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出版即登上日本亚马逊第一名,并长据日本纪伊国畅销排行,在日本掀起广泛讨论。作者三浦展在日本为著名社会学家,所提出的理论不但被大众接受,也启发了社会学者的研究范畴。M型社会与贫富差距已经不是“可能”而是“现实”,面对父母的“下流化”,孩子才是受害最深的族群……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阶层是会遗传的(不要让你的孩子跌入下流社会) |
分类 | |
作者 | (日)三浦展 |
出版社 | 现代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出版即登上日本亚马逊第一名,并长据日本纪伊国畅销排行,在日本掀起广泛讨论。作者三浦展在日本为著名社会学家,所提出的理论不但被大众接受,也启发了社会学者的研究范畴。M型社会与贫富差距已经不是“可能”而是“现实”,面对父母的“下流化”,孩子才是受害最深的族群…… 内容推荐 本书掀起千百万人讨论的狂飙热潮。超级畅销书《下流阶级》作者三浦展再抛重弹,震撼着几乎所有的父母和社会教育学家。书中震慑的“阶层最终会决定你孩子的未来”最新报告,是一份令千万父母,教育专家关注、讨论、迷惑的新研究,也是一份不容小觑的当代社会生活严酷现实。 目录 前言 第1章 孩子的成绩与父母的经济能力有关系吗? 父亲收入越高,孩子成绩就越好 存款与孩子的成绩成正比 父亲所得越高,上补习班与考私立中学的孩子就越多 所得比学历的影响力大 家庭需要花多少钱在教育上? 考试能力与社会能力能取得平衡吗? 第2章 母亲会左右孩子的成绩吗? 母亲学历与婚前所得越高,孩子成绩就越好 曾是高学历、高所得的女性,较在意孩子的成绩 母亲小时候成绩越好,孩子成绩就越好 无论母亲小时候成绩如何,孩子成绩仍有进步空间 母亲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孩子成绩同样有进步空间 成绩好的孩子抱持“努力”的人生观 母亲的人生观,对孩子成绩影响不大 母亲喜欢读书或睡午觉,会影响孩子的成绩 成绩好的孩子,母亲比较有条理又有趣 成绩好的孩子,妈妈通常是有计划且动作利落的人 父亲越认真、越有条理、越有礼貌,孩子成绩就越好 考试也能促进生活规律 第3章 饮食习惯会影响成绩吗? 成绩越好的孩子,饮食越均衡规律 成绩越差的孩子,越依赖便利商店的食物 成绩越好的孩子,母亲越喜欢做菜 觉得吃东西很麻烦的母亲,孩子成绩较差 成绩好的孩子,母亲大都会吃早餐 越注意饮食的母亲,孩子的成绩越好 成绩越好的孩子,母亲越注重营养均衡 生活品质的差异 亲手做便当与孩子的成绩有关 专职家庭主妇比较愿意煮饭做菜 现代的母亲被迫承担更多压力 第4章 聪明的孩子有什么特征? 孩子的生活习惯比成绩更令人在意 成绩越差的孩子,越喜欢电玩、越不爱运动 父母能做的就是改善孩子的生活习惯 新一代的精英有什么特征? 产业界对教育界的期待 成绩越差的孩子,朋友越少 培养孩子好的生活态度,就能提高成绩 喜欢电玩与成绩没有直接关系 学习英语与成绩没有直接关系 成绩好的孩子偏爱文学与艺术 成绩差的孩子念书时间少 孩子成绩与父亲的书籍阅读量成正比 成绩好的孩子,家里大多都看日经新闻 电视和电玩每天都应限制在一小时内 成绩好的孩子,母亲常阅读育儿杂志 第5章 生活品质与阶层的关系 成绩越好的孩子,亲子间的交谈越多 孩子是否有个人的房间,与成绩无关 亲子交谈与生活品质的关系 父亲周休二日,孩子成绩较好 为何父母无法增加与孩子交谈的时间 父母的休假差异将造成孩子的能力差异 父亲有休息时间才能配合孩子学习 生活品质的降低 旅行地点也与成绩有关 