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远帆编著的《老子的智慧》是作者就《老子》一书的思想内涵来阐述自己观点的大众读物。作者通过十章的内容来解读《老子》一书的智慧,探寻世界本源并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把握的哲学智慧,崇尚柔弱、处下的生存智慧;知足知止的人生智慧等等,给读者带来些许启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老子的智慧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赵远帆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赵远帆编著的《老子的智慧》是作者就《老子》一书的思想内涵来阐述自己观点的大众读物。作者通过十章的内容来解读《老子》一书的智慧,探寻世界本源并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把握的哲学智慧,崇尚柔弱、处下的生存智慧;知足知止的人生智慧等等,给读者带来些许启发。 内容推荐 《老子》,又称《道德经》,相传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著。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体现了中国古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性格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老子的智慧》作者赵远帆紧紧围绕《老子》一书本身的思想内涵,从十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其中蕴含的宇宙人生智慧,为读者打开了理解《老子》的方便之门。 为了讲述方便,本书经文部分主要依据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兼及参考了其他版本的一些文字。 希望本书能对读者在阅读、学习《老子》的过程中有所帮助。 目录 一、探寻世界本源并把世界作为 一个整体把握的哲学智慧 二、“反”字当头的辩证智慧 三、崇尚柔弱、处下的生存智慧 四、知足知止的人生智慧 五、崇尚“自然”、“无为”的政治智慧 六、欲取先予的策略智慧 七、揭露统治者罪行的深刻 犀利与反战主张的睿智表述 八、“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 九、理想社会的巧妙设计 十、《老子》几章含义的试解析 附录:《老子》原文及其译文 试读章节 《老子》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些格言、警句,大多谈的都是有关人们生活的人生哲理,如9章所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33章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44章所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6章所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这些论述读来朗朗上口,很像是民间流传的一些反映人们生活态度的处世格言,而且事实上它们可能也真是如此。这是《老子》行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大量引用民间流传的一些格言谚语来谈论深奥的哲学问题——这些宣扬知足知止思想的论述,一般被认为是消极的,因它不是鼓励人们进攻进取,而是鼓励人们知足知止,而知足知止一般被认为是一种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但事情也还有另一面:从人类的发展进步说,知足知止确实容易使人在小有成就时就止步不前,从而阻滞人类的发展进步。但从人们的生活欲望说,“知足知止”却是一项重要原则。“不知足”则是“欲壑难填”或“贪得无厌”的代名词,它不但会使人永远享受不到满足的快乐,甚至会使人走上犯罪道路,得“咎”惹“祸”。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要满足一个人的所有欲望,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旧的欲望满足了,新的欲望随即产生,而且往往更加强烈更难满足,所以人的欲望便须有所节制而不能令其无限膨胀。从这种意义来说,“知足”岂不正是对抗人们膨胀欲望的一剂良药吗? 与此相关,“知止”也是一项重要原则。无论在战争或日常生活中,知道在必要时停止进攻,转入防守,其实是一件需要智慧和勇气的事。只知进攻,不知在必要时停止进攻转入防守的指挥员,绝对不是好的指挥员。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懂得“适可而止”也是重要的。孔子就曾提出过“不可则止”的原则,指出了“知止”的重要性。除此以外,“功遂身退”也是一项重要原则:它既是一种重要德性,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明智选择。这之所以是一种重要德性,是因为在经过奋斗取得成功后并不借机捞取好处或争抢地位,而是选择“退”,主动退出官场的争权夺利,这当然是一种重要德性;这之所以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明智选择则是因为在争权夺利的官场,贪恋权位不能践行“功遂身退”,将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或甚至招来杀身之祸。历史上相关的事例太多了。“功遂身退”则不但可以避灾远祸,而且可以重新选择官场以外的另一种新生活,开辟出生活的另一片新天地。春秋时期的范蠡在帮助越王复国后主动退出官场就是一个生动的实例,既避免了未退者的悲惨下场,又在官场以外的商界经营出了一番新事业。其他如“知足者富”或“知足之足常足”等说法也都是些颇富哲理的人生劝诫。“富”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不仅指拥有一定数量的物质财富,而且须有一种精神性的富足、满足感与之伴随。一个“不知足”的人,即使家财万贯,也会因总是没有富足、满足感而无缘幸福。“富”对他来说有什么意义呢?而对一位“知足”的人来说,只要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只要能得温饱便会觉得已经很满足、很幸福,因此他才是真正的“富有者”。其实,“贫”和“富”都只是相对而言的,而“贫”还有一个“绝对贫困”的社会底线,“富”却没有这种底线,究竟多少才算“富”呢?“富”的上限在哪里呢?而且“富”的内容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也是十分不同的,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一个家庭能有一辆自行车、一台缝纫机、一个大立柜,就已经算是“富”了,姑娘才会乐于嫁过去;可是进入21世纪后,哪家姑娘还会把它看作“富”呢?新“三大件”变成了汽车、房子和大屏幕彩电。80年代的“万元户”是令人羡慕的“富户”,而今“万元户”哪里还能算是“富户”呢?而在不同的国家,情况更有巨大差别,发达国家的某些“穷人”可能比有些穷国的“富人”还拥有更多财富呢。总之,“穷”和“富”的绝对客观的标准是没有的,从这种意义来说,“知足者富”就是一个闪耀着辩证光彩的正确说法,它兼顾到了“富”的物质内涵和精神内涵。至于“知足之足常足”,就更是一种富于哲理的说法,因为其他的“富”都须以客观财富的存在为前提,而这些前提是随时可能变化的,今天具备明天就可能不具备,而只有“知足之足”才可以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要自己觉得“足”就够了,因为它的根据本来就不在客观物质财富的多少而在主体自身的主观感受。 序言 就对古代中国人思想性格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说,中国古代典籍中恐怕没有哪部著作能与《论语》和《老子》的影响相提并论。但《论语》并非个人著述,而是由孔门后学弟子纂集而成的。至于具体是由哪些弟子纂集而成,人们虽有一些歧见,分歧却并不十分大;而《老子》却一向被认为是个人著述。至于它的真正作者,人们的意见却歧见迭出。对其真正作者的探究虽然也有一定意义,却并非本书所要讨论的。本书只想就历史上曾对人们的思想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老子》文本本身的思想内涵发表一些看法。《老子》本来并无书名,书名都是后人加的。世传《老子》版本非常多。本书主要依据《老子道德经》王弼注本的文字,并参照其他一些版本的文字,有少量改动。本书所附《老子》译文,曾参考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张松如《老子说解》等书的译文,不再一一注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