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手枪案
[波兰]叶·埃迪格原作
千舒文编译
在华沙警察局的办公大楼里,位于三层办公室中的马科夫斯基中校疲惫地靠在椅子上,面前摊开着一个文件夹,像往常一样,所有的文件都凌乱地摆放着。他的助手推开门看了一眼,又默默地退了出去。他知道,中校此时最需要的是安静。
这样的情况已经出现很多次了。自从1965年11月开始,马科夫斯基就被他面前的那个文件夹所困扰,那上面记载的每一个字都是他在一个个不眠的夜晚中所经受的煎熬。
那一年,还是少校的马科夫斯基忽然接到了一起案件: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华沙市郊的一位中士警官卡里夏克在下班的路上遇袭丧命。这起袭警案件引起了华沙市局的高度关注,因为凶手不仅夺走了卡里夏克的命,还抢走了他身上携带的一把手枪。
这个案子太过扑朔迷离,居然没有一个目击证人,因此调查也陷入了僵局。当时负责这个案子的正是马科夫斯基,他虽然尽力搜捕,也抓住了一些嫌疑人,但最终还是没能揭开案件的真相。
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袭警案件发生后的第二年,1966年8月的一天,一辆解款车在华沙市一个邮局门口被抢劫。虽然保安们非常警惕,却还是被一个穿着灰色风衣的男子抢走了三十多万现金。人们只看到那个劫匪驾驶一辆浅蓝色的瓦特堡汽车绝尘而去,没有一个人看到他长成什么样子。
事发后,调查科根据现场遗落的子弹发现,凶手所使用的手枪正是一年前卡里夏克中士被杀后遗失的那一把。这一事件又一次唤醒了大家对卡里夏克案件的回忆,将两个案子结合起来,几乎可以断定它们是同一个人所为。
1968年5月的一天,枪声又一次在华沙市的上空响起。一位合作社的女会计在从银行提取工资之后遭到劫匪的袭击,身上携带的巨款全部被劫。目击者声称:看到三个高矮不同的男子互相配合完成了抢劫,之后乘坐一辆灰色的斯柯达轿车逃离。
1969年11月,计算机制造厂的女出纳又遭遇了类似的袭击,一百多万现金被抢劫,劫匪这一次驾驶的是一辆华沙牌轿车。
这几起案件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劫匪所使用的武器均为卡里夏克所遗失的那一把手枪。如此猖狂的罪犯,让民众都感到非常恐慌,他们时刻都在担心着劫匪再次出现时谁会是那个倒霉的人。这种担心是对警察工作最大的质疑,一直负责这个案件的马科夫斯基少校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在之后的几年中那伙劫匪没有再出现,人们也开始淡忘他们。马科夫斯基因为出色的表现从少校成为中校。虽然他破获了很多案件,成为华沙警局之中的佼佼者,但一直悬而未解的卡里夏克手枪案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他暗自发誓,一定要将那个杀人犯和劫匪绳之以法。
每天下班之后,马科夫斯基都会取出那个文件夹翻阅,那里面是他这些年搜集的相关证据。从1965年到1972年,他坚持不懈地寻找着罪犯留下的蛛丝马迹,却没有任何突破。想到这些,马科夫斯基就像被人扇了一个耳光一样痛苦,对一个出色的警察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羞辱。
“难道,我还要让这些人继续逍遥法外吗?”马科夫斯基自言自语地说,“不!绝对不能!”他“啪”的一声合起文件夹,站起来朝外走去。
多年来,马科夫斯基都是一个人埋头整理这些卷宗,暗中进行各种调查,但今天,他忽然想到了一个好朋友——在大学任教的哲学家日韦茨基先生,或许他能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马科夫斯基按响了日韦茨基教授的门铃,两个老朋友相聚自然显得格外轻松。一边喝着咖啡,马科夫斯基一边将困扰自己多年的这个案子讲了一遍,他问教授:“这些年,我都是自己独自研究,我担心这么下去只能一直走进死胡同,所以今天想听听你的看法。你能帮我分析一下这些犯罪分子的想法吗?”
听完马科夫斯基的讲述,日韦茨基教授没有说话。他默默地拿着笔在本子上不断画着什么,沉默了好一会儿才抬起头来说:“我听你说每一次犯罪的人都各不相同,但他们又使用的是同一把手枪,这是为什么呢?”
马科夫斯基解释说:“这几次抢劫之中,人们看到开枪的人都不一样,这是因为在犯罪分子团伙之中,他们每一次行动都会变换职责。这一次开枪的人,下一次则会扮演掩护的角色,这样才可以保持内部的平衡。而他们的形象每一次都不相同,我怀疑其中是否有化妆师或者演员参与。”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