企业需要的是有沟通能力的人 父母的文化涵养会影响孩子 孩子常去的地方与成绩有关 造成差异的是社会结构 所得越低,生活品质越差 第6章 母亲与孩子升学的关系 参不参加升学考,取决于经济能力 母亲学历越高,越期望孩子考私立中学 身为职业妇女的母亲多住在市区 外祖父的学历与孩子的成绩也有关系 母亲期望女儿成绩比当年的自己好 要让孩子考私立中学的母亲,拥有较强的目标达成欲 要让孩子考私立中学的母亲,期望孩子拥有高社会地位 不让孩子考私立中学的母亲,期望孩子当平凡的人 让孩子直升高中的母亲,期望孩子拥有一项才艺 直升高中的孩子,喜欢钢琴或英语胜过漫画或电玩 直升高中的孩子,生活习惯较好 直升高中的孩子,饮食生活很正常 第7章 母亲们的满足与不安 母亲对孩子的满意度与成绩成正比 孩子的成绩就是母亲的成绩 千万别忘了多元的价值观 努力、认真、诚实的孩子让母亲满意 孩子比自己努力,母亲的满意度便会提高 母亲不会只因为孩子成绩好就对孩子感到满意 丈夫与孩子的体贴,可以提高母亲对孩子的满意度 对孩子越满意的母亲,越期望孩子拥有知性与教养 希望孩子提高学历与母亲对孩子的满意度无关 对孩子很满意的母亲,期望孩子往艺术、人文或学者方向发展 对孩子越满意,夫妻对两人的生活满意度越高 母亲对不帮忙照顾孩子的父亲满意度低 父亲无法周休,夫妻的生活满意度较低 过度竞争将形成阶级固定化的危机 母亲们对未来感到悲观 为避免未来可能的风险,所以要孩子争取高学历 参考 四种母亲类型与孩子成绩的比较 四种常见的母亲类型 精明能干,成绩也好的静香 缺乏独立性,讨厌麻烦事的大雄 静香妈妈对孩子的满意度较高 每个妈妈都各自有对孩子的典型期望 第8章 家长对多元学习与统整教育存疑 家长期望教育更具实用性 文化素质高低所可能衍伸的问题 私立中学与补习班的功与过 放学后的“文化体验教室” 即使学校提倡多元,也未必真的多元 鉴赏真品的体验 让孩子接触大人世界的文化 让孩子体验职业生活 大人与孩子间互相认识与交流的场所 后记 试读章节 孩子的成绩与父母的经济能力有关系吗? 父亲收入越高,孩子成绩就越好 近年来,有许多事实指出孩子的学习能力与父母的经济能力有关。简单地说,父母收入越高,孩子的成绩就越好,因为要让孩子成绩好,最快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就读同一所私立初中、高中,因此有必要让孩子去上补习班,而不论是上补习班还是上私立学校,都要花钱,所以对收入高的父母来说比较有利。在本调查中。将验证看看这种说法究竟正不正确。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孩子的成绩分布图。本次调查中,我们向母亲们提出问题:“你觉得你的孩子现在的成绩如何?”然后请她们从“上”、“中上”、“中”、“中下”、“下”的五个答案中,选出适当者。结果发现“下”的比率很低,因此我们将“中下”与“下”一并视为“下”,结果得到: “上”18%、“中上”42%、“中”33%、“下”7%(图1—1)。 那么父亲的收入和孩子的成绩是否真有关系?经我们调查结果发现,父亲收入越高,孩子的成绩确实就越好。 例如父亲收入达到1100万日元以上的孩子,成绩为“上”的占33%。“下”只占了3%(图1—2)。相对地,父亲收入不到300万日元的孩子,成绩为“上”的占15%,“下”也占了15%。从这一点就可看出,父亲收入与孩子成绩确实有关系。 存款与孩子的成绩成正比 此外,在比较每一户的存款时也发现,存款多寡与小孩的成绩有明显的关系。 例如存款达到1500万日元以上的家庭,小孩的成绩为“上”者占34%,“中上”者占43%,合计为78%,而“下”只占了5%(图1—3)。 但是存款不到100万日元的家庭。