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多少往事烟雨中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愉庆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梁思成和规划名家陈占祥联手提交过一份关于北京规划的建议书,被称为“梁陈方案”。它的出炉,最终影响了两个人的命运轨迹。本书作者是陈占祥的女儿,她讲述了方案产生前后的故事,回顾了父辈们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的风风雨雨。

内容推荐

当年,“梁陈方案”就新中国北京城建规划率性直言,导致陈占祥先生的政治生命与古都同葬于废墟;梁思成先生虽幸免于难,亦“遍体鳞伤”,自身难保。作者身为陈先生爱女,回首往事,如云如烟……

目录

前言

1 命运,在一夜之间转折

2 两位导师的厚望

3 绝望的三年

4 北上前夕

5 走入父母婚姻的英国女人

6 “沐恩堂”的同窗叶剑秋

7 一言定乾坤的外公

8 告别柔丝·黛

9 梁思成先生家的下午茶

10 逃离北京小学

11 触摸北京灵魂

12 跟着梁先生逛大栅栏

13 一起做梦的日子

14 “梁陈方案”的诞生

15 “梁陈方案”之纲要

16 “梁陈方案”的夭折

17 女儿的质疑

18 劳特·杰克南的启示

19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汽车与胡同

20 花开花落四合院

21 人民英雄纪念碑背后

22 离开“都委会”的日子

23 万古人间四月天——林徽因生命中的最后岁月

24 风雨如磐一九五七

25 母亲肩起的家

26 有家难归的大哥

27 陈友芬阿姨的“扬州狮子头”

28 风雪故人情——记贺其治、朱若华夫妇

29 红星照耀下的演讲

30 利物浦码头的琴声——中国海员、梅纽因和父亲

31 风云变幻的世界青年民主同盟大会

32 乘鹤远去程应铨

33 右派父亲的党内诤友李正冠

34 相聚东光路

35 离散西直门

36 与梁思成先生的永别

37 重启规划

38 又逢知音任震英

39 重返国际建筑舞台

40 环保前沿的中国生土建筑

41 中国独特的城市化道路

42 荣获国际阿伯科隆贝大奖的深圳规划

43 尾声

试读章节

在中国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大厅里,摆放着四尊石刻雕像,以纪念中国建筑领域具有开拓性的四位代表人物。他们是: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建筑师梁思成、杨廷宝,规划师陈占祥。站在父亲的雕像前,我猜想父亲生前不会想到他能获此殊荣。一位朋友曾对我说,如果你父亲1949年跟导师阿伯科隆贝去了香港,他在世界建筑界的声望绝不亚于当今如日中天的华裔建筑大师,但陈占祥的名字也不会永久和这座伟大的中国古都共命运。

人生的取舍与去留往往在一念之间。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但决定父亲命运的,是对那片生养过他的土地的不弃不离,是渴望通过科学的规划,为天下人创建宜居的生存环境。这是父亲虽九死而不悔的永恒憧憬。

1990年春,我和丈夫、女儿已在加州定居。被称为世界阳光之都的旧金山海湾,繁花似锦,四季如春。当时,我们刚刚渡过了初到美国的艰辛,生活渐入佳境,筹划着把父母从东部接到加州来。周末假日常去看“OPEN HOUSE”,希望能买一幢有花园的平层别墅,让学了一辈子建筑,却在没有厨房厕所的黑屋子里蜗居过十年的父亲,在自己的花园里种种玫瑰,品品咖啡。就在这时,父亲从纽约打来电话告诉我,他准备回国了。我很惊讶。这两年,父亲在伯克莱、康奈尔等美国多所名校讲学授课,所到之处好评如潮。只要他愿意,他可以胜任每一所设有规划专业的大学教授,也可以利用早年在海外注册的建筑事务所开展规划设计业务。凭着那些执世界建筑界牛耳的利物浦大学、伦敦大学校友们的关系,他会有做不完的生意。

我劝父亲留下来。父亲说,我这把年纪,剩的时间不多了,现在只想赶快回家。北京规划、中国规划还有好多事情要做。九十年代一定是中国城市大发展时期,不能再做过去的蠢事了。

又是北京规划!我知道,这是父亲一生未竟的事业,是他一辈子做不完的梦。为了这个梦,当年风华正茂的父亲,远渡重洋返回祖国。现在,年过七旬的老父,依然对还乡之路望穿秋水。

为了与我们会面,父亲特意从旧金山机场转机。在候机楼的餐厅里,父亲一边津津有味地品尝加州那帕的红酒,一边逸兴飞扬地畅谈今后的规划设想。我默默坐在他身旁,一点胃口都没有。

