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彻底打败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是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进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全国军民浴血战斗,英勇牺牲,为国家、为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为了全面反映抗日战争的概貌,为史学工作者提供研究资料,特将全国政协和各地政协征集的原国民党将领回忆抗日战争的文章,经过审慎的选择和核实,汇编成《正面战场·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丛书。戴守义和秦德纯编著的《正面战场(七七事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是丛书中之一部。
英勇不屈的战史奇观,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1937年到1945年,国军发动大会战二十二次、战役一千一百多次、普通战斗两千八百多次。三百二十多万官兵伤亡,一百多名将军殉国。四千多名飞行员血洒长空,两千四百多架战机被击落。海军更是全军覆没,所有的舰艇全部打光。这就是可歌可泣的正面战场,这就是不可磨灭的历史画卷!事实用鲜血与火焰向全世界证明,没有任何侵略者可以征服中华民族!
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写中国人惊天动地保家卫国史。来自抗日战场第一线的声音,写照国军抗日的第一手资料。《正面战场》,直面历史,弥足珍贵。戴守义和秦德纯编著的《正面战场(七七事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是其中描写七七事变前后中国军队抗战之一部。
丰台密迩北平,为交通枢纽,驻有我冯师混成部队一营。日军亦基于《辛丑条约》之规定,在该处驻一大队。曾于民国二十五年秋冬之交某日,我军因出发演习,适日军演习完毕回营,两军在马路上相遇,彼此不肯让路,致起冲突,相持竟日,双方均有伤亡。迭经交涉,终以误会了事。此后日军益趋骄横,屡向宋哲元将军提出华北特殊化之无理要求,同时依附日阀之汉奸潘毓桂、陈觉生等复为虎作伥,从中怂恿极尽威胁之能事,均经宋将军严词拒绝。但宋将军系一淳朴厚重热诚爱国之将领,迭经繁渎,精神苦闷已达极点。曾于民国二十六年二月上旬一日告我日:“日本种种无理要求,皆关系我国主权领土之完整,当然不能接受。而日方复无理取闹,滋扰不休,确实使我痛苦万分。日方系以我为交涉对象,如我暂离平津,由你负责与之周旋,尚有伸缩余地,我且相信你有适当应付办法。因此我想请假数月,暂回山东乐陵原籍,为先父修墓,你意见如何?”我当即表示不同意,并说:“此事绝非个人的荣辱苦乐问题,实国家安危存亡所系,中央把责任交给你,不论你是否在平,责任总在你身上,因此我绝不赞成你离开北平。”当时宋将军并未坚持,因把回山东的打算暂时搁置。但到了二月二十日以后,日方交涉益繁,压迫愈甚,宋将军以心情恶劣,决定请假回籍,把交涉责任落在我身上。宋将军临行告我两事:“对日交涉,凡有妨害国家主权领土之完整者,一概不予接受;为避免双方冲突,亦不要谢绝。”我就在这不接受与不谢绝两种相反的原则下,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地应付了四个多月。
自宋将军二月底离平之后,每日均有日方人员前来接洽,平均每天最少一次或两次。如日本之外交官、武官、特务机关人员,是谈外交
的;新闻记者、贵族院议员及退役大将等,是来采访消息或考察华北形势的。我虽感觉不胜其扰,但抱定任劳任怨之决心,据理应付,使日方无借口余地。同时日方更利用离间分化手段,将二十九军分为抗日的中央派及和日的地方派。认为我是抗日中央派的中坚分子,千方百计地攻讦诋毁、恐吓威胁必欲去之而后快。而日方收买之汉奸,且专伺察我的言论行动及我方军事部署作为处置依据。当此内奸外敌交相煎迫之下,我只有谨慎沉着,以静制动,深恐一言不慎,一事失当,俾日人有所借口,致陷交涉之困难。当即电陈中央请示机宜,旋奉复示,大意要在不丧权不辱国大原则下,妥慎交涉,中央定予以负责支持。当即遵照此原则相与周旋。到五、六月间已达极度紧张阶段,日方使用武力侵略之企图,已成弯弓待发之势。
当事变当日下午,我在市政府邀宴北平文化界负责人胡适之、梅贻琦、张怀九、傅孟真等诸先生约二十余人。经报告局势紧张情形,交换应付意见,诸先生亦均开诚布公恳切指示。夜十时许散会后,不到两小时,象征我全民抗战的七七事变,于十一时四十分即在卢沟桥开始爆发。
七七事变的经过与我方的应付
七七之夜,约在十一时四十分钟,我接冀察政务委员会外交委员会主任委员魏宗瀚及负责对日交涉的林耕宇专员电话,谓据日本特务机关长松井说:“本日有日军一中队在卢沟桥附近演习。但在整队时,忽有驻卢沟桥之第二十九军部队向其射击,因而走失士兵一名,并见该士兵被迫进入宛平县城。日本军官要求率队进城检查。”我答:“卢沟桥是中国领土,日本军队事前未得我方同意在该地演习,已违背国际公法,妨害我国主权,走失士兵我方不能负责,日方更不得进城检查,致起误会。唯姑念两国友谊,可等天亮后,令该地军警代为寻觅,如查有日本士兵,即行送还。”P15-16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彻底打败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是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进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全国军民浴血战斗,英勇牺牲,为国家、为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为了全面反映抗日战争的概貌,为史学工作者提供研究资料,特将全国政协和各地政协征集的原国民党将领回忆抗日战争的文章,经过审慎的选择和核实,汇编成《正面战场·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丛书。本书是丛书中之一部。
