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用野猫一样漆黑发亮的眼睛注视人间
分类
作者 鲍尔金娜
出版社 春风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该作品再现了鲍尔金娜朴素、幽默、辛辣的文风和坦荡、真诚和悲悯的情怀。作者正在建立自己的小说庄园,以敏锐的目光,传神的刻画与真诚的态度。其中人物与动物栩栩如生:刘小刘、尻哥、蓝毛和黄毛、小山与小丘、还有C——这片庄园不大,确是独特的疆域,以后或许能成为一个小说王国。鲍尔金娜用小说描写世俗生活,透射东北人骨子里的幽默以及蒙古黄金家族的明澈。正如著名作家余光中评价她的散文“真诚、大气、有很好的谐趣”。著名诗人席慕容说她的小说“在幽默中投掷愤怒,在悲悯中保卫正直,才华难得。”

内容推荐

  布老虎青春文学推出鲍尔金娜的该文集,收录了鲍尔金娜2000年以来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其中包括在当年中学生中广为流传的《刘小流》《方块儿》《小资方艳红》《钱多多》等“同学作文”,也包括她上大学后的作品《黄秋葵》以及获得第三届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冠军的散文《蓝毛黄毛鹦格丽鹉》,还有近期写就的传神之作《走,逃学去》和《梦中的泪水无比真挚》。

目录

翻越记忆的墙头偷窥往昔之美——代序

蓝毛黄毛鹦格丽鹉

走,逃学去!

黄秋葵

那套四元三角钱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刘小流

方块儿

钱多多

尻哥

北陵大街13号

致小鸟罗曼的信

梦中的泪水无比真挚

我们的那天

香港领奖记

《紫茗红菱》节选

用野猫一样漆黑发亮的眼睛注视人间——代后记

试读章节

题目似乎有点费解,听我慢慢讲就是了。

蓝毛是一只鹦鹉。如果你对此感到失望我能理解。我原来对待鹦鹉的态度不仅没兴趣,简直讨厌。也不为什么,就觉得它们看上去是那么聒噪、轻佻、没文化——你不能不承认,有些禽类看起来就是极有文化极有修养的样子。当然,鹦鹉也有一种公认的优势:美。是的,什么金刚鹦鹉之类确实美艳脱俗让人看到惊为天鸟,所以它们要么快绝种了,要么贵得让人耸肩咂舌。而我要讲的蓝毛,没有选择地生为鹦鹉中公认姿色最平庸价格最低廉的虎皮鹦鹉。其实身为虎皮并不悲惨,美不美本是人类霸道的评判。但当初我所遇见的蓝毛,残疾老迈、遭人遗弃、奄奄一息。悲惨二字就写在它羽毛稀疏的额头。

那就要回到一年前的某个周末,微雨,我去木樨园买成衣制作课需要的布料。当我正抱着三米绒布踏着泥浆往回走的时候,也不知怎么了,莫名往路右边看。视线穿越烤红薯的小车和炸毛鸡蛋的摊子,落在一只正在台阶上蹦跳的鹦鹉身上。我站住了,惊奇于自己怎么会看到远处小小的它,更惊奇于它怎么会在这种地方出现。市场里虽有卖羽毛饰品,但似乎不见有人残忍到现场拔鹦鹉毛加工的。我缓过神来,蹑手蹑脚走到近处俯身观察。是只蓝色的虎皮没错,仅比麻雀能让人稍多些惊喜。可它少一只脚,这太罕见了。我以为自己遇见了珍稀变异品种,但仔细一看,它那条独脚之纤弱伶仃明显难以用来支撑身体。它的翅膀虽然健康,却没了飞翔的力气。看着这只鹦鹉在我面前难堪地两步一晃三步一摔,我顿生悲悯,满脑子都是它被主人掰断脚后扔进垃圾桶的惨烈画面。与它互相打量两三个回合之后,我迅速脱下牛仔服把它罩进去,一路捧回我在地坛公园附近租下的房子。

