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花园里的荆棘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一岩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第6章 健康的依赖,你会多少

在与周围人互动的关系中,我们经常会不可遏制地坠人两种极端的模式,要么倾向于非常独立绝不依赖任何人,相信只有自己才是最可信任和可靠的,要么,非常依赖于各种关系。尤其是在亲密的两性关系中,依赖的模式更会让人产生极度爱的感觉,可以说,这两种模式都不是健康的依赖模式。求助是每一个人的本能需要,生活从实质上讲就是种种,关系的构成,倘若在生活中我们并未掌握正确的依赖关系,与周围的人相处就会无法达成合作与亲密,而在自我的层面也更与自己疏离。

33岁的小嫣早已为人母,尽管在自己现在的家庭中,小嫣一直是被丈夫家族的人公认为是“脾气最好的人”,小嫣自己最清楚,这样的好评其实是一种假象。她对自己的状态并不喜欢,更多时候,“好脾气”是以压抑自己的感受为代价的,尤其是受到指责时,沉默的背后是被隐匿起来的巨大愤怒。

按理说,“好脾气”的小嫣对孩子应该是最具耐心的,但恰恰相反,比起性格比她急躁的丈夫,小嫣对孩子显得很苛刻,至于耐心,就连小嫣自己也意识到:柔弱的她实际上最缺乏这种品质。她的生活就是这样,一方面,她继续享用着“脾气好”的评价而不愿丝毫有所破坏;另一方面,她的内心却极度排斥着这样的“好”。

非良性的依赖会让人更不自信

咨询师:你告诉我,你对自己的内在很矛盾,既享用别人对你好的评价,又觉得那不是真实的自己?

小嫣:是的。我就是有这样一种感受,时常觉得很悲伤,很压抑自己。

咨询师:我很好奇,是什么原因让你没有足够的动力直视你的这个现状——看起来你不愉快,但又“享受”在其中?

小嫣:这就是我比较纠结的地方,我认为自己不是那种很自信的人。“好脾气”的评价至少让我在家庭中有安全感。

咨询师:我猜,你想要的是在家庭中的一种良性关系?

小嫣:是的,当你这样提醒我时,我忽然觉得,我需要在家庭中有一种平等的位置,也许事实上不是。

咨询师:所以,你有一种强烈的依赖感,希望通过这样的依赖维护你看起来比较好的方面。

小嫣:当你说到依赖时,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的。我的确有很深的依赖感,怕失去现有的东西,似乎从小到大一直是这样的。

咨询师:也许,我们需要讨论的是有关你的依赖问题,看起来,我们并没有与自己的依赖需求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关系,所以,当你越依赖什么时就越没有快乐和安全感。识别非良性的依赖关系

与小嫣的谈话,引出了我们人际关系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议题,就是关于依赖的问题。不管你信不信,在关系中,依赖是人的自然属性,但更是一种能力。在健康、良性的人际关系中,从你运用依赖的能力水平,足以判断出你内心的自信与自我接纳程度。

通常,你会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受到自己是一个依赖性很强的人?比如,当你自己感觉离不开某个人或者某段关系时,你会意识到你是一个依赖感很强的人。而以下所说的,是一些比较隐晦的依赖关系,在这些关系中,你虽然并没有刻意地使用自己的依赖,但这些非良性的依赖关系,确确实实影响到你现有的人际关系,也影响到你对自我的内在评价。

脆弱型。在关系中你也许一向以隐忍和示弱维持你和他人的关系。让自己看起来不成熟,喜欢哭泣,以委屈的方式面对挫折,无非是想向周围人传达,“我是无助的人,你们需要帮助我”的信息,以此满足自己的依赖感(比如小嫣的个案)。

自虐型。我在此将其称为歇斯底里型。在深度的亲密关系中,我们需要觉察这种极度依赖的关系。通常,一些人通过虐待自己的方式达到控制别人的目的,比如恋爱关系中的自我伤害,或者以自杀威胁的行为。

孤立型。一些人看起来很独立,根本不需要别人的关心。他们会选择封闭自己所有的信息,隔绝自己与他人的联系,让周围的人一直沉浸在对他的担心之中。

以上三种非良性的依赖关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我们希望借助这样的人际模式保有自己的那份自我存在感。但糟糕的是,尽管我们的意图很好,但以上与他人互动的模式,却极大地阻碍着我们发展出真实的存在感。健康的依赖是,既依靠又独立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希望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体现自我的那份价值,而依赖能力的运用,作为良好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桥梁,就不应该仅仅是一种技能。虽然,我们也愿意将其称为一种能力的运用,但实际上,它应该发展成我们生活的某种信念。

