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遥远地球之歌/读客全球顶级畅销小说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阿瑟·克拉克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科幻文学的经典之作!

广大读者翘首期盼二十年的首次中文版!

阿瑟·克拉克是20世纪最伟大的先知,是用科幻预言未来最成功的小说家。

《遥远地球之歌》一直被阿瑟·克拉克本人视作自己的最高杰作。

本书以轻松诙谐的笔调,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设置,构筑了一个地球毁灭之后的人类世界。

小说中,融入了他对科学与未来、人类个体与社会、哲学与宗教、生与死、爱情与背叛的深深思考,更探讨了人类哲学的终极问题——我们为什么活着?我们活着又该做什么?

内容推荐

公元1967年,人类经过反复计算,发现要不了两千年,太阳就会变成超新星爆发,地球即将毁灭。在这最后的时刻,有人绝望,有人痛哭,有人放浪形骸,但更多的人将全世界的力量凝聚到一起,试图移民银河系,或者,至少将人类的基因和文明传播到宇宙中,这样,人类才不至于白白在宇宙中存在过。

地球最终还是毁灭了,但在此之前,她至少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移民:一种是用播种船运送基因到异星,在异星上土生土长的地球人后代,他们没有历史,不考虑未来,无忧无虑;另一种则是通过人体冷冻技术保存了肉体的地球人,他们眼睁睁地看着地球在眼前灰飞烟灭,内心焦虑,充满沉重的使命感。

而现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群在小小的萨拉萨星上相遇了……

《遥远地球之歌》一直被阿瑟·克拉克本人视作自己的最高杰作,他以轻松诙谐的笔调,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设置,构筑了一个地球毁灭之后的人类世界。小说中,融入了他对科学与未来、人类个体与社会、哲学与宗教、生与死、爱情与背叛的深深思考,更探讨了人类哲学的终极问题——我们为什么活着?我们活着又该做什么?

《遥远地球之歌》的作者是阿瑟·克拉克。

目录

作者的话

第一部 萨拉萨星

塔纳镇的海滩

微小,且不带电

镇委会  

警钟响起 

驱车夜行 

第二部 麦哲伦号

着陆

末日的贵族

追忆逝去的爱

探访超空间 

第三部 南岛

第一次接触

代表团 

传人 

别动队

米蕾莎

新地球村

聚会

层层下达

美女珊珊

牧歌

第四部 克拉肯山

科学院

克拉肯山

参观制冰站

档案库

蝎子

雪花升起

历史的镜像

沉没的森林

撒巴拉人

克拉肯的孩子

第五部 慷慨号综合征

请愿

医务室

潮涌

 舰载网络

恢复

乞力马扎罗

酒后吐真言

辩论

雪山上的豹子

交手

枕边对话

幸存者

审讯

第六部 海底森林

侦察球

诱饵

无论是哪个神……

第七部 如同火星飞腾

飞升

决定

珊瑚礁上的火光

第八部 遥远地球之歌

冰盾

圣物

遥远地球之歌

黄金面具

道别

启程

海面之下

第九部 萨根二

时光的呼唤

附录:地球年表

关于本书

致谢

试读章节

瓦德伦镇长不喜欢刺激,她这个地区行政长官的事业之所以还算不错,主要就是因为避开了刺激。但有时候刺激不可避免:就算她在09年投了否决票,那场飓风也不会转向——迄今为止,那都是本世纪最重大的事件。

此时的她正大声嚷嚷:“都给我安静点儿!丽娜,别去碰那些贝壳,都是别人费了好大劲才摆好的!再说已经是睡觉时间了!比利!从桌子上下来,马上!”