我把这只老鹦鹉拿出来放在客厅饭桌上的时候,它已闹腾得筋疲力尽。可从它愤怒和惊恐的眼神里我明白,它想当然地认为我是个浑蛋,和以前虐待和遗弃过它的人一样。我忧伤地忍了,去超市给它买来小米(因为以前家中养过的白玉鸟爱吃小米,我希望它们食谱相近),撒在桌上等着它吃。

等待它克服不信任屈尊进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从无声期待到出声鼓励再到昏昏欲睡,直到绝望离去后它才停止装死,用独脚艰难地蹦进小米堆里,以禽类的方式狼吞虎咽起来。我在门后一动不动地偷瞄着它,心中窃喜。回想之前在木樨园与它的奇遇,很有点浪漫凄美的意味。它应当感激我进而爱恋我,我应从怜悯它进而守护它。那便会成为一个美好的传说。我被自己感动得有些踉跄,被这只眼光毒辣的鹦鹉发现。它立刻跳出小米堆拱进角落,气咻咻地盯着我。我尴尬地搓着手走出来,傻笑两下,索性坐在沙发上一直盯着它看,一边考虑给它起什么名字。我想了许多英文名和中文名,有的美丽而拗口,有的好喊但傻气十足,都不符合它朴素沧桑的气质。末了,我决定就叫它蓝毛,名宁朴实简单点儿,按农村老人们的话讲,命壮好养活。真希望如此。

第二天早上起床时我已忘记了家里有蓝毛这回事,出屋时猛然听见它叫,被吓了一大跳。我寻声望去,见它金鸟独立在窗台上。精神和胸脯都很饱满,宛若一只袖珍公鸡。我兴奋地走上前去,它敏捷地起飞,去房顶的暖气管子上接着独立,尽管仍站不稳,雄霸的气势已然冉冉升起。我很惊讶一撮小米和一晚上无人打扰的休息竟会令它恢复到如此程度,实在让人喜忧参半。喜是为它健康,自不必说。忧是因为我自知从此更无法接近它,想握在于里培养感情之类自私的想法不可再生。尤其是,当它发现我是大而不能飞的蠢物,更加得意起来。整日站在暖气管子上,尽量掩盖残疾,极力炫耀翅膀,高兴时会发出鹦鹉特有的刺耳叫声,显然以自己的破锣嗓子为荣。剩F的时间它打盹、梳毛,思考问题。只有我每天往桌上倒小米的时候,蓝毛才正眼看我,但仍不会有任何谄媚的表现,只有等我离开,它才俯冲下来进餐。

我是多么希望它赶紧爱我依赖我。但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作为主人的自尊心不断受着伤害。我生气,甚至很残忍地饿过它两天,希望用食物勾引它放下身段与我交好。可是我小看了蓝毛的尊严,它用它铁一般的意志羞辱,龌龊的人类大沙文主义。

我被打败了,赌气买来一斤小米全部倒在桌子上,又把原来给它喝水的小碟换成盆。吃吧,吃个够!我叉腰指着单腿站在暖气管子上的蓝毛说。蓝毛歪着脑袋轻蔑地看看我,然后扭头望向窗外。

我就这样跟蓝毛单方面冷战起来——在它看来这无疑是最好的待遇。一开始我还刻意对它视而不见,后来功课日益忙碌,我便真的没时间去陪伴或撩拨它。我不知道每天它自己在家时都做些什么,但从布满客厅各个角落的粪便和桌上经常出现的蟑螂尸体我至少可以判断,它每天要进行大量的体能训练。不敢想象它若身无残疾,是否连上房揭瓦的勾当也会干。

