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作者 王冬//史军//张劲硕//刘旸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本土最流行的科普读物——《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是——“科学松鼠会”网上最有名的科普组织 ——所著。“科学松鼠会”第一本书《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在科普书中大卖,是《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姊妹篇,本书装帧精美,四色印刷,配十六张手绘图,物美价廉。

内容推荐

《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可说是科学松鼠会首部作品《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之中"花世界"和"动物志"两部分的放大,汇集了四位擅长解读动物和植物知识的年轻作者的精选文章,约10万字,以妙趣横生而不失专业精准的行文展开,由浅入深,娓娓道来。

目录

◆瘦驼 逍遥走神篇

1. 那些超越物种的情感

2. 网络神兽的现实生活

3. 半夜鸡不叫

4. 汗,很汗,瀑布汗

5. 水怪趣谈

6. 美丽者生存?

7. 问大雁情为何物

8. 一桩血案的生物学分析

9. 御风而行

10. 月球与生物

11. 杂种

12. 蟑螂,何止是“小强”

13. 这是一个脱毛的时代

◆史军 本色狂想篇

14. 绿色顽主和超级杂草

15. 全球变暖带给植物的“好日子”

16. 无花之果天上来?

17. 吃虫

18. 端午狂想

19. 雅长:兰花的汪洋大海

20. 植物进化的阶梯

21. 植物器官的分工、兼职和跳槽

22. 作为信号的色香味

◆张劲硕 亦庄亦谐篇

23. 我们听不懂的语言

24. 盔甲勇士录

25. 蝙蝠假乳考

26. 智力、智慧、智能、智谋……动物智商谁最高?

27. 蒲松龄的《狼》分析报告

28. 以虫为食

29. 谁来纪念福茜?

30. 倭黑猩猩的性生活

31. 游走在雪线边缘的精灵

32. 有一百种动物,就可能有一百种尾巴

◆橘子 另类解构篇

33. 橘子史

34. 鸟类:天生的花腔歌唱家

35. 情人节葡萄

36. 谁为我们而死

37. 对人类不离不弃的小动物——实验室模式生物之一

38. 以爱情的名义

试读章节

那些超越物种的情感

抗日战争结束后,善良的中国百姓收养了大量日本遗孤,将其当成自己的骨肉,这被视作是超越民族和仇恨的伟大人性的象征。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如此感人的“人性之美”只属于万物灵长的人类,然而不久前发表的一篇论文揭示的现象让人类不再感到孤独。

这篇论文的主角是一只帝企鹅。南极的一群科学家偶遇了一只正在“照看”幼鸟的帝企鹅,这让科学家们很莫名其妙,因为当时并不是企鹅的繁殖季节。由于忙着其他的科研任务,科学家们并未停留,而是带着疑虑继续前行。一个小时后科学家们返回,他们才发现真相——那只“小企鹅”原来是一只小贼鸥,它的生身父母正拼命想把孩子夺回来,然而企鹅显然不想放弃自己的养子,它拼命把小贼鸥藏在身下,并用笨拙的身体抵挡贼鸥的攻击,如同它在保护一只真正的小企鹅。看不下去的科学家出手调停,贼鸥宝宝才得以回归原来的家庭。不过这似乎违反了人类研究者不得干预研究对象的规矩。

贼鸥和企鹅,在南极是真正不共戴天的仇家。除了掠取其他鸟类的战利品,贼鸥最大的食物来源就是刚孵化的小企鹅。收养一个仇人的骨肉做孩子,这只帝企鹅确实有着超出物种的“人”道主义精神。

不过,先不要太早唱赞歌,动物行为学家们早就把伟大的母爱父爱解构成了一堆化学名词,其中最著名的就属催乳素(Prolactin)了。这种化学物质广泛存在于各种动物体内,其生物学功能也很复杂。但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它对母性行为(Maternal Behavior)的影响。当一只动物体内催乳素数量猛增,它便开始母性泛滥了,母鸡开始抱窝;灰雁会把巢周围一切带有一个圆面的东西——哪怕是个啤酒瓶子搂到身下孵化;大苇莺则会给自己巢里嗷嗷待哺的杜鹃雏鸟喂虫子,虽然小杜鹃已经比它的养父母大了N倍。而一旦科学家们将它们体内的催乳素水平降下来,这些称职的父母立马就变了脸,比如母猪会对自己饿得吱吱叫的小猪崽不管不顾,甚至吃掉它们。

