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从耶鲁到京都。从自由到进取,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在年轻人开创未来的视野里;从陆克文到克林顿,从吉米·戴蒙到格林伯格,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磨砺在风暴主播的话语间彼此激荡,又携着中国的精神,汇聚在纸笺。 《30而励》呈现的是一双冷静的眼。一颗热忱的心。它试图为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找一个答案,但它更迷人的气息在于对未来的寻觅和求索。 《30而励》的“励”是鼓励的“励”。是励精图治的“励”,它并不仅仅是芮成钢个人的思想集萃,更是一本励志之书。 30年是一代人的时光。是中国崛起的30年。是少年奋斗的30年。《30而励》,与改革开放同岁的人要读,80后、90后更要读,读出中国少年的美哉与壮哉。 内容推荐 2000年,芮成钢进入了中央电视台,开始了个人对社会的观察,并不断在央视这个平台上切入核心事件,并从核心事件中领悟到人类百年一个世纪的里程碑,尤其是21世纪最初这十年的风云,风暴以及地震和海啸。 在这十年间,他采访过企业界人物,政治人物以及经济界人物。 企业界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有戴尔计算机公司的CEO迈克·戴尔,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微软公司前主席比尔·盖茨,诺华制药董事长兼CEO魏斯乐,索尼的创始人出井伸之,三星通讯总裁李基泰,星巴克CEO吉姆·詹姆斯等。 政界中具备全球影响力的人物有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佐利克,鲍威尔,尼日利亚总统萨卡什维利,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美国总统候选人麦凯恩,日本前首相安培晋三,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澳大利亚现任总理陆克文,前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菲律宾前总统阿罗约等。 经济界人物有美国前财长约翰·斯诺,美国现任财长鲍尔森,英国前工业大臣特里夏·休伊特,美国国际集团(AIG)董事长格林伯格,纽约证券交易所CEO邓肯·尼德奥尔,股神称号的巴菲特,摩根大通的吉米·代蒙,当然,还有中国经济界的重要人物成思危,美林亚太地区总经理刘二飞,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教授许小年,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美国高盛亚洲有限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胡祖六,国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等。 当然,还有学术界的耶鲁大学的校长理查德·莱文,美国科学界的现任英特尔首席技术官的容志诚,美国著名的营销大师唐·舒尔茨,美国梦工厂的三巨头之一的杰弗里·卡森伯格,美国性学专家,纽约大学教授茹斯博士等。 通过对这些世界级别的有影响力的人物的访谈,交往,他领略了一种世界级别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上,无论眼前是辽阔的海洋,还是雄伟的高山,或者一览无遗的平原,无论是险恶的国际争端,还是危急的世界金融体系,或者是一国的政治动荡,或者是区域的恐怖战事,都可以从容应对,冷静思考,理性分析。在这种境界上,不仅是我,还有电视机前的观众都一样,真正品味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全球化视角。 同时,也是在这个境界上,本书从三个方面来展开芮成钢个人的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当然,也是人类历史中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这三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东西文化的碰撞以及纠缠。第二部分:经济事件中的冷酷教训。第三部分:考问高端智慧,启发未来思考。如果从中能够启发出21世纪其余的90年的因果去脉,辉煌篇章,也算是读者体会到每一次采访后的深思,苦思,沉思。三思而行,从思考走向未来,让未来更加灿烂。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当东方遇到西方 第1章 中华民族靠什么自信 第2章 我们最不了解的邻居 第3章 什么是真正的大国心态 第4章 8年亲历达沃斯 第5章 白宫其实是白房子 第6章 关于龙的解决方案 第7章 耶鲁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第8章 法国红酒与中国京剧 第9章 信息时代的航海日志 第10章 当有意思的人,做有意思的事 第二部分 金融危机带来的思考 第11章 贪婪 贪婪让人们从零点开始把金融泡沫越吹越大,最终破灭;而恐惧让泡沫破灭之后,连空气也被吸走。 第12章 阴谋 一个对别人处处以阴谋来诠释的人,通常也会养成习惯用同样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13章 非理性 人作为个体可能是理性的,而形成群体并互相作用之后的行为就很可能是不理性的了,尤其在面对高额回报,面对巨大的诱惑之时,就更加不理性了。 