有一天我正在屋里画画,突然听见扑棱棱的声响从头顶呼啸而过。我吃惊不小,以为屋里飞进蝙蝠或巨蛾,唯独忘记外面还住着个室友叫蓝毛。傻傻的蓝毛第一次飞进里屋,不知是出于惊恐还是激动于室内的温馨,反正就那么“砰”的一下,撞到墙上,跌落下来。我忍不住笑,却又十分心疼,嗖一下蹿过去把它捡起来握在手里,查看我一直好奇的另一只脚的残余。不料蓝毛已很快从眩晕中苏醒,用唯一的那只灰蓝色的大脚爪使劲踹了我一脚,然后便嘴脚并用疯狂地挣扎。我被啄蒙了,只好放开手看它又撞墙三次。等它终于找到房门飞出去,我也不慌不忙地跟了出去。只见桌上一粒米都没有了,水倒是还有大半盆,可里面沉满了黄的黑的绿的小粪团。我当时一下被感动和内疚击倒。不论它到底为什么进屋,我要理解为它是去寻我。它认识我,知道我对它好,能给它吃的。这简单但重要的认知足以令我心花怒放。同时,我也意识到一个问题,该为放肆而孤独的它找个笼子及伴侣了。

P1-6

序言

翻越记忆的墙头偷窥往昔之美

作为一个处于原始积累期的发展中作者,即使面对镜子希望瞥见自己脑袋上隐隐地笼罩着光环,自顾自地预见未来将或为某种意义上的大作家……待意识把自己拽回现实之后,我还是能够中肯地上秤接受自己的文学体重。因而,面对自己文集将要出版这件事,高兴那是当然,但同时也在用力克服惴惴乎不安。这也是我迟迟没有上交这篇序文(或后记)的原因(至少是之一)。话说到这儿,估计我那才貌双全的责任编辑(使用这种冠词猜想她并不领情)难免要轻挑娥眉气运丹田吐出悠长细美的一声“呸……”

为了预防更多的类似“呸呸”不明声响的发生,我只好把自己钉在写字台前。要说坚强地回顾总结旧日文章也不算多艰难的事,只需克服心理障碍。这种障碍称不上古怪(多少著名与非著名作家都看不下去自己的年少之作,多少著名或非著名的演员都捂着眼睛看自己过去的戏之DVD),只是它蛮横地纠扯自我的心罢了。

我猜一些作家尽管也不喜欢回顾自己的作品,但总写总回顾也就习惯了。我的问题在,一不总写,二不总回顾。所以一直没办法习惯,无计心平气和重读并总结自己过去写出来的文章。每每被迫重读,免不了抓耳挠腮顾左右而言他(对着天空说傻话)。

而我不总写的原因是——我发现自己并非天才,如井喷般灵感失禁的事件很少在我身上发生,更不是掌控我写作的主动力。我时常感到什么都写不出来,一切欲写之物都遥不可及。这种时刻我一般不咬舌跺脚跟自己较劲,而往往对自己空白的大脑和干涩的手指头加以怜悯,略带感伤的心,转移注意力去做别的事情。正因为这样,既非天才再加上不想对自己施压,导致作品数量不多。但质量基本令我满意。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任何悔改之意。我的任性建立在对自己身心构造体察的基础之上,因而在创作每一篇作品的过程当中,脑袋与心均快乐悠然地朝所追求的质量目标匍匐前进。

再说一说为什么不爱回顾历史的问题。我仔细揣摩了一下自己的心理活动轨迹,缘由相当复杂。其中一个大的理由——它是如此的发自内心听起来却有些矫情——我的写作道路才开始,还有过去吗?一切的一切都不成熟、不稳定,尽管它似乎趋向于成熟和稳定。而我仿佛又有着完美主义倾向,不仅极少钟情自己作品,也很难原谅自己在以往写作过程中得瑟(东北话——不适当地流露与炫耀)出的种种瑕疵。而让我觉得极为讽刺的是,那些现在看来有着花样百出之毛病的文章,于当初,每篇完成之后,曾经把自己得意得东倒西歪。我没少为这个让自己难堪的事实陷入困窘。但逐渐,经过缜密与尽量客观的分析,于今获知,导致我不断发现过去文章缺陷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竟在不断进步。嗯,我不会因为说自己进步而感到脸红,这是客观事实,我能够精确感知,虽然速度尚不迅猛,但始终呈现进步趋势。而且我还知道,不管我的写作旅程会持续多少年,也不管我多么永不言败,总有一天我会爬上自己的最高峰之后才自然而然地步入下山的路。幸运的话,我会抱着最高峰上的小旗多温存一会儿,但总归还得往下走。这属于万事万物发展之必然。到那个时候再回顾作品中自己超越不了的那些篇章,我大概会浮出凄怆幸福的微笑。

