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坛风云续录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黎之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是文坛老龙套,打杂、跑腿、“赶任务”。离休后将自己的经历整理成史料,曾在《新文学史料》连续发表。“文革”前部分以《文坛风云录》书名收入李辉主编的“沧桑文丛”。本书所录大都是“文革”后期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重大事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作者在继续记录文坛风云外,还写了一些歌颂新时期,评论新创作的文章,现将这些文章同史料合二为一,辑成《文坛风云续录》供读者参考。

内容推荐

黎之(李曙光)1928年3月4日生于山东省龙口市。长期参与文艺组织工作,参与过一些文件、社论和重要文章的起草、定稿工作,还参与一些有较大影响的文学期刊的创刊和有影响的文学著作的编辑出版。主要著作有:诗集《转运翻身》、《火中钢》、《向北京致敬》;小说集《两个汽车驾驶员》;历史小说“锦瑟曲》、《泰娘歌》;回忆录《文坛风云录》等。《转运翻身》1949年5月获中原文协第一次文艺奖的诗歌奖。

本书所录大都是“文革”后期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重大事件。

目录

谈十七年的文艺运动——在“中国当代文学讲座”上的讲话

 附1:关于“文艺十条”

 附2: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修正草案)

1957年纪事

关于“胡风事件”的补充

 附:补记

又一次“假批判”·到卫戍区见周扬、林默涵

 附:补记

筹办刊物,抓创作·批林批孔

批《水浒》、批宋江

“三中全会”前夕的两次文艺会

 附:读者来信

《天安门诗抄》出版前后

听胡耀邦讲话,请胡耀邦讲话

“务虚会上闷雷几声”

新的聚会新的分歧

围绕“人道主义”“异化”的两次大批判

从王震与臧克家的一次通信说起

毛泽东诗词的传抄、发表和出版

 附:这首诗不是西乡隆盛写的

“周扬一案”……

关于首次发表毛泽东致周扬的信

“我和毛主席”——周扬“回忆录”的有关材料

附:周扬自传

周扬说“三十年代”

 附1:王学文同志谈有关“两个口号”争论的一些情况

 附2:周立波长子周健明同志来信

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军中的文学艺术

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文艺运动——学习周恩来同志关于文艺的论述

发扬延安诗风

探讨社会主义文艺规律

浅谈《将军吟》

致莫应丰同志——谈《将军吟》中彭其的形象

读《冬天里的春天》

解体前夕访苏联

部分德国汉学家眼中的中国新时期文学

无尽的探索——黎之先生访谈录

感谢时代,感谢故乡

起步的年代——《新洛阳报》杂忆

一个文艺“龙套”的小传

从头学起

试读章节

我不会讲课。本来不知道来那么多人,是来给大家作调查对象的。因为我“文化大革命”前在中宣部文艺处做过一段工作,了解些情况,特别是十七年的文艺运动的情况。“文化大革命”中,也因此受冲击,经常被“提审”。打倒“四人帮”之后,有些同志要写文章,也找我了解。比如,关于“中间人物论”,大连会议怎么开的?哪次运动怎么搞的?都是小范围的个别交谈。像这么大的范围,我从来没有讲过,不大好讲,也不大容易讲得清楚。

在座的年纪大的同志,三十年的文艺运动都历历在目,经历可能比我还多一点,甚至知道的情况也多一些;年轻一点的,可能就知道得不太多。我不是来讲课、讲学问、讲理论,只是提供情况的。情况较多,十七年讲起来是一篇很厚的账,拣一些重要的,多半是从直接参加的角度讲。想讲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讲一讲实事求是总结经验的重要性;再展开讲一讲历次重要文艺运动的一些具体情况;最后简单讲一讲,由这些运动我自己所感到的最重要的经验教训。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后文简称《决议》)的发表,对重大政治事件、重要问题都作了深刻的概括、简要的结论。文艺也提到了一些,比如说,很重要的文艺运动如反右斗争;对文艺总结的文件,也提到了。虽没有用“文艺八条”字样,但提到了文艺条例。周扬同志最近在一次会上讲,两个历史问题决议,第一个决议还没有那么多处提到文艺。作为一个党的历史决议,这么多处提到文艺那还是头一次。这个文件的发表对总结文艺工作也是重要的,有指导意义的。前两个月,贺敬之同志主持一次会,提出想搞一个关于文艺运动的带有决议性的东西,当时大家都很拥护,认为最好由中宣部来抓。当然这不容易搞。《决议》八千人讨论,搞了一年多。搞文艺决议不见得会容易多少。

