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名家选集卷”包括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等21位著名文学家的个人选集。它以唐、宋文学家为中心,代表着中华抒情文学的最高成就。本书为其中之一。该书从陶渊明普及选本的角度,选录其诗歌作品,对作品进行题解,且进行评析,并介绍其部分赋辞、记、传、疏等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陶渊明集/中国家庭基本藏书 |
分类 | |
作者 | (晋)陶渊明 |
出版社 | 山西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名家选集卷”包括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等21位著名文学家的个人选集。它以唐、宋文学家为中心,代表着中华抒情文学的最高成就。本书为其中之一。该书从陶渊明普及选本的角度,选录其诗歌作品,对作品进行题解,且进行评析,并介绍其部分赋辞、记、传、疏等作品。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文,包括:四言诗、五言诗、赋辞、记传赞述和疏祭文。每篇诗文的结构都包括题解、新解和新评,解释详实,通俗易懂,让读者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古代文学的渊源。本书将提高读者您自身的文化修养,激发您对古典文学的探寻兴趣,这是一本优秀的课外教育读物,不妨一阅。 目录 前言/001 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代序) (梁启超)/001 ◎卷一 四言诗 停云四首并序/001 时运四首并序/003 荣木四首并序/005 赠长沙公四首并序/008 酬丁柴桑二首/010 答庞参军六首并序/011 劝农六首/014 命子十首/017 归鸟四首/022 ◎卷二 五言诗 形影神三首并序/025 九日闲居并序/028 归园田居五首/030 游斜川并序/035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时三人共在城北讲礼校书/037 乞食/039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040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041 答庞参军并序/043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045 连雨独饮/046 移居二首/047 和刘柴桑/049 酬刘柴桑/051 和郭主簿二首/052 于王抚军座送客/055 与殷晋安别并序/056 赠羊长史并序/058 岁暮和张常侍/059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061 悲从弟仲德/062 ◎卷三 五言诗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064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065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068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069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072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074 还旧居/075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076 己酉岁九月九日/078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079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溪田舍获/080 饮酒二十首并序/082 止酒/098 述酒/100 责子/102 有会而作并序/103 蜡日/105 ◎卷四 五言诗 拟古九首/106 杂诗十二首/114 咏贫士七首/124 咏二疏/129 咏三良/131 咏荆轲/132 读《山海经》十三首/134 拟挽歌辞三首/143 联句/146 ◎卷五 赋辞 感士不遇赋并序/147 闲情赋并序/151 归去来兮辞并序/156 ◎卷六 记传赞述 桃花源记并诗/160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164 五柳先生传/169 扇上画赞/170 尚长禽庆赞/172 读史述九章并序/173 ◎卷七 疏祭文 与子俨等疏/177 祭程氏妹文/179 祭从弟敬远文/181 自祭文/184 ◎附录 陶渊明传(南朝梁·萧统)/187 《陶渊明集》序(南朝梁·萧统)/188 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简编/189 《陶渊明集》主要版本/192 陶渊明及其诗文研究主要论著/193 《陶渊明集》名言警句/194 试读章节 赠长沙公四首并序 余于长沙公为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经过浔阳, 临别赠此。 