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人在香港《星岛日报》撰写“食经”专栏,经年不辍。当时香港食界无人不尊其为“前辈”和“食家”,社会贤达与名流也无人不识此公,读者的求教信更是雪片般飞来。此人便是本书的原著者特级校对。《讲食集》是特级校对老年移居美国后出版的又一部有影响的食文化著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讲食集/特级校对陈梦因食文化精品系列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
作者 | 陈梦因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人在香港《星岛日报》撰写“食经”专栏,经年不辍。当时香港食界无人不尊其为“前辈”和“食家”,社会贤达与名流也无人不识此公,读者的求教信更是雪片般飞来。此人便是本书的原著者特级校对。《讲食集》是特级校对老年移居美国后出版的又一部有影响的食文化著作。 内容推荐 有人精通某一个地方的菜,而作者熟悉中国各地方的菜,并知道某一个菜的来龙去脉。至于既能动口又能动手,更是他人所不能。所以讲起中国菜,作者是难得的第一人。 《讲食集》是作者特级校对老年移居美国后出版的又一部有影响的食文化著作。书中所论,常常推陈出新,自成一家之言;掌故逸事,更是信手拈来,令今天的食界朋友大开眼界。正如其好友白门秋生所言,有根底的读了可由此悟得大道。今再次推出《讲食集》,并附上作者另外一些作品,许多久已失传的东西,读者可以重寻。 目录 讲食集 卷首语/三 口之于味也,未尽同嗜/五 “南方之蛮”的蛇羹/一四 由基辛格说到“炼油”/二○ “中餐症”与味精/二七 泛谈旧金山的食/三○ 日日新的中国菜/三五 炒与芡/四一 发扬光大食的文化/四九——《中华饮食》杂志读后感 “南蛮”的羹汤/五二 动的食物工厂/五六 张大干的宴客与扫堂腿/五八 中法名菜“大马站”与“洋葱汤”/六三 宋江的“红白辣鱼汤”/六八 天下至味的东莞鱼包/七一 贾宝玉的汤/七四 温哥华的广东馄饨/七六 “起阳草”炒鸡蛋白/七九 “乃役于人”的“懒人莱”/八一 嬉皮土的“黄豆牛扒”/八四 露台种植蔬菜/八七 江太史嫡传名菜/八九 判鸡可用小刀/九一 转秀艇与明火白粥/九三 “梁公粥”与“二嫂粥”/九六 难得一见的“瓜菜席”/九九 “赛时迁”与“教化鸡”/一○二 不吃干贝的“干贝扒绍莱”/一○四 没有厨房的菜馆/一○七 价比黄金的“香■炖鸽”/一○九 “翡翠金钱”/一一二 名符其实的“鸡茸粟米”/一一四 “番茄煮鸡蛋”/一一六 董家“盐水鸡”/一一九 酿茄子也作“政治武器”/一二一 蒸肉饼加葱花/一二三 “驼背鎏”妙手炒鲈鱼球/一二六 不卸水的“蒜子干贝”/一二九 名不副实的“炒鸽松”/一三一 美西的全鲈席/一三三 翠亨村茶寮的“黄鳝两味”/一三五 “狮子头”与“老少平安”/一三七 后记/周鼎/一四○ 鼎鼐杂碎(精选) 序/柳存仁/一四五 西人为什么说“吃在中国”/一四七 福州名菜“佛跳墙”/一五七 何泽民的“咸鱼全席”/一五九 吴菊芳的“炸白糖糕”/一六一 三只鸭胸肉做的“紫萝鸭片”/一六三 又酥又香的阿七“炸生蚝”/一六七 “原盅鸡饭”与生鸡蛋/一七○ “鸡子戈渣”与锅炸/一七二 附录 美式的炒面/一七七 试读章节 诗情画意的菜 这位达官贵人当时因公道经该地,顺访故人的遗孀,初不知这位故人的遗孀夫丧子亡以后,家景萧条,只有一个相随多年的老仆妇相依为命。遇到故旧光临,免不了尽地主之谊,但哪里来钱呢?倾其所有,只有几个制钱。还是这位老仆妇人急智生,说:“老太太请放心招待客人,我会妥办款客的菜了。”结果就弄出了几个诗情画意的菜。这个传说的故事是真是假,也不必管它,如果这位会做诗情画意的菜的仆人生当今世,而诺贝尔奖金又有一项烹饪艺术奖的话,得奖的必这位仆妇无疑。 假如开菜馆做菜,全要弄成有诗情画意的菜,恐怕免不了关门大吉。尤其在美国,弄几个像图案画的冷拼已不容易,这非大头厨们做不来,而是人力、时间和各种限制。所以中菜的色,吸引非中国食客的可能性不大。倒是中菜的“盆头”却比任何外国菜的菜式多,变化多,一只鸡就有逾百种以上的做法,一棵菜也可变出多种不同的烹调。好奇喜新是人的通性,为了好奇而吃中菜的外国人很多,但一次、二次、三次以后,新的变陈,少了好奇的吸引。如“甜酸猪肉”,有些美国人父传子地仍继续每吃中菜必吃“甜酸猪肉”的,此因西菜里没有“甜酸猪肉’’这类味道的菜,二来一般的“甜酸猪肉”的甜酸味既不太甜也不太酸,他们吃得甚为过瘾。故老拙认为,中菜对西人最具吸引力的,还是一个味字。 中菜烹调是有组织有系统的,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很复杂的技术,刀铲的技术要是不熟练,做菜不但要多花时间,也不易做出好效果的菜。中菜也是一种艺术,同样的作料,同样的烹调器具,同样的火候和处理方法,做出的效果却非人人一样。