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很大程度上不是老死的,而是气死的。气则生病,病则不医,不医则死,所以天下被间接气死的大有人在!生气还是不生气,真是个问题。养正气的儒家历来受到历史上英雄豪杰的仰慕;不生气的老子则素来深受民间百姓的追捧。老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气”的理论,但老子所谈的主要是两个方面:做人心态和从政心态,它们无不指向不生气的心态修炼。无为是不刻意为己,利人是无己心态的升华。天地间那股浩然正气,似乎与我们遥不相干,难以养就,然而,当我们读老子,就会发现,这种无为、利人的心态却是完完全全、切切实实能够做到的。
不如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读《老子》,跟老子一起来修炼我们的心态。
养正气的儒家历来受到历史上英雄豪杰的仰慕;不生气的老子则素来深受民间百姓的追捧。老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气”的理论,但老子所谈的主要是两个方面:做人心态和从政心态,它们无不指向不生气的心态修炼。做人要无为,从政要无为;做人要自然,从政也要自然。做官的要做到不生气,尤其是在老百姓面前不能生气。今天的官场要倡导一种不生气的政治文化。经商的亦要做到不生气,尤其是在消费者面前不能生气。今天的商场要倡导一种不生气的企业文化,消费文化。具体地说,老子指出了两种健康的心态,一是无为心态,一是利人心态。无为是不刻意为己,利人是无己心态的升华。天地间那股浩然正气,似乎与我们遥不相干,难以养就,然而,当我们读老子,就会发现,这种无为、利人的心态却是完完全全、切切实实能够做到的。
有无辩证法(3)——无为有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今本第二章)
是以声(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帛书本)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楚简本)
我们仍然回到第二章来。
此章前半部分讲有无相生,后半部分讲无为。
有生无,无生有。没有绝对的难,没有绝对的易;长和短是相比较而言的,高与下是可以相互颠倒的,音与声是和谐共处的,前与后是捆绑在一起的。谁也离不了谁。
这就回答了“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就在于他们都不在意自己的存在。所以后来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老子还把天地比喻成风箱,风箱中什么也没有,却能吹起大风。
因此,圣人做事,就居(处世)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就是效法天地。不言之教,好理解。我们讲言传身教,这身教就是不言之教。以自己的行动为榜样教化天下,就是不言之教。以制度来规范社会秩序,同样是不言之教。那么,什么是“无为之事”呢?
为,古籍中有多种用法。
作动词,做,作、治理等义。
作介词,因为、被等义。
作语气词,表感叹、反诘、疑问等义。
作助词,表宾语前置,或“的”义。
作连词,和、如、或、则等义
显然,老子所指的“无为”之为,当摒去作介词、助词、连词、语气词等用法。
因此,人们一般都把它理解为动词,“为”就是“人为”之义。李零先生就说,“为”是不循自然之理,是人为干涉事物的发展变化。不循自然,不能称作“人为”,而是“妄为”,因为循自然而为,同样是“人为”啊。况且,《老子》一书中,单独的“为”字,还包括“无不为”的“为”,并不是指“人为”,老子是肯定“为”(作为)的,如“为而不恃”。其实,无,还有一个假借义,通“伪”。这在先秦典籍中是很常见的用法。如“我生之初,尚无为。”(《诗·王风·兔爰》)“子为不知,我将不坠。”(《左传·定公十二年》)“为善者,非善也,故善无以为也。”(《管子·枢言》)“变化则为生,为生则乱矣。”(《管子·心术上》)上述句中的“为”都是假借,都是“伪”之义。老子之“无为”既然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不要“人为”的意思,那么,只有一个理解,那就是指“无伪”。
庄子是怎么解释“无为”的呢?《庄子·知北游》中说过这么一番话: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由此可知,“无伪”也可以指称不违背自然,顺应自然,但绝对不是反对“人为”。在老子看来,顺应自然,体合天道,就是真,就是“无伪”;就能“有为”“无不为”。这些词都是等义的。