题解 据逯钦立先生推断,陶渊明此诗作于长沙公陶延寿任军职之时,即义熙五年(409)到元熙二年(420)之间。大司马,即东晋初年大司马陶侃。昭穆,古代宗庙制度,太祖庙居中,二、四、六世居左,叫昭;三、五、七世居右,叫穆,合称昭穆,指同祖的后代。浔阳,也作寻阳,古县名,治今江西九江市西。晋义熙八年(412)废人柴桑。 一 同源分流,人易世疏。慨然寤叹,念兹厥初。礼服遂悠,岁月眇徂。感彼行路,眷然踌躇。 新解 “同源分流”四句——据考,长沙公为陶侃五世孙延寿之子,所以说虽出同源,已然分流,一代一代的人不断出现,交往也越来越少了,故显得疏远,或者竞已不知有此一族。但是,与长沙公一见,知同出一祖,不禁晓悟,乃大为感叹,并且共同念叨起他们的先祖,因而亲情倍加。后人评此四句云:“字少意多,尤可涵咏。”(宋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一引)厥初,指二人共同的祖先陶侃。 礼服遂悠,岁月眇徂——这二句似如二人交谈之语。礼服已不同了,表明岁月悠远,这真是令人感叹啊。礼服,古代一族之中丧礼衣服有所区别,表明与死者的亲疏关系。遂悠,已经悠远了。眇徂,指岁月远远而去。徂,往。 感彼行路,眷然踌躇——看到行路的陌生人,顿生感慨,我们毕竟是同祖的后人啊,因此,临别之时顾恋不已,徘徊不去。行路,路人,指长沙公。眷然,顾恋不已的样子。 二 於穆令族,允构斯堂。谐气冬暄,映怀圭璋。爰采春花,载警秋霜。我日钦哉,实宗之光。 新解 於穆令族,允构斯堂——这二句是赞美长沙公,称这一支多么好啊,能继承祖业。於(wu)穆,赞美的语气词。令,美。允构斯堂,真能建筑咱们的祖祠,意谓能使祖祠香火继承下来。允,虚词。 谐气冬暄,映怀圭璋——气度如冬天的太阳,怀抱与圭璋相映。这二句形容长沙公气度不凡,品质高尚。谐气,温和气度。冬暄,冬天的阳光。圭璋,古代诸侯上朝时所执的礼器,以玉制成。在此代表长沙公有诸侯应具的品德。 爰采春花,载警秋霜——这二句是对长沙公的忠告,既要具有春花般的才华,又要注意如秋实般有所成就。爰,遂,就。载,虚词。警,内心警觉。秋霜,指秋霜降落时所成熟的果实。此句也可解作既要继承祖业,如春花绽放,又要发扬光大,如获秋实,也要防止秋霜早临影响收获。 我日钦哉,实宗之光——我对您心有钦佩啊,也希望您能光大祖宗的光荣。实,虚词。与“之”合用使宾语“宗”前置。 三 伊余云遘,在长忘同。笑言未久,逝焉西东。遥遥三湘,滔滔九江。山川阻远,行李时通。 新解 伊余云遘,在长忘同——意为我们偶然相遇,您辈分高,恐已不清楚有我家这一支了。伊,结构助词。余,我辈,我们。云,结构助词。遘,邂逅。在长,指长沙公居于尊长地位。同,同族的人,指陶渊明自己。 笑言未久,逝焉西东——两人认开宗亲未久,却又要各奔东西了。逝焉,迅即远去的样子,极形象。 遥遥三湘,滔滔九江——指长沙公的封地在三湘之地(今湖南),作者住地却在九江(今九江市),相隔甚远,内含不忍相别之情。 山川阻远,行李时通——虽然山川阻隔,但应使仆人时时互相往来。行李,使人,仆人。这是客气的说法,犹言足下、左右等。 四 何以写心?贻此话言。进篑虽微,终焉为山。敬哉离人,临路凄然。款襟或辽,音问其先! 新解 何以写心?贻此话言——用什么表达我的心情呢?就把刚才说的赠给您吧!贻,赠。 进篑虽微,终焉为山——就像一筐筐土相加,终究要成为土山一样,我的心意虽微,但它是真诚的呀。这两句化用了《论语·子罕》之语:“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土,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敬哉离人,临路凄然——离人临别,执手相敬,倍感凄伤。 款襟或辽,音问其先——与您的长辈相对畅谈或许尚无机遇,回去后,请代我问候他们吧。款襟,将衣襟敞开。代指相对畅谈,犹如《停云》其三之“促席”。 新评 陶渊明是晋大司马陶侃之后,但已非嫡系。据《晋书·陶侃传》,侃的五世孙是延寿,此题下其他各本原有“族祖”二字,则此长沙公乃延寿之子,此为陶侃的嫡传,下文也说“遥遥三湘”,正是说长沙公的封邑在湘地。这四首诗写陶渊明在浔阳见到路过的长沙公,虽如路人,然毕竟为同根同祖,因此作诗赠别。其实是陶渊明自述家世的一组诗,对了解其家世渊源有帮助。 酬丁柴桑二首 题解 柴桑县令是陶渊明所在县的父母官。大约在陶渊明隐居之后,身困心忧,一位姓丁的县令邀他出游,于是渊明作了这两首诗,表示感激之情。酬,酬答、感谢之意。 一 有客有客,爰来宦止。秉直司聪,惠于百里。飧胜如归,聆善若始。 新解 有客有客,爰来宦止——此二句说,有一位姓丁的先生,到柴桑客宦,作了县令。爰,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宦,作官。“官”与“客”相连,表示客官,即离乡到外地做官。止,用作语尾助词。 “秉直司聪”四句——是对丁柴桑的赞颂,说他为官正直,体察民情,造福一方百姓;又称赞他发自内心地从善如流。秉直,坚持公理。司聪,为皇帝体察民情。《左传·昭公九年》:“汝为君耳,将司聪也。”惠,嘉惠,施惠。百里,古代县令所辖方圆约百里,因称百里侯。飧,同“餐”,胜,胜理,即至理名言。陶渊明《读史述九章》:“共飧至言。”