告别的时间到了。我扑到父亲宽大的怀里,悄声说:“爸,闭上眼睛,再想一会儿,这是最后一次选择。”我奢望奇迹会在最后一分钟出现。“将来再后悔,就真的来不及了。”我仰起脸,充满期待地注视着父亲。

“我从不为自己的决定后悔。”像儿时那样,父亲轻轻拍了拍我的头。

我不禁怦然心动。同样的语气,同样的话,在康奈尔漫天风雪的围炉夜话中,父亲曾对我说过,至今言犹在耳。当年听着窗外纽约上州暴风雪的虎啸龙吟,望着壁炉中跳荡飞舞的火焰,他对我讲述了四十年前如何做出了改变自己一生的重大决定。

1949年暮春的上海,一个不寻常的雨夜即将到来。

家中的二十六箱书籍已经运往码头。这是三年前父亲从英国运回来的。现在又要伴他远行。第二天飞香港的机票放在窗边的写字台上。父亲就读伦敦大学时的导师阿伯科隆贝应香港总督之邀,去做香港规划。他立即向父亲发出邀请,希望他的中国弟子助他一臂之力,就像当年共同制定伦敦南部三个城市的战后规划一样。香港总督为阿伯科隆贝和他的弟子安排好了一切。除了为父亲提供住宅、汽车,每月还有近三千美金的薪俸。近半个世纪前,这是令许多人艳羡的机遇。父亲举棋不定。他渴望回到导师身旁大展宏图,但又始终对编制古都北平的规划,存着一丝不灭的梦想,这是他一生挥之不去的渴望。

傍晚,最后一批国民党败兵远去了,多日来犬吠人嚎的衡山路渐渐恢复了昔日的宁静。惊魂未定的居民仍不敢开灯,不时向窗外惶恐地张望着,忐忑地提防着,共产党军队要进上海的消息在千家万户不胫而走。

那一夜,父亲和母亲像无数上海市民一样,在焦虑的等待中难以入睡。父亲站在面对衡山路的四楼窗口,呆望着窗外漫天飘洒的雨丝。一大锅罗宋汤一直煨在煤气灶上,牛肉的浓香从厨房溢进了客厅。父母谁也没心思吃晚饭,晚上只就着餐桌上的一支蜡烛,胡乱吃了几口面包。国民党的军队刚刚前脚撤退,共产党的军队后脚又要跟进,这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上海还要再经历一场洗劫吗?前些天,一些装成伤员的国民党败兵曾冲进民居、商家劫钱掠物,多亏虎背熊腰的白俄门卫和狂嘶猛吼的德国牧羊犬,才使我家的集雅公寓躲过一劫。可撤走的是强弩之末的残兵败将,进城的是所向披靡的精锐之师。如果他们真的冲上楼来杀人放火,白俄门卫和德国牧羊犬也都不是对手了。

“偏偏是明天的机票,只差一天就躲过他们进城。是生是死,就看这一夜了……”没有灯光的客厅里,响起母亲轻声的怨艾。

“快看!”父亲忽然向母亲转过头,“他们来了。”父亲用手指着窗外。母亲如惊飞的鸟儿,一个箭步冲到窗前,“哗”地一下拉上了窗帘,一把拖开父亲,“你不要命了?乱枪打上来,一粒子弹就够了!”P1-3

序言

去国多年,我与北京飞速发展的年代擦肩而过。我仿佛成了故乡的异乡人,一切恍若隔世。北京再不是我记忆中的古都,更不是规划师父亲无数次向我描述过的梦中之城。

记得好像是美国前总统卡特说过,我们有能力建无数座曼哈顿、纽约,但我们永远没有能力建第二个北京。一位看过北京旧城改造后的德国历史学家说了一句话:“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曾经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你们也不会再有了。”’清华大学一位教授的话更令人刻骨铭心:北京没有毁于战争,没有毁于革命,而是毁于建设。

十七至十八世纪,北京曾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布局最完整、规划最科学、建筑成就最高的封建帝国首都。至今西方大学建筑系的教科书中,北京古城规划仍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虽百年积弱,千年古都屡遭兵燹,遍体鳞伤,但承载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城市肌体尚存。新中国的襁褓时代,激情满怀的梁思成先生和我的父亲陈占祥,曾坚信他们有能力让这座中国人引为自豪的古都重展芳华,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伟大都市。建国初期,担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和任职北京建设局企划处处长的陈占祥正值盛年。1950年梁思成先生四十九岁,父亲三十四岁。同在欧美留学的背景,专业上的志同道合,使父亲与年长他十多岁的梁思成夫妇结成忘年之交,共同肩起了制定新北京规划的重任。

