了。他十五岁登基,可直到他三十岁时,才从不可一世的大将军梁冀手中收回大政。然而,由他做主的六年,同样使人失望。

对此,天子生前不是没有自知之明。在他三十一岁那一年,有一天,为了不使臣下惊慌失措,他故意作出放松的姿态询问近侍大臣爰延:“依卿看来,朕是什么样的君主?”

爰延答道:“和我们大汉的列祖列宗相比,陛下算是位中等的君主。”

汉家的吏民品评事物,喜欢分上、中、下三等。每一等中还可再细分上、中、下三等,共为九等,或称九品。在本朝最伟大的史家班孟坚的著作《汉书》里,便将自有人类以来的历史人物依九品等第评论了一番。中等的人物,是在圣人之下,不肖小人之上的平常人。爰延的意思是说:像陛下这样的君主,自己不可能有所作为。如果被贤臣辅佐,天下就会大治;如果被小人包围,天下就会大乱。这个评价直切而不落阿谀之嫌,可更多的还是对天子的期望。天子是个聪明的年轻人,为此,他升迁了爰延的官职。

即使充当一位中等的君主,他还是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的精力更多地耗费在下等君主们常常关注的那些事情上了。史书记载他惟一过人的才赋是“好音乐,善琴笙”,这是史家指责他喜好声色的委婉叙述。他还被描写成是个有异端思想的皇帝,他破天荒地在宫廷中为佛教的祖师释迦牟尼和道家的祖师老子设立了祭坛。这一点,不仅违背了本朝以儒家学说为政教大纲的原则,而且,这两种信仰都具有的清心寡欲的教条,还被他的臣下们信手拈来,作为指责他好色的矛头,令他陷入尴尬的境地。事实上,他的短寿正是由于他的信仰没有能够战胜他的欲望。

臣下们最终还是选择了一个“桓”字作为他的谥号,这是个不坏的称呼。“桓”有“大”的含义,按谥法:“辟土服远谓之桓”,在此之前,只有春秋战国的诸侯霸主们如齐桓公等拥有过这样的名号。这是因为近年来惟一值得提起的政绩是:本朝在与周边民族,特别是与西北羌族的冲突中,取得了战略上的优势。

和前汉的孝成皇帝一样,孝桓皇帝生前有很多女人,但也没有子嗣。

这又是一件令人头痛,而在本朝却见怪不怪的事。本朝的列祖列宗不仅年寿不长,而且生育能力不强。由嫡长子承继大统的制度,在本朝难以贯彻。孝殇皇帝以出生一百多天的婴儿承继其父孝和皇帝的大统,不满七个月就夭折崩殂,大统旁落到他的叔父孝安皇帝身上。此后的孝顺皇帝是孝安皇帝的独生子,而这条微弱的血脉又以一个年仅两岁的幼主登基、不满五个月便又崩殂的形式中断了,这便是孝冲皇帝。此时,皇室中已无储君,只得从藩王中遴选。以后的孝质皇帝以及眼下这位刚刚宾天的孝桓皇帝,都是以外藩的身分入继大统的。

未来的新帝只能产生于藩王之中,似乎,这已成了惯例;仿佛,这又是天命。一切的一切,皆非人力所能为也。

国不可一日无君,正如天不可久阴。新帝的拥立,已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按本朝的礼法,大行皇帝的葬礼,要在新帝即位后举行,此间,诸位大臣们仍循旧政,事侍死如生。可是,天子驾崩毕竟给人带来不安,对朝官来说,最担心的是将来的人事变更,以及朝纲的因革。本朝的政治从来是朋党纷争,瓜葛纠缠,险象环生,一言难尽。故而在此期间,中枢机构的诸多大臣竞托病不朝,这引起了太尉陈蕃的担忧,他给这些机构递去了一封公开信,指责道:“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床,于义安乎?”