所以,“飧胜如归”,意谓听从至理名言,如同归家一样喜悦。聆善若始,意谓每当听到善言,就像第一次那样新鲜。 二 匪惟也谐,屡有良游。载言载眺,以写我忧。放欢一遇,既醉还休。实欣心期,方从我游。 新解 匪惟也谐,屡有良游——此二句言,我与你(指丁柴桑)不仅意气相投,而且感情相谐,多次欢快地出游。匪,同“非”。 载言载眺,以写我忧——此二句是对“良游”的具体叙述。既相言笑,又放眼远眺,因而抒发排遣了我的忧愁。所谓忧愁,不予明写,实即隐居以来,对混乱时势的忧心。载,语助词,可译作“又”,有连词作用。写,抒发,排遣。 “放欢一遇”二句——言二人相遇合,尽欢而饮,饮即醉,醉即回家休息。陶之《五柳先生传》也言:“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与此意略同,表示出陶渊明一贯率真的性格。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一评此二句云:“放字、遇字,奇甚,意有拘束,则我景中之情不能往而迎物,情中之景不能来而接我,放之而可以相遇矣。此既往迎,彼亦来接,适相凑合,遇之妙也。‘还休’与‘一遇’相映,一遇已足以休,况其屡乎?” 实欣心期,方从我游——言从内心高兴丁县令正是自己希望交往的人,因此我能纵情地游赏。心期,知心,神交,言交谊之深。从,同“纵”,在此为放纵、纵情之意。 新评 陶明幽居在乡,与官宦鲜有往来,正所谓“穷巷寡轮鞅”,“颇回故人车”。但是,丁县令是个例外,“秉直司聪”,治理一方,性格与作者相投,所以不仅与他交往,还向他学习,与他纵情而游。可见,陶渊明实在是通达至极。 P8-11 序言 江西九江市的庐山,是我国四大名山之一。东晋的时候,庐山脚下有一个柴桑县。其县治就在今九江市。在那里,诞生了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当时,东晋王朝正处在衰落之时。他的曾祖父是匡扶晋室的大将军陶侃,但到陶渊明出生时,陶家已经不是显赫大族了。陶渊明29岁出仕后,经历了两件大事:一是军阀桓玄篡晋自立,一是刘裕讨平桓玄,旋即灭晋建宋。这两件大事都发生在陶渊明故乡柴桑的附近,而且巧的是在桓、刘篡晋之前,陶渊明分别在他们手下做过参军一类小官。可以说,他是亲历了那样的大事的。这在陶诗里都有所反映,但反映得那样平淡,不是通读了他的诗文的人,往往不易觉察出来。陶诗的主流只是努力歌咏他的隐居避世、亲与耕耘的生活。这从他的《归园田居》、《饮酒》、《杂诗》等组诗看得出来。所以,南朝时,撰写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著作的钟嵘,就在他的《诗品》里,将陶渊明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这个评价是比较准确的。 到南宋时,大儒朱熹以独到的眼光看陶渊明和他的诗,说道: 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的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的这样语言来。(《朱子语类》卷140) 到了鲁迅,则说得更加明白一些: 又如被选家录取了《归去来辞》和《桃花源记》,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是飘逸得太久了。但在全集里,他却有时很摩登,“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竟想摇身一变,化为“阿呀呀,我的爱人呀”的鞋子。虽然后来自说因为“止于礼义”,未能进攻到底,但那些胡思乱想的自白,究竟是大胆的。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 鲁迅所描述的是一个完整而真实的陶渊明。但是,一千多年以来,陶渊明在人们的心目中,还是一个田园诗人,是一个我行我素、自得机趣的隐者。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八月,陶渊明出任彭泽令。在他看来,这是一个自在的职务,本为攒点钱,作归隐之资。忽然有一天,郡里遣一个督邮(官名)下来检查工作。属吏说,应该整束衣带,出衙门去迎见。陶渊明听了,慨然而叹,说:“我不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向他人折腰。老是躬腰屈膝迎奉人家的滋味,怎么能受得了!”于是,在这年的十一月,自挂官印,欣然归隐,在彭泽令的官位上只坐八十余日。此时,作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起首即写道: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飚,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归隐之因何其昭然,归隐之心何其迫切!然后,又写道: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归来之后,又何其快乐!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读了此文,不禁大兴赞辞:“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回归的第二年,陶渊明又作了著名的《归园田居》组诗。