伟大的动物行为学家洛仑兹(Konrad Lorenz)做过著名的印迹(Filial Imprinting)实验,他证明孵化出来13~16小时的灰雁,可能会把它看到的任何活动物体当做自己的母亲。比如,洛仑兹的橡胶水鞋就是小雁最喜欢的“妈妈”之一。著名的纪录片《鸟的迁徙》中,那些鹤和雁的迁飞特写镜头让人叹为观止,其实科学家和电影工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印迹效应,他们人工孵化小鸟,并让小鸟认工作人员为妈妈,从而骗取了鸟儿们的信任。其实人类的婴儿也有这样的印迹效应,只不过不是那么“一见倾心”而已。有科学家认为这种识别父母的过程早在子宫里就开始了,胎儿对父母的第一印象是他们的声音。如果说有谁“认贼作父”,也别怪他,那是印迹效应在作怪。当  动物们进入成年,讨生活几乎成了它们生活的唯一主题。在这个主题下,许多不同物种的动物结成了看上去充满了“友谊”的组合。比如许多海豚经常和鲸协作捕鱼,非洲草原上的斑马、长颈鹿、羚羊和疣猪、狒狒也经常互相警戒,每种动物都对别的动物的报警反应非常敏感。仔细观察之下,这些都印证了“没有永远的友谊,只有永远的利益”那句冷冰冰的话,因为它们都是在互相利用而已。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非洲蜜獾和响蜜,响蜜总是向蜜獾报告蜂巢的位置,看上去是在做向导,其实这种鸟是有企图的——当蜜獾把蜂巢弄开,“朵颐”完里面的蜂蜜和蜂蛹,响蜜就可以开饭了,它的食物是蜜獾不感兴趣的蜂蜡。

那动物界里有没有纯洁的超越物种的友谊?似乎天真可爱的未成年动物之间更有可能发展出这种关系。以几十年如一日在非洲研究黑猩猩闻名的英国老太太珍·古道尔(Jane Goodall),曾经看到未成年的黑猩猩跟狒狒一起玩耍,要知道成年黑猩猩经常袭击狒狒,甚至会杀死小狒狒当点心。其实家养宠物相对来说也不用为了生计发愁,所以很多宠物间也可能擦出友谊的火花。2005年,美国两位社会学家斯蒂芬·阿尔哲和珍妮·阿尔哲(Steven&Janet Alger)写过一篇超级有爱的论文,题目叫《一个屋檐下猫狗的坚定友谊》(The Dynamics of Friendship between Dogs and Cats in the Same Household),其实这两位的本意是研究不同物种动物间的交流问题。他们发现狗和猫是最好的研究对象,因为15%的美国“屋檐”下都共同生活着狗和猫。结果出人意料,猫狗根本不是天生的冤家,被调查的家庭里41%的主人宣称它们的猫狗是好朋友。它们在一起玩耍,互相追逐,甚至睡在一起。科学家发现,的确,猫狗的行为模式大不相同,“语言”也不太通。比如猫不太理解狗叼过来它最喜欢的玩具是一种玩耍的邀请,狗也会被突然跳过来的猫吓一跳。不过它们会逐渐采用彼此可以理解的方式交流,比如互相蹭痒痒、碰鼻子。很多主人观察到他们的猫和狗形影不离,最有趣的是一只从小跟两只猫一起长大的大丹犬,两只猫显然已经接纳了这个曾经很可爱,但是现在很威猛的大朋友,即便是主人带大丹犬去海滩上散步,两只猫也要全程陪同,虽然猫最恨在湿漉漉的沙滩上行走。

我也曾经亲眼目睹两只八竿子打不着的动物的奇特关系。那时候我还是小学生,在我家的大院里面,一只兔子和一只鸡形影不离,它们是这个院子里除了人之外仅有的“大型脊椎动物”,你想接近其中任何一只,另一只就会对你发起攻击。这种似乎有点儿荒谬的关系曾经让我十分困惑。直到上了高中,我养了十年的鹦鹉终老,让我难过了好些天,这时候我才恍然大悟,一只哺乳动物和一只鸟发生感情,就是这个样子的。

