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航
微寒刺骨的初冬晚上,若在清冷同中世似的故乡小市镇中,吃了晚饭,于未敲二更之先,便与家中的老幼上了楼,将你的身体躺入温暖的被里,呆呆的隔着帐子,注视着你的低小的木桌上的灯光,你必要因听了窗外冷清的街上过路人的歌声驻足泪落。你因了这灰暗的街上的行人,必要追想到你孩提时候的景象上去。这微寒静寂的晚间的空气,这幽闲落寞的夜行者的哀歌,与你儿童时代所经历的一样,但是睡在楼上薄棉被里,听这哀歌的人的变化却如何了一想到这里谁能不生起伤感的情来呢——但是我的此言,是为像我一样的无能力的将近中年的人而说的——
我在日本的郊外夕阳畹晚的山野田间散步的时候,也忽而起了一种同这情怀相像的怀乡的悲感;看看几个日夕谈心的朋友,一个一个的减少下去的时候,我也想把我的迷游生活结束了。
十年久住的这海东的岛国,把我那同玫瑰露似的青春磨了的这异乡的天地,到了将离的时候,倒反而生出了一种不忍与她诀别的心来。啊啊,这柔情一脉,便是千古的伤心种子,人生的悲剧,大约是发芽在此地的吧。
我于未去日本之先,我的高等学校时代的生活背景,也想再去探看一回。我于永久离开这强暴的小国之先,我的叠次失败了的浪漫史的血迹,也想再去揩拭一回。
我的回国日期竟一天一天的延长了许多的时日。从家里寄来的款也到了,几个留在东京过夏的朋友为我饯行的席也设了,想去的地方,也差不多去过了,几册爱读的书也买好了,但是要上船的第一天(七月的十五)我又忽而跑上日本邮船公司去,把我的船票改迟了一班,我虽知道在黄海的这面有几个——我只说几个——与我意气相合的朋友在那里等我。
但是我这莫名其妙的离情,我这像将死时一样的哀感,究竟教我如何处置呢?我到七月十九的晚上,喝醉了酒,才上了东京的火车,上神户去趁翌日出发的归舟。
二十的早晨从车上走下来的时候,赤色的太阳光线已经将神户市的一大半房屋烧热了。神户市的附近,须磨是风光明媚的海滨村,是三伏中地上避暑的快乐园,当前年须磨寺大祭的晚上,依我目下的情怀说来,是不得不再去留一宵宿,叹几声别的,但是回故国的轮船将于午前十点钟开行,我只能在海上与她遥别了。
“但愿你健在,但愿你荣华,我今天是不能来看你了。再会——不……不……永别了……”
须磨的西边是明石,紫式部的同画卷似的文章,蓝苍的海浪,洁白的沙滨,参差雅淡的别庄,别庄内的美人,美人的幽梦……“明石呀明石!我只能在游仙枕上,远梦到你的青松影里,再来和你的儿女谈多情的韵事了。” 八点半钟上了船,照管行李,整理舱位,足足忙了两个钟头;船的前后铁索响的时候,铜锣报知将开船的时候,我的十年中积下来的对日本的愤恨与悲哀,不由得化作了数行冰冷的清泪,把海湾一带的风景,染成了模糊像梦里的江山。
“啊啊,日本呀!世界一等强国的日本呀!野心比我们强烈的日本呀!我去之后,你的海岸大约依旧是风光明媚,天色的苍茫,海洋的浩荡,大约总不至因我之去而稍生变更的。我的同胞的青年,大约仍旧要上你这里来,继续了我的运命,受你的欺辱的。但是我的青春,我的在你这无情的地上化费了的青春!啊啊,枯死的青春呀,你大约总再也不能回复到我的身上未了吧!”
二十一日的早晨,我还在三等舱里做梦的时候,同舱的鲁君就跳到我的枕边上来说:“到了到了!到门司了!你起来同我们上门司去吧!”