接下来,让我们以小嫣的个案为例,看看什么样的依赖关系才是健康的。

显而易见,小嫣虽然在自己的家庭中保有一份“价值感”,但却以牺牲自己的独立意识为代价。所以,在内在,她并不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因此,她在人际关系中所形成的依赖关系恰好是她没有安全感的源头。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在人际关系中我们难以感受到自我,就一定不快乐。所以健康的依赖关系非常重要的前提是:能够依赖但却不失自我。实际上,唯有围绕在这个框架中建立的依赖关系才能够带给我们真正的价值感。

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家发现,如果在生活中我们能够有意识地遵循以下的信念,生活中的依赖关系将增加我们的个人魅力。  首先,你要懂得依赖是一种途径,而非目的。也就是说,你不能为达成某件事去依赖,而是将依赖当作一种帮助自己成长的方式。

其次,将人和事情分开。明白是人在做事这一点很重要。这听起来很简单,但行动起来就不容易了。更多的时候,我们会认为事情本身代表着我们自己的全部意义。

最后,要学习如何寻求帮助。什么时候你需要帮助,什么时候你需要独立,对个人的成长非比寻常,当然这也是一个人需要花些时间来学习的功课。

P30-34

目录

推荐序 推开心灵之门

自序 无法替代的体验

第一部分 亲密关系中隐藏的杀手

 第1章 不敢看创伤的人

 第2章 畏惧婚姻的女孩

 第3章 看着女友痛苦,才有快感

 第4章 牺牲掉自我是爱情吗

 第5章 为什么无法说出分手

 第6章 健康的依赖,你会多少

 第7章 爱会透过身体讲话

 第8章 一辈子担心别人丢东西

 第9章 看清暴力情绪的真相

第二部分 用正确的方式去爱孩子

 第10章 再多的爱,对婴儿都是不够的

 第11章 不为孩子制造混乱的爱

 第12章 “好孩子”的谬论

 第13章 15岁的男孩选择让自己“生病”

 第14章 离异家庭中的“好孩子”更值得警惕

 第15章 孩子理想的背后是陪伴

 第16章 手足血刃案中的“代罪羔羊”

 第17章 孩子对父母哪来这么多愤怒

 第18章 父母必须慎用的“倾诉”

 第19章 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是什么

 第20章 孩子能说“不”,你才是好父母

 第21章 单亲家庭中父母对异性子女要有爱的界限

 第22章 隔代抚养才是“潮童杀手”

 第23章 家庭教育讨论三篇

第三部分 身边的故事

 第24章 我为什么感觉不到幸福

 第25章 大妻小丈夫,华丽的情爱冒险

 第26章 嫁个有幽默感的男人

 第27章 “扮嫩”的最高境界

 第28章 当爱成往事,分手是门技术活

 第29章 有个好爸爸,为何还要“坑”

 第30章 催眠是唤醒

 第31章 人的“另一面”

 第32章 心理投射,也会成为坚硬的杀人武器

 第33章 好的婚姻是逐渐“去理想化”

 第34章 当理想被“理想化”

 第35章 你有共情的能力吗

序言

无法替代的体验

这本《花园里的荆棘》和我另一本心理学作品《在爱与不爱之间—国际心理学大师访谈录》同时出版,对我个人而言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它们是我进入心理学领域10余年来,个人探索学习与咨询实践的完全记录,也是我作为一名存在取向的心理咨询师和一家知名媒体的心理学专栏主持,对自己所从事的助人事业献上的一份深深的敬畏。

在心理咨询室,我常常面对无助的来访者,有些人为自愿寻求改变而来,有些人迫于某种原因不得不来,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意图而来,咨询所要面临的问题基本上涉及两个方面:人如何看待自己现在的生活?人如何理解自己现在的生活?