有的做得好,有的做得不好。在西方世界,烹调视作一种艺术,做菜做得好的厨师被认作艺术家。 西方世界既有做菜艺术家,做中菜的自然也有艺术家,中国人在世界各地开设中菜馆愈来愈多,外国食客也不断增加,由此可证明中菜的艺术价值很高,如其不然,在不同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地方开设的中菜馆,如果没有当地食客欢迎,试问:怎可开下去?又怎可成为美国华侨一枝独秀的事业? 对西菜的烹调,如果稍为留意,会发现中菜的科学方法不及西菜,做菜的用具中菜也不比西菜的多。中西菜的烹调技术,则因各有不同,难于相提并论。老拙认为:做菜的艺术,东风所以压倒西风,最重要的还是中菜的味道千变万化,有西方食家以“无声的交响乐”比拟中菜的味道。交响乐是多种不同乐器,奏出不同的音响,使听者感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把吃中菜的味觉比拟交响乐,似不无道理。 研究西方音乐的,免不了要明白乐理,乐理就是音乐的道理。乐理有很多名堂,有尖,有圆,更有“音色”,原来音也有“色”的,外行人是不大了了的。是则学做职业厨师的,似乎也免不了要知道一些“味理”了。 “味之精微,口不能言也” 食物中的味,为甚叫做味道?可见味也有道。精研味理的,更分出味的物理,味的哲理。 三千多年前,出身农家,精于烹饪,位至宰相的伊尹说过:“味之精微,口不能言也。”则味之道也,果真有难说的秘密?不管味道有什么秘密,几千年后的今天,即就美国而言,不少的黄帝子孙,便靠了“口不能言”的“味之精微”这份遗产,在厨房里弄刀铲混温饱。 味道确有“口不能言”的秘密。近代西方医学家和科学家认为,味觉只是使人饮食有味,得到一种快感,不比视听官能重要。麻省理工学院食物化学教授威克说过:“眼睛见到的和耳杂听到的,都有办法记绿、映播、保存、复制、传送、放大和说明。倒是味道和气味这两种东西就办不到。”足见味确有其“精微”的地方。 由于西方科学家不断研究“味之精微”,发现味觉有时也会有病。美国健康研究所内分泌神经组主任韩肯博士发现,一个人的味觉有了毛病,体内必有其他毛病,无法辨别某种味道的人,可能已发生某种疾病。因此韩肯博士相信,总有一天,医生检查病人,还会增加味觉测验的设备。中医诊病的望、闻、问、切中的问:胃口如何?古已有之,不过没问到病人对某种味的反应这样“精微”。 美国的传统说法,认为舌尖管咸味,舌旁管酸味,舌中管甜味,舌背管苦味,经科学家的实验证明美国的传统说法不对,感觉味道的味蕾,不但分布在整个舌头、上颚,甚至喉咙也有味蕾。每人的口腔大约有一百多到三百个味蕾。味蕾怎样发挥它的作用,目前似乎还未详知,推想是味的分子和味蕾里的蛋白质碰头,形成化学合基,这种化学发生能量的转换,变为电波,经过神经系统上达脑部。因此生理学家认为辨味的器官实际在脑里面。 在还没知道舌喉间有所谓味蕾以前,我们的古人已知道菜要做得好,味是最高的境界。孔子有句话:“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把味字放在第一,所以不管你是职业厨师,或是做菜为个人享受,学好了刀铲、选料、制作功夫而外,对味的秘奥,也该多花些时间寻求。P7-9 序言 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人在香港《星岛日报》撰写“食经”专栏,经年不辍。当时香港食界无人不尊其为“前辈”和“食家”,社会贤达与名流也无人不识此公,读者的求教信更是雪片般飞来。后来专栏文章结集为《食经》十册,又是一再加印,其中文字有的已被译成外文。他每天动笔之前,必到菜市场亲察一番,“长衫佬”食家的身影,构成了当年中环街市的一景。 此公本名陈梦因,身为《星岛日报》的总编,因每天要看“大样”,便自嘲为“特级校对”。又索性以此为笔名,不料文名益盛,一般读者只知“特级校对”,而不知其真名。 《讲食集》是特级校对老年移居美国后出版的又一部有影响的食文化著作。书中所论,常常推陈出新,自成一家之言;掌故逸事,更是信手拈来,令今天的食界朋友大开眼界。正如其好友白门秋生所言,有根底的读了可由此悟得大道。 今再次推出《讲食集》,并附上作者另外一些作品,许多久已失传的东西,读者可以重寻。但毕竟时过境迁,一些词语对于读者,尤其是异地读者,会感到非常陌生,特请吴瑞卿博士作注。 书评(媒体评论) 讲起吃,中国近代的美食家如大千居士,最懂吃。梁实秋、梁寒操能说能写;陈建民、彭长贵、卢海云能炒能做;但是能说能讲又能做的。恐怕”特级校对是独一无。大千居士说:“有人精通某一个地方的菜,而梦因熟悉中国各地方的菜,并知道某一个菜的来龙去脉。至于既能动口又能动手,更是他人所不能。所以讲起中国菜,梦因是难得的第一人。” ——陶鹏飞《悼念美食家“特级校对”——陈梦因先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