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被封建统治阶级尊奉为“亚圣”,声名仅次于孔子。由孟子撰写的《孟子》一书更是被唐代韩愈视为儒学的入门经典。
本书借助古今中外关于德行、政事、商业等方面的故事来阐发《孟子》一书中的精华,讲述古来兴衰治败的道理。是值得一读再读的国学首选版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学校没教过的孟子智慧/国学智慧系列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陈新慧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孟子被封建统治阶级尊奉为“亚圣”,声名仅次于孔子。由孟子撰写的《孟子》一书更是被唐代韩愈视为儒学的入门经典。 本书借助古今中外关于德行、政事、商业等方面的故事来阐发《孟子》一书中的精华,讲述古来兴衰治败的道理。是值得一读再读的国学首选版本。 内容推荐 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战国时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君主行仁政,承接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人之心”,乃“不忍人之政”,君主只要将自己的仁德推广,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老以及人之老”,由爱护自己的家人到爱护国民,就是仁政。 本书既不是对《孟子》全文的注释,也不是从学理的层面对孟子的学进行评述,而是借助古今中外关于德行、政事、商业等方面的故事来阐发《孟子》一书中的精华,讲述古来兴衰治败的道理。孟子的思想非常广博,而商业竞争中的变化又非常复杂,商界人士当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因为孟子曾经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 目录 前言 孟子其人 第一篇 梁惠王(上) 晋智伯的覆亡 苏东坡的伯乐 陶氏化学致力于环保事业 约翰·麦基与全食超市 第二篇 梁惠王(下) 乔致庸儒商风范 陈李济的经营之道 关联社的新闻品位 《读者文摘》的“两分钱”策略 第三篇 公孙丑(上) 张巡守睢阳 陈寔谕梁上君子 丰田与客户心心相印 以德服人的上好佳董事长施恭旗 第四篇 公孙丑(下) 失却民心的变法 祢衡击鼓骂曹 路易·威登(LV)白领的象征 箭牌融入生活每一天 第五篇 滕文公(上) 汉高祖论功行赏 正德皇帝的荒唐自封 美国运通的分工 美国梅西百货薪酬制度带来效益 第六篇 滕文公(下) 郭开受贿亡赵 “强项令”董宣 劳力士的精确无比 嘉士伯的金科玉律 第七篇 离娄章(上) 聂政刺侠累 陈询的忠诚 企鹅简装书成功的秘诀 贝塔斯曼的公益活动 第八篇 离娄章(下) 魏文帝学驴叫 书法家的执著 “芭比之母”露丝·汉德勒 左右逢源的变形金刚销售策略 第九篇 万章(上) 廉洁宰相卢怀慎 王徽之雪夜访戴逵 欧莱雅“瓶子里的科学 荷兰阿霍德的会计丑闻 第十篇 万章(下) 韩愈谏迎佛骨 殿上虎刘安世 纽约时报:一切消息都可以刊登 海因兹虚心纳谏 第十一篇 告子(上)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海瑞的遗物 埃森哲的成功决心 帕玛拉特一蹶不振 第十二篇 告子(下) 烽火戏诸侯 陈后主享乐误国 静电影印机的诞生 关标的勃兴 第十三篇 尽心(上) 介之推不言禄 黄庭坚居宜州 国际红十字的品牌价值 西夫韦取消客户忠诚卡 第十四篇 尽心(下) 由窦尚书许及之 孙思邈与《千金要方》 强生的信条 美国默克的目标 孟子生平事迹表 《孟子》历代研究书目 试读章节 晋智伯的覆亡 本卷的开篇即是梁惠王询问不远千里而来的孟子如何做才能使魏国兴旺,孟子认为仁义才是国家最根本的追求,逐利必会为国家带来危亡的祸乱。在古代历史中,也许春秋时的晋卿智伯逐利而覆亡的教训最能说明这一道理。 晋国后期,公室卑弱,六卿执国政,政在私门,除韩、赵、魏外,尚有范、中行、智氏三家,私门与公室的斗争,以及六卿之间的侵夺极为激烈。晋出公十七年(公元前458年),智氏与赵、韩、魏三家联合出兵灭范、中行氏而分割其领地;两年后,四卿又驱逐晋出公而迎立晋哀公。此时,四卿之中,智伯专擅国政,势力最为强盛。 智伯,名瑶,又称智囊子,是智宣子之子,《左传·哀公二十七年》里说他“贪而愎”。从历史上的诸多记载来看,正是贪得无厌和刚愎自用的性格缺陷使智伯身败名裂。 智伯贪得无厌,公然向韩康子索要土地,他还大言不惭地说道:“如果不给土地,韩国必会遭受兵祸之灾。”