所以,“居无为之事”,就是担当体合天道之事。这个“居”,与后文中“成而弗居”的“居”,意义不同。后者是指自居(自据)。
傅佩荣释为:“因此之故,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事”;陈鼓应释为:“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任继愈解为:“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他们都没有解释“无为”到底是什么。 “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楚简原文是“作而弗始,为而弗恃,成而弗居。”
今本中间增加了一个“生而不有”的环节。从这里更加可以看出,有(无)和始(无,名天地之始)的关系。大概是后人认为“作而弗始”难以理解,故而改篡为“作而不辞”“辞”的本义是“讼”,争讼。“始者,道本也。”作动词用,有“谋划”之义,如《诗·大雅·緜》中云:“爰始爰谋,爰契我龟。”始即谋划;亦有“滋生”之义,如《礼记》“念始之者也”,郑玄注云:“始犹生也。”这样便顺理成章地可以理解为什么后人要改为“生而不有”了。因为万物自我运作而不刻意谋划或滋生,才有“生而不有”。一些前辈学者也就是顺着这个思路而来的。他们基本上都理解为:“任由万物成长而不加以干涉”。但问题在于,帛书本和楚简本中都没有“生而不有”。老子的“作”没有“干涉”“成长”的意思,因为在老子看来,有成长就必有消亡。相反,老子强调的是生生不息。同样,如果说万物自我运作,也不合于道的规律。老子认为,天地间万物的蓬勃生机都是道这个本源(发动机)发动和创造的,遵循着固有的规律。既然,“作而弗生(始)”,就不会有“生而不有”。
因此,“万物作而弗始”,这里的“始”,当内含“无”的意义。朱子道:“裁衣之始为初,草木之始为才,人身之始为首为元,筑墙之始为基,开户之始为戽,子孙之始为祖,形生之始为胎。”这些都属万物,都有万物之始。老子的意思是要去掉这些“始”(弗始)。这就是“无”的境界。老子并不是不承认“始”,而是希望万物永葆着一种生生不息状态,万物兴作而不自以为天地的开端。这就是“大无”。
大无即大有。有了作为,而不一定要到处张扬;有了创造,而不据为己有;有了成绩,而不恃其妄为;有了功劳而不居功。正是让功而功不减,让名而名不去。
价值观念是相对的,不是永恒的。今天的功劳可能就是明天的祸端;今天的成功可能就是明天的失败。
价值只是一种驱动力,价值是为我的,我看来有价值它就有价值,哪怕在别人看来是垃圾,我仍然珍惜它;比如那些精美的邮票,在我眼里,它是宝贝,可在别人如民工眼里,也许就是一张无用的纸;某些古董,在别人眼里也许价值连城,在我这里,只是摆设;我看来无价值,别人再视为宝贝我也不管。你也可以讲我没有发现它的价值,甚至你也可以讲我是愚民,但这仍然只是你的价值判断。老子强调的是价值中立,不偏不倚。
同样的道理,知道什么是美了,就分得出丑了,就有美丑之争,有了伪美和饰丑,扬美贬丑;知道什么是善了,就不善了,就有了分别善恶,扬善隐恶的纷争。
不要去管人家的好丑,也就不必去管自己的有无。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因为各人有各人的价值观,任何人都不要强迫他人接受其价值观,即使是为政者也不能凭借强权,为天下人树立一种楷模,无论这个楷模多么正确、多么伟大。价值观只要合乎天道,顺乎自然,“两不相伤”,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都有其存在的理由。这也就是老子“无为之为”“不言之教”的用意所在。刘军宁先生说得好,老子是主张老师要行有言之教,政府则要行无言之教(制度)的。
老子并不是反对人们去追求价值,而是不以先入为主的心态去追求,他的前提仍然是“作”“生”“为”“成”;他的落脚点却在“不辞”“不有”“弗恃”“弗居”。价值是主观的,主观容易滋生虚妄。
要修成这样一种中立价值观还真不容易。眼睛一定要擦亮,不要跟着感觉走,不要跟着世俗跑,而要走自己的路。要紧的是体合天道,摆正自己的心态。 P17-21
老子不生气的智慧
人很大程度上不是老死的,而是气死的。民间有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历史上,直接被气死的人可能不多。诸葛亮三气周瑜,最终把周瑜给气死了,固然是小说家言;两军阵前,诸葛亮一顿痛骂,把老司徒王朗给气得从马背上掉下来,同样也是小说家言。但是,从这些小说家言也可以看出,人能被气死,已是一种普遍共识。气则生病,病则不医,不医则死,所以天下被间接气死的大有人在!