以太尉的资历、耿直与威望,这封信让大家感到无地自容,纷纷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同时,拥立新帝的行动已经开始。

这一年,汉河间国解渎亭侯刘宏才十二岁。如此年纪便领侯爵,并非由于他的早熟,或是在政治、道德上有什么超常的成就,而是表明:他是个失怙的少年。他的爵位袭自他的父亲——已故汉解渎亭侯刘苌。十二岁的侯王,对事(P4-5)

序言

关注历史、研究历史的目的何在?西方史学家一直推崇公元前二世纪时的古罗马历史学家波里比阿的话:“倘若对过去的重大事件逐一寻根究底,过去的一切会使我们特别注意到将来。”而考古学证明,至少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商代,中国人就明白了这个道理。那时的史官们不仅要记录发生了的事件,还要预测将要发生的事件。他们选择龟甲来刻写卜辞,因为龟具有长久的寿命,见证过历史的沧桑,所以能够暗示未来的吉凶。中国是一个历史大国,也是文明延续性最强的民族国家,很大的原因在于这个民族强烈的历史意识,使他们一旦遇到重要的选择,便首先去翻阅史书。中国的文化传统认为,某个王朝一旦出现衰亡的征兆,上天和民众马上会抛弃它,将它变成新兴王朝的历史收藏,以供取资。《吕氏春秋·先识览》中记载夏桀迷惑暴乱,太史令终古便出奔投商。而当商纣王迷惑暴乱之际,内史向挚也“载其图法,出亡之周”。中国历朝历代的史官似乎有着一种自觉的意识:让历史永远服务于未来。

什么是重大事件?古代史书中记录的重大事件大多是政治事件,政治事件中最大的又莫过于改朝换代,也就是中国人说的“兴亡”。而中国人讨论“亡”似乎更有甚于“兴”。古代中国在战国秦汉之际发生过最为重大的转折。此前的夏、商、周三代都是享国超过五六百年甚至达八百年的氏族王国,但这样的国家毕竟是联盟式的松散政体。而经过战国秦汉的历史实践过程完成、确立的郡县制国家,才是统一的领土国家和全民国家。从大历史的角度看,这样的国家体制如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公元前221年起算,至清帝逊位的1911年,延续了2132年。其间有过二十多个统一或分裂;汉族或少数民族的王朝,但都奉行了郡县制度,因此我们不妨将他们视作一个中华帝国的不同届次的政府。只是这些政府的任期与更换方式与近现代国家不同而已。而他们开辟的国土、抟成的民族,创造的文化、锻造的性格大都被近现代的中国人继承了下来。

汉、唐、宋、明、清是中华帝国任期最长的五大王朝,这些国祚久长,创造过盛世的王朝,其衰亡更加具有历史意味。我们发现,尽管它们的灭亡各有原因,但有两个方面是相同的,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其一是这五个王朝的灭亡形式囊括了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的两种形式:来自内部的分裂与来自外部的挑战。汉、唐亡于内;宋、明亡于外;清朝有些例外,其外部的挑战来自于新的时代与新的世界。当然,他们的灭亡都是内忧加外患,销磨积弊多年,才导致一个最终解决的方式。其二是这五个王朝由于制度的优越和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成就,没有一个王朝是毁于一旦的。他们的代替者或是受其抚育的臣民,或是受其影响的地方民族政权。除了清朝,其他四个王朝的代替者无一不以他们的继任者自居,进行政治改革并修撰前任王朝的国史。就清朝而言,最后的革命是由于改良政治的失败而导致的。这一点,与夏、商、周、秦、汉之间的推翻暴政,解民于水火式的革命很不一样。因此,汉、唐、宋、明、清留给我们的历史经验是最为丰富的,而留给我们的历史教训也是最为深刻的。它们是历史遗产最丰富的王朝。

