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命之争(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朱磊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朱磊编著的《天命之争(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再现了中国历史上九个统一与分裂的案例;涉及江南、台湾、青藏、新疆、宁夏、云南等六个地区,和越南、朝鲜、蒙古等三个曾经与中国为一体但后来分离出去的国家。国家统一与分裂的根本乃是民意之争,民意即天命。

内容推荐

朱磊编著的《天命之争(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在对史料精准把握的前提下,以颇富趣味的讲故事的方式再现了中国历史上9个统一与分裂之争的案例,涉及江南、台湾、青藏、新疆、宁夏、云南等6个地区,和3个曾经与中国统一但后来分离出去的国家,包括越南、朝鲜和蒙古。作者进而从历史经验与教训出发进行解析,认为统独之争的根本是民意之争,民意即是天命,而国家能否统一,往往取决于统一形势、实力对比和策略运用三方面条件。在这种生动的历史回顾和深入的探寻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国家统一与分裂的历史文化及民族背景。

目录

序言

天堑之叹——江南的故事

 鼎足归一

 投鞭断流

 玉树庭花

 卧榻之侧

 金戈铁马

 弯弓射舟

跨海扬帆——台湾的故事

 郑氏集团

 清军人关

 康熙棋局

 水师提督

 兵临城下

 攻防得失

雪域狼烟——青藏的故事

 高原神话

 达赖喇嘛

 康熙出兵

 雍正平叛

 乾隆安藏

 宗教力量

铁血天山——新疆的故事

 西域之民

 喇嘛汗国

 统独方略

 东进决战

 复仇王子

 安定西疆

荒沙贺兰——宁夏的故事

 湮灭古国

 开国称帝

 宫闱风月

 蒙古铁骑

 六征贺兰

 刀光闪耀

风云洱滇——云南的故事

 诸葛南征

 攻心为上

 洱海强权

 天宝战争

 大理兴衰

马革征莲——越南的故事

 统一版图

 独立建国

 宋朝用兵

 蒙古三征

 明收安南

山高水丽——朝鲜的故事

 东北强权

 隋朝四征

 唐宗威德

 新罗时代

 王朝更迭

大漠孤悬——蒙古的故事

 成吉思汗

 蒙古扩张

 帝国兴衰

 独立运动

 中苏谈判

试读章节

最先崛起的是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政权。匈奴贵族认为祖先数次与汉室通婚,也属汉室宗亲,就改姓刘,刘渊的爷爷是南匈奴的单于。曹操平定北方后将匈奴部落分为五部管理,刘渊的父亲是其中一部的首领,刘渊以人质身份住在洛阳,因文武双全、射术精湛名闻当时。

晋武帝司马炎曾对他非常欣赏,但考虑到他是匈奴人而没有重用。后来西晋发生八王之乱时,作为拥有5万兵马的大将,刘渊没有按命令去征讨鲜卑军,而是趁乱攻占山西。以汉室后人的身份自立为汉王,从刘邦到刘禅都奉为祖宗一起祭祀,得到大量汉人的拥护。

随着归附人口的增多和自身实力的增强,刘渊在山西正式称帝(308年),国号汉,在中原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接下来,刘渊父子两代对西晋发动攻击,攻破西晋首都洛阳后屠城,晋帝被掳至汉都(平阳,今临汾),在宴会上作为侍者倒酒,被戏弄后与晋朝被俘臣子一起毒杀。晋朝太子在长安继位,汉军又攻占长安将其杀死。于是西晋被匈奴刘汉所灭,距司马炎统一天下仅36年。

第二个崛起的主要政权是羯族石氏建立的后赵。创始人叫石勒,这个名字是他20几岁后才有的。早年他地位卑贱,连个固定的名字都没有,四处给人打工,还曾被军人抓去卖给大户人家做奴隶。他后来跟了一个土匪混日子,从此有了“石勒”这个汉名。

在长期的漂泊和军旅生涯中,石勒练就了精湛的骑射武艺,带兵能力也越来越强,但在土匪与军阀混战的乱世中长期默默无闻,直到他遇到了匈奴皇帝刘渊。刘渊起兵叛晋后,四处征讨,收编了石勒的这支部队。石勒此时30岁,被刘渊一眼看中,委以重任(平晋王),在刘氏家族后来扫除群雄、灭亡西晋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

在威风一时的匈奴汉政权中,石勒是称雄一方的将领。刘渊死后,又过了两任刘氏皇帝,匈奴汉政权发生内乱,汉族大臣杀掉刘氏皇帝而向东晋称臣。匈奴汉政权残余势力反扑,杀掉了发动兵变的汉族大臣,并且建立了新政权。在这场变乱中,石勒不肯屈居人下,经过多次战争,这位奴隶将军最终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建立了后赵(319年),定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并用10余年时间消灭主要对手,统一了中原大部分地区。

