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的挣扎与妥协
从天之骄子到家政工,一纸合同的距离。女大学生们作出这样的选择,内心有怎样的挣扎与妥协?2009年2月中旬,深圳一家家政公司,从湖南一所翻译学校招聘来了30名英语专业的女大学生,签订了试用合同后,她们的新身份将是“儿童家教”,按照家政公司的规定,进入雇主家庭后,她们不仅要辅导孩子学习,还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做饭、收拾屋子。
高跟鞋,职业套装,利落刘海和时髦的发型,这些女大学生似乎已做好了成为白领的准备。她们告诉记者,这身行头是找工作时买的,但工作并没有前两年师兄师姐那么好找,她们向往的外贸行业普遍不景气,招人的少,她们每次去招聘会,回来都会大受打击,因为那些公司都要招有工作经验的,对此大学生小刘很气愤:“不给机会,我们怎么能有经验?”
在家政公司召开的媒体会上,面对媒体的长枪短炮,还有一个个尖锐的问题,大学生们很拘谨,有的刻意避开镜头,把脸朝向墙壁。在家政公司的安排下,镜头前,她们站在了砧板旁学做饭。虽然按照她们的话来说,农村出来的孩子没有不会做家务的,但她们仍不确定,“儿童家教”的工作是否必须包括给雇主做饭、做家务,有大学生问:“难道‘儿童家教’就是佣人吗?”
也许,当学校“分配”她们到深圳来时,她们只知道是做“儿童家教”,只知道这份工作属于家政行业,要照顾孩子。对于第一份工作,她们充满热情,在接受采访时再三表示,她们喜欢孩子,而且有信心能辅导好孩子,特别是在英语方面,但她们没有把这份工作与“保姆”画上等号。可当天周围人传递的信号,比如家政公司说待会儿雇主会来“挑”人,比如媒体问她们是否介意照顾卧病在床的老人,让她们隐约觉得,原来其他人把这份工作与“保姆”画上了等号,顿时没了主意,要不要继续下去?
接受完媒体采访后,这些女大学生如何与家政公司沟通,我们不得而知。当天晚上,部分人跟家政公司签订了合同,有人选择离开。这些大学生,大多出身农村,家里还有兄弟姐妹,家境并不太好。一名女大学生跟记者联系时伤感地说,她心情很复杂,自己想找一份更好的工作,因为父母供她读大学花了很多钱。可是她思前想后,还是决定跟家政公司签订合同,“要把学历看低一点,毕竟养活自己最重要。”她说,促使她做这个决定的,还有在深圳没有熟人,离开家政公司,不知道去哪里,她听说深圳骗子很多,怕走出去外面全是陷阱。
女大学生做家政的消息见报当天,十多个市民打电话到报社,说想找一个大学生做孩子的家教。第二天,深圳一家小电子贸易公司的老板给报社打来电话,说想招这批大学生中的一两个人。这位老板坦言,他们公司很小,只有十多人,而且能提供的工资比做家政高不了多少,“但这里,有很多学习的机会”。
这位老板说,他看了报道,很欣赏这些大学生的勇气,能够放低姿态做家政,这种勤恳的态度很难得。他的公司需要一两个会英语,懂办公软件的助理,所以,如果这些大学生具备这些条件而且愿意,他可以给她们机会。这位老板还提醒说,希望这些大学生考虑清楚能否胜任,他们需要的是能做事的人,别到时候两边都落空了。
当记者将这些情况告诉家政公司时,家政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爽陕答应了,让这位老板直接和他联系。但他说自己也有顾虑,担心这个公司的招聘是假的,要亲自去考察。可是事情并不如想象中的顺利,这位老板和家政公司联系后致电记者,说他无法接受家政公司提出的每人2400元的管理费。这位老板不理解,他也不是找保姆,只是想给这些大学生一份工作,为何要交给家政公司管理费。
家政公司带这批大学生来深圳,给她们吃住,是有一定成本的,而且他们与大学生之间有合同,家政公司有他自己的理由。到底谁对谁错,谁好谁坏,不用记者去评判。电子公司的工作,对于这些女大学生来说,到底是不是一次好机会?没人能打包票。是否这次真的就与这家公司无缘?也许如何面对挣扎与妥协,处理错过与抓住,是这批大学生进入社会要学的第一课。
P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