网络神兽的现实生活

牛儿很生气,牛年最牛的居然不是它们。2009年动物部门的风头都被一匹马给抢了。这是一匹诞生于互联网的神马,对不起,如果你不喜欢它的名字请忍耐一下,我在本文中只引用一次——就是鼎鼎大名的“草泥马”。

这匹横空出世的马到底什么底细?是不是一头“想象中的动物”?非也,其实这匹神马是真实存在的,不过可惜的是,它根本不是马,仔细看那脚就很清楚了。马属于奇蹄目动物,有四个不分瓣的蹄子,而这种“马”的脚是分瓣的,显然属于牛那一拨的偶蹄目动物。如果再看仔细些,神马的脚掌宽大,而蹄甲很小,于是被归为骆驼科。没错,它就是一种南美洲的骆驼——羊驼(Vicugna pacos)。鉴于南美洲骆驼的复杂身世,本驼在这里有必要追溯一下我们骆驼家族的家谱。一般认为,现存的骆驼科动物有6种,它们的祖先最早生活在北美洲,大约在1200万年前实现了分家:一支向北“走西口”跨过白令陆桥来到欧亚大陆,并开拓到北非一带,这一支叫做骆驼族,现存双峰驼和单峰驼两个物种;另一支祖先“下南洋”,从北美洲的大草原来到南美洲安第斯山区,这一支被称为羊驼族。羊驼族现存四个物种,网络“神马”就是来自这个族群的最古老物种。

为了避免混乱,下文中“神马”将恢复它的本名——羊驼。羊驼的原生地在安第斯山区,现今的秘鲁、智利、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海拔3500~5000米的山地是它的故乡。有资料称,早在6000年前当地人就驯化了它们,直到欧洲人来到这片大陆之前,羊驼和后文中会提到的驼羊是南美洲仅有的两种家畜。羊驼看起来跟大绵羊很相似,成年后身高在1.1~1.4米,遍身长毛,当然,继承了骆驼家族传统的它们有着比绵羊长得多的脖子和一双“明眸善睐”的大眼睛——列位看官,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骆驼那配上长长睫毛的大眼睛绝对是动物界中最传神的。羊驼在当地土著居民的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们的毛被用来编织绳子、寝具、毛衣、手套、帽子、袜子,还有著名的大披风,而它们的肉则是人们食物中主要的动物蛋白来源。有的读者可能联想到了北美野牛,的确,羊驼在安第斯山区很大程度上扮演了北美野牛在北美大平原的角色,而且它们的命运相似,欧洲人来到美洲后,羊驼也跟着遭殃了,原本数量庞大的羊驼种群被捕杀殆尽,仅有少数羊驼在一些人迹罕至的地区幸存了下来。

羊驼像其他骆驼一样,脾气好极了,如果是熟人,它会很配合地跟你亲昵。不过,如果是生客,我劝你还是要慢慢接近才是,因为这种可爱的动物有一手独门绝技,那就是“啐”你。如果你运气好,它只啐你一口唾沫,如果不幸,命中你脸的会是一团热气腾腾的绿色化学武器。那是没有完全消化的草加上它们的胃液,气味绝对会让你终身难忘。

不过别看羊驼爱啐人,其实它们是相当爱干净的动物,它们天生会在远离草场的某地集中排便,看到这里,相信许多养了猫猫狗狗的朋友会羡慕死那些养羊驼的农场主。

羊驼在南美还有三个表亲:驼羊(Lama glama)、原驼(Lama guanicoe)和骆马(Vicugna vicugna)。够绕口吧,这里我使用的是最被广泛接受的中文名称,很多时候人们羊驼、驼羊乱叫一气,其实它们是需要仔细甄别的。它们之间的亲戚关系很让人头晕,而且会啐人绝技的不光是羊驼,它的表亲驼羊也会这么干。驼羊是另一种被驯化的南美骆驼,它比羊驼更修长,更像传统意义上的骆驼,成年驼羊的身高有1.6~1.8米,身上的毛比羊驼短。此外,原驼和骆马是野生品种,它们俩长得也很相似,都是栗色的短毛、精干的身材,其中原驼稍大,成年的有1.2米高,而骆马是最小的骆驼科物种,成年的骆马身高不超过1米。