然而现在,这个年轻而自负的家伙自我感觉写作正处于上升期——这种自我感觉同时也得到了某些人的认同。而且据她的预感得知,现在距高峰期还有一段长路。也就是说,更好的、最好的,都还有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作为惊喜出现。所以,往昔的作品呈递进趋势被逐一钉在抛物线的起始之端,是贴近自然规律的好兆头。

虽然我总能在旧作当中挑出可指责的缺憾,很多时候甚至掩面弃读,但我从未、以后也绝不会抹杀它们的存在价值。这不光由于自小就在学校听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这一训示。就算若干年后我看这里每一篇文章均觉幼稚可笑之极,也要一如既往地珍爱它们,如同珍爱自己幼年时的开裆裤、童年时胡编乱造的古体诗、青春期叠过的干纸鹤、去年买的饱受朋友们嘲笑的骷髅耳环……一样。一切有关青春年少的回忆,颠三倒四或笨拙邋遢,都是永远无法复制、随着岁月演进愈发闪光的唯一。年少时的超人早慧固然值得庆幸,但袒露一览无余的稚嫩也是我们的正当权益,甚至是值得珍惜的理由。因为它的近义词是单纯质朴,而保证淳朴真挚这一状态的前提,说起来比较奢侈——是具有一种幸福感。我是一个成长在幸福中的幸运孩子,并且自觉自愿地在成长过程中及时用笔锁住许多关乎成长的回忆片段。有关写作技术的课题目后有空间学习改进,可那些划过我指尖的点滴回忆,像琥珀一样长久凝结心头,如针尖上的蜂蜜。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作家或艺术家初始的作品,不论别人怎么评判,都属个人的自珍之宝。

我另一个不喜欢回顾旧文的理由,跟作品好坏无关。穿越自己的文字,如同翻过记忆的墙头,跌落到一个古怪的空间里偷窥自己童年、少年和青春期的生活,不免让我有一番莫名的嫉妒忧伤。

话再说回来,抛开自谦姿态,清醒地评价文章本身,在过去几乎每一篇文章里,都有一些值得现在的我学习的优点。其中某些突发的闪光甚至让我觉得以后也不会轻易寻觅。可能它是某个段落或某个句子,即使它们和其他一些不够成功的字句站在了一起,但看得到这些小闪光骄傲地冲我招着手,这已经是很大的自我安慰与鼓励。

刚才看了一下由责编选定的作品集目录,我感到满意。里面收录了从我开始写作到现今各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有我迄今为止最满意也为我赢得最多称赞的《蓝毛黄毛鹦格丽鹉》,又有我耗费最多心血,虽非最满意但是最喜欢的长篇小说《紫茗红菱》的节选,还有多年前自以为神来之笔的白描短篇《刘小刘》。它是我为数不多、现在还能一口气读下去并伴有得意表情穿插其中的作品。更珍贵的是我与人物原型保持着咣咣牢固的友谊而至今。

其他作品则不需要——提名赞誉或批评。我自己的评价,对我自己来说很重要,对读者们来说却不是必须的,也许会变成某种程度上的捣乱。我当然期望书里的每一篇作品都有读者喜欢,可也不惧怕迎接凛冽的批评。我总是觉得每篇文章诞生之后就开始了它们各自独立的生命,就该大大方方迎接它的命运。我更重要的任务足继续用心创造新生命。