然而,生气还是不生气,真是个问题。
首先,生气是个问题。清人闫敬铭写过一首《不气歌》: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病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请来医生把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气之为害大可惧,诚恐因病将命弃。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寥寥七十个字,把生气的弊端阐述得明明白白。生气必然要怒。人在发怒时,呼吸加快,肺泡扩张,耗氧量大,肝糖原大量损失,血流加快,血压升高,心跳强烈,周身处于正常生理机能的失控状态,犹如决堤洪水,大有摧枯拉朽之势。茶不思来饭无味,通宵达旦不入睡。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在精神上遭受重大的创伤或打击,即使心理上平衡调整很好,大约也要损寿命一年,如果恼怒超过半年不解,大约要缩短两到三年。所以说,不惟色字头上一把刀,气也是杀人之刀,杀人于无形。有哲人说,生气是拿他人的缺点来惩罚自己,有理有理!
然而,不生气也是个问题。阿0被人打被人骂,不生气,被称为“精神胜利法”,中国人的劣根性。台湾文化辣女龙应台就有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似乎在主张生气:“就因为你不生气,你退让,你忍耐,所以摊贩把你的家搞得像个大破烂杂院。所以台北的交通一团乌烟瘴气,所以淡水河是条烂肠子;就是因为你不说话、不骂人,不表示意见。所以你疼爱的娃娃每天吃着、喝着、呼吸着化学毒品。”
是啊,人生能招致自己生气的事儿太多了。生气不好,不生气也不好。那到底怎么办?
有没有解决的办法?有!不少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一些很有效的不生气法,然而,那些出自经验之谈,不过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无法从根本上驱除生气的恶魔。
其实,首要的问题是了解自己为什么生气?生气是不自爱的表现,不快乐是生气的源头,而心态不好,又是不快乐的根源。
人生不可能没有气。气是生命的表征,庄子在《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之则生,散则为死。”后世道教提出“养生之道,安身养气,不欲喜怒也”,这“气”,就是所谓“元气”,这个元气不仅是宇宙天地万物得以化生的本原,也是人的根本所在,而它又是由阴阳二气相交而成的。这一思想源于老子恬淡自然、抱全守真、清心寡欲、专气致柔的思想。人生需要的就是这股元气,要的决不是他生的闲气。
所以,生气还是不生气,其实并不是一个问题。人要有一股气,生气,指的是养就一股浩然之气。不生气,就是不要滋生脱离自然大道生命本源之闲气、浊气。
常常听到人们感慨:我们的财富在增加,但是满意度、幸福指数却在不断下降;我们拥有的越来越多。但是快乐却越来越少;我们沟通的工具越来越多,但是我们的心却越来越远;我们认识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真正的朋友越来越少;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但是我们的寂寞却越来越浓……
到底哪里出问题了?不少人在苦苦思索。
我觉得恐怕有一个最大的因素,就是心态!很多人常感慨命运对其不公,可法国哲学家拉罗什富科在其《道德箴言录》中说:“命运降临到我们身上的一切,都由我们的心情来确定价格。”有什么样的心态,才有什么样的心情。正是“命运和情绪统治着世界。”
我到一些党政机关讲学,也常常听到人们抱怨:我太年轻了,所以我无法成功;我年纪太大了,所以我成功的机会过去了;我是女人,所以我无法成功;我学历不高,所以我无法成功;我个性太强,所以没有办法。这些都属于一种自闭型心态,它流露出来的是畏难、自卑情绪,应该说来是当前最典型的心态之一。还有的人则说:领导不喜欢我,我干嘛要拼命做;我没有靠山,我怎么做也是白做;这世道(领导)太不公了,我不想做,那些明显能力、贡献都不如我的都升了;我这辈子升不了官发不了财……就这么样了……这属于一种怀才不遇型心态,它流露出来的是自弃或自满心态。
有一种人,“上班是一条虫,下班是一条龙”。你说他心态好吗?上班的时候,他萎靡不振,简直是巴不得一天早些过去,上班就盼着下班。你说他心态不好吗?一到下班的当儿,他冲得比谁都快。一踩油门,车子开得又快又稳;一到球场,拿那个球一打出去,满分出来;一到歌厅,那嗓音一亮,能赢得无数掌声……你是这种人吗?