这四个表亲不仅长得像,更要命的是它们之间可以互相杂交并且生出能繁育的后代,用所谓“生殖隔离”那一套理论,这四种根本就是一个物种。其实有很多人就是这么认为的,所以索性把它们都叫做羊驼:Vicugna pacos叫羊驼,Lama glama叫大羊驼,Lama guanicoe叫野羊驼,Vicugna vicugna叫小羊驼。还有人图省事儿,干脆通称它们美洲驼。直到最近,分子生物学研究才把它们的身世调查清楚,根据最新的DNA研究,大约在1040万年前,美洲骆驼的祖先发生了分化,现今羊驼的祖先同其他三个物种的祖先分道扬镳;640万年前骆马从羊驼那一支里分离出来,现在羊驼和骆马共同属于骆马属。另外的一支一直到140万年前才发生分裂,原驼和驼羊成为两个物种,这两者被划归驼羊属。

啰里啰唆一堆,肯定有读者急着问:“到哪儿能买一只羊驼玩儿啊?”还真有卖的,1984年,美国人把羊驼从秘鲁带向世界,目前全美国有数万头羊驼。而我国2002年从澳大利亚引进了这种动物,目前一头羊驼幼畜的价格大概是1万元人民币。如果你有足够大的地方(养十头羊驼大概需要6亩地的空间),那就养几头玩儿吧,据说这是少数几种不会惹烦邻居的家畜。在这个经济萧条的时候,饲养“神兽”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半夜鸡不叫

鸡为什么要叫?看上去这个问题显然比不上“鸡为什么要过马路”那样充满哲思。不过如果拿这个问题问保罗·西格尔(Paul Siegel),他可能会给出并不少于“鸡为什么要过马路”的理由来。西格尔是研究鸡的博士,他听得懂鸡的语言。虽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鸡的语言无非就是母鸡下蛋“咯咯达”和公鸡打鸣“咯咯咯”,但是西格尔博士大概能听懂30种不同的“鸡话”。这一点儿也不奇怪,鸡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一夫多妻的它们总有一大堆家庭琐事要处理。特别是作为家长的公鸡,更要担负很多指挥和决策任务。比如,当公鸡发现了食物,它便会发出叫声呼唤妻妾们前来分享。如果发现的是蚯蚓或者豆子这样的美味,它的叫声频率会比较高;反之,如果它发现的不过是些米粒——米粒对鸡的吸引力并不是很大——它的呼唤频率便会较低。研究人员发现,母鸡如果听到了高频率的召唤声,就会乐颠颠地跑过来,而对低频召唤声不那么热衷。同样的,如果一只鸡发现了某种威胁,它也会发出警告。威胁来自空中还是地面,警告声是不一样的,其他的鸡作出的反应也不同。

至于公鸡打鸣,“鸡语”专家告诉我们,那是一种“主权宣告”,一方面是提醒家庭成员它至高无上的地位,另一方面是为了警告临近的公鸡不要打它家眷的主意。就像狗能从一泡狗尿中嗅到很多信息一样,鸡也能从一声鸡叫中听出很多道道儿。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佛洛(Bryant Furlow)等人就尝试解码公鸡的打鸣声。他们的研究不太像是在做生物学实验,反而像是给明星灌唱片。佛洛他们动用了高灵敏度定向麦克风、高档录音机、音频分析软件和苹果电脑,至于“歌手”,那是20只一岁大的雄性原鸡(Gallus gallus),也就是家鸡的野生种。经过录音和分析,佛洛他们得出了一堆写满了“基频”“主频”“泛音”的数据。简而言之就是,雄鸡的鸣叫与它们体内雄激素的水平密切相关,雄激素水平越高,鸣叫声越洪亮低沉,同时这样的雄鸡鸡冠越大,体形越健硕,战斗力越强。至于“牝鸡司晨”,也就是母鸡打鸣,这与半夜鸡叫一样具有神话色彩。实际上,在乡村生活过的读者都会知道,公鸡下蛋那是胡吹,母鸡打鸣却有的是。这是由于母鸡体内只有左侧的卵巢输卵管发育,而右侧的保持着未分化的状态。如果它左侧的卵巢发生了故障,右侧那个未分化的卵巢就会发育成睾丸,并且产生雄激素。在雄激素的催促下,母鸡,哦不,它现在已经是个合格的公鸡了,就会操起司晨的任务来。