石勒虽目不识丁,但重文人,爱学习,善纳谏,经常让大臣给他读讲中国历史典故,边听边评判,常与历史结局吻合,显示出其优秀的战略眼光。因此石勒曾问大臣:“朕能和哪个开国皇帝相比?”大臣说:“陛下神武超过汉高祖,雄才超过魏武帝,三皇五帝后排名第一,只比轩辕黄帝差点。”石勒笑答:“人贵有自知之明,朕如遇到汉高祖只能做他的臣子,遇到汉光武帝还可在中原较量,不该与欺负孤儿寡母的曹操比,应当是在刘邦与刘秀之间吧,比轩辕黄帝差远了。”

石勒减免税赋,征集人才,建立考试制度,提倡节俭薄葬,后赵实力有所恢复,战力也较强。东晋虽有闻鸡起舞、击楫渡江的爱国将领祖逖,可以纵横于淮河以北、黄河以南,却因面对石勒这样的对手最终难展北伐大志。早年石勒也曾挥师南下,因江淮河道困阻骑兵和瘟疫流行而未能与东晋决战。后赵与东晋政权北南对峙的局面形成。

这种局面很快被一个叫冉闵的人给打破了。冉闵是汉族人,其父勇悍善战,被石勒发现,非常喜欢,让侄子石虎认其作义子,冉闵即义孙。石虎做了后赵皇帝后虽残暴嗜杀,但对冉闵一直不错。石虎死后皇室争权,冉闵本也有继位可能,却遭到欺骗和算计,冉闵发动政变,并杀光了石氏全家。建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国号魏。

冉闵一度想请东晋汉族政权统一华夏,但东晋政权对其采取怀疑和敌视的态度,错失南北统一的机会。

魏晋以降,汉族内部已形成以门阀制度为代表的等级制度,来自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内迁后普遍社会地位更低,而在汉族政权衰落后,不少新兴的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地区汉族百姓实施报复性压迫,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汉人冉闵在取得政权后,以官俸奖励汉人杀胡人。

冉闵的《讨胡檄文》称:“今之中原,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天地间,风云变色,草木含悲!四海有倒悬之急,家有漉血之怨,人有复仇之憾。中原危矣!大汉危矣!华夏危矣!……华夏大地,如若志同者,遣师共赴屠胡;九州各方,如有道合者,举义共赴戮夷。以挽吾汉之既倒,扶华夏之将倾。”

“杀胡令”一出,民间压抑情绪爆发,汉人纷纷响应,羯族几乎灭绝。因羯族人相貌多为高鼻深目多须,冉魏境内有胡人长相而被误杀的不在少数,仅邺城一地被杀者就达20余万。整个北方地区,加上胡人对汉人的报复性杀戮,一时间死者不下百万。

冉闵采取的民族对立政策导致社会内部混乱、周边政权敌对。当时没有外逃的少数民族则占据一些地方拼死反抗,冉闵不得不东征西讨。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趁机对冉魏招降纳叛,壮大自己实力。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两股重要的政治势力。一股是来自辽东的鲜卑燕国,后来灭亡了冉魏政权;另一股是源于甘肃的氐族势力,借冉魏民族纷争收聚流民,扩充军队,最终建立了统一北方全境的前秦。

先说鲜卑灭冉魏。鲜卑人有几个分支,其中的慕容家族在辽东建立了燕国,较早时定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后来随着版图不断扩大,先迁至蓟城(今北京),再到邺城(今河北临漳)。此时的燕国史称“前燕”,版图最南曾到达淮河流域(有韩国学者将之视为韩国史)。  慕容鲜卑在先征服高句丽后,积极扩军备战,准备问鼎中原。正赶上冉魏局势动荡,出兵20万直扑河北。冉闵未料到辽东铁骑会突然出现在家门口,率1万多步兵仓促应战。P20-22

序言

序言

本书是关于中国历史上国家统一与分裂的故事书。与该题材目前已有书籍的最大不同,是本书讲述了中国6个不同地区(江南、台湾、青藏、新疆、宁夏、云南)的国家统一故事,以及3个邻国(越南、朝鲜和蒙古)曾经与中国统一但后来分离出去的故事。

在讲述以上历史故事的过程中,本书力求体现以下特色:

一是视角的独特性。从国家统一的地域角度讲述2000年来的中国历史故事,改变历史故事的叙述视角,增强新鲜感和纵深感。

二是故事的趣味性。用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再现历史场景,以人物故事讲国家统独,将大部分历史上的官职、地名用现代称呼表述。