孩子的成绩为“上”者占14%,“中上”者占38%,“下”者占13%。综合以上所述,孩子的成绩,确实明显受到父母收入以及存款多寡的经济面所左右。 如果将收入集中投资在教育上,能让孩子成绩有所提高的话,相信身为父母的人,还是会觉得有努力的价值。但一旦得知存款多寡也会影响到孩子成绩时,为人父母就必须从孩子还小的时候开始,甚至是在孩子还未出生之前,就开始努力存钱,这可是一件非常累人的事。 当然,如果祖父也有资产的话,总比没有好,至少当父母存款不足时,祖父若能拿出一点积蓄来帮忙缴学费,会让全家人更放心。 若祖父所建造的是一栋三代同堂的房子,好与孩子的夫妻以及孙子同住,或是祖父住家拥有广大的占地,能让孩子在占地内盖房子住,就能减轻夫妻的负担,把多出来的金钱花在孙子的教育上。 一旦连祖父的资产多寡都会影响孩子的成绩时,那么孩子彼此间的起跑点,一开始就注定有很大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从一开始就已经固定了,并非努力就能解决。 父亲收入越高,上补习班与考私立中学的孩子就越多 孩子上补习班的比率如何?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拥有小学生孩子的母亲,结果发现,其中有32%的孩子在上补习班。当然,随着孩子年级的增长,上补习班的比率也越高,六年级的学童中,有52%在上补习班,同时父亲收入越高者,孩子上补习班的比率也越高。 例如父亲收入不到300万日元的孩子,上补习班的比率只有13%,但是父亲收入达到1100万日元以上的孩子,上补习班的比率则高达61%。父亲收入达到900万日元时,孩子上补习班的比率就开始增加(图1—4)。 另外,在针对是否让孩子去上私立中学的问题上,也发现父亲收入越高者,让孩子进私立中学的比率也越高。相较于收入不到300万日元的2%来看,收入达到1lOO万日元以上者,占了54%。 收入比学历的影响力大 此外,依据父亲的学历来看孩子的成绩时,发现大学(含以上)毕业者,孩子成绩为“上”的有24%、“中上”有45%,合计为69%(图1—6)。相对地,不到大学学历者中,孩子成绩为“上”的只有10%~11%、“中”以下的比率比较多。 就连孩子上补习班的比率以及预定上私立中学的比率,也是父亲学历越高者,比率就越高。 不过无论这些比率为何,这之间的差异都没有父亲收入的差异来得大,可见收入比学历更深深影响孩子的成绩。 家庭需要花多少钱在教育上? 每个月花费在孩子上补习班的金额,究竟有多少呢?以父亲的收入来看,收入达到1100万日元以上者,每个月花费5万日元以上在补习费的,占16%,若加计3万日元以上的比率,则为29%。相对地,收入在500万-699万日元者,花费3万日元以上在补习费的,只有4%(图1—7)。 在没有让孩子上补习班的理由中,回答“经济方面不允许”的,达到1100万日元以上收入者为O%、900万-1099万日元者只占7%,但是不到300万日元者占了63%、300万-499万日元者也占了49%f图1—8)。 此外,在不让孩子上私立中学的理由中,若以父亲的收入来看,同样是收入越低,回答“经济方面不允许”的比率就越高。例如收入达到1100万日元以上者,对“经济方面不允许”的回答为零,但不到500万日元者,则占了将近五成(图1—9),就连500-699万日元者,也占了将近四成。 换句话说,一般上班族是由于经济因素,所以才不允许孩子上私立中学,他们甚至连让孩书去补习好考私立中学的费用都拿不出来,因此只好让孩子去读公立中学。顺带一提的是,若以日本教育部的测算结果来看,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就读公立学校时,所需的教育费用为818万日元,而若除小学外,其余都是就读私立学校的话,就必须花费1563万日元,两者之间几乎相差了一倍(参考图1),也难怪人们会对公立学校的教育内容会有越来越多的要求。 