公鸡什么时候打鸣?当然是早晨了,金鸡报晓嘛。对不起,你又想错了,公鸡可以当闹钟用,但它毕竟不是闹钟。实际上,公鸡什么时候都打鸣。有人统计过,白天里,一只公鸡大概每小时打鸣一次,只不过早上那第一声鸡叫划破了黎明的宁静,临近的公鸡不甘示弱纷纷宣誓主权,如此接力下去,让人印象深刻;而嘈杂的白天,人们忙着各种各样的事,就不会太留意这些打鸣的公鸡了。

早上公鸡为什么打鸣?首先我们要知道,鸟类里的“夜猫子”屈指可数,除了各种猫头鹰所属的鸮型目和邻近的夜鹰目外,其他绝大多数鸟都是夜盲症患者。鸡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夜晚鸡都在睡觉。在这个前提下,我们需要进一步做一下解剖,深入到鸡的脑袋里去看一看。鸡的大脑里有一个小小的区域叫做松果体,这个小小的腺体曾经是我们老祖先视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在它位于脑的中央,不过它与视神经还有藕断丝连的关系。松果体可以分泌一种称为褪黑素(Melatonin)的物质,爱美的女士们不要被这个名字误导,其实它仅可以让青蛙的体色变淡。松果体是受光线控制的,只有伸手不见五指时,松果体才会分泌褪黑素,如果有光射入眼睛(其实眼皮并不能挡住太多光线),褪黑素的分泌便会被抑制。褪黑素有着复杂的生物学功能,它能抑制性激素的分泌。除此之外,生物学家们早就发现在鸟负责鸣叫的脑皮层上分布着大量褪黑素的受体,尤以雄鸟为甚,也就是说,褪黑素直接控制着鸟什么时候歌唱。一天之中,当晨光乍现,褪黑素的分泌受到抑制,雄鸡便不由自主地“司晨”;一年之中,当春天白昼渐渐变长,鸟儿体内的褪黑素水平下降,它们便开始“叫春”,紧接着的是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升高,于是,一年一度的繁殖季节到来。公园里提着鸟笼的大爷也知晓这个道理,你看,平常鸟笼都被厚厚的布罩盖着,一旦摘下布罩,光线惊醒了鸟儿的“鸣叫中枢”,歌咏会便开始了。

在过去,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公鸡也可以安享黑暗静谧的夜晚。不过有时候遇到满月,皎洁的月光偶尔也会刺激太过敏感的公鸡“起夜”。而到了战乱时候,鸡犬不宁,被声音和火光惊扰的公鸡夜啼的概率大大增加,于是古人以“雄鸡夜鸣”作为战争的凶兆。

现代社会,尤其是广大城市,人工照明的普及早已消弭了昼夜的区别,与100年前相比,目前人们的“黑夜”普遍缩短了好几个小时。不但人本身深受“人工白昼”带来的褪黑素水平下降引发的种种健康问题困扰(诸如儿童性早熟、乳腺癌和结肠癌的高发,以及更普遍的情绪波动),跟着人混的其他动物也跟着遭殃。经常有报道说某小区里“无德居民”擅自养鸡,结果半夜鸡叫不断,引发邻里纠纷。英国的国鸟是欧亚鸲(Eithacus rubecula),这种俗称知更鸟的小鸟现在完全不“知更”了,根据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RSPB)报道,在英国很多地方它们彻夜鸣叫,其实都是路灯惹的祸。

由此可见,给地球熄灯一个小时,不管是对人类还是对包括鸡在内的其他动物,都是远远不够的。但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花源,我们还回得去吗?