三是史料的可靠性。采用正史和主流文献资料,坚持历史人物和故事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是有别于“戏说”的“正说”风格。

四是文字的简洁性。既不同于历史小说的细节想象描写,也有别于历史著作的繁密学术考证,是强调可读性的“历史科普读物”。

五是评论的谨慎性。本书以讲述故事为主,间或夹叙夹议,注重普及历史知识,历史规律及点评曲直交由读者评判和解析。

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本书遵循了以下观点与思路:

一、统一的特征

国家统一问题,从主张统一的政权角度看是统一与分裂的对立,而从反对统一的政权角度看是统一与独立的选择,这里“独立”和“分裂”实质上是一回事,本书采用统一与分裂的矛盾视角。

从历史的角度看,统一和分裂都是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或组织方式的变化过程。在某地域范围内,存在一个最高权力中心即为统一;反之,若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不隶属的权力中心则各自独立,或称分裂。

以上是就某一历史时点的静态的横截面观察。动态观察,统一的过程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地域范围由多个互不隶属的权力中心转化为具有一个最高权力中心的状态,反之则为独立或分裂的过程。

从统治集团的微观层面看,统一和分裂之争是一种关系到情感、荣誉、利益和欲望的权力之争;但从人类社会的宏观层面看,统一和分裂之争是人类对秩序和发展方式的选择。追求成为权力中心也许只是出于个人或党团的目的,但客观上却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组成部分。

人类社会的文明进化,是从无序到有序的演进。自原始社会,人类为获取更多的自然资源更好地生存,会不断聚集,虽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大大增加,但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也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人类需要通过某种组织方式来有效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使人类社会由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演进,从而降低合作成本,增加合作效能。

于是政权产生了,并出现了统一和分裂,还有一些介于统一和分裂之间的模糊形式,例如朝贡体制。统一与分裂何者更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及人类社会如何向有序状态演进,仍是人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统一的利弊

单纯从字面看,统一和分裂并不存在优劣的价值判断。但从经济学角度看,由于统一存在降低交易成本和实现规模经济的双重好处,哈耶克、布坎南、科斯等国际著名经济学家都认为统一优于分裂。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角度看,从部落到城邦,从主权国家到全球范围的联合国组织,总体发展趋势也是由分裂走向统一。

虽然统一或分裂状态下都可能出现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也都可能出现民不聊生的暴虐政权,但从中国历史来看,多数时候统一状态更易出现和平安定的局面,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增进民众福祉。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五大方面:

一是统一状态更有利于和平安全。统一状态比分裂状态避免战争的概率更大,分裂状态下出于互相防范的需要,各政权均需保持相当的军队与国防开支,总成本高于统一状态,但和平稳定的程度却远不如统一状态。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快速增长均出现在统一时期,西汉人口由2000Zi-‘快速增至6000万,盛唐则至8000万,北宋超过1亿,明朝接近2亿,清朝超过4亿。而分裂时期则多因战乱而出现人口骤减,如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人口骤减。7/8,全国只剩不足800万人;唐末至五代纷争,人口骤减5/8,全国人口降至3000万以下。

二是统一状态更有利于发展经济。统一状态下较易清除人为的政策障碍,整合市场,便利自然资源与生产要素流动,充分发挥经济潜力;统一政权便于开展大型公共工程基础建设,可为民众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灵渠与京杭大运河是秦、隋以统一政权的力量开凿而成,分裂时期即使有,如五代时吴越大兴水利,规模也多为中小型。

三是统一状态更有利于民众融合。统一状态更便于民众往来,通婚通商,有利于增进相互间的感情与融合,消除敌意与对立。汉朝的统一局面融合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汉族,而十六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却使民族矛盾尖锐化,乃至出现冉魏政权的“杀胡令”造成数百万胡、汉人民的死亡。武力统一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暂时的矛盾激化和生灵涂炭,但统一后随着矛盾平息,总体好于分裂下的持续杀戮。

……

南北朝时期,北方鲜卑族的崛起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鲜卑族发源于大兴安岭(“兴安”与“西伯利亚”皆为“鲜卑”的音变),属东胡的一支。战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有两强:西为匈奴,东为东胡。匈奴分裂后,南匈奴附汉,北匈奴西迁,留在漠北的10余万匈奴人并入快速成长中的鲜卑,鲜卑日益强大,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治中国北方达140余年。