韩康子听后非常生气,但是谋士段规说道,如果把土地割给智伯,智伯的贪婪之心必会继续膨胀,转而到其他国家索要土地,他国不给,双方必然会拼个你死我活。韩康子觉得割让土地虽要遭受一点损失,但可以避免同智伯交兵,于是答应送智伯一大片土地。 智伯一计得逞,接着向魏氏索地。魏桓子当然不愿意,但谋臣任章认为“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如果把土地送给智伯,智伯必会骄慢,骄慢则会轻敌,轻敌则会覆亡。于是,魏桓子不再吝惜土地,也送给智伯一块地盘。 智伯的野心继续膨胀,转而向赵襄子(公元前457—前425年)索要蔡(今河南上蔡、新蔡一带)、皋狼(今山西、陕西交界处的河套地区)两块肥沃的土地,赵襄子断然拒绝智伯的无礼要求。于是,气急败坏的智伯在晋哀公三年(公元前454年),纠集韩、魏两家兵力围攻赵襄子的领地晋阳(今山西太原南晋源镇一带),鏖战三个月,仍无法破城。无奈之下,智伯破坏了晋水的河堤水淹晋阳城。晋阳一片汪洋,濒临覆亡的边缘。 智伯踌躇满志,携魏桓子、韩康子巡视水情,得意之际,竟忘乎所以地说:“我今天才知道大水可以颠覆别人的国家。”魏、韩二人马上联想到自己国家的危亡,萌生出反戈之念。此时,危城之中的赵襄子与谋臣张孟谈也在商议联合韩、魏两家兵力一同攻打智伯。张孟谈潜出城外,会见魏、韩二君,向其讲述唇亡齿寒的道理,道破二人的隐忧。魏、韩二人深有同感,于是下定决心与赵襄子一起反攻智伯。 赵襄子派出精锐部队在夜间突袭守护河堤的智军,破坏面向智伯军营的河堤。滔天大浪顿时为骄傲的智伯带来灭顶之灾。赵襄子带领军队从城中杀出,从正面攻击智氏之军,魏、韩的军队又从两边夹击,大败智氏,灭尽智氏之族。 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共同瓜分智伯的领地,赵襄子还把他的头颅涂上油漆做成饮器以宣泄心头之恨。 评述 孟子劝谏梁惠王先义后利,不要养成国内上下交相逐利的风气,如果一味逐利,大夫即使夺取国君的王权也得不到满足,所以,遵行仁义之道的人做君王,他的国家定会兴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政治如此,商业亦然。商界人士若能以仁义之心处事,凡事目光放长远,不锱铢必较,事事逐利,企业的利益和声望必能光大久长。 古代事例 苏东坡的伯乐 孟子认为若能施仁政于民,即使是方圆只有百里的小国也可以无敌于天下。浩瀚古史,仁者总能穿越历史时空得到后人的深切爱戴,成为衡量道德准绳的一根游动的尺规。宋代的欧阳修就以仁厚的心地奖掖和提携苏轼,为后人留下很多有名的佳话。 在历史长河中,嘉祜二年(公元1057年)不过是普通的一年。但对苏轼(公元1037—1101年)来说,这一年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年仅二十二岁的苏轼在这一年高中进士,名扬天下,由一介百姓正式迈进仕途。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以翰林学士身分主持这次科举考试,成为直接改变苏轼命运的人。 据说,欧阳修在评阅试卷的时候,读到一篇名为《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政论文章,被其华美的辞藻和精辟的议论所倾倒,当下就想把这篇文章评为第一。但欧阳修又觉得这篇文章的风格与自己的门生曾巩(公元1019—1083年)很像,但又不确定。因为,旧时的科举采用糊名和誊录制度,即把试卷上写有考生姓名和籍贯等个人资料的地方用纸糊住(相当于今天的试卷密封制度),然后再请人将试卷重新誊抄一遍,以避免判卷者通过字迹辨认考生。欧阳修又把这篇文章拿给其他考官评阅,几位考官也都一致认为该把它评为第一。可欧阳修始终怀疑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曾巩,于是只好忍痛割爱,采用一种折中的办法,把这篇文章评为第二名,以避免造成徇私舞弊的嫌疑。 到放榜的时候,欧阳修才发现文章的作者并不是曾巩,而是来自四川眉山的青年才俊苏轼,欧阳修对此追悔不已。不过,刚刚登第的苏轼意气风发,并未因此耿耿于怀,反而欣然成为欧阳修门下,深深感激欧阳修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于是,心胸宽阔的苏轼再次让欧阳修对他赞不绝口。 在欧阳修的奖掖和提拔下,苏轼逐渐在政治上崭露头角,在文章上的进步更是一日千里。有一次,欧阳修给梅尧臣(公元1002—1060年)写信道:“我读苏轼的文章时,真觉后生可畏,总会不自觉地冒汗,老夫应当为他避开大路,不阻挡他前进的步伐,让他出人头地。文坛能有这样的后生真是可喜可贺啊!”(典故“出人头地”)。欧阳修还不无感伤地说:“再过三十年后,苏轼定能在文坛上大放异彩,恐怕到时候就不会有人记得有我欧阳修这个人。” 事情的发展果如欧阳修的预料,没过多久苏轼就声名远播,所写的诗词歌赋传遍大江南北。