这是一种典型的心态分裂型。生活当中他的心态很好,工作时他的心态却很糟糕。分裂的心态反映分裂的人格,人们常说,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只有身体是属于自己的,因而要备加爱护身体,至于工作是无关紧要的。因而,珍爱生命、珍惜身体往往成了他们自以为心态很好的表现。应该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当然也就不可能好好地工作;但是好的身体如果不发挥在工作当中,在工作中体现出价值来,那不等于和动物一样?好的心态,应该是生活和工作统一协调,才算是健康的、完全的人格。把生活和工作如此分开的人必定是个极端自私的人。这种人的心态归根到底是消极的。
消极心态的人往往愤世嫉俗,认为人性丑恶,与人不和;没有目标,缺乏动力,不思进取;缺乏恒心,经常为自己寻找借口和合理化的理由;心存侥幸,不愿付出,有赌徒心态;固执己见,不能宽容人,不愿和他人合作;自卑懦弱,无所事事;自高自大,清高虚荣,不守信用,等等。
人生呼唤健康的心态。
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
我们需要健康,我们需要阳光心态。
有人做过一个著名的试验:
主持人说:你们九个人听我的指挥,走过这个曲曲弯弯的小桥,千万别掉下去,不过掉下去也没关系,底下就是一点水。结果九个人顺利过桥。
走过去后,主持人打开了一盏黄灯,透过黄灯九个人看到,桥底下不仅仅是一点水。而且还有几条在蠕动的鳄鱼。大家都吓了一跳。
主持人问:现在你们谁敢走回来?这回没人敢走了。
主持人说:你们要用心理暗示,想象自己走在坚固的铁桥上。但还是只有三个人愿意尝试:第一个人颤颤巍巍,走的时间多花了一倍;第二个人哆哆嗦嗦,走了一半再也坚持不住了,吓得趴在桥上;第三个人才走了三步就吓趴下了。
主持人这时打开了所有的灯,大家这才发现,在桥和鳄鱼之间还有一层网,网是黄色的,刚才在黄灯下看不清楚。大家现在不怕了,说要知道有网我们早就过去了,几个人哗啦哗啦都走过来了。
然而还有一个人不敢走,主持人问他,你怎么回事?这个人说,我担心网不结实。
这个著名的试验揭示的原理就是心态影响生理,心态影响能力。
可见要提高执行力,首要的是先解决心态问题!
我们常常说,期望决定信念、信念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心态起着关键的作用。有人甚至说,心态决定一切。
现实中,我们如何改变不良的心态,让社会越进步,我们的幸福指数越高呢?这些问题,三千年前的老子就替我们想到了。
读老子,我们不由得不感慨,老子真是一个心态修炼大师。《老子》一书,虽然讲的是“道”和“德”两个字,可是透过这两个字,我们可以看到老子是在真真切切地教我们修炼心态的心法。
人生须养气,养气必须养心。这一点,古代思想家都是一致的。如孟子提出“不动心”与“养气说”;老子则提出清心寡欲。
只不过,他们的区别仅仅在于境界之别,一刚一柔,一大一和。孟子所提倡的养气,是“至大至刚”“塞于天地”。而老子则讲求“专气致柔”“冲气以为和”。这样也就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性格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
前者如文天祥在《正气歌》里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日浩然,沛乎塞苍冥。……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后者则如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前者乃为养正气,后者则为不生气。
养正气的儒家历来受到历史上英雄豪杰的仰慕;不生气的老子则素来深受民间百姓的追捧。老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气”的理论,但老子所谈的主要是两个方面:做人心态和从政心态,它们无不指向不生气的心态修炼。做人要无为,从政要无为;做人要自然,从政也要自然。做官的要做到不生气,尤其是在老百姓面前不能生气。今天的官场要倡导一种不生气的政治文化。经商的亦要做到不生气,尤其是在消费者面前不能生气。今天的商场要倡导一种不生气的企业文化,消费文化。具体地说,老子指出了两种健康的心态,一是无为心态,一是利人心态。无为是不刻意为己,利人是无己心态的升华。天地间那股浩然正气,似乎与我们遥不相干,难以养就,然而,当我们读老子,就会发现,这种无为、利人的心态却是完完全全、切切实实能够做到的。
不如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读《老子》,跟老子一起来修炼我们的心态。
人分四等:有本领,没脾气,一等;有本领,有脾气,二等;没本领,没脾气,三等;没本领,有脾气,四等。
——著名作家:王鼎钧
生气就是泄气,不生气的人最有生气。
——著名书评人:刘苗松
自助是最大的帮助,不生气是最好的自助。
——网虫:六6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