我个人在经过精神分析、完形治疗、家庭结构治疗、存在—人本主义心理治疗、荣格分析心理学等各体系学习之后,最终确定以存在—整合的心理治疗为取向,作为我个人心理咨询的风格。这其中的缘由,与我自身对生命的体验密不可分。

10多年前,一句“成为你自己”吸引我进入心理学领域,但那时,我从未想过未来要以此作为终身职业的方式,履行我对这一命题的探寻与追问。很长一段时间,我对于心理学的学习与个人分析,完全是为了解决个人难以名状的来自生命最深层的抑郁和孤独。直到机缘巧合,在我成为一家知名媒体的心理学专栏主持和主笔后,探索的经验涌现为一种强大的动力,它促使我除了忠实地聆听自己,同时学会忠实地聆听他人。

我不得不澄清,有三本心理学著作对我影响极大,引领我最终决心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它们分别是罗洛·梅的《爱与意志》、欧文·亚龙的《存在心理治疗》以及人类学家厄内斯特·贝克尔所著的《反抗死亡》。从本质上讲,我就是从这些作品中一再核实着,我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心灵气质究竟在哪里。

一路走来,最感谢的当然还是每一位来访者,在咨询室他们以最真诚的方式告诉我关于他们的故事,允许我在心灵深处靠近他们,而这种信任也时刻滋养着我对于自己作为咨询师的信任。心理学者王学富曾在一本书里这样描述来访者对咨询师的意义,他说:“我是被一个个求助者喂养长大的咨询师,又转而去喂养一个个求助者,让他们长大。”可以说,在好的咨询关系中,咨询师就是那种可以经得起来访者自如使用的容器,有爱,有安全,有界限,直到有一天来访者自己也成为这容器本身。

这本书之所以取名为《花园里的荆棘》,是因为心灵世界原本就如花园般丰富,但这丰富不光是由我们看得见和喜欢看见的花草树木、山泽河流构成,花园中同样有荆棘,同样杂草丛生,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花园。来访者心理的问题就如同面对花园的态度,如果我们只爱或者只喜欢内心好的、愉悦的、可以接受的部分,而难以面对内心阴郁、伤痛和令人蒙羞的部分,心灵就不可能成为完整的心灵。但是存在—整合的治疗观并不仅仅是说服一个人相信心灵必须以完整的方式存在,更在意一个人能通过他自己的体验方式,理解他作为存在本身的意义。这一心灵过程别人永远无法代劳,唯有经历这个过程,个体才能勇敢地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从而孕育出整合心灵的能力。

细心阅读这本书的人会深刻觉察到隐含在每一个故事中的我对于个体必须经历体验的看重。这是我作为咨询师秉承的理念,也是我对待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态度,即使是分析那些新闻感很强的社会类心理事件时,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所有问题的核心最终都直指人的内心。

结束时,我要感谢为这本书写推荐序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心理学教授杨韶刚老师。杨老师和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郭本禹翻译了大量有关存在—人本心理学治疗领域中西方心理学大师的著作,为这一心理治疗流派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杨韶刚老师对于人本心理学的研究高度,对国内众多推崇这一流派的年轻心理学人均有着无法言说的意义。他也是我遇到的最谦逊的学者之一,在2014年6月的第三届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大会上,我因为外语的缘故,无法顺畅地与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两任前会长路易斯·霍夫曼和艾瑞克·克雷格沟通,杨老师一直为我做翻译,完全忽略了自己是那次会议被重点邀请发言的学者身份,令我久久感动。

最后,这本书能够顺利出版,得益于两位策划编辑李欣玮和张昕,她们在第一时间看到书稿时,便以最迅捷的速度和我沟通出版事宜,她们对于工作的敬业态度令我赞叹!在此,对她们也一并献上我最诚挚的感谢!

是为序!

一岩

2015年4月22日

内容推荐

一位女性存在主义心理咨询师的治愈观!

一岩编著的《花园里的荆棘》是一本涉及心理故事和心理治愈的书。书中的一些故事发生在咨询室里,另一些则发生在咨询室之外,但无论发生在哪里,均指向我们的心灵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当生命被抛向生活时,人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就显得弥足重要,而心理问题的产生无不与生活中的关系息息相关。关系虽然带来问题,但每一个人都必须在关系产生的问题中成长。

编辑推荐

唯有洞察心理的重重迷障,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

书中那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心理咨询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又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

当你怀着纠结、焦虑和不安的心情,迈入这个暗藏荆棘的人间花园时,你可能有过彷徨、困惑,甚至想要痛苦而又犹豫万分地离开。但是,当你读完一岩编著的《花园里的荆棘》这本开启心灵之门的书后,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被书中那娓娓道来的案例故事所吸引。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1:01:46