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抗癌铁流
分类
作者 董碧莎
出版社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2.“打牙祭”

“打牙祭”是革命战争时期我军常用的一个词,是对偶尔改善伙食的一种称呼。谁想在解放若干年后,在林县工作的医疗队仍然广泛流传着这个说法。

在1972年以前,下到林县的医疗队的队员们都到老乡家吃派饭。林县地区落后,群众日子过得艰难,加上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医疗队下乡还有一个主要目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医疗队中有严格的纪律:不准在群众家吃肉、蛋、水果等高级食品。虽然老乡们拿出家里最好的招待,也不过是碗面食,而这点面食也常常省给了老乡的孩子,队员们大多跟着老乡吃糠咽菜。当地农民一天基本都吃两顿饭,队员去了,也只能跟着吃两顿。饿了,老乡在自家再找点什么填填肚子,队员却只能按着“咕咕”作响的肚子忍着。时间一长,肚里就没有了油水,空空的,一天下来,主要的感觉就是饿。医疗队除了下乡送医送药,巡回医疗,搞调查研究,有时还要参加当地的生产劳动,每天的活动量很大。对于一些年轻的医疗队员,饥饿感更加强烈。所以,“打牙祭”就成了队员们一种奢侈的享受。

最初医疗队驻在任村,任村属于深山区,没有公路,交通不便,距离县城有50华里。1969年以后医疗队改到姚村设点,这儿虽然有了公路,但离县城也有25华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医疗队里的代步工具就是自行车,有时调配不开,就只能靠两只脚板往返。冬天,如果碰上下雪天,骑车也是件受罪的事。林县的冬天很冷,雪经常下得很厚,路又不好。尽管如此,队员们还是很愿意到县城去出趟“差”开个什么会,因为到了县里可以打打牙祭,吃上一顿饱饭,虽然没有大鱼大肉,但起码可以让饥肠辘辘的肚子暂时充实起来。在县城,路边还经常会有卤煮的猪下水卖,当地人不吃这种东西,队员们看到总要买上一些解馋,边走边吃,常常走不到驻地,手里的猪下水就被啃光了。

1972年,院所给医疗队派来了一个厨师,队员们不用再到老乡家吃派饭,但是在伙食上依然很清苦,在这方面仍然有严格的规定。当时的伙食基本上是玉米面窝头、二米饭、红薯面,队里只能偶尔让厨师改善一下伙食给队员打打牙祭。每一次队里做上顿好饭,队员们都像过节一样高兴。

记得一天早晨,晨雾还未散去,已经下地的老乡惊奇地看到平常温文尔雅的医疗队的大夫们,都眉开眼笑的往医疗队队部里跑,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后来才知道,今天改善伙食,各小队接到通知回队部吃早餐。早餐是小米粥和炸油饼,小米粥随便喝,油饼一人一个。多年以后,有的队员还念念不忘那顿早餐,那油饼可真香啊!

公费的打牙祭毕竟是偶尔的,大家肚子里的油水还是一天少似一天。为此队员们创造出了各种“自力更生”打牙祭的方式。一年,医疗队里年轻人居多,他们运动量大,吃得也多,由于没有油水,肚子总是饿。实在熬靠得受不了,白天得空就用弹弓打野鸽子和麻雀,晚上偷偷溜到田间和小河边,用手电筒照着逮田鸡(青蛙),回来后交给厨师红烧解馋。他们虽然不违反我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却为医疗队的纪律所不允许。所以,那些年轻的队员都受了批评,写了检查。

又一年,申榕年大夫带队。一次休息日,申队长带着队员到邻村的小河摸鱼。已是秋季,河水很凉,队员们仍然是不顾一切挽起裤腿跳入河中,抓回来一大桶,不知谁还抓到了一只甲鱼。大家兴高采烈地抬着桶,扛着甲鱼回驻地,不想惊动了老乡们,村里人都围上来看热闹。

当时的林县人不吃鱼,有人看了不解地问:“申队长,你们弄这些东西干什么用?”

