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记者不写新闻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陈文定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女大学生的挣扎与妥协

从天之骄子到家政工,一纸合同的距离。女大学生们作出这样的选择,内心有怎样的挣扎与妥协?2009年2月中旬,深圳一家家政公司,从湖南一所翻译学校招聘来了30名英语专业的女大学生,签订了试用合同后,她们的新身份将是“儿童家教”,按照家政公司的规定,进入雇主家庭后,她们不仅要辅导孩子学习,还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做饭、收拾屋子。

高跟鞋,职业套装,利落刘海和时髦的发型,这些女大学生似乎已做好了成为白领的准备。她们告诉记者,这身行头是找工作时买的,但工作并没有前两年师兄师姐那么好找,她们向往的外贸行业普遍不景气,招人的少,她们每次去招聘会,回来都会大受打击,因为那些公司都要招有工作经验的,对此大学生小刘很气愤:“不给机会,我们怎么能有经验?”

在家政公司召开的媒体会上,面对媒体的长枪短炮,还有一个个尖锐的问题,大学生们很拘谨,有的刻意避开镜头,把脸朝向墙壁。在家政公司的安排下,镜头前,她们站在了砧板旁学做饭。虽然按照她们的话来说,农村出来的孩子没有不会做家务的,但她们仍不确定,“儿童家教”的工作是否必须包括给雇主做饭、做家务,有大学生问:“难道‘儿童家教’就是佣人吗?”

也许,当学校“分配”她们到深圳来时,她们只知道是做“儿童家教”,只知道这份工作属于家政行业,要照顾孩子。对于第一份工作,她们充满热情,在接受采访时再三表示,她们喜欢孩子,而且有信心能辅导好孩子,特别是在英语方面,但她们没有把这份工作与“保姆”画上等号。可当天周围人传递的信号,比如家政公司说待会儿雇主会来“挑”人,比如媒体问她们是否介意照顾卧病在床的老人,让她们隐约觉得,原来其他人把这份工作与“保姆”画上了等号,顿时没了主意,要不要继续下去?

接受完媒体采访后,这些女大学生如何与家政公司沟通,我们不得而知。当天晚上,部分人跟家政公司签订了合同,有人选择离开。这些大学生,大多出身农村,家里还有兄弟姐妹,家境并不太好。一名女大学生跟记者联系时伤感地说,她心情很复杂,自己想找一份更好的工作,因为父母供她读大学花了很多钱。可是她思前想后,还是决定跟家政公司签订合同,“要把学历看低一点,毕竟养活自己最重要。”她说,促使她做这个决定的,还有在深圳没有熟人,离开家政公司,不知道去哪里,她听说深圳骗子很多,怕走出去外面全是陷阱。

女大学生做家政的消息见报当天,十多个市民打电话到报社,说想找一个大学生做孩子的家教。第二天,深圳一家小电子贸易公司的老板给报社打来电话,说想招这批大学生中的一两个人。这位老板坦言,他们公司很小,只有十多人,而且能提供的工资比做家政高不了多少,“但这里,有很多学习的机会”。

这位老板说,他看了报道,很欣赏这些大学生的勇气,能够放低姿态做家政,这种勤恳的态度很难得。他的公司需要一两个会英语,懂办公软件的助理,所以,如果这些大学生具备这些条件而且愿意,他可以给她们机会。这位老板还提醒说,希望这些大学生考虑清楚能否胜任,他们需要的是能做事的人,别到时候两边都落空了。

当记者将这些情况告诉家政公司时,家政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爽陕答应了,让这位老板直接和他联系。但他说自己也有顾虑,担心这个公司的招聘是假的,要亲自去考察。可是事情并不如想象中的顺利,这位老板和家政公司联系后致电记者,说他无法接受家政公司提出的每人2400元的管理费。这位老板不理解,他也不是找保姆,只是想给这些大学生一份工作,为何要交给家政公司管理费。

