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如果说“什么都涨了,就是工资不涨”是事实,那么,通胀就已经不是通胀了。为什么?因为通胀是高增长的产物,是市价的连环上涨。.工资作为劳动的价格,也会连环上涨。以往的通胀,都伴随着工资的上涨。可这一轮通胀来临,连名义工资都难以提高,可见通胀已经变了,早已不是单纯的通胀了。
即便名义工资有所提高,那也是被最低生活成本抬升起来的刚性提高。工资的刚性提高,仍会被生活成本的刚性给支出掉——你的边际消费并未减少。可支配收入没有提高,你的实际收入也就没有提高。原本就是维持生计的必需品被垄断、被强迫交易,才导致你的收入不敷支出。因而,除非大幅加薪,否则你的净收入难以跑赢物价。
行政事业体系涨工资好办,财税收入年年超收、超分配,不差钱。企业老板增收也好办,大不了摊高成本,缩减利润。唯独替人打工的白领、蓝领们,不给你涨工资你也不敢怎么样。罢工?怠工?想都别想。升职?跳槽?大约是个合理的努力方向。白领的工资不涨,蓝领的农民工就更难涨了——白领还得靠工资更低的蓝领给自己干活呢。总之,你看到了“民工南北荒,企业东西抢”吧?你看到劳动法里的诸多工资条款落实不到位吧?你看到决策层喊“调整收入分配”都喊了4年了,还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吧?
专家的高招儿有很多,首先说说“少持有货币,多持有资产”。按理说,固定资产是抵御通胀的理想手段,不动产具有保值增值特性嘛。但是,如果你只知道不动产能保值增值,却不知道房产的保值增值只是在均衡市价下才有可能,那么,你就是“过分教条”(克鲁格曼语)。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信书本,不看市场。市场上房价虚估,一涨再涨。蜂巢式的钢筋水泥框架小隔间,卖的像是满屋贴了金箔的市价。眼下都飙过了美国别墅的国内公寓价,谁都看出它邪乎得出格,谁相信它还能保值增值?
但房价的一涨再涨,铸就了屡战不败的涨价预期。涨价预期,变成了越挫越勇的顽固信仰。争购者执迷不悟于房价的只涨不跌,“荒谬、妄为、极度违背常理”(亚当·斯密语)到了近乎疯狂。其实,作为通胀的始作俑者、先头部队,房价的飙涨本身,早已属于恶性通胀了。国内的资产泡沫举世无双,早已临界破裂了,还怎么能够对冲通胀?资产泡沫快要破裂了,你赶快抛售房产还来不及呢,怎么还敢“多持有资产”?
其次说说“保守存钱,不如灵活投资”,“排序是一房产,二黄金,三股票,四收藏”。专家所说的“灵活投资”,其实就是投机。没错,大家早已按此排序,排着队投过资也投过机了:迟到的炒房者,快炒成房东了。炒股的小股民,都炒成股东了。黄金追涨得开始跌了,收藏品泛滥得多是赝品了。你说,我再灵活,还能往哪儿投资?
再说“少存款,多贷款”。大家凭常识便知,现金本身就是最灵活的流动资产,也是“灵活投资”的本钱。专家主张“少存款”、“少持有货币”,可大家愣是不听。统计显示,2010年12月居民活期储蓄比11月大幅增加了约7500亿,达到了2010年的最高水平。
专家主张“多贷款”,大家更不敢轻信。先不说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多贷款往哪儿投,就说贷款步步收紧,利率节节升高,想多贷款也难了。没房贷的,买房的门槛筑高了,有房贷的,纷纷提前还款了,你还想多贷款?
为什么大家宁肯保守存钱,也不肯灵活投资?因为8年来的灵活投资早已蜕变成了投机成风,因果报应——国内市场早已成了个“投资靠盖房子,消费靠买房子”的病态市场,社会几乎成了一个靠盖房子、卖房子过日子的社会。大拆大建的后果是“一花怒放百花残”,实体经济被挤压得几乎靠了边,投资难以找到好项目了。
什么叫实体经济?就是“就业、工资与生产”(克鲁格曼语)——就业难不难?工资涨没涨?供给足不足?这些才能检验出你对财富增长有分享感,还是有失落感。如果就业越来越难,实际工资也不涨,物价却越涨越高,你还敢灵活投资?你能不保守存钱?
专家建议的投资排序“一房产,二黄金,三股票,四收藏”,的确有国内市场特色。但频频经历过房价跌宕的国外专家,却把投资房产排在了股票之后。他们认为,过去被认为是安全的房产,现在更具有风险性。譬如房产的市价下跌、税收负担增加、变现的流动性减少,有时会变得不如股票容易出手。因而,国外专家建议的投资更加保守,排序一般是“一活期储蓄,二定期存单,三国债,四一般债券,五股票,六房产,七商品,八基金”(斯蒂格利茨语)。国内感觉比股票安全的基金,被排在了最难以控制风险的最后。为什么?因为基金本身具有投资风险的忌讳。什么忌讳?“运作别人的资金”(克鲁格曼语)。由此可见,国外市场迥然不同于国内市场。
至于专家建议的“少持有固定收益品种,多持有浮动收益品种”,则是鼓励你放弃低风险品种,转投高风险品种的一招险棋。当下市场消费者观望,投资者找不到投资方向,皆因经济转型期前景不明,收益难以预期。按理说,你应当规避风险,选择相对安全的固定收益品种才对。不说股市,就说大学生骆驼穿针眼似的争相报考公务员,宁当掏粪工也要挤进事业编制,是不是在逃避“浮动收益品种”?是不是在争夺“固定收益品种”?P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