“喔,我们搞点标本。”申队长不动声色地很快回答了一声,队员们都躲在背后偷偷地乐。

那一天的午饭,搞到的“标本”成了队员们盘中的美味,这一餐也成了这一批医疗队队员在林县工作期间最令人回味的一顿牙祭。

“尽管当时生活非常艰苦,但在医疗队中没有人骂三骂四,大家只有一个想法,来了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老医疗队员陆士新院士回忆起那段艰苦而又充实的岁月,曾经这样感慨地说。

3.辘轳、医生和水

林县缺水,所以林县人民修筑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医疗队员虽然没有赶上用水最艰苦的时候,但是,打水却一直是工作生活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医疗队每天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打水。医疗队驻地旁边有一口几十米深的井,需要用很长的大绳和辘轳才能打上水来,城里人没用过,刚开始水桶往井里一扔却怎么也灌不进水去,好不容易灌进了水,一不留神辘轳把儿又脱了手,咕噜噜……嘭!摇到井的半截腰的水桶又掉到井里。最初,要反复折腾多次,才能把一个水车灌满。说到水车,是医疗队员们用一个汽油桶改装的,把一个大汽油桶放倒在平板车上,在桶的上部开个方口作为进水口,下边再凿个小洞接一根胶皮管作为出水口。水车灌满了,两人在前面拉,后面要有人推,这样一来,往往需要五六个人一起干才能完成一天的打水任务。如果遇上雨雪天气,就更增加了打水的难度。滑溜溜的井台,一眼望不到底的深井,足以让女队员们心惊肉跳。

P20-23

后记

2001年5月我奉调到肿瘤医院工作,第一次出差就是去河南林县。林县,在我们这代人心里有很深的英雄情结,因为林县人民在缺吃少穿的年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修建了人间天河——红旗渠。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院长,除此之外,我还有更多的关于林县的情结,因为那里有我们的肿瘤事业。当年,因为林县食管癌高发,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派中央医疗队长驻林县,帮助林县人民解决食管癌的指示。肿瘤医院在李冰书记和吴桓兴院长的带领下走进了防治食管癌的最前列。如今,风风雨雨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克服了那么多的困难,取得了那么多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作为承上启下的人,我们有责任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开创肿瘤防治事业更美好的未来。

我曾多次说过,中国的医生是世界上最好的白衣兵团。他们拿着世界上差不多最少的薪水,却担负着为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谋健康的重任。来到林县我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在过去的四十几年间,我们肿瘤医院的医务、科研、行政人员扎根在边远落后的林县山区,无论是名医、院士还是普通员工,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都兢兢业业的工作,没有人埋怨,更没有人当逃兵。现在,我们的医生走在林县乡村的土路上,仍会有光屁股的孩子沿街调皮地喊他们的名字。他们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那里的病人,献给了当地的食管癌防治事业,真正把中国农民的疾苦当作自己的事情,甘于奉献,勇于牺牲。“任务因为艰巨而光荣,行动因为坚持而难能”,扎根农村,献身肿瘤防治事业,我们肿瘤医院的员工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整个医疗界创造了一个光辉的典范。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他们颂扬!

在我的印象里,过去的医学界是没有“现场”这一概念的,医学研究都是在实验室进行。林县食管癌高发现场的建立,是一项具有开拓精神的创举,它是肿瘤院所几代知识分子走出书斋,积极探索、勇于实践、默默耕耘的明证。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使高发现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极大的降低,重要的是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克癌”之路。在这条道路上,他们用外国人难以置信的低投入,取得了令外国同行也为之惊叹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让世界认识了中国,也让国际同行认识了中国的科学家。“要了解食管癌,请到中国的研究现场去!”——最美的赞扬来自同一起跑线上的人,我们怎么能不为他们骄傲!

回顾几十年林县现场的工作,再考察现在林县的医疗卫生体系,我认为,林县食管癌防治工作的成果不仅是使当地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极大的降低,更为重要的是探索出了一条解决农村医疗困难的路子,那就是培养当地医务人员,为当地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在中国,农村缺医少药仍是非常严重的。医学生毕业以后往往愿意留在大城市,留在好医院,这种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发展,本也无可厚非。但是成千上万生活在偏僻农村的农民怎么办?他们也吃五谷杂粮,一样会生病,一样需要医生。中国农村的赤脚医生曾经向世界表明他们为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创出了新路,农民有病可以不出村就解决。但是赤脚医生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扶持,他们缺乏正规的培训,医疗上时常发生差错,所以渐渐受到社会的冷落,市场经济的冲击又使许多赤脚医生失去原来的面目。我们医院派出的医疗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非常有远见地担负起了培训当地医务人员的重任,几十年的辛勤劳动,现在已经结出了累累硕果:林县姚村卫生院作为一家乡镇医院,食管癌手术一年居然接近1000例,位居全国前列,在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史上都可以说是个奇迹。如果中国的大医院都扶持出几个像姚村这样的卫生院,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将是怎样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啊!