日本帝国主义者怀着灭亡中国、称霸世界的野心,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发动了侵华战争。它首先是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建立伪满洲国;继而又占据热河,窥伺察哈尔、绥远和河北以及平津两市;最后则孤注一掷,向平津和整个华北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企图以武力吞并整个中国。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深夜,日本侵略军向我宛平县守军开火,遭到我第二十九军的坚决还击,这就是震惊世界的七七卢沟桥事变。卢沟桥反侵略的枪声,吹响了中华民族抗日的战斗号角,由此展开了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成败,关系民族的存续和国家的兴亡。处此国难当头之际,凡我炎黄子孙,莫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义愤填膺,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为了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国共两党更各捐前嫌,实现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于是,全国军民前赴后继,历尽艰辛,奋战八载,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七七事变后,北方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广大官兵基于爱国主义的义愤,担负起保卫国土的神圣职责。虽然武器装备低劣,但是他们英勇地与武器精良、陆空联合作战的日本侵略军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以他们的鲜血和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谱写了壮丽的诗篇。但由于当时国民政府统帅部对抗战的准备不足,指挥失当,仓促应战,以致败退千里。继平津之后,保定、沧州、石家庄、张家口、太原等名城相继失守,大片国土沦于敌手。
七七事变发生前夕,第二十九军军长兼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本想保持冀察地区的既成局面,竭力与日方曲意周旋。因鲸吞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所以它多方制造借口,以启衅端。纵使宋哲元如何忍辱负重,也不能避免七七事变的爆发。平津是华北的门户,敌人势必从这里下手。当日军在卢沟桥遭到第二十九军的坚决回击后,感到其有限的兵力不足以取平津。于是,以和谈为烟幕,施行缓兵之计,从东北、朝鲜和日本国内增调日军进关,准备大举进攻。在此危急关头,宋哲元对战和仍然举棋不定。当日军大举进犯时,他始决心抗战,并于七月二十七日发出自卫守土的通电。
七月底,平津战事日趋紧张。二十六日,日军攻占廊坊,我军亦进攻丰台日军兵营。同日,日军袭击我北平广安门驻军。二十七日,日军以一个半师团的兵力,并有三团炮兵、百余辆战车、十几架飞机协同作战,进犯南苑。第二十九军驻南苑部队在佟麟阁副军长和赵登禹师长的指挥下奋起抵抗。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壮烈殉国。二十九日,北平陷落。同日下午,第三十八师在副师长李文田率领下,向天津火车站、海光寺等处日军兵营进攻,斩获颇众,但又遭到日机的轰炸扫射,伤亡很大,奉命撤至静海、减河沿岸防守。三十日,天津失守。至此华北门户洞开,日军分四路向平绥路东西两段、平汉路北段和津浦路北段推进,北方战场的抗战即进入第二个阶段。
平绥线东段主战场是南口一线。八月初,汤恩伯第十三军从平地泉开到南口,这是投入战斗较早的中央军。统帅部要求汤无论如何要守住十天至半个月。南口居庸关一线之战是山地战,背依长城,前扼雄关,易守难攻。日军机械化部队优势在此受到限制,战斗十分激烈。龙虎台等处的战斗,更是杀得风云变色,日月无光。南口是察省门户,保住南口,便能阻敌沿平绥路西犯。由于刘汝明部未能早取张北,西线日军经神威台南下,直扑张家口西南之孔家庄,由南面进攻张家口。八月二十六日,怀来、张家口失守。九月,大同、归绥陷落。
平汉路北段,当时设有防线三道。第一线为房山、固安等地区,由孙连仲第二十六路军和万福麟第五十三军防守;第二线为安新、漕河、满城,由关麟征第五十二军防守;第三线为正定,由商震第二十集团军和独立第四十六旅防守。房山守军防御得宜,下级军官和战士作战勇敢机智,白天战斗不利,便在晚间奇袭敌营。日军由固安强渡永定河,迂回至高碑店,我守军向涿州、涞水、易县转移。九月中旬第五十三军由任丘撤退,十月初撤到邢台。该部吕正操第六九一团,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在任丘、容城、清苑、高阳一带开展游击战,抗日青年纷纷来投,为数甚众。日军占领徐水后,即向保定进攻。冯钦哉第十四军团不力战而放弃满城,十多万大军争相南逃,保定旋踵陷落。第五十二军撤至鹤壁,在漳河抵挡一阵就驰往彰德。商震部宋肯堂第一四一师,在正定背水(滹沱河)布阵,坚决抵抗日军。此时,国民政府统帅部命其他部队向娘子关转移,仅留商震第三十二军在平汉路正面坚持抵抗,经数天战斗,不支而退。十月十三日,石家庄陷落,日军遂占领平汉路北段。
八月,第二十九军扩编为第一集团军。他们从平津等地撤出后,即南下防守津浦路北段静海、唐官屯、德州等要地,另一部分部队在津浦路和平汉路之间进行游击战争。九月中旬,庞炳勋军与刘多荃军在沧州以北激战五日,终以大雨连绵,工事被淹,始逐渐后退,继续抵抗。十一月十一日,日军攻占大名,守军退至卫河南岸。十二日,日军攻陷惠民,十三日又攻陷济阳。韩复榘第三集团军不战而退到黄河南岸阵地。 本书的内容旨在反映七七事变及中国军民在抗战初期平津地区、平绥路、平汉路北段和津浦路北段抗战的经过。真实的亲历者,惨烈的血与火,读来令人心潮激荡,感慨万千。
由于时间仓促和编辑水平所限,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敬希各界人士和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