序言

序一

认知的乐趣

文 王石

孩提时,我不是一个守纪律的学生,除了数学优异外,其它功课平平,旷课、闯祸,有一次爬树掏老鸹窝下不来,甚至还惊动了消防队。这种十分淘气的行为,当然让老师和家长头疼,但也多少培养了我对大自然的爱好。现在我热心户外运动,热爱大自然、热爱冒险,要感谢小时候那些带给我无穷乐趣的昆虫和小鸟。当然,掏鸟窝这种“亲近”大自然的做法,在我今天看来未免有些南辕北辙。

也正因此,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份专门讲“尾巴和叶子”的书稿的时候,立即就被深深的吸引了。在几位“松鼠”笔下,那些童年的记忆以另外一种方式出现了,既充满童真的趣味,又有科学的真实。比如,猫和狗是天敌吗?“41%的主人宣称它们的猫狗是好朋友。”不过,猫狗的“语言”不太通。猫不太理解狗叼过来它最喜欢的玩具是一种玩耍的邀请,狗也会被突然跳过来的猫吓一跳。

又比如,公鸡只在早晨打鸣吗?有人统计过,白天里,一只公鸡大概每小时打鸣一次,只不过早上那第一声鸡叫,会让临近的公鸡不甘示弱,纷纷接力,让人印象更深刻。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召开,万科将独立建设一个展馆,展馆名叫2049,主题是“尊重的可能”,探讨“人、城市、自然”生态关系中尊重的多种可能性。展出的内容中,很大一块和白蚁、滇金丝猴这些动物相关。白蚁是人类建筑的破坏者,但在自己的世界里,白蚁却是生态建筑的大师。从材料上看,白蚁筑巢采用的都是来自周边环境的可再生材料;从技术上看,蚁冢的特殊构造使得它能够在恶劣的气候环境下做到保温、通风——这些都给我们人类的建筑师以启迪。我在津巴布韦看到的EastGate大厦,就是仿生学的典范:这座建筑的外表面有很多繁复的构件,内部也是疏松多孔的结构,并且有专门的通道组织内部的气流流向,从内到外都借鉴了蚁冢的原理。整座大厦冬暖夏凉,。

在白蚁的巢穴中,人们能体会到进一步优化城市建筑的可能性,感受自然的智慧。大自然早已通过这样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当然,不能说白蚁的做法就一定是正确的,但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并且有人在实践这种可能性,他们的这些经验,未来的人类优化城市建筑的时候是可以借鉴的——我们做这些主题的时候,既有生态环保方面的考虑,也有一些朴素的乐趣在里面。

大自然中,这样的启迪比比皆是。比如雁队逆风飞行时,会排成人字形,其实是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让后面的雁飞在前一只雁翅膀的涡流里,可以节省体能,保护体弱的幼雁。

小孩子在和自然界、小动物接触的过程中,不可能时时刻刻都这么理性。他们不一定要学习这些常识,领会这些道理。小孩子在草地上看到一片陌生的叶子,他可能不会急着去判断它属于那一科哪一属,有什么用,它长的位置对不对,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甚至都不想去判断它是不是好看。小孩子只是去感知,去看那叶子上面的纹路,去闻它的气味,可能还会去摸那上面的茸毛——“认知”这件事本身已经充满了乐趣,这样的童真,又能让多少大人羡慕不已,让多少大人回味不已。

也有的人能够一直享受到这种乐趣。我看达尔文的传记,感觉他在“贝格尔号”环球考察中,通过发现和记录新物种而体会到的乐趣,和小孩子观察一片叶子的乐趣其实是一样的。尽管达尔文一生病痛很多,但他在博物学中找到了安慰和“极大的愉快和荣誉”。后来我阅读《物种起源》,对这种快乐感同身受。   近百年来,科学越来越进步,认知和发现的乐趣也就变得越来越只属于少数人。对大众而言,忙碌的都市生活让生活变得越来越平淡,“阳光之下已经没有了新鲜事”。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圈子里忙碌而无暇他故,探索自然的乐趣,似乎也已经变成了一种奢侈。手头的这本书里面提到的种种趣闻,恐怕大都在普通人的视野之外,即使它们实际上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感谢勤劳的“松鼠”们提醒我们去关注这些生活中的美好。因为,长远来看,美好的城市生活,正取决于我们对生态环境的尊重与否。当越来越多的人能用一颗赤子之心来看看待这些美丽的尾巴和叶子的时候,我们对城市的未来就多了一份希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4: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