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季陆12岁(1911年)时即任四川小学生保路同志会会长,既长,活跃于政界、文化界,曾任加拿大《醒华日报》总编辑、成都大学教授、中国国民党内政部常务次长、四川大学校长、南京政府内政部次长,参与和经历了民国时期的一系列政治、社会、文化活动,这些,在《黄季陆先生怀往文集(上下)》这部文集中有细致的描述,可供民国史研究者和爱好者参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黄季陆先生怀往文集(上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文献丛刊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黄季陆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作者黄季陆12岁(1911年)时即任四川小学生保路同志会会长,既长,活跃于政界、文化界,曾任加拿大《醒华日报》总编辑、成都大学教授、中国国民党内政部常务次长、四川大学校长、南京政府内政部次长,参与和经历了民国时期的一系列政治、社会、文化活动,这些,在《黄季陆先生怀往文集(上下)》这部文集中有细致的描述,可供民国史研究者和爱好者参考。 内容推荐 黄季陆著的《黄季陆先生怀往文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文献丛刊之一,分上、下两册,收录了《白屋诗人吴芳吉》、《忆傅孟真先生》、《蒋孟邻先生与国父的关系》、《我难忘的仁慈的父亲》、《怀胡适之先生谈留学政策》、《最难忘的一群》、《国父与黄克强先生之关系与情义》等文章。 目录 叙言 李云汉 匆匆四十年——追忆中山先生的音容 比例选举制案的争辩——《匆匆四十年》之二 初生之犊不畏虎——《匆匆四十年》之三 近四十年历史的新页——《匆匆四十年》之四 侠义长在人间——《匆匆四十年》之五 国父在艰危中的奋斗——《匆匆四十年》之六 赴义恐后的英雄——《匆匆四十年》之七 广州大本营法制委员会的回忆——《匆匆四十年》之八 白屋诗人吴芳吉 忆傅孟真先生 敬悼一个土地改革者:蒋孟邻先生 蒋孟邻先生与国父的关系 蔡元培先生与国父的关系 怀胡适之先生谈留学政策 欧洲之行的一项收获——纪念国父九九诞辰 高山流水——敬悼于右任先生 蒋孟邻先生的一封亲笔信 怀念戴季陶先生——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国父的门徒、中山大学的校长 国父逝世前后——纪念国父逝世四十周年 最后之一面——哀悼陈辞修先生 忆邵元冲张默君伉俪 难忘的卡罗尔老太太——邵元冲先生一封信惹来的烦恼 酒杯边的琐忆——兼记梅贻琦先生饮酒的风度 国父在艰危中的外交奋斗 国父传记及其有关资料 国父在辛亥革命时的外交决策——祝民国开国纪念 忆平淡而具远识的林主席 一位无为而有为的政治家——林子超先生的志节及其轻松的一面 二十年前的四月一日 一项珍贵的赠与——蒋廷黻先生对教育与国力的看法 最难忘的一群 访问韩国的回忆 梦魂萦绕的我乡我家 怀念我贤淑的长嫂 我难忘的仁慈的父亲 忆我幼年相依为命的祖母 忆董作宾先生 一个童子军故事给我的启示和影响 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四川起义的历史意义 内政工作的一段回忆——纪念一位苦学奋发的工作者 童年的见闻对我所学与所志的影响 崔书琴先生逝世十周年 国父生辰考证的回忆——发生差异之原因和背景的一项推论 国父生辰的再考证 国父援助菲律宾独立运动与惠州起义 有关台湾与中国革命的史料 忆汤惠荪先生 “人有诚心,自有神助”——从事新闻工作的一段回忆 童年老友,欢叙当年——有关张大千先生和我的一些回忆 忆往与借鉴——留学日本时期的一段回忆 中国革命之友荷马李将军——其生平、著作及与国父相识之经过 增订《国父年谱》的经过——第三版内容的概述 国父在开国时期崇尚学术尊重 学人的气度与宏规 国父与黄克强先生之关系与情义 一次最具历史意义的工作报告 《亦云回忆》改变我对膺白先生的认识——在“黄膺白先生座谈会”上的发言 回忆与君劢先生的一段谈话——在“张君劢先生座谈会”上的发言 