家政公司带这批大学生来深圳,给她们吃住,是有一定成本的,而且他们与大学生之间有合同,家政公司有他自己的理由。到底谁对谁错,谁好谁坏,不用记者去评判。电子公司的工作,对于这些女大学生来说,到底是不是一次好机会?没人能打包票。是否这次真的就与这家公司无缘?也许如何面对挣扎与妥协,处理错过与抓住,是这批大学生进入社会要学的第一课。

P16-19

书评(媒体评论)

年岁渐长,我才知道“小记”这个自称不是没有道理的。世界如此无味,我们大部分人过得如此庸碌,谁有资格要求那些每日观察世界,天天跟踪吾辈生活的人应该要活出英雄的气慨呢?渐渐地,我看懂了那些小小的感慨。

梁文道(凤凰卫视主持人)

从这些年轻人身上,你或许得不到未曾有过的感悟,但一定会有未曾体验的经历。我们都不是记者,不可能像他们一样每天都和从未见过的人打交道,每天都遇到从未想过的事情——他们把自己的人生片段挥洒给我们。

王小山(榕树下网站总编辑)

做英雄的机会毕竟是极少的,一个普通记者的常态生活基本上仍然是垃圾成山的生活,因为这个世界终究是垃圾成山的世界。

张晓舟(《时尚先生》总主笔)

目录

第一章 水煮现场

 说自己有文化的都没文化

 贫贱夫妻

 正生书院的孩子们

 一条狗的符号意义

 赌场凶猛

 女大学生的挣扎与妥协

 金大中病逝前日 我在青瓦台

 不要利用我心底的善意

 玫瑰与猪头

 楼顶的绝望与博弈

 梦醒时分

 大火烤熟小土豆

 笼屋中的阳光

第二章 采访那些事儿

 一个村委会为何牛气冲天

 被宠坏的地产商

 过五关潜入航天城

 算账记

 新闻做不完读书有新欢

 媒体人的咖喱餐

 人性中有股不可捉摸的东西

 直面他人之不幸

 欠倪顺义的良心账

 谁在耽误新闻的保质期?

第三章 给名人卸妆

 人人都需要一个梁文道

 独爱残荷的倔强

 跑得快的香港金王

 作家与读者的浪漫距离

 经济学家炒剩饭

 书中的人对面的人

 一蕉掷出的老年福利

 不老的红颜

 学了一个新词“腐女”

 郎朗的父亲曾逼他自杀

 王石的肾

 读不懂的张朝阳

 潘石屹偷爬二线关

 整蛊周星驰

 沙滩“艳照门”会让天塌下来吗?

第四章 江湖在哪里

 生命中不能承受苦难之重

 历史遗留问题是个什么问题?

 每个人心中的洪水猛兽

 巨奖骗局,不能说的秘密?

 搜狐、迅雷掐架,IT精英们导演的一出闹剧

 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

 他们为何说起性话题来不脸红

 群体标签不应成为个体悲剧

 江湖在哪里

 红裤子出身的自豪

 保密

 通货膨胀很凉,资产却很热

第五章 欲望都市

 谈谈性,说说爱

 他只是爱好不同

 恐怖的甜蜜

 现实中没有童话

 儿时思尽六朝春

 女光棍过节

 不想惯坏祥林嫂

 32岁处女尴尬似做贼

 80后的我们,要做恋爱的犀牛吗?

 那点老土的悲哀

 海啸来袭,吃面度日

第六章 生活秀

 我的工作决定他的生活

 我愿长醉不愿醒

 幼时过年有三“盼”

 就是这样

 窃“开心”不为偷

 人性的弱点

 实习生生存之道

 16年前,我创造的不是人体

 金融风暴中我们深度节流

 现在的房价有多少白领承受得起

 幸福感和数字无关

 对话的真实

 噢,那该死的拖延症!

