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英美大学普及率的不断提高,大学师生已成为日益庞大的社会群体,以大学校园、学术界为题材的学院派小说应运而生,成为英美小说重要类型之一。然而,目前国内有关英国学院派小说的研究成果在数量、广度和深度上都明显不足,研究视角也过于单一,并且许多方面仍处于空白状态。有鉴于此,张荣升、丁威、赵天民等编著的《小说家的批评和批评家的小说——英国第二代学院派小说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旨在填补这方面的空白,抛砖引玉,为推动英国小说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尽微薄之力。
英国第二代学院派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戴维·洛奇、安·苏·拜厄特和克里斯蒂·布鲁克一罗斯。他们既是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又是自觉意识很强的学者型小说家。和第一代学院派小说相比,第二代学院派小说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手法更为突出,对学者文人和学院生活的讽刺挖苦也更为痛快。作品在主题揭示、创作技巧、理论批判、文化冲突与融合等方面的影响和贡献都要远远超过第一代学院派小说。
张荣升、丁威、赵天民等编著的《小说家的批评和批评家的小说——英国第二代学院派小说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英国第二代学院派小说家的创作思想及其作品进行了系统性梳理。英国第二代学院派小说家的杰出代表是布雷德伯里、洛奇、拜厄特和布鲁克一罗斯,他们兼教授、小说家和批评家等多种身份于一身,其创作的作品有着深层的哲理性和批判性。《小说家的批评和批评家的小说——英国第二代学院派小说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点带面,对英国第二代学院派小说家从理论及实践两方面做了深入论述,分析总结了英国第一代和第二代学院派小说的特点并对两者进行了比较,希望能为英国文学爱好者及研究者提供较有价值的信息。
导言:英国学院派小说发展概述
第一节 英国学院派小说的形成与特点
第二节 英国第一代学院派小说综述
上篇:理论篇
第一章 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迈向小说诗学
第一节 现实主义的重新界定
第二节 写实与实验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 小说诗学的建构
第二章 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
第一节 小说的语言艺术
第二节 小说的隐喻和转喻话语模式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话语模式
第四节 小说的对话性
第三章 安·苏·拜厄特:论历史与小说
第一节 理论与创作的互动与交融
第二节 创作主题和语言艺术的辩证统一
第三节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第四节 历史与小说
第四章 克里斯蒂·布鲁克-罗斯:论小说的生存
第一节 现实主义复数
第二节 当代英国小说的现状
第三节 结构主义视野下的小说读者
下篇 实践篇
第五章 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战后历史画卷的描绘者
第一节 《吃人是错误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软弱
第二节 《向西行》:英美学术界的差异与)中突
第三节 《历史人物》: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
第四节 《兑换率》:解构主义时代的身份危机
第五节 《克里米纳博士》:解构主义时代意义的不确定性
第六章 戴维·洛奇:穿越十字路口
第一节 《换位》:英美大学访问学者的互换闹剧
第二节 《小世界》:学术界的众生相和百态图
第三节 《好工作》:校园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冲突与妥协
第四节 从“校园三部曲”看戴维·洛奇的文化融合思想
第五节 《想》: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对立与统一
第七章 安·苏·拜厄特:青年知识分子的关注者
第一节 《太阳的阴影》:“影响焦虑”下青年作家的求索
第二节 “弗雷德里卡四部曲”:风情迥异的学术界画卷和社会图景
第三节 《占有》:学者与研究对象的双向占有
第四节 《传记家的故事》:传记写作内幕的揭露
第八章 克里斯蒂·布鲁克一罗斯:当代学院派小说的实验者
第一节《下一个》:高科技时代知识青年的困惑与无奈
第二节 《合并》:大学教师在信息时代的混乱意识
第三节 《艾克塞兰多》和《食词者》:人与电脑网络之间的新型关系
第四节《文本的终结》:经典历史人物的时空穿梭
结语:英国学院派小说总结
第一节 第二代学院派小说特点总结
第二节 第一代与第二代学院派小说比较
第三节 当代其他学院派小说家及学院派小说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