第14章 泡沫 泡沫产生的核心实质就是,一个现象的出现掩盖了另外一个真实的现象。 第15章 自由 在经济的领域里,“自由”这两个字都应该被“开放”这个词来替代。 第16章 信息 当美国政府的政策在短期内不断调整的时候,意味着两件事,一个是好事,一个是坏事。好事是,政府在灵活地调整,不断靠近目标。坏事是,政府对信息的控制失效。 第17章 进取 我们能够有宽松一点的环境不是因为我们做的比别人好,可以在宁静的港湾指点江山,品头论足,而是因为别人已经游到了深海,遇到了风暴,碰上了鲨鱼,而我们却还没有真正出发。 第18章 视角 如果人们对某种失利的现象产生的原因试图进行解释时,不是进行多角度的客观的分析和思考,而是简单地归结为是他人对这件事实施了阴谋并得逞了,这样的说法就可以说是阴谋论。 第19章 预测 次贷的产生,源于超级计算机在做金融超算时,错误地假设人们在作为群体时的心理和行为与作为个体时是一样理性的。 第20章 信心 在21世纪的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但是我们有可能在与全世界通力合作下解决好自己的问题,也解决好世界的问题。 第三部分 影响世界的对话 第21章 陆克文 第一位说着流利中文的西方领导人 第22章 比尔·克林顿 美国历史上最受争议的总统 第23章 比尔·盖茨 创造性资本主义的代言人 第24章 吉米·戴蒙 金融危机的最大赢家 第25章 亨利·基辛格 美国国家利益的坚决捍卫者 第26章 莫里斯·格林伯格 美国企业界曾经的常青树 第27章 保罗·卡加梅 非洲的哲学博士总统 第28章 福田康夫 应天命的首相 跋 航海时代 附录 芮迷空间 试读章节 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每个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自我价值。在这个地球上,在这个世界中,“我”只有一个,我这个人和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起码的尊严,有最基本的权利。我们的这种自尊和自信应该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即使我是一个乞丐,我也可以坦然面对一个亿万富翁。作为人,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我不会也不应该在他人面前矮一截,这样的自信和自尊才是真正坚实的精神基础。 有人说西方人的自我意识太强,但是自我意识从某个角度来看也是自信和自尊的表现。这样的自尊和自信从何而来?部分来自西方历史和宗教。因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你是国王还是百姓。 现代西方人有很多也不信上帝,但是他们独立的人格已经形成了。尽管我们有宗教信仰的人并不是很多,但是我们依然要形成这样的人格。中国人只有在国内的社会和生活当中、在家庭和学校的生活当中建立起独立、平等、自尊的人格,才能够在面对外国人的时候展现真实的独立和自尊。才能做到不卑不亢。 中国式的家庭教育 在中国,很多家庭中没有培养自信的环境。在通常的家庭关系中,父母并不尊重孩子的平等地位。我们的父母溺爱孩子,但不尊重孩子。我们对孩子的溺爱、对他无私的奉献,往往远超过西方的家长。但是我们缺少对他们独立人格的尊重。我们可以为了孩子的前途把父母整个都奉献出去,但是我们总想把孩子的前途纳入我们的轨道和框架,孩子要按家长的设计去成长,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选择去发展,这就不是尊重。 无论在美国,还是英国,每次在餐厅,总会看到一个现象,父母不代替孩子点菜,而是让孩子自己去点。孩子会直接对柜台前的服务员说,“我要一个三明治,其中火腿两片,鸡蛋要生一点,加生菜,蕃茄片加三片就可以。”他们点的精细、具体。对比之下,在中国经常看到的现象是这样的,父母问孩子要吃什么,孩子说,随便。中国家庭的教育从小就没有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利,甚至根本没有培养的意识。而且,中国的孩子说了随便以后,父母替孩子点了菜,等菜来了,孩子又不吃,说不喜欢,但是,给予充分的自由,让他去点,他又不会。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没有主见,却挑剔人生的人。中国极端的应试教育在西方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对动物都不忍心这么摧残,可是有时却在如此“摧残”自己的孩子。 有一句英文说得好:“chsrity begins at home”(一切美德源于家庭)。家庭是塑造人个性和人格的最重要环境。对孩子尊重,大多数中国的家庭都做不到。孩子们走出家庭到了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师生关系总是不平等。进入社会后,高低、贵贱和尊卑的关系到处都是。因此,我们在国内的家庭生活和社会工作当中,很难接触到真正平等的关系。没有平等,就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自尊、独立和自信。 一个人如果自信,就不需要刻意地去表现,刻意地去维护,自信的人不太在乎面子。自信的人用自己的标准给自己定位,而不是依靠别人的标准。 在这里也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从小就把我当平等的朋友来看,培养我的自信。 有时,与朋友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我的父母来了电话,电话交谈结束后,我的朋友特别奇怪地问我,你怎么与你的父母这么客气呢?没错,我在与父母沟通中经常会说的话是,爸爸你好,妈妈晚安。