本来么,这是一篇被逼出来的文章,刚开始写的时候也还不太情愿。可是不知为什么居然越写越舒服了。现在准备在Keane优美的sunshine歌声中结束它,竟觉得这是一个愉快的下午(看来,被逼迫的写作并不都是坏事情)。

希望这一篇随意又是诚恳的文字能作为本书的序或者后记。

向我美丽的责任编辑致敬。

鲍尔金娜

2007年8月15日15:20于北京和平里

后记

用野猫一样漆黑发亮的眼睛注视人间

在鲍尔金娜的童年,没有显示神章或文学神童的一切迹象。比如大声朗诵古诗词或英文字母,讲故事,为客人端茶倒水等等。在她童年,没听说过莫扎特、爱迪生、颜回这些名字。有一段儿,人约是她三岁左右的时候,我怀疑鲍尔金娜是否掌握言说的能力,因为她从早到晚几乎不说话,安然恬淡地坐在那里摆弄一两件简单的玩具。对他人的言说,对视一笑而已,从无评说。更谈不上犀利、辛辣。我经过仔细地考量,发现她会说话,用词表意和说话等与其年龄相符,也就放心了。

她的童年和小学阶段,依我的观察,并没有显示聪慧明敏的特质,平常规矩,有一点点愚钝。而同样依我的信仰,愚钝一些的小孩胜过明敏。第一,不以明敏而讨厌(神童的作为大多讨厌)。第二,钝者,有如刀不开刃,除了多费些气力,更多的,以其愚钝而自我保全。

在她儿时,我领她到机关的花园游玩。她看到花瓣在风里摆动,蜜蜂飞来飞去,甲虫在泥土里爬行,被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可用“目瞪口呆”来形容。她长时间看着这一切,仿佛透过它们在回忆过去。我盯着她看,半天,她才从视野中发现了我——一个人类,一个戴眼镜、夹烟卷儿,远不如蝴蝶飘逸的怪物——然后笑了,仿佛很谅解我。

我当时想,一个能在大自然怀抱中融化的儿童,远比会背小九九的孩子幸福。父母宜做事宜,是让孩子幸福,包括把他们从糖果之类引入自然之美、游戏之美这样的大幸福之中。到了他们长大了以后成为什么职业的人,都不是家长考虑的事情,谁考虑谁愚蠢。

每个小孩在童年时候都说过一‘些妙语。

鲍尔金娜说:

“小河在水里边。”

“大人大便,小孩小便。”

奶奶领她上山,陡峭,踩上去砂土滑落。鲍尔金娜说:“奶奶,山不结实。”

这些话都不是一个人要成为作家的先兆,只证明童萌未开。她的童年如果有什么事情和后来的文学创作有关,那就是阅读连环画。

我给她买过成套的童话和世界名著连环画。中国的连环画创作在世界画坛都很有名气,这些画太精美了,是我的藏品。鲍尔金娜把这些书看得不下百遍,从安徒生直到罗曼·罗兰。

安徒生和罗曼·罗兰都是文学,但前者主要面对儿童。而罗曼·罗兰、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在说儿童视野之外的东西——善恶、命运、现实生活等等,最主要在谈人道主义。

当鲍尔金娜刚刚识字的时候,就开始读几卷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复活》。如果允许我对八0后的青少年和青少年文学等做一个阅读上的建议的话,是希望他们的书单上出现西方十九世纪的文学名著。包括托尔斯泰、卡夫卡、雨果、罗曼·罗兰、茨威格等等,可以不包括巴尔扎克和福楼拜。

一个人读不读书是一回事,什么年龄读什么书是另一回事。鲍尔金娜有幸在儿时读过一大批西方十九世纪名著,不仅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经典,还被打上了深深的人道主义烙印。追求平等、自由、博爱。这是真止的人生财富,不管她日后写不写作,唱不唱歌、体不体育。鲍尔金娜骨子里留下了经典作品所寄予她的悲大悯人的情怀,以及坚定、顽强、冲破罗网的人生个性。