我乘的这只船,是经过门司不经过长崎的,所以门司,便是中途停泊的最后的海港;我的从昨日酝酿成的那种伤感的情怀,听了门司两字,又在我的胸中复活了起来。一只手擦着眼睛,一只手捏了牙刷,我就跟了鲁君走出舱来;淡蓝的天色,已经被赤热的太阳光线笼罩了东方半形。
平静无波的海上,贯流着一种夏天早晨特有的清新的空气。船的左右岸有几堆同青螺似的小岛,受了朝阳的照耀,映出了一种浓润的绿色。前面去左船舷不远的地方有一条翠绿的横山,山上有两株无线电报的电杆,突出在碧落的背景里:这电杆下就是门司港市了。船又行进了三五十分钟,回到那横山正面的时候,我只见无数的人家,无数的工厂烟囱,无数的船舶和桅杆,纵横错落的浮映在天水中间的太阳光线里,船已经到了门司了。P3-5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幼名荫生,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郁达夫精通五门外语,分别为日语、英语、德语、法语、马来西亚语,是中国百年难遇的天才语言家。
郁达夫经常用的笔名有“日归”“旭”“文”及“春江钓”等,他1896年生于浙江省富阳小城。六岁时,父亲过世,家庭生计顿感艰难。几亩薄田难以维持全家五口人(郁达夫上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的吃穿,郁母陆氏不得不抛头露面在大街上摆设一个杂货摊,赚取蝇头小利以补贴家用,但就是如此,在没有一个男人作为顶梁柱的这个家庭里,生活也经常处于无着落的状态。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陆氏忍痛将女儿郁凤珍送给当地一位财主为童养媳。贫困艰难、饥寒交迫的生活,使达夫的幼年失却了欢乐。郁达夫七岁开始人塾读书。他天资颖慧,悟性极高,很受先生的赏识,吃了不少的偏饭,这为他的旧文学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五年之后,郁达夫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富阳县立高小学堂,成为富阳县屈指可数的几个儿童秀才之一。在这里,这个不起眼的小秀才,很快以其卓越的天赋,吸引了全校师生的注意。不久,他便以特佳的成绩,获得跳班升级的资十各,更使全校师生刮目相看,惊叹不已。郁达夫后来在同忆这段往事时,仍得意扬扬、兴奋不已,悠悠吟出“功业他年差可想,荒村终老蛀虫鱼”这样抱负非凡的诗句。
郁达夫以三年时间在富阳小学学完四年的课程,这时他才十五岁。但此时的他,已经通读史书,尤其谙熟两汉史书。郁达夫不满足于此,开始在旧诗词领域里涉猎,后有自述诗云:“吾生十五无他嗜,只爱兰台令史书。忽遇江南吴祭酒,梅花雪里学诗初。”
郁达夫十六岁前往嘉兴中学读书,后南于离家遥远,思乡心切,便改人杭府中学。课余,郁达夫着迷于志怪小说,这使他接触了不少的古典名著。小说的大量阅读,促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他开始向报刊投稿,虽有个别退稿,但不少还是被采用了。
1912年,郁达夫升入美国长老教会在杭州设立的三江大学预科。他痛恨腐败,爱国心切,便积极参与学潮,结果仅两个月便被开除。不久,郁达夫随兄前往日本东京,先经过半年多的功课补习,进入了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备班,先学文哲,后攻医学,一年后通过考试获得官费待遇,得以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就读。
这段时期,郁达夫二十出头,一下子远离家乡父老,到数千里之外的他乡异国去读书,不免心中悲凉,多有感伤,再加上本人的生活颇艰,苦不堪言,久而久之,情绪郁结,终发展成为刺激性神经衰弱症,不得不中途辍学疗养。半年后,郁达夫病愈复学,他深谙学医于救国无望,也难以发挥一技之长,便转入西学政治科。这样,郁达夫便有了很多机会去接触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史哲名著,因而再次刺激了他的创作欲望。在名古屋的四年,他写了大约有二十首旧体诗,陆续在国内外的刊物上发表,名声虽不至于很大,但也却小有影响,甚至得到了一些编辑的赞赏。
郁达夫除写诗外,又对写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原有的基础上,阅读了大量的欧洲小说及小说创作之类的书籍。中西文化的交融,引发了他创作小说的欲望。他开始在课余醉心于文艺创作了。
在日本期间,郁达夫推出了他的第一部力作《沉沦》。《沉沦》的发表,震撼了当时的中国文坛,郁达夫顿时名声大噪。这使郁达夫足可以在当时和鲁迅、郭沫若并足而立,正如《郁达夫传》的作者王观乐所说:“1921年中国文坛,已经产生了《女神》《阿Q正传》等一旦出现立即引起轰动的杰作,但没有出现描写青年一代精神苦闷的作品,郁达夫的《沉沦》真是应运而生。”《沉沦》的主人翁成了五四运动以后最早出现的具有强烈反帝反封建精神的文学形象,尤其他那感伤情绪的表达和那种悲天悯人而又愤世嫉俗的笔调,能给青年以相通的理解、同情,并能从中受到鼓舞,吸取力量,使他成为青年人一时崇拜的几个天才作家之一。