现在,全党正在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回首这些年林县现场的工作,在那些成绩的背后,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做支撑,那就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林县食管癌高发,日理万机的国家总理没有无动于衷,做出一系列指示解决食管癌的问题;我们的老书记、老院长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没有懈怠、没有停滞不前,而是运筹帷幄,积极努力,为林县人民的食管癌防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新时期,院所各届领导班子仍然十分重视林县食管癌防治基地的工作,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使食管癌防治工作不断取得了新的进展。“回首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任重道远”——“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这是我们过去做好一切工作的指南,今天它仍然是我们矢志不渝坚持的方向。

中国的医疗卫生工作正艰难地向前发展,正像林县发生的变化一样,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我们必须更加努力。在进入小康社会之后,13亿人口的医疗问题更加突出,更加紧迫,更加充满挑战。我相信,在林县精神的指引下,沿着前辈开辟的道路,肿瘤院所的全体员工会继续奋发图强,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旺盛的斗志奋勇前进。未来属于不懈追求的人们,我们会不断战胜困难,我们的事业一定会成功。

目录

一、中央派来医疗队

 1.一位年轻县委书记的工作报告

 2.周总理的嘱托

 3.山区来了医疗队

 

二、同吃、同住、同劳动

 1.大碗和糠窝窝

 2.“打牙祭”

 3.辘轳、医生和水

 4.洗澡和烧煤炉

 5.一双脚板和四十里山路

 

三、一切为了病人

 1.北京来的“赤脚医生”

 2.“耍火龙”的大夫

 3.难“请”的病人

 4.手术室

 

四、走中国自己的“克癌”之路

 1.实验室

 2.规模空前的大协作

 3.Eca-109

 4.人体试验

 5.水样、尿样和标本

 

五、打一场防癌的“人民战争”

 1.拉网大普查

 2.集市上的小锣声

 3.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

 

六、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

 1.乡村医生与“A、B、C”

 2.县城里的肿瘤专家

 3.建立“规矩”,画就“方圆”

 4.无私的援助和支持.

 

七、让世界认识中国

 1.不做旁听生

 2.乡村来了外国人

 3.国际合作从这里开始

 

八、医民鱼水情

 1.柿子窝窝和救人英雄

 2.四十年后的回访

 

九、今日之林州

 1.“遏制命运的咽喉”

 2.全国最好的乡卫生院

 

十、医疗队精神代代相传

 1.食管癌防治基地是传统教育的“现场”

 2.食管癌防治基地成为宣传院所抗癌斗争历史的窗口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后记

编后语

出版说明

序言

这本书展示的是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中蕴藏深厚、弥足珍贵的献身精神,值得大家一读。

为了探索食管癌病因的奥秘,减少这一严重疾病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威胁,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一批又一批的医疗卫生工作者扛着行李,从繁华的大都市远赴贫困闭塞的河南林县,开展了长达四十余年的食管癌防治研究工作。他们之中,有在全国和国际上享有盛名的专家,也有刚刚走上医疗工作岗位的热血青年。他们与当地群众一起啃糠窝窝、喝苦井水,象普通乡村赤脚医生一样走村串户、送医送药。他们克服了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白手起家,团结协作,创造性地开展了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使当年缺医少药、疾病丛生的林县,变成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食管癌防治基地。他们以自己实际行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写下了中国抗癌历史的新篇章。

肿瘤医院医疗队经过长期的努力,不仅在食管癌防治研究方面取得突出的业绩,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勇于拼搏、自主创新的精神,团结协作、和谐共进的精神和敬业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精神,值得全国医疗卫生工作者永远继承和发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卫生改革与发展任重道远。面对广大群众健康需求的变化,面对卫生工作肩负的繁重任务、面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光荣使命,医疗卫生队伍迫切需要发扬光大这种可贵的精神力量。《抗癌铁流》这本书的编辑出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弥足珍贵的精神宝库,对于引导全国的医疗卫生工作者淡泊名利、刻苦钻研、甘于奉献、忠实服务,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内容推荐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一批又一批的医疗卫生工作者扛着行李,从繁华的大都市远赴贫困闭塞的河南林县,写下了中国抗癌历史的新篇章。《抗癌铁流》这本书的编辑出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弥足珍贵的精神宝库,对于引导全国的医疗卫生工作者淡泊名利、刻苦钻研、甘于奉献、忠实服务,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编辑推荐

本书展示的是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中蕴藏深厚、弥足珍贵的献身精神。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一批又一批的医疗卫生工作者扛着行李,从繁华的大都市远赴贫困闭塞的河南林县,开展了长达四十余年的食管癌防治研究工作。他们之中,有在全国和国际上享有盛名的专家,也有刚刚走上医疗工作岗位的热血青年。他们与当地群众一起啃糠窝窝、喝苦井水,象普通乡村赤脚医生一样走村串户、送医送药。他们克服了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白手起家,团结协作,创造性地开展了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和科学实验。他们以自己实际行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写下了中国抗癌历史的新篇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2: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