P5-15 序言 孩子的成绩好坏,是由什么因素来决定的呢?当然每个孩子都会有天分上的差异,但实际影响孩子的,却不只是这个因素而已。为了寻找答案,我针对家里有就读小学二年级到六年级孩童的1443位母亲,做了一份问卷调查。本书的出版目的。就是要将这个调查结果介绍给大家。 我在《下流社会》一书中曾经对“下流”做过定义,所谓的“下流”不单是指收人较低阶层,也包括“意愿”较低的族群,包含“学习意愿”、“工作意愿”与“生活意愿”等在内,这个族群对整个人生的目标,都无法产生出积极的态度与意愿,这才是“下流”的真正意思。事实上,收入较低,确实很容易造成意愿的低落。更正确的说法是,不论人如何努力工作,一旦知道自己无法因此提高收入时,就很难产生努力学习、工作或生活的意愿来。当然,也有因为各种意愿低落,造成收入始终无法提高的情况,甚至也有人只要愿意工作,明明还是有工作可以做:只要想提高收入,也有方法可以提高薪资,却还是打从一开始就根本没有工作的意愿。 努力的人本来就会有一定的报酬,在这种情形下,努力的人与不努力的人之间,会产生收入上的差异,这是一件非常天经地义的事。真正的问题在于,有些工作不论如何努力,就是无法提高收入,偏偏这些工作对整个社会而言,又常常都是不可或缺的工作。而另一方面,有些工作根本不太需要努力,就能获取高收入。真正的不公平点就在这里。 更不公平的是,父母的收入是高是低,竟然连带改变了孩子所受的教育品质。父母要不要努力,完全是父母的自由,即使努力工作,也很有可能是从事低收入的工作,就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但是,因为父母的工作种类、收入高低,或是生存的价值观不同,而大大左右孩子的人生,就是非常不正确的事。这就是我的主张,也是我在《下流社会》里所论述的立场。 只可惜现实实在很残酷,在我的调套结果里显示,孩子的成绩会好,是在下列的条件下产生的: 母亲婚前收入较高: 父亲、母亲、祖父的学历较高。 若只有这几点特征,社会教育学者们早就已经分析出来了。其实我的调查还有以下结果: 母亲喜欢做菜; 父亲周六、周日休息。 当然,孩子本身的差异也有影响,成绩好的孩子与成绩差的孩子,有以下几个不同点: 成绩好的孩子比较开朗、努力、喜欢运动。 成绩差的孩子比较被动、懒散、朋友少。 从这些结果来看,要改善这些差异与问题,不是采用一般方法就能做到的。着手于政策上的调整,并不是那么容易;但若要反过来要求每个人努力尽到“自己的责任”,却又太严苛。恐怕还是只有在敦促每个人努力的同时,尽量在政策上追求公平才行。 更何况,孩子根本无法选择父母,光是这一点就已是不公平的开始了,孩子也无法选择他所出生的社会。但即使如此,不论哪个孩子,还是应该拥有将他天生的能力发挥到极限的公平机会。当然,这并不代表个人可以不必努力,事实上,不论是谁,即使站在不利的立场,还是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必须从自己做得到的事情开始努力,尤其要尽量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虽然“生活品质”并非光靠个人的努力就能提升,而且现今社会的变化,甚至有在降低特定族群“生活品质”的倾向,但我们仍然必须想办法改变造成这种矛盾的社会结构才行!本人就是以这个观点出发,对调查结果做分析与整理。 后记 自从《下流社会》成为畅销书以来,许多出版社的编辑人员都来找过我,为的当然是期望能出现下一本畅销书。只可惜所有来找我的编辑,千篇一律都是希望我“再写一本以下流社会为主题的书”,没有一位主动对我提议“这次是否写某主题的书”。 