第一首描写其园田之美,如画在前,又平添几分幽趣。第三首所述,则是一个亲与耕耘的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可以想见,一个曾做过县令的人,毅然辞职,而且亲自下地耕种锄草了,又写出如此贴切真挚的诗句,说明他是多么热爱他的生活,他的心是多么淳真! 这就是陶渊明。后世把他当作田园诗人,岂属偶然!他的形象本来就是他自己的本性与修养造就的。 陶侃,这位中兴晋室的大将军,是陶渊明的曾祖父。陶渊明的祖、父,也做到太守一类的官职。在门第森严的晋代,陶渊明对自己的出身理应是重视的,因为那是品评人物高下的出身方面的基础。陶家一族,虽有名人,但出身寒微,在晋代并非显要的世族,而且时至陶渊明这一代,家族已然衰落,他本人仅能凭借族叔的关系做到县令一类的小官,用陶渊明自己的解释,那是因为“性刚才拙”,以故“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其实,就是感到这个纷乱的时世不容于他的个性和修养,就坚决地走了归隐一路。 陶渊明从小所受教育,主要是当时已不占正统地位的儒家的思想。准确地说,是儒家的淡泊处世的思想,主导了陶渊明走向归隐之路,并一隐到底。比如,他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咏道:“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所以,他的有关躬耕的诗,正是记载了他志于“长勤”的朴素的生活理想。在他看来,“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这是说,作者深深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不安。因为这些思想的支配,陶诗里歌咏的先贤,大多是归隐高蹈、不与世俗为伍的。比如春秋时期并耕自食的长沮、桀溺,秦末的商山四皓,汉代东门种瓜的邵东平,当然也有见好就收的高官疏广、疏受。这些贤人,在他的诗文里凝结成一个“千载”情节,是陶渊明不时慨然遥想的。比如: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得知千载外,正赖古人书。(《赠羊长史并序》)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和郭主簿二首》) 道丧向千载,今朝复斯闻。(《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时三人共在城北讲礼校书》)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饮酒二十首并序》其三)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饮酒二十首并序》其四) 从来将千载,未复见斯俦。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七首》之四) 其人(指荆轲)虽已没,千载有馀情!(《咏荆轲》) 从这一连串的“千载”可见出,陶渊明执著不已地向往着先人淳朴自然的生活,所以,他作了悲愤填膺的《感士不遇赋》,以抒不遇之情;又作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以表其淳朴自然的社会理想。这一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一旦从陶渊明笔下流出,便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精神财富。或许,三代之前的先民社会就是这样,三代之时的大同理想正是如此。后人每当览读此文此诗,便油然产生向往之心,以致唐宋时的诸多大家,如王维、白居易、柳宗元、苏轼、王安石等地位和诗风各不相同的文豪们,都共同景仰着这个社会,并争相摇笔作出相和的词章来。 陶渊明虽然生活在东晋时代,但他自认为属于千载以前的理想社会,他的心系于那些淳朴自然、真率无比的先民们。所以,造就了陶渊明淳朴自然的诗风。 在陶渊明所遗不多的诗文里,却几乎包含了晋宋时代所有重要的文学体裁,而且,这些体裁又几乎无不是精心之作,如小赋之《闲情赋》、辞赋之《归去来兮辞》、哀挽文之《祭程氏妹文》、《自祭文》、传记类之《五柳先生传》。其他品类,大者如四言、五言之诗,小者如赞,如述,如联句,如挽歌,如记,见出陶渊明极高的文学天赋。 陶渊明诗文的最大特征是真实自然,而又韵味无穷。最佩服渊明的苏轼概括其特点,就是癯而实腴。你不看则已,一看就想再看;再看了,还是想看,无生厌之时。比如: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十二首》其一) 在陶渊明的众多佳作之中,这一首应是极平常的,但它确是真率自然得很,也很有品味的馀地。这便是陶渊明作诗的大本领处。 陶诗在审美方面的最高成就,乃是在中国诗人中,第一个善于创造境界的人,比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之五)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杂诗十二首》其二)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清气澄馀滓,杳然天界高。