1921年秋,郁达夫的短篇小说集《沉沦》出版,这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它的出版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沉沦》之后,郁达夫又接连推出了((南迁》《采石石几》等小说,不到二十七岁的郁达夫成为中国现代文坛一颗璀璨的明珠。
郁达夫在1919年即他二十七岁时,通过毕业考试,取得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经济学科的学士学位,满载着声誉、喜悦,踏上归国的旅程,结束了他前后十年的留学生涯。
归国后的郁达夫,一面从事教学工作,一面又活跃于文坛上,和郭沫若、成仿吾等,把他们的文学团体——创造社办得有声有色,终成为当时文坛上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劲旅。
郁达夫的文学天赋及其他方面的卓越才能和他的悲剧性命运却恰成鲜明的对照。这一不幸的打击首先来自于婚姻的破裂。
郁达夫前后娶妻三次。其原配夫人孙荃,是一个旧式小脚女子,自幼熟读《女四书》和《列女传》,能诗善文,在旧时的中国也算得上一位“佳人”。他们的婚姻虽是父母包办,两人起初却也过得恩恩爱爱,情意缠绵。孙氏曾先后为他生下了两子两女(长子五岁夭折),也算给他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孙氏谨守妇道,相夫教子,称得上一位贤慧的淑妻。然而民国16年(1927年)初春,郁达夫在上海遇见王映霞以后,惊为天人。郁王邂逅不久,王映霞终在郁达夫凌厉的追逐中,订白首之盟,成百年之好。1936年,郁、王在杭州圈地营建住宅——“风雨茅庐”。郁达夫后赴福州任职。然而不久之后,有关王映霞的风言风语传到了正在福州的郁达夫耳朵里。郁达夫妒火中烧,但又无可奈何,两人终至拌嘴吵闹。王映霞一气之下离家出走。郁达夫爱恨交加,万分痛苦,最后在《武汉大公丰艮》上登出一则启事,明为寻人,实则寒碜王映霞。自此,两人的情意,逐渐销毁殆尽,一对恩爱夫妻终至反目成仇,形如水火。后来在友人的调解下矛盾一度有所缓和,但是由于积怨甚深,1940年二人还是彻底决裂。
郁达夫在婚姻上是不幸的,但在政治上更具传奇性的悲剧色彩。
早在东京留学期间,郁达夫就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现状有着较清醒的认识,他同情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痛击腐败,鞭挞黑暗,歌颂光明,以期唤起中国民众的斗志。后来,他加入创造社,同郭沫若等一道,成为中国文坛反帝反封建的勇士。郁达夫的风流豪放、坦率真诚但稍显幼稚的性格,使他在创作中强烈地受到了卢梭《阡悔录))中“我的大胆暴露”的影响,也每每将自己深刻解剖,置之大庭广众之下,以此鞭策自己、警醒世人,这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衣帽下的士大夫的虚伪,不啻是一种暴风雨般的闪击,把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假道学先生们震惊得目瞪口呆,以至于对他狂骂怒斥、围剿攻击。
虽然,郁达夫暴露自我非常勇敢,但他抵御外来攻击的能力却很差,他的感情是脆弱的,而神经又稍过纤细,这使他面临外来的攻击时,常常非常孤独,有时甚至于伤心、苦恼。他是一个牢骚式的人物,绝不会趋时,在一片“北伐胜利”的欢笑声中,他虽然也为此兴奋不已,但更多的是忧患意识。他不合时宜地吹起刺人的警笛,毫不客气地把他目睹某些所谓的革命者那种“暗中敲括,表面粉饰”的投机行为揭露出来,结果引发了来自“左”“右”两个阵营的攻击。既被革命投机分子所痛恨,又不为正在统一战线阵营中的革命同志所理解,郁达夫只能在四面楚歌的夹缝中度过。后来,蒋介石的叛变革命证实了郁达夫的政治敏感,但郁达夫却不会装饰自己,他又以露骨的直率向美国记者和好友徐志摩说:“我不是战士,只是作家。”一句真诚的话语,又使他遭到了比来自敌人更猛烈的攻击,革命同志鄙薄于他乃至反目。结果,“左联”除了他的名,他也被长时间扣上了“革命意志消沉”的帽子。