镇上的秩序很快就恢复了,速度快得出人意料。这说明居民们终于急着想听听市长的说法了。瓦德伦关掉手腕电话上断断续续的“哗”声,将呼叫转接到了信息中心。

“坦率地说,我知道得不比各位多多少。而且在未来几个小时内,我们也不可能再得到什么消息。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萨拉萨星上空的确出现了某种飞行器,而且它已经在我们的头顶返回了——应该说是进人了大气层。由于萨拉萨星上没有别的着陆地点,它早晚会回到三岛区域。如果对方正在围绕行星运动,那么着陆大概会发生在几小时之后。”

“试过电波通讯了吗?”有人问。

“试过了,但到现在还没联系上。”

“或许不该试的吧?”有人紧张地说。

人群中出现了一阵短暂的静默。就在这时,瓦德伦镇长的头号批评者西蒙斯议长发出了一声不屑的嗤笑。

“这说法太荒唐了。要知道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会在十分钟内被对方发现;说真的,他们可能早就知道我们的方位了。”

“我完全赞同议长的意见。”瓦德伦镇长随声附和,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任何一颗殖民星的飞船都必然有萨拉萨星的地图;这些地图可能还是几千年前的,但上面肯定标了登陆原点。”

“但如果——只是假设啊——如果他们是‘异类’呢?”

镇长长叹了一声。她本以为人类在几百年前就对“异类”的话题感到厌倦了。

“宇宙中没有什么‘异类’,”她坚定地说道,“即使有,也不会聪明到能做星际远航的地步。当然了,话不能说死,但地球已经搜索了一千年,动用了各种能够想到的工具,还是没有找到‘异类’。”

。还有一种可能。”有人说道。大家齐刷刷地扭头望去,见说话的是米蕾莎,她正站在议事厅后排,和布兰特、库玛尔在一起。布兰特看起来有些恼火的样子;他爱米蕾莎,但有时候真的希望她别懂这么多,也希望她的家族没有在过去五代中掌管档案库。

“能有什么可能啊,亲爱的?”镇长问。

这下轮到米蕾莎恼火了,尽管表面上还是相当克制。她不喜欢一个智力平庸的人这么居高临下地对自己说话——瓦德伦镇长智力不高,但绝对精明,或许说“狡猾”更合适。她老是对布兰特抛媚眼,但这倒丝毫没能惹恼米蕾莎,只是让她觉得有趣,甚至让她对这个老女人产生了一丝同情。

“这可能又是一艘机器播种飞船,和带着我们祖先的基因来到萨拉萨星的那艘一样。”

“怎么可能呢?都过去这么多年了。”

“怎么不可能?要知道第一批播种飞船只能加速到光速的百分之一、二。那之后,地球人就一直在改进技术,直到地球毁灭之前还在努力。他们后来建造的播种飞船几乎比原先快了十倍。只过了一百年左右,最早的那批就被赶超了,也就是说,直到现在,这些早期播种船中还有许多艘仍在路上。布兰特,你也同意这说法吧?”

米蕾莎总是很注意让布兰特也参与讨论,只要一有可能,就会让他觉得讨论是由他发起的。她知道他在自己面前感到自卑,她不想加重他的这种感觉。

身为塔纳镇上最聪明的人,她有时候真觉得寂寞。尽管她能通过网络和三岛上六位智力相当的人物沟通,但很少与他们当面交流。即使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通讯技术还是及不上真实的会面。

“这个想法很有意思,”布兰特说,“你可能是对的。”

布兰特·法考纳不谙历史,但对于人类殖民萨拉萨星之前的那一系列复杂事件,他还是有着一个技术员的认识。“那么,要真是又一艘播种船,我们该怎么办呢?”他问道,。对它说‘谢谢,今天不行’吗?”  人群中响起了几声紧张的轻笑。西蒙斯议长若有所思地说:“如果必要的话,一艘播种船我们还应付得了。再说,船上的机器人如果发现自己的工作已经有人代劳,应该就会取消计划吧?”

“是有这个可能,但它们也可能会觉得自己能比同行做得更好。总之,无论这艘飞船是地球发射的、还是某颗殖民星后来研发的,乘在船上的一定都是某种机器人。”

这一点无需多说,人人都知道,载人星际飞行在技术和经费上有着巨大的障碍,就算技术上可行,也完全没有实施的必要。凡是人能干的机器人都能干,而且成本只要千分之一。

有镇民追问:“别管它是从哪儿来的。问题是我们该怎么应付它?”