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己酉岁九月九日》) 陶渊明的诗文中这样的名句非常之多,而且,有的诗,整个都可作名句看待,浑然一体,境界之高,古今罕比。王国维在其名著《人间词话》中,主倡境界之说。他将诗分为有境界和无境界,以别高下,又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而以无我之境为上。在王氏看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臻于无我之境的,是上上之诗。王氏此说一出,文坛交口称赞,于是陶诗中“静穆”(朱光潜评陶诗语)的境界,被广泛认可。在一千多年后,人们方始进一步认识到陶诗在审美方面的伟大之处。这反映着陶诗是属于那种常读常新、历久弥新的佳作。他的诗的亲和力是任何人都无法拒绝的。 陶诗的境界之高,陶诗的亲和异常,其根本在于他的天性。他的天性是快乐的,比如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这种天性,造就了他的天趣;然而,生活的艰苦时时教训着他,少时逢家乏,中年丧其妻,晚年去乞食,更兼理想失落,宦途失意,又患佳名不传,这一类忧伤,又造就了他的敏感。天趣与敏感,使陶渊明特别地在他喜欢的自然界中寻求寄托。大的环境,那就是他的园田,那是他归隐的地方;具体的依傍,那就是生活中深爱的酒、书、松、菊,甚至游云,飞鸟,游鱼。它们在陶诗中都象征着隐逸,故钟嵘推他为“隐逸诗人之宗”。 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陶渊明由快乐欣豫,逐渐体会出穷困、衰病,如《有会而作》云:“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杂诗十二首》其八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到老时,以至作出《乞食》诗。但是,陶渊明不改志节,坚定地说:“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七首》其四)又说:“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有会而作》)每当夜不能寐或酒酣耳热之时,陶渊明总要抒发一番感慨。在年轻时,总是以快乐解之;到其衰老,实在排遣不得,就如实道出,作了《自祭文》、《与子俨等疏》、《拟挽歌辞三首》等。其中忆及少壮之时,仍流露着欣欣快感;及其临殁,乃说:“人生实难,死之如何!”那是多么痛苦的语言啊!简直是和以血泪出之的。然而,陶渊明正是以这一系列诗文,对自己一生的品格节操作了如实总结,从而避免了后人妄评,这使我们看出,诗人是多么的自惜羽毛! 陶渊明作为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文充满着天才的灵光,而且,往往达到浑然不觉的境界。代表他最高文学成就的诗文,也就是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是皇冠上的明珠,是尽洗铅华的天然之作,所以,后人尽可仰望,却难以追步。于是,后人把最好的赞语毫无保留地加到他的身上。 关于对陶渊明的仰慕,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关于陶诗的成就,南朝梁·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评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章,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关于陶诗对后世的影响,清代沈德潜在其《说诗啐语》中评日:“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王维)有其清腴,孟山人(孟浩然)有其闲远,储太祝(储光羲)有其朴实,韦左司(韦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柳宗元)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以上所引三则,足可说明陶渊明的为人、他的诗文的巨大成就,及其诗文泽被后人的久远了。所以,自陶诗问世以后,尤其当宋代以后,陶诗的版本甚多,评赞亦甚多。近百年来,各种陶渊明的集子,出版之多,不胜枚举。本次结集,其目的在于普及,重点在于阐释诗文的内容,因此作了串讲评析。至于其生卒之年、创作年代等细微难解之处,一般不作考证。谨依据逯钦立先生《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编成简谱,并将其附录于正文后,以供参考。为方便读者使用,书末还附有“《陶渊明集》主要版本”、“陶渊明及其诗文研究主要论著”及“《陶渊明集》名言警句”(正文中用着重号标出)。由于学识所限,此集所释所评,或未能尽如原作之意,纰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与读者予以指正! 郭建平 2008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