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健康的依赖,你会多少
在与周围人互动的关系中,我们经常会不可遏制地坠人两种极端的模式,要么倾向于非常独立绝不依赖任何人,相信只有自己才是最可信任和可靠的,要么,非常依赖于各种关系。尤其是在亲密的两性关系中,依赖的模式更会让人产生极度爱的感觉,可以说,这两种模式都不是健康的依赖模式。求助是每一个人的本能需要,生活从实质上讲就是种种,关系的构成,倘若在生活中我们并未掌握正确的依赖关系,与周围的人相处就会无法达成合作与亲密,而在自我的层面也更与自己疏离。
33岁的小嫣早已为人母,尽管在自己现在的家庭中,小嫣一直是被丈夫家族的人公认为是“脾气最好的人”,小嫣自己最清楚,这样的好评其实是一种假象。她对自己的状态并不喜欢,更多时候,“好脾气”是以压抑自己的感受为代价的,尤其是受到指责时,沉默的背后是被隐匿起来的巨大愤怒。
按理说,“好脾气”的小嫣对孩子应该是最具耐心的,但恰恰相反,比起性格比她急躁的丈夫,小嫣对孩子显得很苛刻,至于耐心,就连小嫣自己也意识到:柔弱的她实际上最缺乏这种品质。她的生活就是这样,一方面,她继续享用着“脾气好”的评价而不愿丝毫有所破坏;另一方面,她的内心却极度排斥着这样的“好”。
非良性的依赖会让人更不自信
咨询师:你告诉我,你对自己的内在很矛盾,既享用别人对你好的评价,又觉得那不是真实的自己?
小嫣:是的。我就是有这样一种感受,时常觉得很悲伤,很压抑自己。
咨询师:我很好奇,是什么原因让你没有足够的动力直视你的这个现状——看起来你不愉快,但又“享受”在其中?
小嫣:这就是我比较纠结的地方,我认为自己不是那种很自信的人。“好脾气”的评价至少让我在家庭中有安全感。
咨询师:我猜,你想要的是在家庭中的一种良性关系?
小嫣:是的,当你这样提醒我时,我忽然觉得,我需要在家庭中有一种平等的位置,也许事实上不是。
咨询师:所以,你有一种强烈的依赖感,希望通过这样的依赖维护你看起来比较好的方面。
小嫣:当你说到依赖时,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的。我的确有很深的依赖感,怕失去现有的东西,似乎从小到大一直是这样的。
咨询师:也许,我们需要讨论的是有关你的依赖问题,看起来,我们并没有与自己的依赖需求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关系,所以,当你越依赖什么时就越没有快乐和安全感。识别非良性的依赖关系
与小嫣的谈话,引出了我们人际关系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议题,就是关于依赖的问题。不管你信不信,在关系中,依赖是人的自然属性,但更是一种能力。在健康、良性的人际关系中,从你运用依赖的能力水平,足以判断出你内心的自信与自我接纳程度。
通常,你会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受到自己是一个依赖性很强的人?比如,当你自己感觉离不开某个人或者某段关系时,你会意识到你是一个依赖感很强的人。而以下所说的,是一些比较隐晦的依赖关系,在这些关系中,你虽然并没有刻意地使用自己的依赖,但这些非良性的依赖关系,确确实实影响到你现有的人际关系,也影响到你对自我的内在评价。
脆弱型。在关系中你也许一向以隐忍和示弱维持你和他人的关系。让自己看起来不成熟,喜欢哭泣,以委屈的方式面对挫折,无非是想向周围人传达,“我是无助的人,你们需要帮助我”的信息,以此满足自己的依赖感(比如小嫣的个案)。
自虐型。我在此将其称为歇斯底里型。在深度的亲密关系中,我们需要觉察这种极度依赖的关系。通常,一些人通过虐待自己的方式达到控制别人的目的,比如恋爱关系中的自我伤害,或者以自杀威胁的行为。
孤立型。一些人看起来很独立,根本不需要别人的关心。他们会选择封闭自己所有的信息,隔绝自己与他人的联系,让周围的人一直沉浸在对他的担心之中。
以上三种非良性的依赖关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我们希望借助这样的人际模式保有自己的那份自我存在感。但糟糕的是,尽管我们的意图很好,但以上与他人互动的模式,却极大地阻碍着我们发展出真实的存在感。健康的依赖是,既依靠又独立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希望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体现自我的那份价值,而依赖能力的运用,作为良好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桥梁,就不应该仅仅是一种技能。虽然,我们也愿意将其称为一种能力的运用,但实际上,它应该发展成我们生活的某种信念。
接下来,让我们以小嫣的个案为例,看看什么样的依赖关系才是健康的。
显而易见,小嫣虽然在自己的家庭中保有一份“价值感”,但却以牺牲自己的独立意识为代价。所以,在内在,她并不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因此,她在人际关系中所形成的依赖关系恰好是她没有安全感的源头。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在人际关系中我们难以感受到自我,就一定不快乐。所以健康的依赖关系非常重要的前提是:能够依赖但却不失自我。实际上,唯有围绕在这个框架中建立的依赖关系才能够带给我们真正的价值感。
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家发现,如果在生活中我们能够有意识地遵循以下的信念,生活中的依赖关系将增加我们的个人魅力。 首先,你要懂得依赖是一种途径,而非目的。也就是说,你不能为达成某件事去依赖,而是将依赖当作一种帮助自己成长的方式。
其次,将人和事情分开。明白是人在做事这一点很重要。这听起来很简单,但行动起来就不容易了。更多的时候,我们会认为事情本身代表着我们自己的全部意义。
最后,要学习如何寻求帮助。什么时候你需要帮助,什么时候你需要独立,对个人的成长非比寻常,当然这也是一个人需要花些时间来学习的功课。
P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