 论模范夫妻的倒掉

 麦当娜的画像

 阴谋论患者

 90后别嚣张,00后已经来了

第七章 双城记

 地铁座位的故事

 谁为穷人规划?

 丈母娘们,深圳多金的女婿还很多

 过往

 高官效应

 最年轻的爸爸,最无助的心

 违建为什么爱玩“躲猫猫”

 与的哥的聊天生活

 “房事”过度的后遗症

 关于默哀

 你把深圳当家园了吗?

 为人开门的乞者

序言

好记者都有一副好下水

王小山

在中国,工作有两种,一种是在南方都市报工作,一种是在南方都市报以外的地方工作;在南方都市报,工作有两种,一种是做记者,一种是做编辑、主任、总编辑……有那么一批人,已经在做世界上最好的工作,还不安生,想破脑袋多做一些,这些人,就是本书的作者们。

简单地说,一批一线记者,放下“屠刀”,写新闻以外的文体——-其实,这没有什么可期待的,固然有很多作家出身于记者,但文笔好坏并不是判断记者好坏的标准,好在,这些人拥有真诚,他们的文章,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这两个字。

好记者未必有一支好笔,但一定有一双好眼睛,一副好下水——我是说好肝胆。有理想的记者未必能成为好记者,但没有一点理想主义精神的,一定不会是好记者,尤其是在南方都市报,缺了这个,会没有立足之地。

综上,你手里捧着的这本书,是由一批充满朝气、充满理想的年轻记者撰写的非新闻类稿件,可能是一个故事,可能是一个人,可能是一种心情,可能是一个角落,甚至只是改变了一下看这些东西的角度。他们放弃了平素采写新闻的近乎苛刻的严谨,开始抒发自己。

他们是南方都市报深圳记者站群体,30年来,深圳一直是中国之最,最前卫也最落后,最富庶也最贫困;前卫的思维,落后的管理,富庶的商政,贫困的打工人群……浓缩华夏,在这座城市做记者,拥有的是和任何人都完全不同的人生。

从这些年轻人身上,你或许得不到未曾有过的感悟,但一定会有未曾体验的经历。我们都不是记者,不可能像他们一样每天都和从未见过的人打交道,每天都遇到从未想过的事情——他们把自己的人生片段挥洒给我们。

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人能比记者经历更多,在我从事过的十多种工作中,记者也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份,那个时候,还有青春,还有汗水,还幻想着自己有足够的未来。

我曾经是个杂文作者、专栏作家、一线记者,也曾书生意气,也曾挥斥方遒,走遍华夏,踏过五洲。现在已经老了,安于朝九晚六,在办公室忙忙碌碌的日子,可我想,终究还会有一天,和本书作者们一样,再梦天边之外……

内容推荐

提起记者,首先想到的是职业、专业、敬业;客观、中立、均衡;每天裹挟着理想奔波新闻现场,感受新闻一线带来的原始冲击力。这一次,他们不写新闻,裉去职业身份的记者们卸下客观中立的重任,放弃五个W,张扬自我个性。

编辑推荐

提起记者,首先想到的是职业、专业、敬业;客观、中立、均衡;每天裹挟着理想奔波新闻现场,感受新闻一线带来的原始冲击力。这一次,“中国最好的报纸”南方都市报的记者不写新闻,褪去职业身份的他们,暂时摆脱“记录者”身份的约束,放下“客观中立”等新闻操作规范,放弃五个W,嬉笑怒骂,张扬自我个性,充分表达自我。职业注定记者只进入别人的生活,这次,轮到别人进入记者的生活。新闻之外不设限,看看记者眼中的世间百态。其实,他们也曾奔忙,也曾迷茫,也曾失落,也曾不知所措。你将在本书中,读到南方都市报这些名记们的不伪装、不粉饰。凤凰卫视主持人梁文道、榕树下网站总编辑王小山、《时尚先生》主笔张晓舟作序推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