适之先生无意中带给我的两个困扰——在“胡适之先生座谈会”上的发言 胡先生与西山会议——在“胡汉民先生座谈会”上的发言 吴铁城先生与广州特别市党部——早期共党眼中的右派大本营——在“吴铁城先生座谈会”上的发言 勇于公义怯于私斗的罗志希先生——在“罗家伦先生座谈会”上的发言 连雅堂先生与祖国革命之关系——在“连雅堂先生座谈会”上的发言 访黄季陆先生谈西山会议 吴达铨先生与革命的渊源——在“吴鼎昌先生座谈会”上的发言 为一件历史事实作证——敬悼王云五先生 从历史观点看中山先生与宋庆龄女士结婚(选载)——傅启学先生撰《国父孙中山先生传》序 《传记文学》与中国近代史——《传记文学》创刊二十周年纪念学术讨论会议题 亲承孙先生训诲的体认——吴相湘先生撰《孙逸仙先生传》序 附录 黄季陆先生小传 试读章节 我从辛亥年,以一十二岁的小学生参加四川保路运动后,黄学典三字(我早年的学名)在社会上已渐为人知,于是使我一味地爱慕虚荣以奔走为乐,根本不知道学问的重要。一些关心的同志们却很为我因此失学而忧虑,并常常引古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话来激励我。由于我的领悟和他们的帮助,才得离开四川到南京、上海去求学。在上海先是进南洋中学,后又转入复旦公学的中学,好不容易到民国六年才毕业于复旦,完成了中学的学业。时值督军团叛变,张勋拥清帝溥仪复辟,民国的前途又步入一个更艰险恶劣的境地,于是我又静极思动,去到广州。由谢慧生先生(谢先生名持,后来在总理任非常总统时期担任总理的秘书长)引我去晋见总理,当时总理已就任护法军大元帅职。在见总理之前,模糊中我不禁想起民国二年总理训勉我要好好用功读书的话来,恐怕他不同意我去参加实际工作。所以我见到总理时,便先向他报告我已在复旦中学毕业,正准备要到国外去继续深造,在未出国前,希望能有机会在工作中讨些经验。总理听到我的话后,没有再谈到读书的事。因为那时川、滇两省的护法军事正积极进展,要派几位军事方面的人才前去协助,同时因张午岚在川边的宁远(即后来的西昌)独立,被委派为靖国军第七军军长,亦正须给他送委任令去。因为我和在四川主持军事的熊克武暨复生兄都很熟,所以总理要我带着几位军事人员前往四川。于是我亦和几位军事方面的同志一样被派为军事特派员。临行时,总理对我说:“你把他们带到四川以后,再出来继续念书,你们四川人中有位任鸿隽同志在科学上已经很有成就,他也是参加辛亥革命以后才到美国去求学的。” 我们一行到了云南边境,始获知张午岚已被叛军所杀,宁远方面情况不明,其残余部队由黄斗寅兄率领,现驻扎滇边的永北县境。斗寅兄亦为我所熟识,我们就赶到永北和他见面,然后由永北折回昆明。在昆明得唐继尧之弟唐继虞的协助,才辗转到达成都。我的五哥当时正服务成都官印刷局,见我回到四川,当然十分高兴,尤其觉得我是总理委派的军事特派员,引为家门的一种荣耀,就在他所服务的印刷局里自动为我印了一盒名片,上面的官衔是“大元帅府军事特派员”,碰巧当时担任四川督军的熊克武到官印刷局去参观时看见了这一名片,便大发牢骚攻击总理道:“中山作事太轻率,季陆这样年纪轻轻的人也配作军事特派员?”此外还说了许多不堪入耳的话,对总理非常不敬,我听到后十分愤怒,便不辞而离开成都去到重庆。本来熊克武早已允诺资助我一笔钱出外留学,我此时亦在所不顾了。时复生大哥在重庆担任四川靖国军总司令,我到重庆后就把熊克武的话告诉他,他很温和地安慰我、鼓励我并替我筹划到上海或日本去继续深造。 民国六年到川、滇的一段经过,我从未向人提起过,当时同行的几位同志的姓名亦不复记忆。最近我偶然翻阅张其昀先生编订的《国父全书》,在该书的文电一类中发现一封总理拍给云南唐卫戍司令的电报;电报内容如下: 云南唐卫戍司令鉴:前派委员邓天翔、陈得尊、黄季陆、温宗铠赴川,现留滇境,请由尊处加给护照,俾早成行。孙文。鱼。请转张左丞君,冯君到,函悉。请仍留滇,所需款,稍缓当汇。文。 这封电报的日期为民国七年一月六日,应是我们一行由永北回到昆明的时候。同行的几位同志的姓名亦赫然在目,使我又重新忆起这一往事(在《国父全书》中的这一电文的标题为:《致唐继尧嘱给邓天翔等赴川护照并转嘱张左丞仍留滇电》。据我所知,当时在昆明的唐卫戍司令为继尧之弟唐继虞,时继尧督师远离昆明驻在贵州的毕节,在此代为更正)。 我在前文中提到的黄斗寅、黄复生两兄,斗寅是辛亥前京津同盟会的主干。