最后要说明的是:这套讨论兴亡的丛书只是历史通俗读物而不是学术著作,是三个大学文史专业教师不务正业的少作和一位作家对历史的演绎,代表着他们的文字趣味与历史见识,这次再版作了少许的修订。他们的目的只是用现代散文话语营构一个历史阅读场景,其中只有情节、人物、议论而不是在阐述历史的规律和理论,叙述与议论各有不同的视角,对历史的看法和文风也不尽统一。但他们相信,在这个全球风云变幻、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会有更多的国人想要了解我们的过去,关注我们的未来。正如法国史学家吕西安·费弗尔所言:“我们的任务是要创造历史,因为在动荡不定的当今世界,惟有历史能使我们面对生活而不感到胆战心惊。”如果这套文字通俗但又不是戏说的丛书能够感发人们对国史的兴趣,便满足了他们的心愿。

徐兴无

2016年5月于南京大学

后记

在一个酷暑天的深夜,在我那问地板吱吱响的斗室,我停下了敲击键盘的双手,电脑屏幕的关闭并没有平息我的兴奋,窗外一棵大树,在月光下摇曳着,它的名字叫做“喜树”,这个名字,和我此时的心境是如此的吻合。

可是,担心接踵而来。我担心每一个怀着阅读历史小说心态的人们,在这本书里只读到了失望。因此,我不得不作一个辩解:这本书不是历史小说,如果一定要从文学的角度来定义她的话,勉强可以算作历史纪实文学这一类吧。

所谓纪实,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历史真实,如果有的话,历史就成了超越时空的永恒不变的抽象。所以,任何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哪怕是当时的记录,都是时间的长河冲击到岸边的泥沙,都是世纪的尘土叠压在深层的化石,是骨骼,是牙齿。而那个生命的血肉、气息、神采,则一去不返,逝者如斯。

于是,那些用理性来研究分析这些泥沙、化石、骨骼和牙齿的人们就成了历史学家,而那些用感性来想象编造这些东西的血肉、气息、神采的人们就成了小说家。我的尝试,可以算是一种调和,即吸取了历史学的观点和成果,但没有采用它的叙述方式;借鉴了文学的叙述方式,但没有虚构情节,并加入了必要的分析。也可能这样的尝试非驴非马、画虎不成,但我相信:历史既不完全属于历史学家的冷静解剖,也不完全属于小说家的浪漫虚构,它还属于生活在真实之中的现实的人们,他们之所以需要历史,需要真切地了解历史的方式,是因为他们每天都在创造着历史。

大汉帝国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帝国。她和在她之前的试验性的秦帝国一道,开创并发展了一种崭新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将夏、商、周三代根据宗法血缘秩序建立起来的分封制的氏族王国,转变为根据宇宙自然秩序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制的平民帝国,并使之深人人心,延续至近代。由于在汉代,佛教等外来思想还没有在中国流行,所以,汉代是中华本土文化孕育出来的第一个强盛的时代。这样一个大帝国的衰亡,就更加具备思考的价值。我在这本书中肤浅地归纳出几个方面,我发现:大汉帝国之后的每一个帝国的灭亡,都在以不同的形式重蹈大汉帝国的覆辙,因为这个帝国不仅赋予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姓名,而且铸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本性。

本书的后半部分,和我国伟大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前半部分,在时间上相一致。我不敢奢望超过她,但由于写作宗旨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角度和面貌,即便在情节上也是如此。比如在这本书里:董卓并没有抢走吕布的貂蝉,曹操倒是夺去了关羽的杜氏。

书中很多地方,吸收了前辈大师和学者如陈寅恪、冯友兰、钱穆、唐长孺、王仲荦、余英时以及当前海内外学界对汉代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其中对曹操性格的描写,禀承了我的导师周勋初先生的观点。

最后,感谢我的另一位导师莫砺锋先生,是他使得我和这本书发生了因缘,并促使我完成了这本书。

作者

1995年8月写毕于

南京大学南园十七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4:5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