我的童年在父亲和梁思成、林徽因、程应铨等一大批建筑师身边度过。曾亲耳聆听他们动情描述古都北京规划的蓝图,慷慨评点巴黎、伦敦、莫斯科、列宁格勒规划的短长;林徽因娓娓述说三四十年代考察中国古建筑时风餐露宿的艰辛;父亲笑谈他连续数月埋头苦读于剑桥图书馆,在饥肠辘辘中写出发表在英国著名《建筑评论》杂志上的论文《中国建筑理论》。

童年的我曾兴奋地围着家中一张明式花梨木大餐桌团团转,目睹他们把一件件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模型排在大桌子上,热烈讨论每种设计的利弊得失。多少次争得面红耳赤,翻江倒海,转瞬又笑逐颜开,云淡风清。有时半夜醒来,仍可看到客厅里灯火通明,不知父亲躬身在绘图板上赶制什么鸟瞰图、立面处理示意图之类。母亲默默陪坐在一旁织毛线,不时起身为父亲的茶杯里添着开水,递去一小碟他喜欢的核桃姜汁饼干。

那大概就是父亲和梁思成先生联手通力打造“梁陈方案”的日子(1950年2月,梁思成、陈占祥联合上书《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史称“梁陈方案”)。那段岁月,想必是他们生命中的节日吧?他们把积蓄于生命中的智慧、激情和能量,都绽放于这份“梁陈方案”里。

这是两位受过完整系统西方教育的中国建筑师的呕心沥血之作,也是他们奉献给古都北京的一份未来发展的蓝图。梁先生是中国建筑学界的泰斗。((清式营造则例》、《图像中国建筑史》使他成为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父亲留英八年,师从世界建筑大师贺尔福教授和“大伦敦规划”主持人阿伯科隆贝爵士攻读博士学位,参加完成了二战后英国南部伯根翰、邦莫斯等三座城市的区域规划。不满三十岁的中国人陈占祥成为英国皇家规划师学会的会员:这在当时是没有先例的。

“梁陈方案”是一份与这座伟大古都共存的历史性文件。2008年2月15日,中央电视台第十频道《见证——再现古城门》的节目中,新华社记者王军说,在复建的永定门前,应该为梁思成、陈占祥二位先生立一块纪念碑,纪念“梁陈方案”的失败。这份失败的“梁陈方案”,“是一份全面系统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议书,所包含的内容正是世界最先进城市发展的科学理念”。

假如五十年前的当政者,像今天这样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假如当年北京选择了一个科学发展的方案,那么半个世纪后的首都,就完全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也许不会面临如此棘手的人口爆炸、交通拥挤、空气污染、水资源匮乏……

老祖宗的中医理论告诫道,中草药的使用,与季节时令及体质的受药力息息相关。同样的药物,以节气和受药患者的不同而导致疗效大相径庭。“梁陈方案”的理念超前了半个世纪,不被采纳甚至遭到批判,应是当时政治环境下不可逃脱的结局。当历史过去了半个世纪后,人们回眸当年的是是非非,古都早巳风采不再,古都的守护者们亦相继远逝,古今中外先知者的命运几乎大同小异。也许,这就是人类认识科学的代价吧。

关于“梁陈方案”的论述已经很多,作为陈占祥的学中文的女儿,我对专业性极强的建筑规划不敢妄加评论。但我觉得,父亲陈占祥不是“梁陈方案”中的一个符号,一个空空洞洞的名字。他是一个严格遵从科学理念的规划师,是被称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伟大古都的守护者,他同时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着各种复杂人性的普通人。他一生经历的悲喜,是一个高潮迭起的传奇,但那不仅仅属于他一个人的命运。他的家庭和阅历,他的教育背景,他的社会关系,都是构成他性格和命运的总和。这也正是我把点点滴滴的记忆化作文字的初衷。

书评(媒体评论)

《多少往事烟雨中》通过一位女作家细腻、动人的描述,记录了建国初期轰动全国建筑界,有关古都北京保护实施“梁陈方案”规划的过程。

作为一个建筑师,我始终是“梁陈方案”的赞成者。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从专业本身来考虑,而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如何把中华文明和文化精髓传承下去的问题,以及作为中国的建筑师,我们应向世界展现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的问题。

如果当初“梁陈方案”得以实现,北京——将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奇迹。

因制定“梁陈方案”而获罪的陈占祥先生,美国建筑师心目中的中国英雄,其坎坷的一生,由他的女儿陈愉庆写出,热烈处,如火如荼,凄恻处,可歌可泣!

——屠岸(诗人翻译家)

这些平实、优雅又隽永的文字,娓娓叙说的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父亲的传记,还是上世纪我们民族的一部家族史,更是一部中国一代知识精英的《苦难的历程》。

当我们为往事扼腕叹息的同时,又为它展现的良知与人格的光辉潸然泪下。

毫无疑问,这是作者成名三十年来最重要的作品,也将为华文文学宝库留下重要的一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4:2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