“可能不用我们来应付,”镇长答道,“大家好像都猜想它会飞往登陆原点,但它为什么非得去那儿呢?毕竟,去北岛更有可能……”

镇长的观点以前也出过错,但从来没像今天错得这么快过。说话之间,塔纳镇的上空发出了隆隆的声响,这不是远处的电离层传来的雷鸣,而是飞行器快速划过低空时的尖啸。议事厅里的众人争先恐后地跑到室外,但只有最前头的人才看了个真切:那是一艘头部钝圆、机翼呈三角形的飞船,它一路上遮蔽星光,直冲着目标飞去。而那目标,正是被奉为萨拉萨星和地球之间最后一条纽带的登陆原点。P9-11

序言

这部小说的创意来自近三十年前的一篇同名短篇故事,目前已收入我的文集《天空的另一面》。但真正激励我创作的是近年来在电视和电影里泛滥的太空歌剧,这是一种反面的激励,应该叫什么来着?反激?

请别误会:我很喜欢《星际迷航》,喜欢卢卡斯和斯皮尔伯格的那些气势恢宏的作品,其他不怎么有名的我也喜欢。但严格来说,这些作品都属于奇幻,不算科幻。现在我们差不多可以肯定一件事,那就是在真实的字宙中,我们永远都无法超越光速。即便是相距最近的恒星系,中间也得隔上几十个乃至上百个光年。没有什么曲速引擎能让你在今天这集飞到这个星系、下礼拜的那集叉飞到另一个星系。造物主的项目计划不是这么制定的。

在过去十年里,科学家看待地外智能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出人意料的改变。这个课题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一直遭人轻视(除了一些可疑的人物,比如科幻小说家),直到什克罗夫斯基和萨根在1966年出版《宇宙中的智慧生命》,情况才扭转过来。《生命》一书堪称里程碑之作。

但这股潮流在近两年又呈现出了颓势。我们在太阳系内没有发现丝毫生命迹象;我们建造了巨大的无线电天线,按说应该能轻易接收到来自其他恒星的信号,结果却什么都没有接收到,有科学家由此认为:“或许,我们在宇宙中的确是孤单的。”这个观点最著名的支持者是弗兰克,提普勒博士,他曾经(分明是故意地)用一篇论文的标题激怒了萨根的拥趸,那标题是《智能外星人不存在》。卡尔·萨根等人则表示,现在就下这个结论未免过于仓促,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这个问题上的争论十分激烈;有一个说法很对:无论真相如何,都将是令人敬畏的。要解答这个问题只能诉诸证据,光靠逻辑推理是不行的,无论那逻辑是多么具有说服力。我倒是希望两边能在未来一二十年里把辩论搁置在一旁,让射电天文学家像淘金者那样,将天空中倾泻下来的噪音默默筛选一遍。  别的不说,这部小说是我在星际航行题材上做的一次彻底现实主义的尝试。像之前的Ⅸ太空序曲*一样,我利用了已知的、或者可以预见的技术来描绘人类在地球之外的首次航行。书中的任何部分都没有违反或否认已知的科学定律,唯一称得上大胆的构想只有“量子引擎”。但即便是这个构想,都有着十分可敬的源头(见书尾致谢部分)。如果科学的发展证明它纯属空想,其他星际航行的方法也还是存在的。如果我们这些二十世纪的原始人都能将它们想象出来,那么未来的科学研究无疑会比我们走得更远。

阿瑟·C.克拉克

斯里兰卡.科伦坡

1985年7月

书评(媒体评论)

在广袤的太空和数千颗行星中。没有人会来分担我们的孤寂。那里或许有智慧,或许有权力,茫茫宇宙中或许有巨大的机械……它们或许正徒劳地注视着我们这里漂浮的残云,它们的主人渴求伴侣,一如我们的渴求。然而,对于生命的本质、演化的原则,我们已经有了答案。在宇宙之中,地球之外,再也没有别的居民……

——劳伦·艾斯利,《宏伟的航程》(1957)

我写了一本邪恶的书,内心却如羔羊般纯洁。

——梅尔维尔致霍桑(1851)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12: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