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反恐影像--后9·11时代美国反恐战争片解读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郝志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反恐影像:后“9·11”时代美国反恐战争片解读》将带您走进一个影像丛生的反恐战争世界,解读美国电影极富激情的神秘力量,领略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的多维碰撞,体验亲情友情荣誉责任的终级关怀。厘清信仰道德伦理价值的利益分野,感悟现代与后现代语境的颠覆迷思。

本书由郝志编著。

内容推荐

由郝志编著的《反恐影像:后“9·11”时代美国反恐战争片解读》以后“9·11”时代美国反恐战争片为叙述对象,从电影艺术学、大众传播学、国际政治学和宗教文化学等多重角度进行研究与分析,试图多侧面体现出其与时代、政治和文化等不同维度的互动关系;《反恐影像:后“9·11”时代美国反恐战争片解读》语言通俗流畅、图文并茂,对电影创作者、研究者、大学生和广大电影爱好者均具有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章 后“9·11”时代美国的反恐意识形态控制1

 一、“9·11”事件1

 二、恐怖主义3

 三、美国的反恐意识形态控制4

 四、电影作为意识形态控制工具7

第二章 美国战争片的传统流变与后“9·11”时代

 美国反恐战争片的题材选择9

 一、美国战争片“歌颂”与“反思”的传统与流变9

 二、后“9·11”时代美国反恐战争片的影像与题材选择21

第三章 后“9·11”时代美国反恐战争片的叙事策略45

 一、叙事者46

 二、叙事时间47

 三、叙事空间55

 四、叙事角度61

第四章 后“9·11”时代美国反恐战争片的情节类型67

 一、善恶斗争的壮举70

 二、坚守友情的信念71

 三、深入重围的援救73

 四、别具意味的复仇76

 五、千里之外的亲情79

 六、异国民众的救赎83

第五章 后“9·11”时代美国反恐战争片的人物设置87

 一、男性主人公88

 二、女性主人公91

 三、同盟者96

 四、当地人物98

 五、广阔的敌人阶层100

第六章 后“9·11”时代美国反恐战争片的意象建构103

 一、“意象元”设置105

 二、意象体系建构115

第七章 后“9·11”时代美国反恐战争片的政治文化阐释121

 一、个人英雄主义传统121

 二、种族优越论的颠覆126

 三、媒体在反恐战争中政治功能的表现130

 四、对美国文化符号的表现134

 五、清教传统与道德理想主义137

 六、美国全球反恐战略的实用主义维度145

 七、后现代性的迷思148

结语 何去何从153

附录 文中提及的相关电影资料157

参考文献187

后记205

试读章节

进入后冷战时代,美国战争片的反思传统日趋式微,而歌颂的传统再次高歌猛进,这与国际格局的变化和美国统治意识形态愈演愈烈的强势宣传是密不可分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美国社会关于战争反思本身也已陷入了困境。这种困境在于,战争的反省者和宣传者一样,往往是置身于战争之外的知识精英,他们并不是战争的参与者,所以他们必定与真实战争产生某种距离或偏差,而这种表达势必对观者的思考与联想产生影响。例如对二战的认识,多数美国民众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义战”,是一项高尚而神圣的事业;而对于参加过战争的军人们来说则不然,保罗-弗塞尔(Paul Fussell)表示:“如果我们把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灾难都考虑在内的话,任何一场战争都不可能被定义为‘义战’,美国还没有真正懂得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片并不可能完全再现战争现场,观者只能通过意象和语境联想非战争状态下的社会生活以结构战争,这要做到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性的全面统一是比较困难的。反思,归根结底是观者的一种思维过程,而在现实与反思中间存在着行为的中介,“对这些行为是为了他们而做的那些人而言,他们只存在于口头上或者想象当中,……实际有这些行为的人则会把它们看成是别人的行为,而他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外来意志的无可指责的工具罢了”。战争过去后的反思并不能使人们在新的战争到来之时,仍然正视战争的不道德与罪恶,人们的反思只存在于历史之中,统治意识形态的标准与不符合标准的社会行为后果产生了极大的冲突,这也是历史与现实的冲突。

归根结底,反思只是对于当前的“痛”的思考,而歌颂则是对于当前的“乐”的鼓噪。正如卡尔·雅斯贝斯(Karl Jaspers)所论:“真正的现实是不能被思维为可能的那种存在,……当我还在理解一种现实时,我所理解的就是众多可能中的一种可能,那么此时我所达到的就是现实的一种现象,而不是现实自身。……现实性之显于我们面前就是历史性,在任何情况下,人只由于他是历史的,才是现实的”。