这是客气吗?对父母难道不需要表达感谢吗?要知道一个人真正的成长,首先是来自家庭的,从家庭中得到互相尊重,才能够建立发自内心的自信。 中国人的自信 中国是我们的家,只有在自己的家里被平等地看待,你才会自信地走出去。如果在自己的家里都感觉不平等,那么走在世界各地也会有同样的感受。我们在国际事务上,在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和关系中,如果刻意地表现出自信、自尊,往往过犹不及。一个人的自信和自尊,以及独立的人格是自然流露出来的。面对外国人,尊重是赢得的,而不是强求来的,是以你的自信展现出来的。 如果你有机会出国,会发现另外一个奇怪的事情。在不同国家入关的地方,对将要入关的人都会分成两类,在美国的指示牌分为两类:美国公民,非美国公民。在中国海关入关的地方,你会看到也分为两类:中国公民,外国访客。我们总喜欢用外国来表示对方,而美国比较偏向用人来标识不同的人。 鲁迅曾经讲,中国人没有个人的自大,有集体的自大。中国人都是背靠着一个伟大的祖国、古老的文明,来寻找自我的意义。经常说我是一个中国人。而不是说我是一个人。经常说我们有古老的文明,我的祖先怎么伟大,经常会有一些对今天的中国和世界不符合实际的认识,并容易以此为基础养成虚骄自大。而这种自大是缺少事实依据的,这种自大经常会在瞬间转变为自卑。一旦遭受什么波折打击,一下就把自大打掉了,因为缺失自信的基础,立刻就变成极其自卑。 人的自信是来自内心的,不是外在的。外在的自信可以变迁。内在自信则永恒存在。人的自信也不是通过强调历史,强调遗产,甚至强调完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得来的。 四大发明怎么样,有400大发明又怎么样?请你到镜子中去看一下自己,从外套、上衣、裤子,到衬衣、内裤,上上下下,都不是我们发明的,因此,简单地比较谁发明了多少东西没有意义。泰山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就在我的家乡,我热爱黄山,但是,我知道世界上还有比黄山更壮观、更秀丽、更雄伟的,难道因为世界上还有黄石公园、乞力马扎罗山,富士山,我就自卑了?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并不一定要在自己家,那是全人类的,是全世界的。 我们不用依赖历史的传承,不用依赖多么惊人的GDP增长速度,我们完全可以追求能够让自己幸福的目标。只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世界上的人不因为背景的不同,不因为文化的不同,不因为是否有悠久的历史,不因为人口多少,也不因为国土面积的大小而在自信上有所差异。我们应该坚信:每一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目标的权利,都是彼此平等的,都不应该因为肤色的差异或财富的多寡而被歧视。 我们应该牢记的是,自信最本质的来源是相信平等,相信自己。我们不用太在意美国人、欧洲人、日本人如何评价我们,不用每次都要问他们,对我们国家怎么看,他们怎么看那是他们的事情。其实,他们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在意我们对他们的评价。我们应该关注自己是否真的有自己的目标,真的对人类的进步作出了贡献。将目光转向自己,自信也许更加长久和坚实。P12-15 序言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过去多少事。1978年,我还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一名学生。那时的我,正在学习汉语;那时的中国,对大多数人来说,还很神秘。中国对世界的大门尚未敞开。 也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的进程开始启动。这个进程让我们看到了今天不断进步的现代化中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之一,也是全球事务的积极参与者。中国的变化不仅使本国受益,也让世界受益。 尽管中国的成长在统计数据上让世人注目,但中国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数字上。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真正的变化,正是人们生活中发生的那些不可思议的改变。 对于现在中国三十岁年龄段的这一代人来说,他们成长过程中所处的国家环境和世界环境与他们的父辈迥然不同。改革开放的中国取代了革命的中国,他们的生活也因此有别于父辈的生活。 中国今天的变化仍在继续,并会一直延续到未来。三十多岁的中国年轻人在未来也会引领和推动这个变化的过程。我的朋友芮成钢就是这一代中国青年的典型。 这本书,记录的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世界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之子关于中国的思考,讲述的是他眼中的中国和他心中对未来中国的祝愿。 像芮成钢一样,我也相信,对于现代世界来说,国家之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相互依存。为了寻求更加美好的未来,所有的国家都需要联合起来,共同找到一条能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和平共处、生活工作的未来之路。 芮成钢的这本书描绘了在我们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中国所应担当的角色。