常常有人说,东京大学毕业的人虽然有处理事务的能力,却没有创造力,其实完全没有这回事。不过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东大毕业的人中还是有人很有创造力,而是在比喻,既不是东大毕业,也没有创造力的人比比皆是,而且还占了绝大多数。在这种一窝蜂的情形下,只有一位编辑主动向我提议执笔主题,那就是宝岛社的濑尾香织小姐。由于她对我提议的书籍主题太过劲爆,因此在此不方便介绍,不过她的主要用意,无非是希望我能针对父母之间的差距会直接传递给孩子,并深深影响孩子未来发展一事做介绍! 如同我在前言里所叙述过的,我在《下流社会》一书里就表明,我并不认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距这件事是不对的,虽然这种差距越来越扩大的情形,确实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尤其更糟糕的是,这种差距一旦被固定化,父母与别人之间的差距,会直接在孩子身上重演一遍,因此我才会接受濑尾小姐的提议。也可以说,这是濑尾小姐给我一个期待已久的机会,更何况宝岛社还愿意负担所有必要的调查费用,让我觉得这件事非做不可。 由于濑尾小姐本身也是一边育儿一边上班,而且丈夫也在工作,所以对她而言,与其说她只是单纯对社会上存在这种阶层现象感兴趣,倒不如说她认为这种阶层差距,与她有非常切身的关系。 或许应该说,在探讨社会问题时,本来就一定会站在与个人有切身关系的观点上来探讨,否则根本无法成立。许多社会学者或评论家们,虽然头头是道地评论着教育问题、青少年问题、少子化问题,其中却有不少人自己还是单身,或是根本没有孩子。我一直对他们的言论觉得纳闷,既然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当然可以非常自由地、完全没有任何限制地高谈阔论,但一旦结了婚、开始教育孩子后就会明白,他们的批评根本就是不食人间烟火般的空洞理论。像这样的人,就跟早期拼命在外高喊民主主义、男女平等口号,回到家后却完全依赖专职家庭主妇的妻子打理一切事物的男人一样,都是言行不一致、虚有其表的“进步文化人”,或干脆应该说是“假知识人”。 对平常始终抱持这种疑问的我来说,濑尾小姐能在忙碌的育儿生活中,提出这种切身又实际的选题,才是编辑应有的态度。我自己也曾经一边工作一边育儿,甚至还亲自让女儿考私立初中的家庭生活的体验,对“迫切感”的体会来说,拥有绝对的自信。 我的父母也一直都是夫妻俩同时工作,一起扶养我和我哥哥长大的。我虽然是生长在小都市的郊外,但因为当时并没有补习班,所以我们只能在学校里学习,放学后就在外面玩耍,回家之后就写功课,再后来就是看电视打发时间了!我们这种生活方式从来也没有出现过什么问题,但不知曾几何时,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完全消失无踪。其实近年来《三丁目的夕阳》和《扶桑花女孩》等描述昭和30年代的怀旧电影,之所以能获得亮丽的票房成绩,不就代表大家还是很喜爱那个年代吗? 最后容我借此表达自己的谢意。本书稿能够顺利完成,多亏有自由撰稿人五木田勉先生的协助。五木田先生是我在某杂志上连载文章时认识的,当时五木田先生负责将我谈话的内容写成原稿,而他的功力之高,让我几乎不必动手修正原稿内容。不同于众多只想从事自己想做的工作,却根本就缺乏写作能力的自由撰稿人,五木田先生拥有很深的理解能力与撰稿能力,是一位非常杰出的自由撰稿人,在此谨致上我对他的谢意。 2007年4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