但是人们并没有忘记发现苏轼的伯乐欧阳修。欧阳修能够撇开与苏轼之间身分与地位的悬隔,以欣赏的态度为苏轼创造发展条件,可谓仁义之至。 评述 若以孟子所说的“仁者”市示准来衡量,欧阳修无疑是一位道德淳厚的仁者,也正是因为他的宽厚无私才使得他在千百年来一直享有盛誉。当我们再把视角放回今天时,我们总会不无感慨地发现,时下的商业竞争比过去更为激烈,其中的尔虞我诈,常常令人望而生畏。如果商界人士能彼此以仁者之心审度天下事,应对天下人,必能无敌于天下。 …… P7-10 序言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或约公元前385~前304年,学界多认同前说)言行的重要儒家典籍。韩愈(公元768 824年)在他的《原道》一文中极力表彰孟子之道后,《孟子》一书就逐渐被人重视,在宋代的时候由原来的子部晋升到经部典籍。宋朝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孟子》开始被列为科举考试的一项科目。理学兴起后,《孟子》与《大学》、《论语》、《中庸》合称为“四书”,成为与“五经”并行的另外一个儒家经典系统。 孟子,名轲,字子舆(或日子车,子居),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人,鲁桓公时“三桓”中的孟孙氏之后。孟子少时曾经私淑当时的贤人,成年后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公元前483—402年)。学成后,孟子先后游说齐、鲁、滕、魏等国,宣扬仁义之道,历时四十余载。孟子所处的时代战乱纷仍,诸侯之间或鲸吞,或蚕食,为适合征伐的需要,各国都把善于攻城掠地的人视为贤能。因此,孟子在当时称述尧舜之道显得有点不合时宜,各国诸侯贬斥孟子的学说“迂阔而远于事情”。孟子无法行道于天下,就怀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信念和“当今之时,舍我其谁”的抱负,回到家乡与弟子公孙丑、万章等人相互辩难答问,著书七篇,是为《孟子》一书。杜甫有诗日:“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句话用来评价孟子的身世最合适不过。孟子一生,凄零惨淡,而他身后的荣光或许是他永远都不曾想到的。 《孟子》现存《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每篇各分上下,成十四卷,共二百六十章,约三万五千言,汪洋恣肆,如江河奔涌。孟子的学说以“仁义”为核心,认为“仁义”是诸侯实行王道,获取民心的根本,得民心则能无敌于天下。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仁、义、礼、智等优秀品质,因此,只要存心养气,收敛放逸之性,每个人都有成为尧、舜的可能。这些都是孔子以来的儒家先贤未曾提到过的新理论。韩愈以来的儒家学者都认为,孟子排拒杨朱、墨翟的学说有大功于圣门。这也是孟子自认为不得不“好辩”的重要理由,因为当时杨、墨之道横行天下,严重威胁着正常的社会伦理道德。孟子以其充满智慧的雄辩,终于使儒家学说得以重现光芒。正是因为孟子思想中的这些精髓才使得宋代的新儒家认为孔子殁后,唯有孟子一人尽得儒家的精髓,是真正的“醇儒”。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传统的农业社会早已步入后工业时代,商界人士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先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采用各种手段使利益最大化几乎成为所有企业的追求目标。此时,我们再讲孟子的仁义之道,再讲存心养气,似乎也会面临孟子“迂阔而远于事情”的遭遇,有点不切合实际。但是,如果商界人士想要创造一个顶级的财富王国,则不可不读《孟子》。 熟读《孟子》能净化人的心灵,让我们明辨是非,通达事理,更能让我们拥有透过无形的道德力量来影响整个世界的广阔胸怀。我们应该知道的是,孟子并不是不言利,而是要人把眼光放长远,不要满足于眼前的利益,应以仁义之道,开创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本书既不是对《孟子》全文的译注,也不是从学理的层面对孟子的学说进行评述,而是借助古今中外关于德行、政事、商业等方面的故事来阐发《孟子》一书中的精华,讲述古来兴衰治败的道理。孟子的大道非常广博,而商业竞争中的变化又非常复杂,商界人士当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因为孟子曾经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