所有关注中国未来的有识之士,无论中国人、澳大利亚人或是世界任何地方的人,都应该在这场关于21世纪中国未来的大讨论中尽一己之力。21世纪,是亚太的世纪。 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 后记 从这个意义上看,美国是在欧洲技术革新,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发展的,他们的生产力从此走上了高速发展之路。 中国的发展有自己的道路 东方的中国,有5000年文明史,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同时,是世界人类文明起源的两个发源地之一。中国也有密集的农业文明,也有庞大的人口,同样具备地理上的庞大,资源上的丰富,背负着如此的历史声誉,中国步入了21世纪。 从1978年开始,中国开始了全新的经济发展和建设。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开始了改革开放。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大会上,胡锦涛主席指出了中国建国100年时的目标,他的原话是这么说的: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 摆在中国人面前的更多的是腾飞的途径以及方法。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历经了许多坎坷,也遭受了挫折,遇到了困难,然而,胡锦涛主席仍然强化了我们的信心: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实践永无止境,探索和创新也永无止境。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纪念改革开放30年最好的办法,是继续深化我们的改革,继续扩大我们的开放。用改革来纪念改革,应该是我们的选择。“30而励”的中国一定会再次破茧成蝶、凤凰涅磐,跃上新境界。 发展需要持久不变韵方法论 从美国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他们并不是追求一个绝对的大国的形式。大仅仅是形式上的,大国的意思不是地域辽阔,大国的意思也不是人口众多。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回答学生提问的时候提到:人多、不发达,这是中国的两大国情。让13亿中国人生活都好起来,是中国政府的巨大任务。其实,杰弗逊在写《独立宣言》时,也把人的生存权摆在了第一位。不管多么小的问题,只要乘以13亿,那就是很大很大的问题;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是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这是中国领导人反复强调的。 中国追求的应该是强国的形式。强国是经济发达、人民健康、生活幸福、自信、自强。能够实现强国梦依靠的是方法论。对比美国的发展,社会不断变化的形式来推动科技创新的落实,推动技术革新的实现,不断以提高生产力为核心的保障体系。 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大会上,胡锦涛主席说到: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我们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新期待,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30年对人的一生来说,是一个总结的时候,同时也是为下一个30年奠定基础的时候。我也到了这个年龄段,也要开始自我激励、回顾和总结。作为要以致力于促进东西方交流、推动东西方理解为事业的记者,也必然会有新的发现,找到新的方向。 如果今天的发展算是成功的,那么成就今天的那些因素可能都已经或正在失去意义,然而,人类的惯性是,经常依赖已经现有的经验去从事明天的事业。如同这次金融危机,现在所有的解决办法都是落后的,过时了的,都已经不适应全新的信息时代的了,因此,需要有创新精神。成就今天事业的方法很有可能就是明天成功的绊脚石,勇于创新是从破除眼前固有的方法,固有的观念开始的。2l世纪的中国,已经完全不同于20世纪以前的任何时候了,我们进入了心灵与思维的航海时代,开始了一个伟大时代的航程! 中国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起航了。中国不仅在解决贫困问题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也将会在经济领域、金融领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共同的生活改善作出贡献,21世纪的中国,注定会再一次与西方在海上相遇、相知,共同发展和成长。 在本书的最后,请允许我真心感谢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先生、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罗明先生和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袁正明先生等各位台领导,衷心感谢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总监郭振玺先生、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副总监韩建群先生等中心和部门领导,以及各栏目制片人、记者和编导们,还有我所有的同事们。 