郁达夫的豪爽、天真,使他永远不会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这种不分场合的随心所欲,使他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1945年8月,在印尼的日军接到他们的天皇向盟军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命令时,日本侵略者一时间垂头丧气,惊慌失措。而郁达夫竞毫不顾忌自己革命党人的身份,以及周围日军特务的猖狂活动,掩饰不住自己内心狂喜之情,四处活动,兴高采烈地准备去迎接胜利的盟军。日本宪兵在识破了郁达夫革命党人的真实身份后,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将他杀害。 独特的生活阅历和个性,铸就了郁达夫散文的鲜明特色。首先,强烈地表现作家个性,这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理论认识,也是他“散文的心”。他在散文中无所顾忌地对自己的思想、生活细节进行详细的描写,形成了他“自叙传”的独特风格。第二,忧郁感伤的情凋。郁达夫的散文,与小说一样与众不同,忧郁感伤的情调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创作中。第三,恣肆坦诚、热情呼号的自剖式的文字。第四,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另外,郁达夫散文中那种不拘形式纵情宣泄的抒情方式,郁达夫的散文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郁达夫虽然在散文中伤感得无以复加,但他也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无论是伤感压迫得他喘不过气来的时候,还是几乎坠入颓唐境地的时光,他的心中总有一个诱惑着他的理想。这个理想谈不上崇高,也不具备多么深刻的内涵,但对郁达夫来说,却具有巨大的人生魅力,是推动他奋斗、创造的动力,这就是女性的爱。1927年郁达夫曾在日记中写道:“我若能得到王女士(即王映霞一引者注)的爱,那么此后的创作力更要强些。啊!人生还是值得的,还是可以得到一点意义的。”(《郁达达夫研究资料》,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551页)在这之前,郁达夫在日记中还多次写道:“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若有一个美人,能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是肯的。”“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的爱我,我也愿意为她死。”女人,在郁达夫的笔下被圣化了。爱,在郁达夫的意识与情感中被神化了。于是,他在自己的散文中只要写到女人,特别是美丽的少女,他的笔下就充满了浪漫的诗意。在轮船上他见到一个“年约十八九的中西杂种的少女”,她的美,使郁达夫用近三百字来细细地刻画她的外貌、衣着、姿态,最后禁不住在心中暗暗地想:“我头上那一块板,就是她曾经立过的地方。啊啊,要是她能爱我,就叫我用无论什么方法去使她快乐,我也愿意的。啊啊,所罗门当日的荣华,比起纯洁的少女的爱情,只值得什么?”郁达夫对女性的这神圣、痴想的情感,一方面当然是“自我”理想的表现,另一方面有分明映射着五四人的“发现”的光芒。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曾说过,女人和儿童的发现,是欧洲近代文明的产物。而对五四时期的中国来说,对女性的赞美和痴爱,那就不仅仅是一种现代意识的表现,也是对封建礼教最直接的批判,因为,女性在封建规范中,不是被当作会说话的工具,就是被当作玩物,从来没有独立的人格尊严。所以,郁达夫将女性作为自己的理想来追求,这种行为和艺术倾向,虽然在力度、深度上都不具备“崇高”的属性,但反封建的民主意识却是鲜明可见的。
郁达夫的散文一贯具有“自传性”和“忧郁性”的特质,他在抒发个人感受的同时,将时代的阴晴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文字之中。李麟主编的《郁达夫散文中学生读本》收录了郁达夫几十多篇散文作品,上编附有“阅读指要”,可以帮助阅读者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意蕴。
这里,有优美而浪漫,让人馨香练怀久久不忘的心灵独白;这里,有启迪青春、点缀人生、畅想世纪的人生感悟;这里,有最具有代表性的或伤感或甜蜜或浪漫或纯情的爱的故事;这里,有诗一样的文字,格言一样的论说……如果你正青春,或者你曾经青春,《郁达夫散文》你怎能错过!
李麟主编的《郁达夫散文中学生读本》收录了郁达夫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散文作品,从这里你可以更多的了解到郁达夫的艺术风格,写作特色。为今时读书人提供了一本更具普适性的经典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