这一时期诞生了多部重要的战争片,其中既有歌颂特点的表征,也富含一定的反思与思辨色彩。  《生死豪情》(Courage Under Fire,1996)是第一部以海湾战争为题材的影片,以一起军事事故真相的调查为主要事件来讨论“真正的勇气”的命题,而其中关于友情的表述十分真切:“看见那个人了么?你跟他是弟兄!你们要互相依靠!永远不要把任何一个丢下!”同样反映海湾战争的影片还有《夺金三王》(Three Kings,1999),影片以玩笑的口吻讲述了三个美军士兵受命去寻找并夺取被萨达姆‘侯赛因(Saddam Hussein)从科威特窃取的大量黄金的故事,有一定的批判和反思意味。

《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1998)通过二战时期八人小分队在茫茫人海、枪林弹雨中寻找二等兵瑞恩并将其平安送回后方的故事,来表现国家与个人、荣誉与责任、人道与人性等命题。特别是米勒上尉的一段话和马歇尔将军(G·C.Marshall)与瑞恩太太分享林肯(Abraham Lincoln)的一段名言交相辉映,勾勒出了美国的人道主义和国家精神,米勒得知事实真相后表示:“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会说这是一次极佳的使命,这次任务的目的太有价值了。值得付出我最大的努力。另外,我为瑞恩的母亲由衷地感到悲哀,我愿意用我和弟兄们的生命去减轻她的苦痛”。而马歇尔将军在给瑞恩太太的信中说:“我祈祷我们仁慈的天父能安抚你丧亲的痛苦,仅留下你所爱的和失去的记忆,光辉的荣耀仅属于你,因为你们在自由的圣坛上付出了太多”。

《细细的红线》(The Thin Red Line,1998)通过讲述美军“查理步兵连”与日军争夺瓜达卡纳尔岛上阵地的故事,重述了这场战争的正义感、存在感与人道主义关怀,“以一种貌似松散、混乱的叙事来完成导演对人物心理现实的描绘以及作者本身带有形而上意味的哲理反思”。

同样以二战为背景的影片还有很多,例如《风语者》(Windtalkers,2002)讲述了美军士兵保卫作为秘密译电员的印第安纳瓦霍族人和国家机密的故事,阐述了军人职责、国家利益与战友情谊之间的关系;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Eastwood)导演的《父辈的旗帜》(Flags ofOur Fathers,2006)和《硫磺岛家书》(Letters from Iwo Jima,2006)分别从美方和日方的角度来描绘二战期间的硫磺岛战役,从双方的视角出发,共同揭示战争本身与战争胜负的关系,聚焦的是战争带给双方的影响和那些因战争而失去生命的人,不仅表现了对立双方的军事战斗,也表现出双方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至于表现越战的电影,《我们曾是战士》(We Were Soldiers,2002)是其代表作,影片讲述了美军在误入敌军事区的情况下,英勇地与北越军队进行战斗的故事,表现出美国军人经历战争时的勇气与大无畏精神和可歌可泣的战友情谊,这种表现高举美国战争片歌颂传统的大旗,“把历史打扮成一个小姑娘,并且让小姑娘为今天的美国大兵献花”。P17-19

序言

集体的梦魇

战争,这种解决集体纠纷最高、最暴力的手段,千百年来带给了人们太多的痛苦与反思。从人类出现以来,战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身处战争中的人们——无论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都无异于共同经历了一场集体的梦魇,这场梦魇无时无刻不伴随着生命的毁灭和社会的革命。康德甚至认为:“并非和平状态,而是战争状态,才是人类的自然状态”,所以,在战争中体验生命、把握人性更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战争片,不仅是对战争本身的表现和体验、鼓吹或反思,更是作为一个具象的和潜在的文本折射出个人、群体以至于民族和国家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以及社会思潮,它们在不断地被结构、被表达中发展变化。战争片的魅力是多元而无限的,其“携有一种永恒的创造色彩,……可谓‘世界一律’”,这种魅力是异于其他类型电影的,也是叙事者与观者所共同追求的。对于战争片的界定并没有相对严格的条文,“如果一部影片的中心情节、主题、场面或背景、人物都处在武装冲突之中,就可以算作是战争电影(战争冲突不必发生在故事时间内)”,这样来说,一些主题与战争息息相关,却又没有正面直接表现战争的影片,无疑也属于战争片的行列,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扩展我们的视野与研究范围。

突如其来的“9·11”事件在震撼人们内心世界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后“9·11”时代(Post-September 11),成为继“后冷战时代”之后,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们对于时代划分的又一个阶段,这是一个我们正身处的时代,也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时代,它在政治上有“单极化”与“多极化”之辩,在经济上“全球化”与“本土化”同在,在文化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兼具。

美国,被公认为这个特殊时代唯一的“超级大国”,既与冷战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在新时代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它集理想主义的目标和现实主义的手段于一身,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都会对世界的方方面面产生诸多影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当然,这样的“举手”与“投足”也经常是毁誉参半的。美国的全球反恐战略,对于全球的安全形势以及世界的利益分配等诸多方面带来了结构性的变化,而后“9·11”时代美国反恐战争片则是这些变化的缩影。