北魏政权几经演变被隋政权取代,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家族有鲜明的鲜卑族色彩:杨坚祖辈世代在鲜卑族的北魏政权为官,是鲜卑化的汉人,其父被赐姓普六茹,其妻独孤氏为鲜卑人。隋亡唐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的母、妻也是汉化的鲜卑人。隋唐两朝的达官显贵有很多鲜卑人,仅宰相就有20余位鲜卑人。因此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唐朝少数民族的名将显贵也不胜枚举。

五代乱世以后,中国进入南北对峙的两宋时期。宋朝是汉族人政权,中国北方的辽朝是契丹人政权,金朝是女真人政权。契丹族发源于辽河流域,根据当代相关的古人遗骸DNA研究,契丹人与鲜卑人遗传距离最近,契丹可能源于鲜卑。女真族早先主要生活在黑龙江流域,据说“女真”的意思为“捕狍子的人们”。金灭辽后将契丹人也称为汉人,元灭金后将北方的汉人、契丹人、女真人统统称为汉人。

开创元朝的蒙古族源于东胡,也称“狄历”、“丁零”、“敕勒”(也有人认为源于鲜卑或契丹,或为新兴民族)。东胡被匈奴击败后东迁,后在南北朝时期于漠北建立柔然王朝(北朝称其“蠕蠕”,南朝称其“芮芮”),呈三足鼎立之势,与统治中国北方的北魏政权多次交战。柔然后被突厥击败,一支逃到外兴安岭地区,成为蒙古人的祖先之一室韦(一说室韦与鲜卑为同一民族Sirbi,室韦山即鲜卑山)。铁木真建立了蒙古族的统一政权,至其孙忽必烈完成灭南宋建立元王朝的历史业绩。元朝实行的四等人制的民族分化政策常为后人诟病,但如果我们看到早先蒙古人的对手金朝和宋朝也是实行民族等级政策,就不难理解一个长期受歧视的民族强大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当然这种民族等级政策肯定是错误的,尤其不利于民族融合。

明朝创始人朱元璋一般认为是汉族人,也有人研究他是回族人,不过朱元璋周围以回族人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亲人将领众多,元配马皇后、义子沐英、悍将常遇春、胡大海、蓝玉等均为回族人,后来的郑和、海瑞、铁铉等人也是回族人。

清朝是满族人创建的政权。“满族”也称“满洲族”,这是一个长期居住在白山黑水一带的历史悠久并不断与其他一些民族融合的民族,先秦称“肃慎”,汉代称“挹娄”,南北朝称“勿吉”,隋唐称“棘鞨”,辽代以后称“女真”或“女直”,直到满清的第二代皇帝皇太极才称为“满洲”。满族人统治中国近300年,满汉民族融合过程中出现了强盛繁荣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当今中国的辽阔版图。

“中华民族”的概念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大变革时代。梁启超在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最早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他在1905年《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表示:“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遍俗称所谓汉族者”,它是“我中国主族,即所谓炎黄遗族”。后来“中华民族”的内涵扩大,被引申为在中国境内接受中华文化的各民族的统称,并被社会各界逐渐接受,于是“中华民族”成为中国56个民族所组成的共同体的代称。

值得一提的是,在后来外蒙古独立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成为反对国家分裂的重要旗帜。1913年初,针对外蒙古的分裂叛国行为,内蒙古西部22部34旗王公在归绥(今呼和浩特)通电全国申明:“数百年来,汉蒙久成一家,我蒙同系中华民族,自当一体出力,维持民国。”这是第一次在政治文件中,少数民族代表人物共同决议宣告自己的民族属于“中华民族”。当时的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致书库伦活佛哲布尊丹巴写道:“外蒙同为中华民族,数百年来,俨如一家。”

中华民族与中国国家版图一样历经分分合合,与中华文明一道历经起起落落。在历史的长河中观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是由无序走向有序,由分散走向统一。世界必将走向融合。中华民族和中国有理由在这一过程中肩负历史使命,承担更大责任。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的历史上以其长期性、完整性、稳定性、开放性、包容性等特点而与众不同。中国传统政治中的“和而不同”的天下主义精神、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主义价值观、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和谐哲学,都使中国有条件引领世界走向文明融合、秩序井然与永久和平。当然,人类发展的历史具有阶段性。在当前历史阶段,中国首先要完成的历史任务,是实现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只有在自身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才能成为引领世界文明走向天下和谐有序的楷模与典范。

本书所提出的国家统一分析框架还相当粗浅,需要不断充实完善。如果本书能够在历史的浪花中拍摄到真切的一瞬,让读者感觉值得一读,也就得偿所愿。受个人学术水平和涉猎资料所限,本书如有不准确之处还请读者批评指正,文责自负。

朱磊

2013年3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7:2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