电视是一个团队的艺术,屏幕上每一分钟背后都是几十人甚至几百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书评(媒体评论) 芮成钢的这本书富有远见地描绘出了在我们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中国所应担当的角色。 ——陆克文 澳大利亚总理 在诸多方面,芮成钢都代表着新时代中国的价值和观念。他事业有成,充满理想,富有自信,满怀自豪与爱国热情;同时,他对在中国以外学到的东西也保持着开放、求索、好奇的态度。 ——理查德·莱文 耶鲁大学校长 芮成钢是中国年轻人中为数不多的,能在东西方两种文化中自由游弋的,善于深刻思考、敏锐捕捉、细致分析的人。 ——朱民 中国银行副行长 我们都在努力了解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未来又会怎样?芮成钢用令人信服的文字道出了他眼中的国家与世界。 ——海闻 北京大学副校长 一个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一个紧扣社会热点的话题,一个热情睿智的主持人,央视二台芮成钢先生成功的背后是勤奋、敬业、严谨、求实。 ——陈佐夫 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副行长 在新一代中国媒体人中芮成钢的经济思考值得我们关注。他的文字清晰通畅,蕴含者全球的视角,充溢着年轻的激情。 ——李扬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 芮成钢是一位引领公众观点的传媒杰青。他见识广泛,思想敏锐,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具有深切的关注。 ——方星海博士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原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 成钢常忧国忧民,在没有硝烟和阶级斗争成长的而立之年,我常为他而感动,今天他用深邃的目光,国际化的视野,诠释他们这一代人对中华民族和对人类的责任,值得大家一读。 ——曾伟 棕榈泉控股董事长 自由游走于华盛顿、纽约、东京之间,轻松推开各国政要办公室的大门,用地道的英语穿越东西方文化,用麦克风揭开这个世界的真相,三十而立的芮成钢对中国和世界的思考就像一把斧子,帮我们打破思维的樊篱。 ——王缉思教授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芮成钢,这颗华尔街金融风暴催生的中国电视新闻的新星,以他独特的国际视野为我们展示了中国下一个三十年必须改变的心态和思维,值得社会各界的关注! ——李稻葵 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 此次金融危机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中国媒体的影响力明显上升,芮成钢先生通过直击华尔街风暴的一个节目迅速成为有知名度的主持人,反映了中国观众对全球凉热的关注,以及全球观众对中国声音的期待。 ——巴曙松 研究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博士生导师 听成钢的话,有时能令人寻思再三,又豁然感获一些心得。 读成钢的书,使人能在新的一高点上,在注视今天变幻中的世界时,焦点凝聚,视野宽泛。 见成钢的面,能开心健谈,能自然地做几次深呼吸。 ——博鳌之父 蒋晓松 一部卓越的著作,以朴素而又极具说服力的方式触及到了经济危机的核心。 ——何帆(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他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对话者,是一个满怀责任的号召者,是年轻、有力、智慧的表率。 ——周春生(长江商学院教授) 这是一本很独特的书,作者深刻的思考,精辟的语言,浓厚的情感,非常值得一读。” ——郭昕(IDC大中华区总裁) “《三十而励》真实地记录了这场经济危机风暴爆发的前前后后,与众多的风云人物和热点人物的深度碰撞,引人深思。” ——王文京 用友总裁 “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是独特的探索之旅。它试图提供答案,但它更迷人的气息在于寻觅和求索。它是一个人的思考,也是一个时代的思考。” ——《第一财经日报》 即发人深思又引人入胜的记述……出自一位思想深邃的优秀经济评论人之手。 ——《中国经营报》 一部通过第一手资料和深入思考的作品。作者最大的成就,就是通过他的记述和思考,为我们带来一个真实的世界。 ——《商学院杂志》 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对现在的生活已经感到习惯,对中国经济增长感到习惯。但是,经济毕竟是有跌有浮、有景气规律的,在面对这场全球性的经济枯景时,中国的竞争力如何保持不被磨灭,个人如何在这变动的时代保持竞争力优势,芮成钢的见解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环球企业家》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与世界,了解华尔街危机背后的思索,探寻风云人物的思想与内心,这本书就是打开这些的钥匙。 ——《IT经理世界》 华尔街风暴带给我们的是机遇和挑战,冷风热眼,《三十而励》带给我们的是厚重的思考,浓浓的赤子之心。 ——《北大商业评论》 精彩纷呈、引人入胜,金融风暴肃杀气息之后的反思,是中国人了解世界的一把钥匙。 ——和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