我以为性格或者说天性是天赋的,也许又是遗传的。做父母的人,对自己品格中优秀的东西,却不见得让孩子继承。

我个人能够毫不矫饰地说自己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非欲如此,不得不如此。我的所作所为可为这句话做注脚。但孩子们继承了这一点,就恐怕会付出较高的人牛或本。但是,仟何一个家长都不会教孩了奸,此亦常情。鲍尔金娜渐渐长大,显示了诚实、正直、善良的人格特征。我不知她为此碰了多少钉子,吃了多少苦。但如果一个人正直而兼有善良,就会越吃苦越坚韧,直至诸事顺遂。在这部文集中,她也流露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光明与正直都是值得追求的,挫折乃至错误都是值得回顾的,在善恶对决之上,有大善存焉。

从价值观或者说写作态度来看,鲍尔金娜是成功的,她做到了始终如一的真诚。她在香港领奖的时候,余光中、林文月也都提到了她作文的真诚。

真诚不同于叙事之真实。前者是态度。对许多作家而言,真诚成了最为稀缺之物,最为畏惧之物。而对青少年来说,真诚而止直都是极为遥远的词语。为什么呢?考试、作业、教育体制、家长的压力等种种路标都不指向真诚正直。前者是做事的,后者是做人的。社会常常把真诚正直这两个词封存在了字典里,使之无人无暇触及。如果这样一种人恪上的观念也可以帮助人的话,至少帮助鲍尔金娜把心里话倾吐出来,不欺世也不自欺,字句血肉丰沛。

我和我妻子是蒙古人,所以鲍尔金娜也是蒙古人。2001年,我和席慕容在长春机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她说:“噢,黄金家族的人。”

鲍尔吉(孛尔只斤氏、博尔吉济特)氏,在元史中被称为“黄金家族”,其典我不清楚,在此说这个并非炫耀,它也不是涨工资或提拔的一个依据。而是说,将相王侯虽无种矣,成吉思汗自有后裔,包括我在内的许许多多的人,此为因缘。

鲍尔金娜在城里长大,蒙古对她意味着什么呢?所谓贵族血统给她带来什么呢?我的观察,大约是:贵族血统的后裔大多敏感,关注心灵活动、诚实、多情。而蒙古血统给人的不受羁绊、富有同情心和热爱自然的天性,这两点,鲍尔金娜都具备。然后,具有这些禀赋的人,听起来好听,但如果投身商业政治等领域,却往往是一钱不值的缺陷。

鲍尔金娜具有“野猫一样漆黑发亮的眼睛”。她的眼睛有异于他人之处,在善于识破一切假象。她似乎善于发现一切假象,即虚伪的、言不由衷的、故布迷阵的一切花招。同时,她痛恨一切假象。

作为学习服装设计和学习文学创作的女孩子,鲍尔金娜没有一点小资的气味。她也许十分蔑视小资。她骨子里的东西是大破大立,接近于英国的服装设计师维维安,而绮靡靠近克里姆特或范思哲,但与小资无关。假设有一个问题:二00一年到二00六年,谁读狄更斯最多,我想除了研究和翻译狄更斯的人,就是鲍尔金娜了。精读狄更斯,目光入骨,洞察人心,小资岂不太弱智了。

一个女孩子,懂幽默,而且欣赏“皮儿厚的包袱”,也是鲍尔金娜的特点。

在她看来(实是受我影响),幽默是节制的,存乎高智力层面的,也可以是恶毒的,但不是讽刺谩骂,最好是隽永而温暖的。不笑不要紧,走了两里地才笑,第二天想起来才大笑就更好了。

对鲍尔金娜来说,她能够理解这种幽默,这已经很好了。而能不能完成这种幽默,对她来说,都需要长期的修炼。在家里,我们爷儿俩经常交流这种幽默,别人听着也许不笑,我们也不笑,但心知肚明这是一种愉快的经验。

鲍尔吉·原野

摘自《文学报》2007年1月9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0:3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