复生则是同汪精卫于民元前二年,在北京甘水桥谋炸摄政王载沣的人物。他们在革命党中的历史较我为久,年龄亦比我大,在党内同志中,我们三人被称为“四川三黄”,斗寅为老黄,复生为大黄,我为小黄,因为我们之间亲密有逾手足,别人常常误会我们是一家的兄弟,其实斗寅是四川长宁县人,复生是隆昌人,我是叙永县人,虽然同姓,却不是同胞弟兄。 这是我第二次晋见总理的经过,对他的伟大人格也才开始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这次我对他的认识是:第一,是他慈祥恺悌的仪容,和待人的亲切诚恳,使你感觉到和他之间没有什么距离,使你能畅所欲言。第二,是他对革命满怀的乐观和希望,虽然当时他的处境非常恶劣。第三,他对青年人是那么的看重。第四,他谈话的语调,虽然平淡而清晰,但在问题的关键所在,总是那样的刚毅果决富有信心。总结一句,我当时所意味到总理的伟大,是在于平凡,是富有人情味,并不如一般人所想像中的伟大人物是如何的威严、崇高和特殊。就是这些平凡的地方已够使青年人感动了。 我后来入世愈深,接触面愈广会晤的当今人物愈多,愈使我回忆到他的伟大。本来一个伟大的人物,并不是一定与常人有甚么特别差异的地方,差异的发生是在于他能身体力行的做得到,而常人则不身体力行的去做。所以我说总理的伟大在于平凡。 P6-9 序言 黄季陆先生生前时常提到一件事,当他“教育部长”交卸时,新闻记者纷纷以他未来的出处相询,他很轻松也很严肃地说:到传记文学社去做专栏作家。听者以为是一句笑谈,传记文学社也没有正式致送黄先生专栏作家的聘书,但黄先生此后的确在《传记文学》杂志上发表了不少篇文章——《传记文学》一至四十四卷总目录中,黄先生所写的文字共有七十余篇之多,应当算是在该刊发表作品最多的前数名作者之一。黄先生一生中发表文字最多的期刊,当然也是《传记文学》无疑。 黄先生喜欢《传记文学》杂志,更器重刘社长绍唐兄这个不平凡的人。论年龄、地位和德望,黄先生都是前辈长者,但对于绍唐兄,一向不以前辈长者自居,视之为意气相投的知己好友;兴之所至,无所不谈。黄先生特别赞许刘社长的创业毅力和敬业精神,认为以一人之力独撑局面二十多年,而且不断推陈出新,蒸蒸日上,真是不容易。刘社长对黄先生虽尊称为季老,然谊属莫逆,品东论西,了无顾忌。黄先生谢世后,绍唐兄主动而且迅速的把黄先生在《传记文学》发表的自述文字编印出来,实也代表了两人间不寻常的友谊和心灵上出于自然的契合。 这册《怀往文集》所收黄先生的文字,性质上可分为四类:一类是黄先生家世及早年求学时代的自述;一类是追随国父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追忆;一类是对故旧好友的怀思;第四类则是少数几篇关于从政和治史的实记。本书各篇撰写的时间,长达二十余年,各篇的排列,并未根据内容性质按照上述分类,而是维持在《传记文学》上发表的时间为前后顺序,一方面为了避免对原文有所更动,再方面也为了避免勉强分类的不尽相宜。 这册书,可以看作是黄先生的自传,也可以视之为一册革命史的叙述。读者从这册书中,可以体会出黄先生的品格、学养、胸襟和见解,也可以感触到黄先生所经历的这个时代的气息、情态、事件和若干名流政要较为真确的形貌。 选、编以及史实的校订工作,都是刘社长绍唐兄亲手完成的,他的工作精神和绩效,朋友们无不佩服。史事的校订,黄先生哲嗣黄乃兴博士也全力相助。我谊属绍唐兄老友,遵绍唐兄之命写几句叙言,更深以为荣。 这是纪念黄先生的第一册书,是黄先生所写唯一的怀往忆旧类似自述的一本书,也可能是最具历史价值与最有可读性的一种。黄乃兴兄最近也编印了一册《黄季陆先生纪念文集》,包括六十余位黄先生老友与门生亲故所撰写的纪念文字。此外,“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也正在编辑一册《黄季陆先生与中国现代史研究》,是史学界诸友好的集体著作,可望于近期内出版。“国史馆”方面也计画编辑一册《黄季陆先生论学论政文集》,搜集本书以外黄先生的著述文字和讲词,辑为专编,以垂久远。 遗作传世,典范长存,风义永在,精神长昭,相信朋友们都会为黄先生精神志业的不朽,而为之奋兴。 李云汉谨识 一九八六年元月二十日台北怀元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