时至今日,学界对于后“9·11”时代美国反恐战争片的系统性研究并不很多,而从国际政治学、宗教文化学等方面对于美国反恐战略、反恐战争以及反恐文化的研究成果则颇为丰富,这些成果对于分析和理解美国的全球反恐战略以及其与宗教、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与前者相关的研究成果,大都将关注点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近年来从美国战争片的总体文化背景方面来进行研究的成果,其中有相关段落涉及美国反恐战争片的研究,如蔡卫、游飞编著《美国电影研究》、陈岩著《美国战争电影研究》等等;第二,以一部或几部后“9·11”时代美国反恐战争片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个案研究或比较研究,分析其文化涵义、社会影响、宗教背景等方面内容,如《单边主义催生的好莱坞战争电影》、《作为道德新武器的新战争片:评<黑鹰折翼>和(我们曾经是战士>》、《困境、权威与上帝——好莱坞战争片意识形态分析》等等。这些研究成果都或多或少地从文化、政治、社会、历史、宗教以及心理等角度对后“9·11”时代美国反恐战争片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但是,整体层面的系统性研究还是空白。

“9·11”事件发生将近10年了,美国的全球反恐战略在一步步地进行之中,反映这一题材的电影作品也层出不穷,并呈现出统一或相近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有必要将后“9·11”时代美国反恐战争片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来进行系统地研究与分析,这无疑对我们回归战争电影的本体、理解美国的反恐战争片,进而分析其中反映出的美国反恐战略与意识形态的传递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对于如今经历了多年和平环境而淡忘了战争的人们应该怎样去认识战争、认识历史,也具有一定引导作用。

后记

这本小书以后“9·11”时代美国反恐战争片为叙述对象,基于电影艺术学、大众传播学、国际政治学和宗教文化学的多重视角来进行研究与分析。当然,限于篇幅与体例,本书在跨学科研究思路的指导下,尽可能博观约取地进行论述。为了增强本书的可读性,在理论分析的同时也注重影片、战争等相关内容的阐释,并配发几十幅图,以期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

全书所分的七个章节是经过深思熟虑而确定的,首先论述后“9·11”时代的国际格局、反恐安全态势、美国的反恐意识形态控制与电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然后在梳理美国战争片的传统与流变的基础上,对于后“9·11”时代美国反恐战争片的题材选择进行充分的归纳与分析;其后,分别从叙事策略、情节类型、人物设置、意象建构四个方面,系统地对影片文本进行分析与论述;最后,从个人英雄主义传统、种族优越论的颠覆、媒体在反恐战争中政治功能的表现、美国文化符号的表现、清教传统与道德理想主义、全球反恐战略的实用主义维度以及后现代性的迷思七个方面,对于后“9·11”时代美国反恐战争片进行政治文化阐释。这种叙述方式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对某些经典影片个案叙述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但其较为深入地论述了作为整体的该类影片的产生背景、题材范畴、艺术特点、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宣传功能以及局限性,并从一个或多个侧面体现出其与时代、政治、文化等不同维度的互动关系。

当然,后“9·11”时代是我们正身处的时代,就在此刻,它还在不停的发展变化之中。2010年8月3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美国在伊拉克的作战任务结束,9万多名美军作战部队士兵撤出伊拉克,同时,仍有5万名美军士兵留在伊拉克为其安全部队提供建议和协助。9月15日,美国和北约驻阿富汗部队指挥官戴维·彼得雷乌斯(David:Petraeus)表示,将从明年8月起,陆续撤离驻阿富汗的北约军队。与此同时,美国反恐题材战争片还会不断有新作推出,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新动态、新问题不是本书力所能及的,还留待今后的论述与研究去探索、完善。

本书的完成,首先要感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叶朗教授、彭吉象教授、俞虹教授、陈旭光教授、李道新教授、陈宇副教授、邱章红副教授、向勇副教授等老师,在我求学时所给予的无私指导和悉心帮助。同时,也要感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编审郭济访先生、江苏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李荣德先生和本书的责任编辑许怡勤女士,对本书顺利出版所作出的辛苦努力。感谢著名书法家夏天民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本书题写了书名。最后,向一直给予我无私帮助和关爱的父母与亲友致以谢意,没有他们的支持,这本书是不可能顺利完稿的。

由于本书的论述视角、对象尚属较新领域,加之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疏漏、不妥,乃至错讹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是为记。

2010年9月16日

书评(媒体评论)

要更好地理解一部影片的倾向如何,最好先理解该影片是如何表现其倾向的。

——[法国]安德烈·巴赞

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

——[德国]克劳塞维茨

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在你乐意时结束。

——[意大利]马基雅弗利

所有的战争都是内战,因为所有的人类都是同胞。

——[法国]弗朗索瓦·费奈隆

我们并不处处袒露我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们只表露我们想要别人信以为真的东西。

——[美国]唐·理查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1:2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