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做了好多拨乱反正的工作,文艺上也是这样,很多重大问题重新作了评价。关于胡风问题,反右派问题中央专门发了文件。但这一拨乱反正的工作,还需要在理论上更进一步做工作。平反冤假错案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调查一下,纠正过来,还比较容易,文艺理论问题并不那么简单。有的理论问题,经过上百年争论,还没有什么结论。

怎么看待十七年的文艺工作,是有争论的。第一次挑起争论的是“四人帮”,他们对十七年作的结论是“黑线专政”。这一下子把十七年的文艺工作全部否定了。打倒一切。这个“黑线专政”论的结论当然随“四人帮”垮台站不住了。但后来即使打倒了“四人帮”,有一段华国锋同志主持工作时,提出“黑线专政”论是不对的,但“文艺黑线”还是存在的。这种看法当时曾有人赞成,也有不少同志起来和这种观点作了斗争。

对十七年的文艺工作当前有没存争论呢?不同看法还是存在。比如说有一种说法,“左”的路线占统治地位。这个看法站不站得住,也值得考虑。我不赞成什么问题都用个“左”或右来概括。

斯大林曾经说过,左和右是党的概念,不是文艺的概念。现在有个习惯,什么都和左右联系。左和右只能从指导思想上来看,硬套到一切工作上去就不好。理论是是非的问题,不都是左右的问题,不能简单化。

总结经验至少两方面非常重要。一方面是在文艺的指导思想上,比如,对十七年作了恰当的总结,在领导文艺工作中就不会重犯过去犯过的错误。另一方面,对理论工作非常重要。十七年提出过一系列理论问题:现实主义问题,英雄人物问题,如何描写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文艺上如何反对官僚主义问题、,人道主义问题,人性论问题。这些理论问题在十七年都曾提出来过,也曾讨论过、辩论过,但是是非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澄清。把这一段的经验总结好,对今后的理论研究有很大好处。

指导思想当然要从更高的领导上来看,搞教学的管不了全面,但从理论研究上讲,和每个人都有关系。

把十七年的历史教训总结好,对今天,对将来都有好处。我想如果有一个大的理论家,能把我们三十年来社会主义文艺所走过的道路,站在很高的角度,总结出经验来,那恐怕具有世界意义。

法国有个已去世的作家萨特讲过:二十世纪文学,最重要的主题是社会主义。当然他还有一句,值得推敲的,“但是,是社会主义的悲剧”。其实,社会主义有悲剧也有喜剧、正剧,问题是如何作出科学的总结。

P1-3

序言

本书作者是文坛老龙套,打杂、跑腿、“赶任务”。离休后将自己的经历整理成史料,曾在《新文学史料》连续发表。“文革”前部分以《文坛风云录》书名收入李辉主编的“沧桑文丛”。本书所录大都是“文革”后期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重大事件。这些文章在发表过程中得到许多前辈、朋友和读者的鼓励。我未谋面的老诗人彭燕郊教授,在“回忆与思考”发表之初就传来他肯定的意见。2006年6月他在给编《三联贵阳联谊通讯》的友人信中说:“收读43期,黎之文极有价值,从知‘联谊’不可或缺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在继续记录文坛风云外,还写了一些歌颂新时期,评论新创作的文章,现将这些文章同史料合二为一,辑成《文坛风云续录》供读者参考。

这些粗糙的文字,能辑成为书,得力于人民文学出版社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我在全国出版工作会议以后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当时称“阎王殿”)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几十年来得到老中青同事们的支持、帮助太多了,我的感激之情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

2008年10月。北京奥运会胜利闭幕之日,迎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3: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